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萬友
筆名方正、遠方、於夫,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人,天津市作家協會會員、濱海新區漢沽作家協會理事、天津作協第五期青年作家(編輯)讀書班學員,文藝雜誌《境界》采編部主任、文學期刊《薊運河》責任編輯。曾獲天津市“職工藝術家”、“津門桂冠詩人”、全國中小學生作文育才獎等榮譽。已出版詩集《另一片帆》,散文集《走在路上》、《醉於風景》。作品多次獲全國、省市、區級獎項。
為內蒙古人民出版社編輯了“當代作家典藏叢書第二輯”(10冊)、為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編輯了“當代作家館藏叢書第一輯”(10冊),還編輯了《潮聲集》、《春華秋實》、《情滿銀灘》、《鹽風海韻》和《閃光的足跡》等文集。
從事企業報編輯工作數年,曾被中國化工報、天津渤海報、天津工人報、天津化工報和漢沽文聯網等媒體聘為特約記者(特約通訊員),有多篇消息、言論、通訊、特寫發表。
輔導學生作文、閱讀多年,學生作品在報刊雜誌發表近百篇。
鄭萬友印象
章璽
承蒙萬友兄抬愛,囑我為他的散文集《醉於風景》寫序。我有些惶惶然,因為但凡集文出書,作者都喜歡找名人大腕兒,否則辛苦爬格子凝就的結晶有無人問津的危險。我便有些猶豫,說我一無名氣二無文采,怕把老兄給害了。讀者本來還想翻幾頁的,一看我寫的序,會不會就把書給扔了?哪知萬友兄非常執著,再三說一定要我寫。那好,為了好友的一片熱忱,還為了萬友兄的“寫草根的事、讓草根來讀”的創作理想,我這個草根朋友就來讚美幾句。
初識萬友兄,是在2009年的春天,天津作家協會在薊縣舉辦的第五期青年作家(編輯)讀書班筆會上。也是緣分,當其他學員都紛紛相邀老相識共住同室後,隻剩下我一個河東 和兩個漢沽的學員,自然就被整合到同一屋去了。於是我和萬友兄就開始了近一周的“同吃同住同學習”的生活。我們白天在一起聽課、討論、發言,晚上在一起聊創作、家庭、生活。最有意思的是,在淩晨5點天剛蒙蒙亮的時候,我們幾個學員悄悄地躍過一條小溪,從山腳下的一個斷口攀上了黃崖關的長城,踏上了空無一人的漫漫古道。四周非常地幽靜和空寂,隻有我們幾個人踩碎了凝重的晨靄,迎來了噴薄而出的朝霞。每每看見當時拍攝的照片,就有一個極其粗狂陽剛的大漢在我眼前晃動,這就是來自漢沽的——鄭萬友老兄。
第一次看見萬友兄,見他生就一副濃密的絡腮胡子、雙眼炯然有神,不由猜想此公定是雄性激素發達、性格達練豪爽、可以倒拔垂楊柳的錚錚壯漢!但接觸時間長了以後,卻發現以上優點全副具備以外,還另有一種如水如畫般的柔情在他鐵塔般的身軀裏隱藏著。
在黃崖關的山腳下,萬友兄送給了我他的第一本散文集《走在路上》。我抽空瀏覽了一遍,倏然間發現了另一個不同的萬友兄。通過這本散文集,我看見他對童年的美好回憶、對故鄉那深厚的熱愛、對自己的教師職業的忠誠、以及對人類所有情感的歌頌,讓我充分了解了這個生在大海邊的漢子所特有的心路曆程。我先是驚訝,然後是由衷地折服。
短短的幾天筆會生活,讓我最初認識了萬友兄是個剛外慧中、感情豐富的男子漢。他雖然麵對農家小院的田園菜肴卻食欲減弱,一直想有一條清蒸魚來大快朵頤,最後提前一天奔回漢沽老家,然後在電話裏告訴我們說他終於吃到了清蒸魚。我又看到了一個已經與大海連成了一體、離開了海洋就等於消失了生命一樣的萬友兄。
這一次,萬友兄又給我送來了《醉於風景》。我細細地把這些經過精心串接而成的珍珠般的美文讀了幾遍。如果說《走在路上》是讓我了解了一個人,那麼這本《醉於風景》猶如一個由小到大、由青澀到成熟的心靈展露在眼前,讓我們深深地體驗著他的體驗、感動著他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