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由民族主義運動引發的民族衝突風起雲湧,成為誘導國際、國內衝突最重要的背景之一。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術界關於民族主義和民族衝突的持續、激烈的辯論,也凸現了眾多學者把民族衝突作為一種重要的政治現象在進行理論研究。在民族政治發展的過程中,民族衝突並沒有因現代化的結果而消失,反而在世界各地被政治化,由於民族問題引發的衝突已成為當前世界局勢動蕩不安的重要原因。據美國學者庫隆比斯(Theodore A。Conlonpace)和沃爾夫(James H。Wolf)1987年的統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民族衝突誘發的國際戰爭占戰爭總數的70%。從近期國際衝突熱點地區的局勢來看,這種局麵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繼續威脅世界和平。僅對1993年的統計顯示,當年發生的22場暴力衝突中,除了5場是由於戰爭的原因以外,其餘的都是由於民族問題而引發的衝突。18世紀的啟蒙學者曾經期盼著理性的力量帶領人們戰勝自身的狹隘和偏見,走向沒有戰爭和衝突紛爭的大同世界。康德就曾經以樂觀的心態寫下了著名的論文——《論永久和平》。但產生於17—18世紀的民族主義,猶如一把雙刃劍,在產生了一批資產階級的民族國家,形成了民族國家的體製,奠定了現代國際關係的基礎的同時,也帶來了民族間的紛爭和衝突。人們目睹了20世紀發生的三次民族主義的浪潮帶來的衝擊和變化。第一次民族主義浪潮是在一戰前後,起源於歐洲巴爾幹地區的各民族反對奧斯曼帝國的統治。當時歐洲的幾個大國也乘機利用這股浪潮,煽動民族仇恨,從而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一次民族主義浪潮不僅導致了奧匈帝國和沙俄帝國崩潰,而且喚醒了歐洲以外地區許多民族的覺醒。第二次民族主義浪潮是在二戰結束前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逐步取得勝利和世界反殖民主義鬥爭掀起新浪潮的新的曆史條件下產生的。從二戰後到60年代,亞非拉地區的絕大多數國家走上了民族獨立和民主革命的新道路。帝國主義殖民體係發生了全局性的大崩潰。這是民族主義所表現出的一次最成功的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成果。第三次民族主義浪潮發生在冷戰結束前後。這次浪潮不僅使蘇聯和南斯拉夫等國分裂為多個國家,而且使民族衝突在許多國家和地區滋生和蔓延。民族衝突在西方發達國家也明顯存在,如加拿大的魁北克問題、英國的北愛爾蘭民族衝突、法國的科西嘉問題、美國的種族衝突、西班牙的巴斯克獨立問題等等。
多民族國家中的民族衝突是在國家體係下各個民族與國家建構的互動關係。當今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是由多個民族共同組成的。各個民族在曆史發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曆史文化集團,他們作為國家的有機組成部分,參與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參與國家的政治管理和利益資源的分配。各個民族在國家政治結構中的地位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構成了民族關係的本質內涵。當代民族衝突都是圍繞著國家政治權力而形成的。由政治權力結構形成的資源權力分配關係決定了民族關係的主要內容。在國家形成過程中會出現各個民族在政治資源、經濟利益和社會地位上的不平等分配,出現了一些掌控著政治、經濟和社會資源的優勢民族對國內其他少數民族的不平等壓迫。優勢民族為了維護自己的優勢地位和既得利益而采取種種措施來使這種不平等結構化。同時,為了實現國家內部的民族的同化,主體民族將自己的語言、宗教、習俗和價值觀強加到其他少數民族身上,甚至采取民族隔離和種族屠殺等極端措施,導致激烈的民族衝突。這些不平等的民族結構和主體民族對少數民族的壓迫、歧視,必然引起弱勢民族的反抗,以爭取平等的地位,從而引起弱勢民族對國家的政治認同的懷疑和挑戰。這些問題持續發展必然造成民族之間的緊張與衝突關係,引發不斷的暴力衝突,甚至在一些國家和地區還演化為民族分離主義。這些通過民族分離建立的新國家往往重蹈排他性的民族國家建構路徑,它們采取實行民族同化或者排斥的措施,甚至實行民族清洗等手段,引發新的民族衝突。對於當今世界的大多數國家來說,如何處理好國內的民族關係、化解民族衝突仍然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科索沃民族衝突爆發後,江澤民在1999年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講:“縱觀全球一些熱點地區發生的衝突和戰爭,大都與民族問題處理不當或外國勢力插手民族糾紛有關係。凡是民族問題處理得不好的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問題或亂子。”他同時還強調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要“及時了解世界民族問題的發展趨勢和動向”,從而不斷提高正確處理民族問題的能力。為此,我們加強對世界上一些民族衝突的研究,對我們處理好民族問題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更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