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我們不能用小人之心去揣測文人們創作時的潛意識,不過這類虛構的確容易迎合小民欣賞取向。所以紂王題材的文藝作品,永遠不會過時。
除了腐敗,紂王另一“亮點”是心理變態,他是中國曆史上頭號“恐怖分子”。正是因為這點,讓他沒有被後來的隋煬帝超越,始終牢牢把持著“史上最差君主”的寶座。
紂王和妲己的“醫學實驗”頗讓人心驚肉跳,挖心、砍腿驗髓、剖腹驗胎兒性別……這些“創意”真是紂王兩口子原創的嗎?
關於比幹之死,春秋時代相關描述僅僅是“比幹諫而死”。戰國時期,屈原認為比幹是投水淹死,他自己後來也投水跳了汨羅江。比幹被挖心之說,據傳源自於呂不韋門客的文筆。後來《史記》也采用了這種說法,之後便統一了口徑。與投水之類相比,挖心更具藝術感染力,我們不難理解文學家、史學家們的選擇。
民間傳說往往能加強文史作品的傳播力度,不過也經常幫倒忙,在比幹之死問題上,民間傳說就涉嫌“過火表演”,因而顯得荒誕。相傳比幹怒視紂王,自己將心摘下,扔於地上。然後健步走出王宮,從此去民間從事慈善事業,到處撒錢給廣大貧困群眾。雖然心髒已經摘除,可是薑子牙給比幹服用了一種轉基因藥物,於是他成為了一種無需心髒也可以生存的“新人類”。因為沒了心,也就沒有了私欲。後來世人就選舉比幹為神界財政部長——文財神,從此一直享受人間香火。
看到草根文學家如此糟蹋藝術創作,名門正派的史學家、文學家也許都會氣憤不已。搞什麼搞!很嚴肅的一件事,被弄成了鬧劇。不過我們應該理解草根文學家,他們最了解老百姓需要什麼?比幹挖心固然可以博得大家的同情,可是同情之後必然是平淡。而讓比幹兄身殘誌堅,到處給大家發福利,他就與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息息相關了,滿足了大家對於財富的意淫,這樣他才有了持久生命力。
晉朝的皇甫謐是紂王的貴人,他讓紂王的形象進一步“震撼人心”。此人是個醫生、文史愛好者,這兩種身份的迭加,讓他筆下的紂王成了“外科狂人”,在妲己慫恿下,紂王下令解剖孕婦,研究胎兒體征。另外還進行了若幹次手法相似,無麻醉無消毒的解剖活動。外科手術對於中醫是個難題,由此可見,皇甫謐先生是個有理想的醫生,他將自己無法操作的手術托付給紂王去完成了,或許希望因此啟發後世醫生去攻克外科難題,研究出安全可行的外科技術。隻可惜後世那些醫生資質不高,未能領悟。倒是後世許多暴君、酷吏深受啟發,酷刑的刑具不斷推陳出新,升級換代,始終保持世界領先水平。
淫亂是紂王最大的“賣點”,一直被大家津津樂道。君王可以不受製約地亂來,我們當然沒法讓他們有“色即是空”的覺悟。但紂王真的淫到名列曆代帝王之首了嗎?據太史公記載,紂王“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某次王宮一根頂梁柱壞了,工匠需要搭架子去支撐房頂,以便更換新柱。紂王看到後,走過去一個人用手就托住了房梁,根本不需要器械幫忙。
按照中醫理論,淫亂過度必然損耗身體。比如明朝就有多位皇帝因為過於貪圖淫欲,英年早逝,從紂王的體能狀況看,他顯然並沒有“過度”。
說到紂王,總免不了提及妲己。比較可信的說法,妲己是紂王討伐有蘇部落得到的“戰利品”。有蘇部落以九尾狐為圖騰,妲己後來就成為了傳說中的狐狸精。既然不是人了,那就可以隨意編排了,所以妲己成為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禍水之一。
禍水配的都是極品昏君,淫蕩之徒。不過有個現象值得注意,妲己這類禍水,通常能迷住昏君好幾年甚至更久。在後宮嬪妃無數的情況下,一個帝王長時間隻迷戀一個女人,對其他美女視若無物,其實這就不是淫欲可以解釋的了。漢武帝為了預防將來太後幹政的風險,幹脆利索地殺掉無罪的鉤弋夫人,他對美女的寵幸才是標準的淫欲,而非感情。
每個人內心都有善根,同時也會有一些惡的“毒素”。作為一個普通人,一般不至於通過做壞事去“排毒”,他們有時會運用想象力,把自己想象得出來的“惡”都加到一個典型壞人身上,這或許也是一些排毒手段。而亡國之君就是一個很不錯的“垃圾桶”,紂王由於名氣太大,他顯然已經超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