第八章. 用行動實現自己的財富夢和生命藍圖
我們既沒有力量也沒有機會去完成自己所構想的一切善行與惡舉。
---沃維納格
也許你早已經為自己的未來勾畫了一個美好的藍圖,但是它同時也給你帶來煩惱,你感到自己遲遲不能將計劃付諸實施,你總是在尋找更好的機會,或者常常對自己說:留著明天再做。這些做法將極大地影響你的做事效率。因此,要獲得成功,必須立刻開始行動。任何一個偉大的計劃,如果不去行動,就像隻有設計圖紙而沒有蓋起來的房子一樣,隻能是一個空中樓閣。
有一個人,從確立了他的目標開始,時刻記得行動才是第一位的。
這個人就是那個成功者,命運所垂青的人!
1、 讓想法更有價值
我們旅行到鄉間,看到一位老農把喂牛的草料鏟到一間小茅屋的屋簷上,不免感到奇怪,於是就問道:
“老公公,你為什麼不把喂牛的草放在地上,讓它吃?”
老農說:“這種草草質不好,我要是放在地上它就不屑一顧;但是我放到讓它勉強可夠得著的屋簷上,它會努力去吃,直到把全部草料吃個精光。”
一位僑居海外的華裔大富翁,小時候家裏很窮,在一次放學回家的路上,他忍不住問媽媽:“別的小朋友都有汽車接送,為什麼我們總是走回家?”媽媽無可奈何地說:“我們家窮!”“為什麼我們家窮呢?”媽媽告訴他:“孩子,你爺爺的父親,本是個窮書生,十幾年的寒窗苦讀,終於考取了狀元,官達二品,富甲一方。哪知你爺爺遊手好閑,貪圖享樂,不思進取,坐吃山空,一生中不曾努力幹過什麼,因此家道敗落。你父親生長在時局動蕩戰亂的年代,總是感歎生不逢時,想從軍又怕打仗,想經商時又錯失良機,就這樣一事無成,抱憾而終。臨終前他留下一句話:大魚吃小魚,快魚吃慢魚。”
“孩子,家族的振興就靠你了,幹事情想到了看準了就得行動起來,搶在別人前麵,努力地幹了才會有成功。”他牢記了媽媽的話,以十畝組田和三間老房子為本錢,成為今天《財富》華人富翁排名榜前五名。他在自傳的扉頁上寫下這樣一句話:“想到了,就是發現了商機,行動起來,就要不懈努力,成為僅在於領先別人半步。”
有個人是美國海岸警衛隊的一名廚師。空餘時間,他代同事們寫情書,寫了一段時間以後,他覺得自己突然愛上了寫作。他給自己訂立了一個目標:用兩到三年的時間寫一本長篇小說。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立刻行動起來。每天晚上,大家都去娛樂了,他卻躲在屋子裏不停地寫啊寫。這樣整整寫了8年以後,他終於第一次在雜誌上發表了自己的作品,可這隻是一個小小的豆腐塊而已,稿酬也隻不過是100美元。他沒有灰心,相反他卻從中看到了自己的潛能。
從美國海岸警衛隊退休以後,他仍然寫個不停。雖然稿費沒有多少,欠款卻越來越多了,有時候,他甚至沒有買一個麵包的錢。盡管如此,他仍然鍥而不舍地寫著。朋友們見他實在太貧窮了,就給他介紹了一份到政府部門工作的差事。可他拒絕了,他說:“我要做一個作家,我必須不停地寫作。”又經過了幾年的努力,他終於寫出了預想的那本書。為了這本書,他花費了整整12年的時間,忍受了常人難以承受的艱難困苦。因為不停地寫,他的手指已經變形,他的視力也下降了許多。
然而,他成功了。小說出版後立刻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僅在美國就發行了160萬冊精裝本和370萬冊平裝本。這部小說還被改編成電視連續劇,觀眾超過了一億三千萬,創電視收視率曆史最高記錄。這位真正的作家獲得了普利策獎,收入一下子超過500萬美元。
這位作家的名字叫哈裏,他的成名作就是我們今天經常讀到的《根》。
2、 用行動實現財富夢想
有人說,心想事成。這句話本身沒有錯,但是很多人隻把想法停留在空想的世界中,而不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因此常常是竹籃子大水一場空。當然,也有一些人是想得多幹得少,這種人隻比那些純粹的“心動專家”要強一些,要好一些。
事實上,生活中許多人常常把失敗的原因歸罪於外部因素,而不是從自身找到失敗的病根子。其中最普通的一條是:這些人常常是一名幻想大師,麵對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時時心動不已,總以為光憑自己的意願就能實現人生理想,就能過自己想過的日子,就能成為一個被人羨慕的人。拋開這些特定的人不講,實際上在我們身邊,那些天天抱頭空想自己未來的人,之所以沒有人生的進展,就在於他們都是“心動專家”,而不是“行動大師”。
猶太人認為,金錢成就崇尚它的人。隻有你喜歡金錢,欣賞金錢的作用,你才會想盡辦法賺錢,而不會把它亂花掉。金錢就是猶太人眼裏的價值觀標準。
猶太教經典《塔木德》裏提到許多有關金錢的教誨。如:
人的身體各部分皆依靠心而生存,心則依靠錢包為生。
煩惱、爭吵、空空的錢包是傷害人們的三種東西。其中最會傷人的是空錢包。一旦錢幣丁當作響,壞話便立即戛然而止。
隻要有錢在流通,就必須要猶太人在其中作“媒介”。猶太人就可以在人類生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這個時候猶太人是不能被滅絕的。
猶太人認為有錢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他們反對奢侈,認為奢侈是一種相當愚蠢的行為,因此他們絕不會輕易浪費每一分錢。在猶太商人的眼裏:每個人的生命,原理上是指向更富裕的生活,應該過著更富裕、更美好的生活,而貧窮違反了生命本來的欲求。可是過去有很多哲學和宗教都把貧窮說成是一種美德,而這種看法是在一種特殊的情況下產生的。說起來這種想法,其實是一種自我安慰罷了!這種價值觀是違反生命原理的,我們不應該尊崇。別忘了,生命原理就是每一個人都擁有富裕權利,而貧窮等於是生命原理的作用不足,是一種不該有的現象。
猶太商人認為,富裕、充足,每個人都應有份。如果你不斷去追求,不斷去奮鬥,總有一天你會認識這條規則——人人都能成為百萬富翁!
猶太商人最喜愛的一句話就是:“你要,你就會得到。”對於一個想致富的人來說;保持富裕意識比能力和知識更重要。富裕意識是一種永遠有大量的金錢足夠分配的意識。那些真正生活富足的人們知道創造財富和富裕是他們自己思想傾向的一個功能,因此他們從不擔心擁有過多。
你應將注意力放在擴展上。如果你保持富裕意識,那麼你就不會失去創造富裕的機會。你的觸角將在搜尋新的、激動人心的機遇,你的思想將開放著擁抱它們。:
有一點你必須注意的是,不是當你變得“富裕”時你才突然產生富裕意識,那是另一回事。一旦你有了富裕意識,你離富裕的時間也就不遠了。
3、 從小錢賺起,從長遠考慮
猶太人認為,隻要有賺錢的機會,就不能放棄,即使是1美元也要賺。這是一種心態,與掙多掙少沒有關係,隻要能賺到錢就能夠得到滿足。
“即使是1美元也要賺”的掙錢觀念表明:猶太人對於“避實就虛,化整為零,積少成多”的戰略了解的透徹而且應用自如。
年輕富翁戈德曼控製著世界金融市場,他小時候受過很多苦,10歲時就自己賺錢。在暑假期間·,每天淩晨4點就起床,把晨報和烤麵包片分送到各家。這樣,每個星期下來都能掙上幾十美元。他不會放棄每一個掙錢的機會,哪怕隻掙一美分。這為他長大後積累財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有些人一開始就擺出一副要賺大錢的架勢,小錢不去賺,結果常常是兩手空空,一分錢也沒賺到。
其實,有很多大富翁、大企業家,都是從掙小錢起家的。從掙小錢開始,可以培養你的自信。因為,掙小錢容易,每當掙到第一筆錢後,你就會對自己的能力有所了解,你就會相信自己也有把事情做大的能力。
掙小錢不需要太大的本錢,不用承受太大的風險。
掙小錢可以培養自己踏踏實實做事的態度。
掙小錢為掙大錢積累經驗。
有時候小錢也是不好掙的,也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和代價。 ·
比達·吉威特是美國建築業巨子,被稱為“土木建築大王”,20世紀60年代,資產就已達2億美元。但他的經營方法仍然足“哪怕足1美元也要賺”,所以,他能夠在事業上取得成功。
占威特公司的經營內容,鮮為人知,岡為吉威特往往這麼回答訪問者的問題:“即使公司非常著名,它所承建的工程不見得就能相對地增加。有關本公司的經營內容,無可奉告。” 伹足,這位65歲的土木建築大王,不僅稱霸於建築業界,同時在煤礦、畜牧、保險、出版、電視公司甚至新聞界,都有非常好的業績,‘這是各界人土共知並予以承認的。
吉威特身為一個大企業家,其成功的關鍵就在於他那獨特的經營哲學,也就是他常說的:“決不放棄每一個賺錢的機會,哪怕是1美元。”然而,僅以此為例,還不足以說明古威的一切,我們還要從各方麵來認識古威特這個人。特吉威特是一位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的代表,這多少有點保守。譬如,他經營金融公司的目的足什麼?其主要目的是要使自已所有的子公司的業務往來及資金周轉由自己的公司來經5h,不肯把這筆錢讓給其他行業去賺。這樣經營的結果,一方麵可以保證自己不受製於他人,保持金融上的自主性;另一方麵義可以趁此經營金融公司,在金融業插上一腳,的確一舉兩得,處處得利。
再以他創辦保險公司為例,凡足在古威特手下工作的員工,其壽命保險、健康保險以及各子公司的業務保險等,都歸自已的保險公司承辦。這樣一來,不僅沒有把好處讓給別人,對外營業方麵也可以大賺—把,的酌確確是合算之舉。:占威特建築公司所使用的土木機械,同樣是向眉
斯公司租賃,並支持使用費及租金。總之,依據吉威特的經營哲學,不可放棄每一個賺錢
任何錢都要自己賺,公司在他的領導下,業務蒸蒸日上,他那家建築公司可獲得更大的柵
一般說來,承建—項工程。合同額的利潤率平均是20%,但吉威特卻有辦法確保30%
而且,吉威特對於工程費的投標,總是低於其他公司。
譬如,他向美國原子能委員會所承建的俄亥俄州濃縮燃料工廠的建設工程,合同額是
美元。但吉威特卻使工程費用比合同金額低2.6億美元,而且還使完工日期比合同規定肆
年以上。
在“即使是1美元也要賺”的經營哲學下,吉威特仍然沒有忘掉顧客的利益,他總足C
重。這種情況,並不影響賺錢,應該賺的餞還足賺了。
不要老想著一步登天,要實實在在從小錢掙起,一點一點積累,在掙錢的過程中體驗/
味,才有創造的快樂,才有成功的感覺。
現代社會每個人都想出去闖下,都希望闖出一番事業來。對一般人來說,沒有大削
以成事,沒有大筆的資金就難以創業。很多人是扼腕空歎,不知所為。“即使足1美元也要
猶太人的另一個生意經息息相通:“三意從小嫌小,收費從不嫌高。”
生活從腳下開始,從自己的實際出發,能開多大的花就外多大的花,能掙多少錢就掙;
踏踏實實去賺錢,光明磊落,才足現代社會上真正的英雄。
—個明智的人絕不會低估他所借到的一元錢或者他所得到的了位專家的忠告的價值。正是使用他人資金和一項成功的計劃,再加上積極的心態、主動精神、勇氣和通情達理等成功原則,導致了一個叫做查理·賽姆斯的美國孩子變成了巨富。
得克薩斯州東北部達拉斯城的查理·賽姆斯是一位百萬富翁。然而他在19歲時,除了找到自己的工作和省下了一點錢以外,並不比大多數十幾歲的孩子更富裕。
查理·賽姆斯每星期六都定期到一家銀行去存款,這家銀行的一位職員便對他發生了興趣。因為這位職員覺得他有品德,有能力,並且又懂得錢的價值。
所以當查理決定自行經營棉花買賣的時候,這位銀行家就給他貸款。這是查理·賽姆斯第一次使用銀行貸款。正如你將看到的那樣,這並不是最後一次貸款。於是他領悟到“你的銀行家就是你的朋友。”並且從那時起,他的這個看法一直受到了證實。
這個年輕人成了棉花經紀人,大約過了半年以後,他又成了騾馬商人。成功使他深刻地領悟了一個人生哲理——通情達理。
查理當了騾馬商人幾年之後,有兩個人來找他,請他去為他們工作。這兩個人已經贏得了卓越的保險推銷員的好聲譽。他們來找查理,因為他們從失敗中取得了一個教訓。情況是這樣的:這兩位推銷員成功地推銷人壽保險單許多年之久,他們受到激勵,自己開辦了一個保險公司。他們雖然是出色的推銷員,但卻是蹩腳的商業管理員,因此,他們的保險公司總是賠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