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八 章 修煉心靈,快樂生活2(1 / 3)

第 八 章 修煉心靈,快樂生活2

83. 棘輪效應: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秘密法則

“棘輪效應”又稱“製輪作用”,是指人的消費習慣形成之後有不可逆性,即消費者易於隨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費,但不易於收入降低而減少消費。尤其是在短期內消費是不可逆的,其習慣效應較大。

“棘輪效應”是出於人的一種本性,人生而有欲,“饑而欲食,寒而欲暖”,這是人與生俱來的欲望。人有了欲望就會千方百計地尋求滿足。

“棘輪效應”可以用宋代司馬光的一句著名的話來概括:“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句話出自他寫給兒子司馬康的一封家書《訓儉示康》中,司馬光秉承清白家風,不喜奢侈浪費,倡導儉樸為美,他寫此家書的目的在於告誡兒子不可沾染紈絝之氣,保持儉樸清廉的家庭傳統。

商朝時紂王登位之初,天下人都認為商朝在精明的國君的治理下,江山一定會堅如磐石。

有一天,紂王命人用象牙做了一雙筷子,並且十分高興地使用這雙象牙筷子就餐。他的叔父箕子見了,勸他收藏起來,而紂王卻滿不在乎,滿朝文武大臣也不以為然,認為這本來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

箕子為此憂心忡忡,有的大臣問他原因,箕子回答說:“紂王用象牙做筷子,必定再不會用土製的瓦罐盛湯裝飯,肯定要改用犀牛角做成的杯子和美玉製成的飯碗;有了象牙筷、犀牛角杯和美玉碗,難道還會用它來吃粗茶淡飯喝豆子煮的湯嗎?紂王的餐桌從此頓頓都要擺上美酒佳肴了;吃的是美酒佳肴,穿的自然要綾羅綢緞,住的就要求富麗堂皇,還要大興土木築起樓台亭閣以便取樂了。對這樣的後果我覺得不寒而栗。”

果然,僅僅在5年之內,箕子的預言就應驗了,商紂王揮霍無度,斷送了商湯綿延500年的江山。故事中,箕子對紂王使用象牙筷子的評價,就體現了“棘輪效應”。

從個人的角度來說,我們對於欲望既不能禁止,也不能放縱,對於過度的乃至貪得無厭的奢求,必須加以節製。如果對自己的欲望不加限製的話,過度地放縱奢侈,不能培養儉仆的生活習慣,就必然出現“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是以居官必賄,居鄉必盜”的情況。

從前,有一個農民上山砍柴,見一條小蛇凍得發僵,農民就把它揣在懷裏,帶回家中喂養起來。小蛇慢慢長成大蛇,自己能生活了,農民就把它放在山後石洞裏,渴了飲山泉,餓了吃野果,大蛇自然對農民很感激。過了些日子,大蛇的石洞口長出棵小小的靈芝。在蛇的精心守護培育下,這棵靈芝越長越大,越長越神奇。人們都想得到它,隻因蛇的守護,誰也不敢近前。這件事被皇上知道了,就叫人四下張貼了一道皇榜:誰能采來這棵靈芝,就受重賞。這個農民想得到賞賜,就央求大蛇把靈芝送給他。大蛇答應了他的要求,農民就把靈芝獻給皇上,得到了一批金銀財寶。

過了些日子,皇後的眼睛瞎了,禦醫說隻有龍蛇的眼珠才能治好皇後的眼睛。皇上又想到了這個獻靈芝的農民,就命他去挖那大蛇的眼睛,並許諾他事成之後,封他為宰相。這農民發了財,又想當官,就又來央求大蛇給他一隻眼珠。大蛇隻好忍痛讓他挖去一隻眼珠,皇後的眼睛複明了,農民也當上了宰相。

他當上宰相後,養尊處優,生怕哪一天死掉,丟下這萬貫家財。於是,就想到長生不老之法。聽說吃龍蛇心能夠長生不老,就又到山中去找大蛇,要求再給他一顆心,成全他長生不老。大蛇見他如此貪心不足,就張嘴叫他去挖。這個貪婪的宰相一近前,就被大蛇吞下肚裏,再也沒回來。

貪婪是人身上最大的弱點之一,也是極其致命的弱點。隻有讓自己的欲望值降到最低,才能獲得快樂的人生。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離開他所住的村莊,到無人居住的山中去隱居修行。走的時候,他隻帶了一塊布當作衣服就上了山。

後來他想到當他要洗衣服的時候,需要另外一塊布來替換,於是就到山下的村莊,向當地的村民討一塊布當作衣服。村民都知道他是一個虔誠的修道者,於是毫不猶豫地就給了他一塊布。

當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後,他發現在他的茅屋裏有一隻老鼠,常常會在他專心打坐的時候來咬他那件準備換洗的衣服,他早就發誓一生不殺生,因此他不願意去傷害那隻老鼠,但是他又沒有辦法趕走那隻老鼠,所以他又向山下的村民要了一隻貓。

有了貓之後,他又想:貓要吃什麼呢?我並不想讓貓去吃老鼠,但總不能讓貓跟我一樣隻吃一些水果與蔬菜吧!於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頭奶牛,這樣貓就可以靠牛奶為生了。

又過了一段時間,他覺得每天都要花很多時間來照顧那頭奶牛,於是他又到村莊,找了一個單身漢幫他照顧奶牛。

……

原來要禁欲修行,卻因為這樣那樣的欲念打亂了自己的清修。

當今社會,物欲橫流,如果不控製自己的欲望,不僅享受不到生活的樂趣,甚至會走上不正之路。保持一顆平靜的心,不貪婪的心,不被欲望控製,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心靈感悟

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是以居官必賄,居鄉必盜。

84. 延遲滿足效應:你能抵製住誘惑嗎

秘密法則

發展心理學研究中有一個經典的實驗,稱為“延遲滿足”實驗。實驗者發給多個4歲被試兒童每人一顆好吃的軟糖,同時告訴孩子們:如果馬上吃,隻能吃一顆,如果等20分鍾後再吃,就給吃兩顆。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則耐住性子、閉上眼睛或頭枕雙臂做睡覺狀,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語或唱歌來轉移注意、消磨時光,以克製自己的欲望,從而獲得了更豐厚的報酬。

研究人員進行了跟蹤觀察,發現那些以堅韌的毅力獲得兩顆軟糖的孩子,長到上中學時表現出較強的適應性、自信心和獨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經不住軟糖誘惑的孩子則往往屈服於壓力而逃避挑戰。在後來幾十年的跟蹤觀察中,也證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兩塊糖果的孩子,事業上更容易獲得成功。

實驗證明:自我控製能力是個體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製調節自己的行為、抑製衝動、抵製誘惑、延遲滿足、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實現的一種綜合能力。

誘惑能使人失去自我,這個世界有太多的誘惑,一不小心往往就會掉入陷阱。找到自我,固守做人的原則,守住心靈的防線,不被誘惑召引,你才能生活得安逸自在。

一位年輕人問一位老者:“我怎樣才能成功地攀登到夢想的山巔?”

老者微微一笑,從地上撿起一張紙,疊隻小船放在身邊的小河,小船不喧嘩,不急躁,借著水流,一聲不吭地駛向前方。途中,蝴蝶、鮮花向它騷首弄姿,它不為所動,默默前行……

老者說:“人的一生,金錢、美色、地位、名譽、誘惑太多。選定了奮鬥目標,途中因思謀金錢而駐足,因貪戀美色而沉淪,因渴求名譽而浮躁,因攫取地位而難眠,故難以像小船一樣,不為誘惑所動,向著既定目標默然潛行。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做事往往半途而廢,不能成功的原因。”年輕人恍然大悟,打點起行囊,迎著風向山頂爬去。

荀子說:“人生而有欲。”人生而有欲望並不等於欲望可以無度。宋學大家程頤說:“一念之欲不能製,而禍流於滔天。”古往今來,因不能節製欲望,不能抗拒金錢、權力、美色的誘惑而身敗名裂,甚至招至殺身之禍的人不勝枚舉。

從前有兩個仙人,常到山上的一棵大樹旁下圍棋。一隻猴子長年累月躲在樹上觀看,學到了一手高超的棋藝。後來,這隻猴子下山找人挑戰,結果沒有一個人是它的對手。這個國家的國王知道後,他想,全國那麼多圍棋高手,竟然戰勝不了一隻猴子!於是召集專門會議,研究戰勝猴子的辦法。此時,一位大臣自告奮勇,要求與猴子對弈。國王問他:“你有把握嗎?”他說:“絕對有把握。但是,比賽桌上一定要放一盤水蜜桃。”

比賽開始了,猴子與大臣執棋對弈,猴子總是盯著那盤鮮美誘人的水蜜桃,結果大臣贏得了比賽。

猴子從仙人那裏學得一手下圍棋的絕活,下山找人挑戰,所向披靡,終因抵不住對手故意放置的一盤水蜜桃之誘惑,不能專心致誌、全力以赴地對付棋局而幻滅了不輸的神話。寓言是可笑的,而其中的意義卻是重大的。猴子的悲劇就在於,它骨子裏有一種貪欲。

麵對誘惑不為其心動,不為其所惑,雖平淡如行雲,質樸如流水,卻讓人領略到一種山高海深,讓人感覺到一份放心,這樣的人也是真正懂得如何生活的人。

東漢時,南陽太守羊續,他憎惡當時官僚權貴的貪汙腐敗,奢侈鋪張。他為人謙虛廉潔,生活樸素,平時穿著破舊衣服,蓋的是有補丁的被子,乘坐著一輛破舊馬車,餐具是粗陋的瓦器,吃的是粗茶淡飯。

府丞焦儉是他的下級,為人也很正派,與羊續關係很好,他看自己的上級生活太清苦了,正好聽說羊續喜歡吃魚,就買了一條魚送給羊續。焦儉怕羊續拒收,就笑著說:“大人到南陽時間不長,可能不知這就是此地有名的‘三月望餉鯉魚’,所以我特意買一條送給您。平時您把我當作兄弟,所以這條魚隻是小弟對兄長的一點敬意。您知道的,我絕非阿諛逢迎之輩,因此,務請笑納!”羊續見焦儉這麼說,覺得不收下倒是見外了,於是笑著說:“既然如此,恭敬不如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