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 / 3)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望誌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秘密召開,會議最後一天轉移到嘉興南湖的遊船上繼續舉行。13人出席會議,代表全國50餘名黨員。張國燾主持了會議,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和決議,選舉了黨的中央局領導機構。大會還選舉了黨的中央機關——中央局,陳獨秀任中央局書記,李達任宣傳主任,張國燾任組織主任。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從此,在中國出現了一個完全嶄新的、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其行動指南的、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這是近代中國社會進步和革命發展的客觀要求,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麵目就煥然一新了。

中國人找到馬克思主義,是經過俄國人介紹的。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國人不但不知道列寧、斯大林,也不知道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

——毛澤東

會議回顧

1.曆史背景

20世紀初期,是中國曆史上最黑暗的時期之一,軍閥之間為了爭奪地盤互相混戰,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然而,在這一時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卻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短暫的春天。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促使中國無產階級隊伍壯大。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以及在五四運動中發揮的主力軍作用,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提供了階級基礎。

1915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雜誌,倡導民主和科學,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新文化運動引導人們同封建專製和封建思想展開徹底的鬥爭,打破精神枷鎖,激發廣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熱情,促使人們積極探索救國救民的新出路,為馬克思主義傳播及中共的成立創造了條件。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在中國人民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的先進分子開始用無產階級的世界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1919年5月4日,北京爆發學生群眾的反帝愛國運動,即“五四運動”。“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並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從思想上和幹部上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準備。

中國的先進分子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後,把它與中國正在發展的工人運動結合起來。他們在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講解革命道理,組織工人進行鬥爭。

在這個基礎上,各地先後成立了一些黨的早期組織,這些地方分別是上海、北京、武漢、長沙、廣州、濟南。此外,旅居日本和法國的中國共產主義者也成立了這樣的組織。這些組織當時叫法不一,有的叫共產黨,有的則稱共產黨小組或支部,由於它們性質相同,因此,後來統稱它們為各地共產主義小組。這些小組建立後,積極開展工作,推動了馬列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這樣,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的條件已經成熟。

1921年6月,上海共產主義小組通知各地共產主義小組,派代表到上海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7月下旬,除旅法小組因路途遙遠未能派代表參加外,其他各地代表陸續抵達上海。由於當時革命活動處於秘密狀態,所以,參加會議的外地代表,統一安排居住在以北京大學暑假旅行團的名義臨時租借的私立博文女校內。

2.大會提出的引領中國的新思想及論述

(1)主要爭論的問題

代表們對於建立一個以共產主義為奮鬥目標的、以民主集中製為組織原則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認識基本上是一致的。引起熱烈爭論的一個問題是:中共黨員經執行委員會許可能否做官和當國會議員?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這篇檔案資料對“引起熱烈爭論的一點”,有如下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