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思與行:人生的分水嶺1(1 / 3)

第一章 思與行:人生的分水嶺1

思而不學則惘,學而不思則怠.

-----孔子

隻想不做、隻做不想、不想也不做都是寸步難行的,麵臨的將是慘遭淘汰的殘酷現實。孔子雲:思而不學則殆,學而不思則惘。思考是想,幻想是想,理想也是想,總之想的範圍很廣,想的內容很複雜,絕非三言兩語能夠表達清楚。相對而言,做的範疇就狹窄許多,也簡單許多,做就是付出行動,來實現某種想法。做的過程中,不僅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而且別人也會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1. 千裏行始於足下

有這麼一個故事:

兩個和尚每天輪流打掃寺院,一個和尚每天打掃寺院需要兩個時辰,而另一個和尚每天打掃寺院隻需花一個時辰。同樣是打掃同一個寺院,為什麼兩個和尚所花的時間相差如此之大呢?原來,打掃寺院一般隻是為了打掃落葉,而落葉並不是滿寺院都有,且有落葉的地方落葉並非厚薄均勻。第一個和尚的做法是無論有沒有落葉,不管落葉有無厚薄,一律從東掃到西或者從西掃到東,逐一打掃。原本沒有落葉的地方也會因為掃來的落葉要從此經過而變得有落葉。毫無疑問,越掃到後麵,落葉越多越厚,負荷越沉重。要想把寺院打掃幹淨,那麼就要花更多的力氣和時間來完成。這種重複做工的做法是隻做不想的典型。第二個和尚則不同,他從沒有落葉的地方往落葉集中的地方打掃,從落葉稀薄的地方往落葉稠密的地方打掃,他等落葉掃到有一定數量、較為集中的時候,便裝進撮箕,待撮箕裝滿後,就倒入垃圾桶,然後再繼續下一個回合的打掃,這樣做既省時又省力,原本沒有落葉的地方也無須重複打掃、重複做工,這樣就避免了原本不要做的無用功。顯然,第二個和尚是動了腦筋的,是想過如何做才能既省力又省時的。由此可見,想與做兩者是有著內在聯係的,也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把兩者分開,單獨去完成某項任務,那麼,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要麼無法完成,要麼完成起來很費勁。

同樣是兩個人,為什麼兩個人有時候會相差甚遠呢?這是因為駕馭想與做的能力的差異引起的。勤於思考,勤於實幹的人肯定有所作為,而懶於思考,四肢不勤的人,即便天生是個天才,也難能成就事業。

也有可能是不想也不做的人,這就更可怕了,如同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所措,不知何處何從,隻能隨波逐流,得過且過。為什麼有些人一天到晚來去匆匆、忙忙碌碌,總覺得還有很多“事情”沒有時間做呢?這些人極有可能是瞎忙。隻想不做,那叫空想;隻做不想,那叫蠻幹。為什麼有些人一天到晚覺得苦悶空虛、百無聊賴呢?這些人極有可能是隻想不做的人。這些人既想得到什麼,而又懶於付諸行動,最終什麼也得不到,隻能整天過著虛幻般的生活,整天生活在幻想的世界。因為他在做這些事情之前未曾想過事情的輕重緩急和巨細,未曾想過做這些事情到底有沒有意義,未曾想過做這些事情如何做才能做得既快又好。盡管這些人能博得埋頭苦幹、兢兢業業的美譽,但很少能幹出一番成績來。

如何把想與做運用到學習當中呢?

隻想不做,那叫空想;隻做不想,那叫蠻幹。為什麼有些人一天到晚覺得苦悶空虛、百無聊賴呢?這些人極有可能是隻想不做的人。這些人既想得到什麼,而又懶於付諸行動,最終什麼也得不到,隻能整天過著虛幻般的生活,整天生活在幻想的世界。當然,也有可能是不想也不做的人,這就更可怕了,如同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所措,不知何處何從,隻能隨波逐流,得過且過。為什麼有些人一天到晚來去匆匆、忙忙碌碌,總覺得還有很多“事情”沒有時間做呢?這些人極有可能是瞎忙。因為他在做這些事情之前未曾想過事情的輕重緩急和巨細,未曾想過做這些事情到底有沒有意義,未曾想過做這些事情如何做才能做得既快又好。盡管這些人能博得埋頭苦幹、兢兢業業的美譽,但很少能幹出一番成績來。

有些人今天羅列一些打算,明天製訂一些計劃,信誓旦旦立誌做一個苦行僧,甚至立下不達目的不回頭的豪言壯誌。而結果呢?第一天能很好地堅持,第二天還能堅持,第三天勉強能堅持,到了第四天豪言壯誌就被拋到九霄雲外了。回頭細想,便又推翻了原有的打算和計劃,重新羅列新的打算、製訂新的計劃,而這些新的打算和計劃實現起來不到三、四天又表示懷疑了,於是又羅列……就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周而複始,時間白白流逝了,最終一無所獲、一事無成、一世無成。這是典型的隻想不做或者隻想而做不到的空想主義者。

那麼,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隻做不想的例子呢?當然有,而且很多,避免累贅,筆者在此僅舉一例。譬如:兩個和尚每天輪流打掃寺院,一個和尚每天打掃寺院需要兩個時辰,而另一個和尚每天打掃寺院隻需花一個時辰。同樣是打掃同一個寺院,為什麼兩個和尚所花的時間相差如此之大呢?原來,打掃寺院一般隻是為了打掃落葉,而落葉並不是滿寺院都有,且有落葉的地方落葉並非厚薄均勻。第一個和尚的做法是無論有沒有落葉,不管落葉有無厚薄,一律從東掃到西或者從西掃到東,逐一打掃。原本沒有落葉的地方也會因為掃來的落葉要從此經過而變得有落葉。毫無疑問,越掃到後麵,落葉越多越厚,負荷越沉重。要想把寺院打掃幹淨,那麼就要花更多的力氣和時間來完成。這種重複做工的做法是隻做不想的典型。第二個和尚則不同,他從沒有落葉的地方往落葉集中的地方打掃,從落葉稀薄的地方往落葉稠密的地方打掃,他等落葉掃到有一定數量、較為集中的時候,便裝進撮箕,待撮箕裝滿後,就倒入垃圾桶,然後再繼續下一個回合的打掃,這樣做既省時又省力,原本沒有落葉的地方也無須重複打掃、重複做工,這樣就避免了原本不要做的無用功。顯然,第二個和尚是動了腦筋的,是想過如何做才能既省力又省時的。由此可見,想與做兩者是有著內在聯係的,也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把兩者分開,單獨去完成某項任務,那麼,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要麼無法完成,要麼完成起來很費勁。

想與做如同人的兩條腿,有誰願意看到自己的兩條腿一長一短,參差不齊呢?隻有想與做兩者均衡發展了,隻有想與做兩者相得益彰了,那麼,在坎坷崎嶇的人生道路上,才能邁出堅實的步伐,才能走上平坦寬闊的大道,才能讓理想變成現實。,有誰願意看到自己的兩條腿一長一短,參差不齊呢?隻有想與做兩者均衡發展了,隻有想與做兩者相得益彰了,那麼,在坎坷崎嶇的人生道路上,才能邁出堅實的步伐,才能走上平坦寬闊的大道,才能讓理想變成現實。

是因為害怕失敗還是太追求完美,許多人沒有獲得人生的成功,他們在人生路上總是患得患失猶疑不決.這裏的一個關鍵問題是他們沒有真正理清思與行,即想法與做法的關係.是先思後行還是先行後思,他們一直不清楚,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一個獵人去深山老林裏打獵,叢生的荊棘擋住了去路,於是他拔出別在腰間的雙刃劍,一陣狂舞後終於劈開一條能夠深入深山老林打獵的路。獵人要是沒有這把雙刃劍,要想深入深山老林恐怕隻能成為紙上談兵。想與做其實也是一把“雙刃劍”,隻有掌握了這把“雙刃劍”,才能在人生道路上劈荊斬棘,才能在崎嶇的道路中踏出一條平坦的路來。

2、生存的意義在於創造價值

生存的意義在於創造價值

有這麼一個禪話:

唐朝百丈懷海禪師,承繼開創叢林的馬祖道一禪師以後,立下一套極有係統的叢林規 矩-百丈清規,所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即是此意。百丈禪師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生活。曾經也遇到許多的困難,因為佛教一向以戒為規範的生活,而百丈禪 師改進製度,以農禪為生活了,甚至有人批評他為外道。因他所住持的叢林在百丈山的絕頂,故又號百丈禪師,他每日除了領眾修行外,必親執勞役,勤苦工作,對生活中的自食其力,極其認真,對於平常的瑣碎事務,尤不肯假手他人。 漸漸的,百丈禪師年 紀老了,但他每日仍隨眾上山擔柴、下田種地,因為農禪生活, 就是自耕自食的生活。

弟子們畢竟不忍心讓年邁的師父做這種粗重的工作,因此,大眾懇請他不要隨眾出坡 (勞動服務),但百丈禪師仍以堅決的口吻說道: ‘我無德勞人,人生在世,若不親自勞 動,豈不成廢人?

弟子們阻止不了禪師服務的決心,隻好將禪師所用的扁擔、鋤頭等工具藏起來,不讓他 做工。百丈禪師無奈,隻好用不吃飯的絕食行為抗議,弟子們焦急的問道為何不飲不食?

百丈禪師道:既然沒有工作,那能吃飯?弟子們沒辦法,隻好將工具又還給他,讓他 隨眾生活。百丈禪師的這種: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也就成為叢林千古的楷模!

有人以為參禪,不但要摒絕塵緣,甚至工作也不必去做,認為隻要打坐就可以 了.其實不做工作,離開生活,那裏還有禪呢?百丈禪師為了拯救禪者的時病,不但服膺一日不作, 一日不食的生活,甚至還喊出‘搬柴運水無非是禪’的口號。不管念佛也好,參禪也好.修行不是懶惰的借口,希望現代的禪者聽一聽百丈禪師的聲音!

今天的時代知識爆炸,信息繁雜,同樣這也就意味著每一個人都必須麵臨更大的競爭和挑戰。一個想在人海中遨遊而不迷失方向的人,就必須要擁有一把裝在心中由“想與做”鑄造成的雙刃劍。隻有掌握了這把“雙刃劍”,才能在人生路上披荊斬棘、遊刃有餘;也隻有這樣,才能少走彎路、少摔跤,才能順利達到理想的彼岸。

去遠方,心中一直珍藏著一個這樣的理想,想背起夢的行囊——去遠方。膩味了背著枯燥去描繪絢爛,厭倦了踩著苦惱去通向輝煌。不想每天早上看鏡中那副虛偽的麵具,不想每時聽自己負重而壓抑的喘息。不能夠改變社會,又不甘心被社會消融。於是,我想用自由的經曆換取內心的充實,用印遍萬水千山的足跡來提煉情感的真實。在別人眼中是逃避也好是開創也罷,對於我——全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