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社會大主題的確定,使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發生了深刻變化,我們每個人的心靈都要承受著來自社會各個方麵的巨大壓力。競爭、選擇、工作壓力、人際關係、環境汙染、婚姻家庭破裂、子女教育等等使人感到迷茫、慌亂、力不從心,不知所措。那些天性脆弱,心理素質差,經受不起挫折的人,就會產生扭曲的心態、變異的心理和行動上的“錯位”。據心理學家估計:地球上有近2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MDI健康評估法,並對於健康的定義,通過世界性普查,人類的60%又處在一種被稱為“既不健康又沒病”的“第三狀態”中,所有這些,就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心理素質的重要性。
我們運用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量表(MMPI)對來我院學習的一批處級公務員進行了測驗,結果發現以下幾項得分總體偏高:抑鬱、疑病、輕躁狂。通過和學員的交談,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情緒不穩,好激動,易發脾氣;
(2)憂鬱、壓抑,內心有一種孤獨感;
(3)婚姻、家庭問題或子女教育問題的困擾;
(4)工作壓力與人際關係給人帶來的矛盾。
我們看到雖然有些心理問題還沒構成心理疾病,但已經開始威脅到人的身心健康。有的賞罰分明反映有失眠、健忘、心緒不寧、疲勞等症狀。
公務員在從事行政工作中主要應用的不是體力而是諸如智慧、品德、知識、意誌、精神等心理能量。公務員的身心健康是保證行政組織和行政活動高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領導者在工作中的其他素質固然重要,但心理素質更不容忽視。特別是在繁重的工作麵前或是處於關鍵緊要時刻,領導者的心理素質是否健康、優良就顯得更為重要。作為一個優秀的領導者,應該是感情豐富但不脫離理智的控製,具有堅定的原則性但不拘泥固執,意誌頑強堅韌但不堅持錯誤拒絕吸取教訓,既有主見,又善於團結他人意見,不感情脆弱,不多愁善感,不心胸狹窄,不狐疑多變……等等。所有這些,對一個領導者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應當指出的是,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沒有重視領導幹部的心理素質問題,而且我們的文化教育和人生觀教育也從不提到這點。由於忽略了心理素質的培養,一位幹部登上高位可能變得貪汙腐化了;一個學生受到挫折可能就一蹶不振;一個沒有得到提升的人可能灰心喪氣,滿腹怨言;一個剛進入機關的大學畢業生不會處理各種人際關係而苦惱不堪等等。這樣的事出有不斷地發生,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更有甚者會導致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以至於像上海大眾汽車公司總經理方宏那樣走上絕路。所有這些都告訴我們必須重視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質,這是時代的命題。因此,研究領導者心理素質,加強這方麵的培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關於“心理素質”的界定
以往對領導心理素質的研究隻是一些簡單的概括性的描述,比如:“有堅定的信念、強烈的事業心、良好的品質……”。這其中有的內容又可以算到其他素質中,像“堅定的信念”說是政治素質也未嚐不可。這樣看來以往對領導者心理素質的研究似乎又過於簡單,這主要是由於心理素質不像其他因素,無法量化,說不清、摸不透,但又確確實實地發生作用;再一個就是沒有真正理解心理素質的含義。
為了便於研究,我們有必要先對心理素質做一下界定。
關於心理素質的定義說法不一。領導學中把它定義為“決策者在決策活動中所必須具備的內在基本條件的總和。這些基本條件包括動機、興趣、態度、情緒、性格、氣質、能力、意誌和思維等內在心理因素。”(《領導學教程》紅旗出版社)“心理素質是指人們應付、承受及調節各種心理壓力的能力,並主要表現在人們的情緒及其行為的穩定性方麵。”(《市場經濟中人的投資心理與行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彭星輝編著)“心理素質就是指是否具有健康、優良的心理狀態。”(《領導操作學》)我們認為,對心理素質的定義,目前還不能從它的內涵上對其做出最恰當的解釋,因此我們是從外延上對它做出界定,並在此基礎上研究局級公務員應具備的心理素質的。心理素質是一個人的認知水平、情感特征、意誌品質、人格特征等的總和。
人的心理概括起來主要包括知、情、意三個方麵內容。知,主要是指認知活動、認知能力,簡稱“智力”;情,即情緒情感;意,指意誌。知、情、意在每個人身上的不同體現又構成了人們不同的人格特征。“知”屬於智力因素,“情、意”屬於非智力因素。因此,局級公務員良好的心理素質,就是要達到智力與非智力的統一,知、情、意的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