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湖南桃源北麵有座山巒起伏的明月山,與明月山對峙有座雲彩喜歡落腳的山叫雲盤山,兩座山之間有條不大不小不長不短的峽口,那峽口就是一扇半遮半掩的山門,把平原和丘陵擋在東南麵。進得山門就可望見西北麵蜿蜒起伏層巒疊嶂的群山。山門中曾有條青石板古道,一頭蛇行向東南方向延伸通雙溪口、漆家河、陬市等鎮達常德市,一頭向西北方向翻山越嶺、過塝上峪、渡河涉溪、彎彎曲曲、高高低低走鍋耳潭、穿老棚溝,繞五雷山到慈利,再上桑植、永順、龍山。那古道上一眼望不到盡頭的塊塊青石板被千百萬人踩磨得油油光光,看上去晃晃亮亮,尤其是在雨天。古道隨著歲月流逝,數不清的青石板不知哪年哪月突然無影無蹤而消身滅跡,取而代之的是兩條車輛梭行的公路,一條據說是一九四七年國民黨征用民工修建的,解放後幾經改造成了省道線;另一條是新世紀初在共產黨領導下修建的高速公路,兩條路雖然與古道走線有很大差異,但兩頭的目的地完全一樣,東南常德西北慈利。兩條公路之間有條小河,小河流水至此呈即將離別山門之勢,大概是群山依依不舍流水吧,推明月、雲盤為代表饋贈溫熱以示永恒留戀,形成長約八十米、寬約六十米的溫馨河段,常年從河底鼓冒出串串晶瑩剔透似珍珠般氣泡,簇成股股溫泉,保持恒溫攝氏五十八度,低頭俯視那清澈明亮約一米深的溫泉河段,能一眼清清楚楚地見到底下圓溜溜的雞蛋般大小的黛色鵝卵石。水麵上熱氣騰騰,沒有丁點兒硫化氫氣味,在溫泉池中泡個澡,那是一種神仙般的享受,可將人們身上的髒汙疲勞和心頭的塵埃煩惱洗滌得幹幹淨淨,把人們的肌膚溫潤得白裏透紅、光潔滑嫩。假如在冰天雪地的冬日,從溫池中出浴,絕對讓您減件毛衣保持五個鍾頭不覺寒冷,那渾身舒爽愜意無法用美語妙言表達。據說清朝乾隆年間巡撫餘益謀,身生背花,訪遍天下名醫求治無果,連朝廷禦醫也奈何不得他的毒疾,眼睜睜看著他病情惡化,他背上潰爛生蛆,痛不欲生,聞得民間熱水坑溫泉能醫治肌膚惡疾,即舍命到此一試,每日清洗毒瘡一次,沒料到死裏求生,三月後痊愈,身體完全康複,精神煥發如生龍活虎,麵色紅潤似青春再現,大喜過望,連連驚呼:神水、聖水也!隨即出巨資用堅硬麻條石壘建上頂拱狀下底長方形溫泉池,並在石質拱門上雕刻“溫泉聖水”四個大字,將出峽口東南方小平原起名湯口坪,在穿越湯口坪距溫泉約兩華裏古道上修建城堡關隘,親筆題寫“入聖關”三個籃盤大的楷體字,再往前十裏,修建馬甸,謂之落馬坡,並下令,凡天下人到熱水坑,無論達官顯貴,均必須在落馬坡下馬,步行至入聖關朝拜神仙聖水,方能入池沐浴。還準備築城為市,引慈利白竹水入溫泉小河,後因“入聖關”中的聖字被奸臣巫為涉嫌謀反,觸犯乾隆皇威,蒙不白之冤遭立斬之禍。大概是因為溫泉得益吧,此前早有先輩在臨近溫泉下端,一麵順小河兩岸建起兩排吊腳樓,與吊腳樓相對應依山勢修建了一溜木板房,自然而然形成了兩岸兩條街道,由小河上的上麵木梁木板下麵兩個大大的人砌菱形石礅構成的小橋連接著。兒時上溫泉大坑澡堂泡澡必穿街道中心過小橋,那時街道兩邊小商店鱗次櫛比,牛行、羊行、豬行依山而建,戲樓設在大坑澡堂之上,與依山傍水街道相連,國民黨時期的明月鄉鄉公所的三排梯級木質平房變成了共產黨時期的溫泉完全小學,以這個小學為圓心,周圍近二十公裏的小學生都在這個學校就讀,近六百名學生和近三十名老師工友愉快地享受小學校園生活。我的家離熱水坑南邊街道口不到二百米,離老公路旁用鬥口大豎寫正楷字標示熱水坑的路牌不到一百米。公路旁有棵大樹,那大樹解放前屬於我家,大樹底下就是龔家大屋場。我家就在屋場中央堂屋西側,我小學時在教室裏聽課,時不時地從窗口向外望望大樹。可惜那棵大樹在一九六四年被神經質的大隊幹部莫名其妙地帶著生產隊一百多名社員砍的砍、拉的拉,折騰了半個月最終給毀了,我從桃源一中放暑假回來方知大樹沒了,傷心了好幾年。那是一棵忘年香,我含著淚花在樹蔸上數了好幾次年輪,絕對超過千輪,算起來應該是宋朝開始生長的,可惜呀,痛哉!

熱水坑小鎮如今叫熱市,因天地賜給溫泉而遠近聞名。這裏的水、這裏的山、這裏的土地,養育了這裏繁衍生息的人們。高山有好水,這裏的水清澈甘冽,常年不涸。這裏的每一座山,在五十年前,千年樟、百年鬆、十年杉比比皆是,隨處可見龍根盤紮,虯枝招展,一片森林連著一片森林,與數不清的灌木花草將群山裝點得青青蔥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