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暖化冷漠舞歌行3(1 / 3)

第四輯:暖化冷漠舞歌行3

最軟處的痛

“五一”長假剛過,收到一條陌生的手機短信,深情款款,頗有質地。看那柔情繾綣,便宜猜想是情侶間流傳的親昵文字:“現在我才知道,和最愛的人在一起,是最幸福的。”莫非他(她)和戀人分手之後,又開始反悔了?我真替這條短信直奔而去的正確的目的人感到高興,並暗自祝福他們,希望這種綿延在內心的愛,長久一些,厚重一些,不再迷失方向。

幸福與愛,通過這條陌生的短信,在我眼裏洇開來,在心裏,久久地打著旋兒,靈魂裏滿脹著愛的清新,人生的美好。我怕該收而沒收到的人,要著急了,便好心提醒那個發錯短信的人:您好!你發錯短信了,請看準號碼,重發一遍啊!

那人很快又回了,這次讓我徹底迷糊了。

她回的是:陳老師,是我×××,我在老家,還沒有回來。這個五一長假,我一直在醫院裏,陪伴在爸爸的身邊。

她,是我的學生,一個好學上進的孩子,平時少言寡語,與我交流並不多,之所以記住她,隻因她與我的女友同名同姓。醫院?陪伴?隱隱地,我感覺到一種人生涼意,而這種人生寒涼,正在考驗她這個不到20歲的女孩。這麼思慮著,她又給我發來一條短信:在我陪伴了七天七夜之後,我的父親還是狠心地丟下我們,去了。

我仿佛看到了,她孤苦無助的哀容,而淚珠滴落在大地上,飛濺如玉碎。曾經,和她這般年紀,我也經曆了父親去世的人生哀痛。有一種情感,瞬間,撞擊我的心靈,讓我痛著她的痛,傷著她的傷。

我字斟句酌,給她發了一條回信:節哀順變。這個世上,沒有什麼比失去親人更痛苦的事了。誰都不願經受生離死別,但經曆了,人會堅強的。好好活著。

此後,她再沒回短信來,我去上課,也沒見到她,也許,還在家裏,守著母親吧,悲傷的心靈,需要相互攙扶。人生的雨季,親人間共撐一把傘,手與手相握,握出人間最真最貼心的暖,足以暫時抵製來自心靈最軟處的痛,哪怕一轉身,又淚濕衫襟。

人處哀事裏,心靈最軟處擴散的痛楚,如海裏的波濤,一波一波,毀人於無形。課間,與她的同學聊及她,讓同學們去安慰她,這個時候,哪怕一句暖心話,也會幫她消解一點悲痛的。然而,我卻聽到這些孩子的怪笑,一女生竟說出一通無厘頭式的話來:“啊呀,她這人怎麼這樣?跟誰都說這事啊!好光榮嗎?唉——我是不會勸人的,老師,你教幾招勸人的方法吧!回頭,我現學現用,安慰她去!”

我心最軟處,隱隱地痛著,分明是被眼前這個女生如針的話語,刺痛的。

記得當年,校門衛來我們教室轉告我家中來電,說,你爸爸病重,趕緊回家一趟吧。我課也沒上,也沒來得及告假,就直奔家裏。父親出殯那天,我收到全寢室同學簽名的安慰信,那一紙溫暖,讓我有力堅持著,勇敢地活下去。直到現在,想起來,我也能感受到那透紙背的力量和關愛。

而今,同學情,怎的這麼生硬冷絕?莫非真如陶潛自製《挽歌》中所說“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逝去的人,能大度地感歎“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而生者,如何放心得下?如何不會悲傷?又如何不需要他人的寬慰與關愛?

有一種痛,在我們心靈最軟處發作,猝不及防,傷至最深。這種痛,正是親人的逝去。和天上的太陽不能直視一樣,人們無法直視親人的離世。

愛,化解悲痛,如果身邊人,正經受著人生最軟處的痛,我們何妨送去一句關愛的暖心話語,送去一個關切的溫熱目光?

其實,做任何事都是這樣,保持一尺深的熱愛。愛要愛得深沉、執著,但是,在發現愛得無門無路之後,要記得抽身而退。

一尺深的熱愛

一位朋友成為《讀者》雜誌的簽約作家之後,好運接二連三,先是被省作家協會吸收為會員,然後,從一名小出納,搖身一變,成了文學院的教師。那一年,他28歲,已有近60萬字見諸報刊。

很多學生對他所取得的成績極為欣賞,讚歎不已。不少文學愛好者向他求教:“老師,你寫得那麼出名,一定有什麼秘訣吧?”他向學生坦言:“秘訣就是兩個字:熱愛。”學生進一步打探:“如果要達到你現在的水平,到底要熱愛到什麼程度啊?”他回答說:“一尺深。”

學生們不懂什麼是“一尺深的熱愛”,紛紛向他投去狐疑的目光。

朋友帶他的學生來到家裏,從床底下搬出一捆20×20方格稿紙,紙上密密麻麻寫滿了字,那都是他最初寫的從未發表過的廢稿,足足一尺厚。

他告訴學生:“如果想在寫作上所有建樹,就要保持一尺深的熱愛,也就是說,堅持寫完一尺厚的廢稿,期間,不心急,不絕望,心中保持期待和熱愛,對前路充滿信心和希望。”

學生們恍然大悟,才知道,文滿芳華,不是唾手可得,而是非得下一番苦功夫不可。他們激情滿懷,個個躍躍一試。

看到學生個個全情投入,朋友接著又勸導他們:“對寫作,也隻能是一尺深的熱愛。如果寫了一尺廢稿之後,還停留在中學生作文水平,那注定此路不通,不如改做他行,省得文章誤我我誤文章,二廂耽誤,蹉跎歲月。

“不碰壁,不知自己的斤兩,不到黃河心不死。寫呀寫,寫到黃河邊,發現有文心而力不逮,無疑是無橋無渡之境,不死心,必將遺誤一生。

“其實,做任何事都是這樣,保持一尺深的熱愛。愛要愛得深沉、執著,但是,在發現愛得無門無路之後,要記得抽身而退。”

一尺深的熱愛,是人生的基本態度,它會護送我們順利泅渡苦海,抵達成功的彼岸,酣享快樂和光明。

在推土機和升降機麵前,中國的城市普遍缺乏一種堅守,並由此失去自己城市的精神品質和精神高度。

日內瓦的堅守

37.5米,是日內瓦堅守的底線。

這一高度,是100年前建造的聖彼埃爾教堂的樓高。所有的建築物,但凡越過紅線,超過這一高度,拆你沒商量,並且永遠取消違令者在瑞士買房蓋房的資格。

如果是在日內瓦湖畔蓋房子,限高更厲害。當年,中國世貿代表團選中湖畔一塊不大的地,準備蓋辦公館舍,設計師虞河嶽按照日內瓦政府的規定,隻設計出一棟兩層300米的平方米的小樓。龐大的中國代表團入駐這裏,顯然不夠用。但限於日內瓦的政策,也隻能將就著用。

開工剪彩的時候,日內瓦州州長親臨現場,特意向中方,向設計師虞河嶽致歉,並解釋說:“我知道,這麼小的麵積駐一個中國代表團,的確難度很大,我們也開會商量過這件事。可是,你也喜歡日內瓦,如果你違規一點,他違規一點,日內瓦就不再是日內瓦了。”

這就是日內瓦的堅守。

曾經開會專門商量解決你的難處,但該堅持的一定堅持,決不通融。

37.5米,在我看來,是日內瓦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的高度。

我所居住的城市,有一座聞名遐邇的古樓滕王閣,新式建築,隨隨便便就超越了它的高度,更有甚者,就在它的周邊有幾家酒店和酒樓與它爭風吃醋,搶盡了風頭。一座孤零零的江南名樓淹沒在城市樓群間,甚是落寞。與此相類似,有城市名片之美稱的繩金塔,一座曆史悠久的唐朝古塔,在50米不到的地方,樹起一座20多層的寫字樓和一家20多層的五星級酒店,古塔風光在現代建築麵前,花容失色。

在推土機和升降機麵前,中國的城市普遍缺乏一種堅守,並由此失去自己城市的精神品質和精神高度。

讓世人傾迷的日內瓦,以堅守之姿,為趕超現代化進程的我們,樹起一座城市的精神豐碑,值得每一個人去體味,去深思。

水是一種精神,水有一種境界。像水一樣活著,給這個世界雕刻希望,留存潔淨,烘托溫暖。一個人,有水一樣的至情至性,水一樣的寬廣胸懷,水一樣堅韌頑強,就會有水一樣的溫暖,暖人心,暖世界。

一滴水的溫暖

一滴水,承載著無比的重量,可心的柔;一滴水,透射出一種幸福的溫度,奇異的暖。

一滴水,凸現節約。有一幅宣傳畫,現在已深入人心,在一片幹裂的土地上,隻有一滴水艱難的落下,水之上,是人類那透著絕望的眼睛。一行字,聲聲如泣:如果不珍惜地球上的水資源,那麼,最後一滴水,就將是我們的眼淚。的確,水是用錢買來的,但是,水作為一種資源,浪費之後,就將永不複回。覆水難收。一切生命,都有水在汩汩暗流。人們苦苦尋找外星生命,努力的方向之一,就是要找到水。水是生命之源,缺水,枯亡是注定的結局。然而,環境一天天汙染,氣候一次次異常變化,水,已被人類攪得無法安生,命運難料。一滴水,彌足珍貴。節約每一滴水,於我們而言,是文明的傳承,是內心的珍視,萬古長青,融彙於小小的一滴。

一滴水,彰顯聖潔。有一道腦筋急轉彎題,想必大家都能答對:請問,什麼東西越洗越髒?對,就是水。水能驅除汙垢,滌蕩萬物,水能降沙除塵,清潔世界,哪怕自己汙濁不堪,哪怕自己蒙混一片。淨是水的境界,時間是澄淨的利器,終有一天,汙水會變清,塵埃沉澱成泥。生而為人,像水一樣,努力驅除汙穢,清掃塵埃,由身而心地保持潔淨,“質本潔來還潔去”。一個人,保持水一樣的純潔,心不貪,手不伸,堅守自己的良知,守護道德底線。並由此上升另一高度,製止不良行為,清除一切行動上精神上的汙濁。聖潔如水,是心的境界,精神的珠穆朗瑪。

一滴水,堅韌如斯。有一則哲理故事說,智者往瓶子裏放石塊,一二塊便充盈如實,再放砂粒,三四把填滿石縫。智者問路人:“瓶裏還能裝進東西嗎?”路人搖頭。智者笑了笑,接著往裝滿砂石的瓶中,倒進滿滿二杯水。這就是水嗬,看似無處可容,仍流得進去,安坐如佛。堅韌如斯,當是一個人追求的境界。別以為沒空學習,其實,擠一擠,時間總會有的。別以為瑣事就忙不完,把效率提高,於遊刃有餘之中,張弛有度。關鍵是,我們要堅韌起來,要像水那樣有一股鑽勁,有一種永不服輸的氣度。

一滴水,低調入世。天下的水,都由高流到低,一直低到塵埃裏,低到人們看不到盡頭的大洋裏。水一路向下,一路奔流,亦是一路自在,一路觀景。向下,向下,再向下,水永遠低調做事,冷靜處世,它不攀高,不比闊,汩汩東流去,一心隻慕一個容身的低處。低,能通往如海般深沉、遼闊的至境。一個人,如水般低調入世,定會心安天地寬,人生好景任徜徉。像水一樣,低調做人,低調入世,就會有單純的快樂,別樣的幸福。

水是一種精神,水有一種境界。像水一樣活著,給這個世界雕刻希望,留存潔淨,烘托溫暖。一個人,有水一樣的至情至性,水一樣的寬廣胸懷,水一樣堅韌頑強,就會有水一樣的溫暖,暖人心,暖世界。

生活是平淡的,書的韻律和著一種清淡,淡出真味,淡出美味。看來,電影再好,書亦是一天也離不得的。

書之四味

1、舒

上學的時候,有一個雅好,睡覺時,用書作枕,呼呼大睡,以為夢裏有書香,以為書裏的字兒會由夢境吸收,省得再去苦讀苦背。卻是清夢無痕,醒時,反而磕得慌。

喜歡陝西作家陳忠實的一句話,寫一本可以帶進棺材作枕頭的書。煌煌巨著《白鹿原》讓作家圓夢,但他仍是筆耕不輟,或許又在期待下一本吧,最好的永遠是下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