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篇4

人民幣短期不存在貶值問題

亞洲金融風暴由東南亞﹑港臺蔓延到東北亞﹐甚至波及歐美﹐驚甫未定的亞洲國家莫不放眼注視?人民幣的動向﹐深恐這張骨牌一倒﹐亞洲勢必又掀起另一波的貨幣貶值競賽。國際金融界一度甚至認為﹐人民幣在週邊鄰國貨幣均貶值40%到60%的壓力下﹐會被逼跟?貶值以保持外銷的優勢。然而﹐風暴發生後直到1998年1月26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交易中﹐人民幣不貶反升﹐達到1美元兌8.2798元人民幣﹐創下30個月以來的新高記錄﹐顯示人民幣並不存在貶值問題﹐雖然它對中國外貿出口有壓力。中國人民銀行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李富祥表示﹐人民幣最近不會貶值。朱熔基在接見日本經濟新聞社部長鶴田卓彥時也表示﹕“中國絕對不會採取把人民幣貶值的對策。”

在亞洲金融風暴持續擴大之際﹐中國主管經濟事務的朱熔基在北京召貽d的一項會議上坦承﹐東南亞國家的貨幣貶值對中國的出口貿易和吸引外資“帶來嚴峻挑戰”。但他也重申﹐人民幣將保持穩定﹐不會貶值。這是朱熔基在北京召開的“銀行﹑保險﹑證券係統行長經理會議”上﹐談到人民幣匯率時表示﹐中國的出口產品擁有獨特的優勢和競爭力﹐能夠應付這種挑戰﹔中國政治穩定﹑貨幣堅挺﹑投資環境不斷完善﹑進口稅收不斷降低﹐最近又宣佈了外商投資進口設備免除關稅和增值稅的新政策﹐將成為外國投資在亞洲的一塊綠洲。中國的外債結構合理﹐85%以上是中長期貸款﹐償債率和債務率遠低於國際警戒標準﹔國際收支將繼續保持平衡有餘的態勢。

江澤民繼朱熔基之後﹐也在東南亞國協高峰會中宣示決不會讓人民幣貶值。中國不讓人民幣貶值﹐並準備在出口方麵繼續為此付出代價的決定﹐表明瞭中國是國際經貿社會中負責任成員﹐也證明中國不是執行“重商主義”地不顧一切對外出口。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副部長﹑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是1998年3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人大和政協會議的記者會同樣作出人民幣不貶值的承諾。

中國領導作此宣示﹐是在經過全方位評估的基礎上的﹐這些評估包括﹕一﹑有1400億美元的外匯存底﹔二﹑有2400億美元外商固定投資﹔三﹑近年都有3﹑4百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四﹑資本帳並未開放﹐不存在炒作風險﹔五﹑中國工資還低於週邊國家﹔六﹑貶值可能引發通貨膨脹﹔七﹑貶值使還債能力減弱﹔八﹑貶值將引發香港的連鎖反應﹔九﹑貶值對出口效應僅6個月﹔十﹑1998年已降低關稅6%﹐又恢復了外商投資設備減稅﹐關稅收入已大幅減少﹐形同貶值。

在談到人民幣不會﹑也不應該貶值的問題時﹐本書的作者在新加坡《聯合早報》上發表文章認為﹕理論上﹐人民幣應該貶值。

首先﹐這是因為亞洲金融風暴對中國的出口勢將產生壓力。這從兩個方麵影響中國的出口﹕一﹐中國有11%的出口外銷到遭金融風暴打擊的亞洲地區﹔二﹐這些國家在海外許多市場是中國直接的競爭對手﹐貨幣貶值使得它們的產品更具競爭力。對中國而言﹐出口特別重要﹐因為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仰賴出口貿易。1997年中國出口的增長率達23%。

目前﹐中國國內經濟因國企改革而停滯不前﹐要是出口再衰退﹐則中國業已減緩的經濟增長可能遭到重擊﹐中國經不起這種打擊。中國麵對嚴重的經濟結構性問題﹐現在才開始整頓中﹐最大的包袱來自龐大﹑效率極差的國有企業以及營運不佳﹑揹負直接借款給國有企業而產生大量壞呆帳的銀行體係。唯有在中國經濟維持高度增長﹐讓國有企業得以苟延殘喘情況下﹐中國的改革政策才可能產生成效。合理的結論是﹐人民幣應該貶值。

然而﹐中國同時揹負?貶值風險的包袱。引發經濟危機往往是貨幣匯率的大幅波動﹕首先﹐從各項經濟因素來看﹐人民幣目前沒有足夠貶值的條件﹐1997年首10個月﹐外貿盈餘高達350美元﹐而外匯源源不斷流入也令人民幣在最近創了30個月來的新高。人民銀行最近更允許外商有更大處理外匯自由。可見﹐在經濟層麵上﹐人民幣正維持強勁態勢。

第二﹐根據以往經驗教訓﹐人民幣眼前也不會貶值。從人民幣在1985﹑1986﹑1989和1990年4次官方匯價下調經驗看﹐所帶來的負麵影響甚巨﹐包括刺激國內物價上漲。以1986年為例﹐當時人民幣兌美元匯價下調13.5%﹐匯率下調後﹐為了爭取貨源擴大出口﹐外貿收購價逐步上昇﹐結果令工業品和農副產品價格分別調升8%至12%﹐觸發稍後的嚴重通貨膨脹。

第三﹐人民幣貶值後﹐企業資金需求增加﹐但銀行無法滿足﹐令企業出現資金短缺現象。事實上﹐中國的價格體係﹑外貿結構﹑銀行體係等都處於新舊交替時期﹐人民幣貶值產生的後遺症遠比外國複雜。如1986年貶值﹐中央財政補貼雖因此節省了近100億人民幣﹐但地方政府卻因為企業受損既少了中央財政補貼﹐又少了企業稅收﹐造成財政緊縮﹐令中央和地方關係緊張。經過幾次波折﹐中國的匯率政策才確立了基本目標﹐這就是保持人民幣的匯價穩定﹐人民銀行入市幹預﹐主要是為了令人民幣匯兌美元保持在一定的波幅水平。

第四﹐人民幣貶值對絕大多數在香港和境外上市的國企股和紅籌股都會帶來嚴重衝擊。這是因為﹐這意味?人民幣資產跌價﹐進口原材料和機械價格上昇﹐外商利潤縮水﹐承擔外匯風險大增﹐轉眼間中國投資環境迅速惡化﹐對於目前已低迷不起的中國股市和在國外上市的國企﹑紅籌股將造成致命一擊﹐中國依靠國內國際股市為國企融資的長遠龐大計劃將落空

最後﹐人民幣一旦貶值﹐也將產生非常不穩定的國際後果﹐對香港以及亞洲其他地區都將產生不安。短期內﹐人民幣貶值將成為引發香港金融災難的一個最重要導火線。目前﹐中國是東南亞和東北亞金融危機中唯一不受衝擊的經濟實體﹐也是亞洲金融秩序一種不可忽視的穩定力量。中國因為進出口受損而宣佈也實行競爭性貶值措施的話﹐亞洲其他經濟將再次受到嚴重衝擊。一旦那些危機深重的地區因為中國貶值再次遭到國際投機家狙擊﹐那裡的金融與經濟形勢將雪上加霜﹐它們對中國的敵意也將增加。人為實行人民幣匯率貶值還會造成對日歐美等西方工業國家更大的貿易順差﹐從而加劇本來已存在的多邊貿易摩擦﹐妨礙和延遲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進程。1996年月度數據表明﹐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有超過對日貿逆差的趨勢。對這一趨勢﹐美國前商務部長指責中國封閉市場﹐要求中國為美國工人和工商界“提供一個施展的空間”。可以想象﹐人民幣貶值將使本已存在的大量逆差問題更形擴大﹐從而有可能爆發新一輪的中美貿易戰﹑中日貿易戰和中歐貿易戰。綜觀上述﹐結論是﹐人民幣至少在短期內不宜貶值。

新加坡國立大學經濟統計係講師陸丁博士認為﹐對於現階段中國經濟來說﹐人民幣不貶值﹐其利遠大於弊。在1994年的人民幣匯率製度改革過程中﹐人民幣實際已大幅貶值。中國出口競爭力通過匯率變動得到了增強。如今中國週圍國家貨幣是跟進貶值﹐雖然會對中國出口形成競爭壓力﹐但中國畢竟已捷足先登﹐應該有能力在其他方麵另闢蹊逕﹐例如在品牌質量上更上一層樓﹐保持競爭力﹐而不是和鄰國競相貶值貨幣﹐惡性競爭﹐然後讓其他國家坐享漁人之利。尤其在目前東南亞貨幣風暴時期﹐保持人民幣幣值堅挺﹐對於維護增強國內外投資者的信心意義重大。人民幣跟進貶值﹐隻會動搖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前景信心。

其實﹐短期內人民幣也不必要貶值。按實際購買力計算﹐人民幣的市場價值顯然大大低估了。1997年以來﹐中國濟增長率繼續保持在8%以上﹐消費物價穩定﹐通貨膨脹率隻有5%。出口持續強勁﹐外資滾滾流入﹐使中國國際收支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保持“雙順差”﹐官方外匯儲備水漲船高﹐在最近一年裡更增長了將近40%﹐達到1300億美元以上﹐成為人民幣幣值穩定的強大後盾。雖然中國的外債總額高達1160億美元﹐但僅相當於國民生產總值的 27.5%。相比之下﹐在1997年貨幣風暴發生之前﹐除了新加坡以外﹐東南亞各國的外債額相當於國民生產總值的30%以上﹐有的甚至更高達50%﹐與中國的外債負擔不可同日而語。而且﹐中國的外債大都以中長期貸款為主﹐短期外債僅佔外債總額的12%。國際組織和官方貸款在中國外債中的比重也比較大﹐相反﹐一些東南亞國家的外債則以短期貸款民間信貸為主﹐因此比較容易出問題。

中國台灣中信投信副總經理刁明華認為﹐中國的基本麵良好﹑低通膨﹑出口與經常帳維持順差﹑外匯資本移動受到管製﹑可採擴張性財政與貨幣政策﹑工資成本相對來說仍低﹐這些都是人民幣1998年不會貶值的原因。以1997年6月的匯率水準來算﹐各國與中國工資水準的倍數分別是香港14·8﹐印尼1·5﹐馬來西亞3·7﹐菲律賓2·1﹐泰國3·4﹐南韓11·8﹐台灣11·6。而以目前的匯率水準來看﹐香港維持14·8﹐印尼由於貶值劇烈﹐降到低於中國的0·75﹐馬來西亞2·27﹐泰國1·82﹐南韓6·85﹐台灣為11。除了印尼之外﹐中國還是這個區域裡工資最低的﹐因此雖然鄰近國家幣值大貶﹐但中國低廉工資成本的優勢仍然存在。人民幣不貶﹐有助解決金融危機。

國際政論時事評論員阮次山認為﹐關於人民幣應昇值或貶值的問題﹐應追溯到這個問題的根本﹐即這次亞洲金融風暴其實或多或少與中國有關。因為從1994年以來﹐人民幣貶值3次﹐從1994年的5.7人民幣兌1美元貶到最近的8.3元。由於過去5年東南亞各國的貨幣大都“死盯住”美元﹐人民幣貶值的結果﹐自然使這些國家的幣值相對昇值﹐中國也因此累積了相當的外匯財富。這幾年來中國驕人的經濟增長率有大部分要拜人民幣貶值之賜。

另一方麵﹐阮先生繼續分析道﹐人民幣若不跟進貶值﹐必然在價格上失去優勢。問題是﹐中國是全球個人存款率最高的國家﹐人民存款率為40 %(美國隻有4.7%﹔日本為13.1%)﹐1996年﹐全國人民總存款額為5萬億人民幣左右。人民幣一旦貶值﹐對國內民心﹑經濟將會造成重大衝擊。

世界銀行中國地區首席經濟專家華而誠貌7b為﹐人民幣要貶值的必要條件則是中國國際收支帳出現逆差才行﹐然而目前中國無論在經常帳或是資本帳方麵都呈現順差﹐1997年其國際收支順差也應在400億至500億美元之間﹐因此要從順差消失到出現逆差的情況並不容易發生。而即使出現了逆差﹐人民銀行也“有能力以及有意願”去支持人民幣﹐比如動用中國高達1400億美元的外匯存底去穩住人民幣之幣值。

美國的中國經濟問題專家馬汀波茲認為﹐人民幣一旦貶值﹐必然會引起亞洲另一波金融危機。為此﹐中國當局一定會堅守維持人民幣匯率的承諾﹐幫助各國渡過經濟困境﹐以顯示其對該地區及國際事務的負責態度。同時﹐維持人民幣的高幣值也將減輕中國與美國之間巨大的貿易失衡﹐有助加強兩國之間的貿易往來﹐並換取美國對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支持與讓步。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商學院林崇椰教授在一項由新加坡南洋大學和日本大阪大學公共政策學院聯合舉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以“亞洲貨幣危機解決方案”為題發表重點演講時提出﹐亞洲貨幣危機已為全球經濟帶來威脅﹐隻要港元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失守﹐便可能觸發一場全球性經濟大恐慌。雖然亞洲貨幣危機已蔓延多時﹐但人們對這場危機進一步惡化的恐懼感依然存在。隻要危機擴散到香港和中國﹐便輕易可使亞洲貨幣再度陷入狂跌的境地。他認為﹐港元如維持不了對美元的聯係匯率﹐就必然促使人民幣走向貶值﹐並引發更大的危機。

前世界銀行高級經濟專家楊叔進表示﹐如以相對物價上漲率計算﹐在1993年的基期標準下﹐中國目前的物價水平﹐比美國高了41﹒07個百分點﹐也就是人民幣的對外價值如以美元計算偏高了40%以上。照這麼算的話﹐“目前人民幣兌美元的合理匯價﹐應該是11﹒7036元兌1美元”。“貶值的壓力當然在﹐但問題是﹐人民幣貶值與否已不是單純經濟問題﹐它關係到整箇中國經濟發展﹐甚至香港“一國兩製”能不能維持﹐也和匯率息息相關。”

建弘(亞洲)證券客戶部經理悚7d誌文認為﹐現在各界把人民幣的升貶和出口競爭力直接掛在一起的說法是見樹不見林。中國之所以堅決捍衛人民幣匯率有一個根本性的理由﹐那就是目前香港主權已屬於中國﹐而且中國新一輪的金融改革才剛起步﹐如果這時讓人民幣貶值﹐不僅導致中國金融資產縮水﹑股市下跌﹐打亂改革節奏﹐更嚴重的話﹐實施14年之久的香港聯係匯率也會失去屏障的基礎。他同意匯率走勢過強﹐對中國未來出口競爭力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但如果人民幣倒了﹐第一個產生的情況是香港聯係匯率很可能在一夕間瓦解。那時候﹐香港以地產﹑金融為主的產業結構會麵臨即刻大幅縮水的危機。不但中國別想再利用香港籌資﹐港人對中國“一國兩製”的承諾﹐也會失去信心。除此之外﹐人民幣驟貶還可能掀起亞洲各國另一波的貶值競賽。基於這兩個理由﹐不管目前壓力多大﹐中國都要繼續撐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