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國崛起1
從自身角度講,中國的崛起隻是曆史的正常回歸,並不值得大驚小怪。中 國海陸兼備、位居亞太中心、占全球1/5的龐大人口、深厚的曆史文化積澱, 沒有理由不成為一個大國。一百多年前,在歐美列強憑借“堅船利炮”人侵之 前,中國一直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泱泱大國。然而從世界角度講,中國騰飛和崛 起卻非同小可,由她改變的不僅是該地區的地緣經濟和地緣政治,更是全球格 局的再分配。曆史上,東亞、南亞、中東、南歐及非洲等地發展起來的都是區 域性文明,文明之間互動並不頻繁。新崛起的大國或是德、美等西方國家,或 是向西方學習的日本,但不管怎樣崛起,權力始終掌控在跨大西洋的西方國家 手中,這種狀況直到冷戰結束後的十年還一直這樣。
但世易時移,21世紀開始情景則完全不同了。中國崛起代表了一種多樣化 文明圖景的浮現。近30多年來,第一個非西方意義的國家以其獨特的具有中 國特色的發展模式成功躋身超級大國俱樂部,這使得那些將西方文明及其政 治、經濟製度一直視為普適性的西方人士以及孜孜以求向西方尋求成功經驗 的人士都感到錯愕和尷尬,也讓更多新興國家越發自信向本民族傳統回歸, 去發掘自身的特色優勢,對所謂普世的西方文明的深信不疑至此也發生了前所 未有的鬆動。
中國衝擊波
1986年,我第一次走出國門去美國求學。從一個相對貧窮的發展中國 家——中國來到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美國,內心的好奇自不待言。一次次 我走進那些耳熟能詳的美國名店,那時市場上還幾乎很少能看到“中國製造”。 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從自己的國家——中國再度故地重遊。有一次,我走進 曼哈頓著名的“美國女孩”商店(AmericanGirl),這個有著美國本土龐大消費群 體的殿堂一向以出售安全健康的正宗美國玩偶和服飾著稱於世,但當我順手拿起 一套啦啦隊長服和足球衣的6英寸仿造品時,忍不住笑了 :在一片紅白藍之間, 一塊標簽上寫著“中國製造”。我“喚”了一聲,“美國女孩”終究也不那麼 原汁原味了,這塊打著“中國製造”的標簽就是一個鮮明例證。
我在紐約著名的第五大道穿越,一個接著一個商店地走著,那裏早已是貼 牌的“中國製造”的天下,清一色的國際名牌但都由中國廉價勞動者生產。這 就是席卷世界的“中同衝擊波”。以後有好幾年,我有幸在歐洲、美洲、大洋 洲一些發達國家或公事出差,或私人旅遊逗留,都看到了這個世界現象的“中 國衝擊波”。我們已經鮮少再能看到不是標有“中國製造”的世界品牌了。
早在19世紀工業革命期間,英格蘭東北部的蘭開夏郡以“全球工廠”而 著稱。在19世紀30年代,蘭開夏擁有的機器數量一度比全球其他地方的機器 總量還要多。現在到了21世紀,我們卻在中國親眼目睹了另一個全球工廠的崛 起,它沿著中國太平洋東海岸一路綿綿延伸,從北方的大連到上海,再到福 建、廣東,並橫跨台灣海峽。2001年自中國加人世界貿易組織後,這一態勢開 始出現了令人始料未及的加速度,並開始從中國東南沿海向內陸大規模地梯度延伸,在那裏通信和運輸能力的迅速改善正吸引曾一度湧向沿海地區的海外跨 國公司。如今,又一個十年過去了,越來越多的製造業流程從美國、西歐以及 其他發達國家或地區遷往中國。根據經濟谘詢機構HIS環球透視近期估算,到 2010年,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製造業國家。這是10年來美國首次丟 掉這一桂冠。
加人遷移大潮的商品種類也與日倶增。美國《新聞周刊》刊載的一篇分析 性文章稱,一大批名義上的美國商品早已在中國建立了龐大的生產基地,如芭 比娃娃(Barhie)、悍馬(Hummer)、口香糖販賣機、沃立舍(Wurlitzer)自 動點唱機、Levi ' s牛仔褲、匡威(Converse)和All Star籃球鞋。就連NBA指定 用球“斯伯丁”(Spalding)如今也早已算不上地道的美國貨,因為它們都在中 國縫製。
許多美國人為此坐立不安。薩拉·邦吉奧尼,一位40歲上下的美國資深商 業記者為此還專門出版了一本名為《離開中國製造的一年》的圖書來描述發生 在她三口之家試圖聯合抵製中國產品最後歸於失敗的經曆。她從一個小人物角 度對“當今世界需要中國,中國對世界舉足輕重的影響”作了一次淋漓盡致的 詮釋。這本書正好契合了我現在正在描述的“中國衝擊波”。
聯合抵製是從2005年1月1日開始的。薩拉·邦吉奧尼後來很懊惱因為她的 提議而讓她的丈夫凱文、5歲的兒子韋斯和剛學走路的女兒索菲都一起卷入了這 樣的試驗,因為韋斯在這段時間度過了不快樂的5歲生日。
抵製“中國製造”的過程其實是一個巨大挑戰,因為他們要突然改變早已 習慣的購物習慣。第一次大麻煩是給韋斯買鞋子,他們試著找一雙不是中國生 產的運動鞋。結果他們發現,阿迪達斯是中國生產的,銳步也是中國產的。 他們想象中應該在美國生產的紐巴倫鞋,竟然也標著“中國製造”的字樣, 隻有原材料是來自美國的。邦吉奧尼費盡周章,終於找到一雙68美元的意大 利鞋子。其實,隻要花上5美元,到處都能買到差不多的中國鞋。慢慢地,她 不得不承認隻要繼續堅持不用中國商品,她就必須習慣這種費時費錢的購物過 程。幾周後,她又花了60美元給蹣跚學步的小女兒買了一雙美國得克薩斯州製 造的鞋子。
其他地方生產的商品,價格幾乎都是中國產品的幾倍,還有些東西根本就 找不到替代品。為了給丈夫的生日蛋糕買蠟燭,邦吉奧尼開車去了 6家雜貨店都 沒有找到,最終不得不用廚房裏的一盒落滿灰塵的蠟燭來將就。
她書房的台燈壞掉了,想找一盞非中國製造的台燈幾乎成為不可能完成的 任務。最後,她發現有一種沒有注明生產地的台燈,打電話到廠家詢問後,非 常欣喜地知道這是“美國製造”。但當這盞台燈寄到家中後,她才發現台燈的 包裝盒上寫著“美國製造”,但零件的包裝上卻有“中國製造”的字樣。她感 到一顆心都沉了下去,想把台燈退回,因為它不是“美國製造”,但這意味著 她很難在晚上工作。兩難中,她打電話向廠家詢問。這家洛杉磯的燈具製造商 給她上了一堂關於全球供應鏈的基礎課:十年前,美國有上百家燈具製造廠, 在南加利福尼亞就有約40家,如今全美也不過四五家,而這家燈具廠因為生產 的主要是不適合長途運輸的大型燈具,所以才幸存了下來。至於邦吉奧尼所買 台燈的零件是“中國製造”,製造商解釋說,這麼多燈具廠關閉的後果是:很 難再采購到美國製造的零部件,比如開關,已經完全不在美國生產。邦吉奧E 決定保留這盞台燈,因為這已經是她所能找到的最接近美國製造的台燈了,她 隻能接受台燈零部件是中國製造的事實。
家裏的一個舊抽屜從1月起就打不開了。凱文在超市裏找修理工具時發現 了貼著“中國製造”的標簽,不得不把它們又放回貨架。咖啡壺壞了,想買新 的,超市裏全是中國產的。不得已,那一年他們隻好用罐子先煮好了再倒進過 濾器裏才解決了喝咖啡的問題;攪拌器壞了,沒有辦法修好,因為刀片產自中 國;電視機壞了,隻有讓它壞著,因為大多數零配件都來自中國。
“那些抵製中國貨的日子裏,就像每天都在野外露營,需要的日常用品都 沒有”,邦吉奧尼差不多感到絕望了,“那是一個漫長的、炎熱的、極其狼狽 的夏天,我們用舊式捕鼠器抓了 4隻老鼠,因為新式的是中國製造的。”
凱文歎息聖誕節禮物清一色都是來自中國的。他隻好計劃親自為孩子們縫 睡袋,自己製作木船和木吉他作為聖誕節禮物送給孩子們。但是他卻買不到用 來製作它們的針線和其他材料,這些都來自中國。
萬般無奈之下,韋斯發起了一次反抵製行動,開始堅決支持起中國的東 丙,因為他實在厭倦了歐洲產的“樂高”玩具。有一次他看中一個中國產的玩具,哭著說:“我們很久沒用中國的東西了!”他為此糾纏了一天。
在實施抵製中國貨一年之後,邦吉奧尼的抵製運動結束,她感到的是一種 前所未有的解脫。邦吉奧尼這麼做的初衷並不是因為她討厭中國,她對中國以 及這個國家的人沒有任何敵意,她隻是覺得中國商品在美國太泛濫了,其他國 家根本沒法與中國競爭。她很想通過這個試驗知道美國人對中國商品到底有多 大依賴,“一年不買中國商品,我們能過得下去嗎?”
“較低的價格一直讓中國受益,並使中國的經濟崛起,也讓美國的消費 者很難放棄中國的進口貨。這次經曆讓我重新思考中國與我之間的距離。在把 中國推出我們的生活中,我卻得到了一個中國已經深人到我們生活之中的結 論。”《離開中國製造的一年》的作者邦吉奧尼下結論道。
假借邦吉奧尼《離開中國製造的一年》一書,對“中國製造”的評論之聲 不絕如縷: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美國人心目中的中國從一個弱者變成英勇 的戰士。我們熱愛他們,也害怕他們。中國已經成了我們有力的競爭 對手,可是我們又不得不去擁抱她。”
——路易斯安那州大學教授約翰·麥克斯維·漢密爾頓
“放棄中國產品的一年,邦吉奧尼一家人經曆了一次大冒險,他 們的日子過得像走迷宮一樣艱難。”
——前白宮顧問馬克.法比亞尼
“一年不用中國產品,真的是一個奇跡。這是經濟全球化的一次 強烈碰撞,也是一次有意思的碰撞。”
——丹尼·西特曼,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