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末篇1
長達七年的“亞洲經濟神話”於1997年7月2日劃上了休止符。當日﹐泰國決定讓泰國銖管理式浮動﹐即變相將泰銖貶值﹐並於同日宣佈向國際基金貨幣組織(以下全部統稱為“國基會”)求助。這次決定令泰國金融市場隨即崩潰﹐當天泰國銖下跌20%﹐銖在一夜之間失去了五分之一的國際購買力。泰國銖大幅貶值後﹐觸動骨牌效應﹐馬來西亞元和印尼盾等東南亞貨幣也相繼成為國際投機客的阻擊對象﹐跌市迅速蔓延至整個亞洲區。各國央行為了捍衛本身貨幣而實行的高息政策不但沒能止住區內貨幣的跌勢﹐反而加快了區內股市的沽售壓力﹐很快形成了一個“匯市拖股市﹐股市拖匯市”的惡性循環局麵。
其時﹐香港正沉浸在回歸大典的濃烈氣氛之中﹐一片歌舞昇平。港股在8月初攀上16000點的歷史高峰。差不多全民皆股﹐大戶散戶如癡如醉﹐恆指於8月7日更創下了16673的歷史最高收市紀錄﹐大市成交額創出歷史天量﹐一度增至460億的巨額天量。其實﹐港元阻擊手於7月東南亞爆發金融危機以來早已過江小試牛刀﹐隻是全情投入股市的香港股民並未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更沒有覺察到一場災難正在悄悄地緊逼而來。
隨?坐擁龐大外匯儲備的新加坡及台灣也順應東南亞時勢﹐允許貨幣匯率自動下滑﹐香港卻仍固守已沿用了長達14年之久的聯繫匯率製(1美元兌7.8港元)。然而﹐國際大炒家並沒有放過欲獨善其身的香港。具央行地位的香港金融管理局於9月4日正式向國際投機客宣戰﹐港元銀行間拆款利率即一飛沖天﹐恆生指數遭恐慌性賣壓,最低時跌逾1800點,達到9766點,為十年前黑色星期一以來的穀底﹐港股一天市值就跌掉了293億美元。
踏入10月﹐香港情況日漸惡劣﹐國際炒家上下其手﹐一方麵狂沽港股﹐一方麵大舉拋售港元﹐匯價升上7.75的危險警戒線水平﹐聯繫匯率機製備受挑戰。香港特區政府長官董建華與財政司司長曾蔭權都先後宣示要保衛港元匯率到底。10月22日﹐香港當地金融界同業隔夜拆款利率再次高升到25%。香港最大的金融機構—匯豐銀行23日調高存款利率3碼。在利率急升的狀況下,香港股市盤中最多又下跌了1800多點,使恆生指數一度跌破萬點﹐跌至9059點﹐成為自1995年以來的最低位。
香港爆發股災﹐釀成比“1987年股災”更慘烈的股市風暴﹐其威力之大使全港市民為之震撼。10月27日﹐美國華爾街終因香港股市的崩盤而引發“黑色星期一”,道瓊工業指數重挫了逾554點,以7161?15點作收,跌幅為7?18%,是十年前(1987年)“黑色星期一”以來最大單日跌幅。27日華爾街的長黑,造成了28日亞洲、歐洲及拉丁美洲各地股市連鎖崩盤,指數紛紛跌入歷史穀底或創下跌幅紀錄。全球股市似陷入連番下跌的惡性循環,由亞洲而後新興市場再而後歐洲和美國,然後又從美國回頭循環往復。
10月24日香港股災的發生﹐標誌?金融風暴正式由東南亞吹向東北亞。亞洲貨幣的焦點瞬息轉移南韓。南韓經濟自泰式貨幣貶值以來﹐一直在加速惡化,不但外債比例高增﹐且韓圜匯價一路走低。11月下旬開始﹐更在南韓央行宣布棄守韓圜之下呈現“無量重貶”的崩盤走勢﹐由1997年年初的890兌1美元跌至12月初的142.4﹐12月底的2000邊緣。韓圜重挫將亞洲貨幣再度拖下水,亞洲貨幣市場刮起了第二波的金融危機風暴,並引發了東南亞貨幣的新一輪骨牌效應﹐東南亞貨幣全線失守﹐下跌至歷史新低。
12月11日﹐亞洲金融風暴再度橫掃全球,股市不支倒地,無一倖免。在亞洲股市相繼拉出長黑後,已連跌兩天的紐約股市11日重挫1.63%,歐洲各股市跌幅更在1.8%以上。亞洲經濟加速惡化,最重要的是,亞洲經濟惡化將傷害美國企業1997年第四季獲利展望。至此﹐亞洲股匯市已不再是經濟層麵的問題﹐而是心理與信心問題。連番的拋空和摜壓﹐亞洲掀起了非理性的貨幣和股票連鎖重挫及暴跌的局麵。亞洲股匯市在嚴重 超跌現象,伴隨?信心崩潰的情況下,持續探底﹐走勢一發不可收拾。
進入1998年﹐印尼在經濟、政治及霾害等三害的肆虐之下,引發的國內政經局勢動蕩﹐再一次導致了東南亞貨幣波動激烈。2月13日印尼盾早段大跌﹐一度暴跌至一美元兌10025印尼盾的水平﹐跌幅高達38%。區域內的匯市和股市也紛遭波及﹐終釀成第三波亞洲金融風暴。
由於亞洲金融風暴有再起之勢,導致國際債信評等機構看壞亞洲銀行體係,自2月下旬以來,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多家銀行皆先後遭標準普爾(S&P)與穆迪降級﹔日本債信評等機構6日也調降主要都市銀行的債信。一邊是銀行壞帳高築、資金籌集不易,另一邊是企業越來越難取得借貸信用,更無力還債。這兩者相互衝擊,形成惡性循環。在會計年度結束,金融商品合約陸續到期,以及外債延展期限屆滿等多項技術性因素逼近下,亞洲國家都感受到了最新一輪的危機正在迫近。這是否正是第四波亞洲金融風暴來臨的前兆﹖
作者在本篇中力圖抓住對自1997年7月2日因泰國央行突然宣佈泰銖匯率由緊盯包括美元在內的一籃子通貨改為“管理式浮動”匯率後引發的幾波亞洲金融風暴中主要事件的描述和分析﹐揭示出這次亞洲金融風暴的大致脈絡﹐以避免那些因時間寶貴而又想了解亞洲金融風暴起始的讀者陷入冗長而味同嚼蠟的細讀之中。
開放匯率浮動 泰銖大跌
1997年7月2日﹐泰國央行突然宣佈泰銖實行浮動匯率製﹐取代現行的泰銖對一籃子貨幣的固定匯率製。泰國央行在財政部背書下發表聲明,泰銖價格將“由市場機製和國內外貨幣市場供需情況決定”。這是泰國央行自1984年採用盯住匯率製度以來第一次讓匯率自由浮動。
泰國央行在開放匯率浮動之後,旋即又宣佈將重貼現率調高2個百分點,為12?5%。央行發表的聲明指出,“為支持新匯率體製,將持續採取審慎的貨幣政策。”央行總裁勒猜強調,各界不宜將調高重貼現率一事當做長期趨勢指標。一旦泰國經濟穩定下來,重貼現率就會開始往下調。泰國央行上一次調高重貼現率是在1995年3月﹐那一次升高重貼現率帶動銀行調漲放款利率,終造成經濟增長放緩。
泰國央行宣佈開放匯率浮動之後,泰銖在國際市場上很快重挫近18%。泰國央行同時將1997年經濟增長預測由5?8%調低為4?8%,更加劇了泰銖的下挫之勢。在新加坡外匯市場﹐有人拚命拋出泰銖,讓泰銖兌美元匯率由前一天收盤的24?70比1滑落至29?25比1的低點。直到稍後才回升到1美元兌28?0泰銖。
分析家指出,泰銖匯率浮動之後,對經常帳赤字龐大的泰國經濟更是雪上加霜,甚至可能陷入停滯性通貨膨脹。也有分析家指出,泰國央行此舉是必要的苦藥,因為沒有任何央行有能力同時控製利率和匯率。長期而言,開放匯率浮動應有助經濟發展。 泰國央行在開放泰銖匯率浮動之前,曾事先通知日本及印尼、馬來西亞等各國央行。稍後的泰銖重挫同時帶動了鄰近國家的貨幣重挫,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等國央行紛紛介入市場,支撐本國貨幣的匯率。
由於事出突然,7月2日的泰國商業銀行陷入一片混亂,不少銀行上午甚至拒絕接受換匯,讓客戶無法取得外匯。不過泰國股市對泰銖採浮動匯率大為歡迎。泰國SET股價指數同日在外資大買之下遽漲41?51點,漲幅高達7?9%,以568?79點收盤。
菲外匯交易區間放寬 印尼盾跟進
7月11日﹐菲律賓中央銀行突然宣佈放寬菲律賓披索外匯交易區間。這一決定等於是承認該國先前的10億美元支撐披索計劃宣告敗北﹐政府已決定放手讓披索貶值。披索兌美元匯價單日重挫11%,股市跳空大漲,終場上揚189.99點,以2701.14點收市,漲幅達7.7%。其匯價與股市走勢與“泰國模式”如出一轍。同時﹐泰銖也帶動下挫,由前一天的1美元兌28?95銖下跌為30銖左右。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等其他東南亞國家幣值也跟?下跌。印尼隨即宣佈擴大其貨幣的外匯交易區間,由目前的8%擴大為12%﹐印尼盾也隨之大貶。分析家認為,印尼此舉並末為投機賣出所迫,純屬預防性措施。
一家歐洲銀行交易員指出,披索幣值至少高估了30%至35%。菲律賓央行總裁辛森發表聲明表示,“菲律賓中央銀行將允許披索和美元匯率在一個新的較寬區間移動,以與已大幅變動的市場情勢相應。”聲明進一步表示,“預料這將排除針對披索進行投機(賣出)操作的動機,讓利率能夠逐漸調降,以符經濟增長的需要。
投機客下毒手 東南亞匯市一片混亂
7月14日﹐東南亞國家貨幣貶值風暴持續擴大,繼泰國、菲律賓與印尼之後,連日來努力保衛貨幣匯率的馬來西亞央行也不得不撒手,讓馬來西亞幣大幅貶值。連經濟體質良好的新加坡,貨幣也一度下跌,稍後才反彈回升。亞洲各國央行均密切注意此一情勢,準備在必要時互相提供協助。
分析家表示,自從外國避險基金在前兩個回合成功地壓製了泰銖和菲國披索之後,從7月14日開始便騰出手來對付馬來西亞幣、印尼盾和新加坡元﹐三種貨幣因而遂告大幅下挫。馬來西亞央行起初放手不進場,引發大量賣盤,馬來西亞幣盤中最低曾由前一周5(7月12日)收盤的1美元兌2?50五馬幣下挫到2?552。央行介入幹預後,才又反彈至2?536馬幣﹐尾盤時又回落至2?5382馬幣。
印尼盾則由7月12日1美元兌2438盾下滑為2469盾。印尼當地人士指出,由於外債額太大,一般仍然不看好印尼盾前景,目前資金已出現大量匯出現象。
通常﹐新加坡幣在東南亞地區貨幣出現危機時屬避險天堂,但14日那天也遭到投機客猛烈攻擊,最低時曾由12日的1美元兌1?434新加坡元急速滑落到1?4448﹐直到尾盤時才回升至1?4416元。
12日泰銖收1美元兌29?6銖,14日則曾測試31銖的低點。同日﹐菲律賓披索再度下滑,由12日的1美元兌29?45披索下挫到29?75披索的低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