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並沒有一個標準版本
這本書是《中國與世界觀察》雜誌一些要文的彙集。
2005年10月,由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與世界觀察》雜誌第1期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推出特集“當代中國的國家意識與國際意識”,作者是當代中國十分活躍、頗具公共影響力的國際問題專家、政治學者和國情派人士,他們是王小東、潘維、林治波、張文木、房寧、劉江永、朱鋒、時殷弘、金燦榮、金熙德、王逸舟等。
8年過去了,《中國與世界觀察》相繼推出了數十期特集,有代表性的是:“和諧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改革開放30年”、“人民中國60年”、“未來十年中國政治發展”、“未來十年的中國經濟”、“未來十年的中國金融”、“未來十年中國社會發展”、“未來十年的中國外交”、“開放與經濟安全”、“中國國家安全與國防現代化”、“當代中國文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當代中國的創新”、“氣候變化與綠色發展”、“城市化與中產階級”、“展望習李時代”等。
每期都推出特集,鑄就了《中國與世界觀察》獨特的風格。獨特性之一,每期特集的作者都是該議題領域內的知名專家、學者,這在中國不多見,比如“未來十年中國社會發展”特集的作者李強、黃平、丁學良、沈原、劉世定、邱澤奇、張小軍、唐鈞、戴建中等,都是中國社會學界的知名學者;再比如“中國國家安全與國防現代化”特集的作者閻學通、羅援、喬良、戴旭、宋曉軍、宋宜昌、孟祥青、楚樹龍、葉自成等,都是中國軍方和戰略研究界有影響力的專家。獨特性之二,每期特集設計、組稿時分別邀請“左”、“中”、“右”派代表人物,據不同的立場,就同一議題發表對立的觀點,當然也有中性觀點、包容觀點,比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特集的作者中,潘維、崔之元被視為“左”派,於建嶸、石小敏被視為“右”派,林毅夫、陸學藝被視為“中”派,這樣的對陣彙集於一期中的一個議題,在中國實不多見。獨特性之三,圍繞一個特集、一個議題展開“頭腦風暴”的專家、學者並非來自一個專業而是多個領域,比如“當代中國的價值變遷”特集,作者有來自經濟學界的張維迎,社會學界的丁學良、鄭也夫,政治學界的房寧、潘維、吳稼祥,曆史學界的秦暉,國際問題領域的張文木、劉靖華,思想界的汪暉、祝東力,文化界的黃紀蘇,文學界的曠新年,以及民間學者王思睿等,不同專業的名家聚焦中國價值議題,展開理論博弈,其結果是思想開放、觀點多元,不同的讀者可從中各取所需。獨特性之四,由於每期雜誌均推出特集,都是“命題作文”,作者又是大家名人,角色重要、事務繁忙,為此,分別采用小型討論會、直接訪談形式成文,這使得許多特集中的不少文章都保留了鮮明的口語特點,留下了作者的直接感受和原始的思想種子,包括某些不成熟、不完善,從而令讀者易讀的同時產生親切感。獨特性之五,為了國際化,雜誌不僅邀請包括基辛格、李侃如等知名國際專家撰稿,更專設一名英文編輯,迄今先後邀三名美國年輕學者擔當,每期特集中都選擇五篇以上要文的精華,加上主編的卷首語,每篇文章的摘要、目錄,譯成英文,方便國際讀者直接閱讀、準確理解。
《中國與世界觀察》之所以獨特,得益於它的定位。擷取發刊詞如下,以饗讀者:
當今世界的各大強國都需要而且產生了以自身戰略利益為關注點,理性地超越個別利益群體的具有國際視野的政策性刊物。因其觀點明確,通俗易懂,從而為決策者們所關注,為知識精英所樂道。由此,我們看到了美國的《外交事務》(ForeignAffairs),它是曆屆總統的必讀物,各路知識精英的論壇。中國正迅速崛起於世界民族之林,這是不爭的事實。中國需要這樣的刊物。《中國與世界觀察》(ChinaandWorldAffairs)的目標就是這樣的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