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論集是自己20多年來探討改革開放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的論文選集。除文學篇是1980年寫的初稿,2003年整理加工,未公開發表以外,絕大部分篇目已在理論刊物或其他傳媒公開發表,得到社會普遍認可。其中,哲學、經濟、道德方麵的論文發表後,受到國內國際社會廣泛好評。不少篇目或獲國際優秀論文獎,或評為全國人文社會科學優秀論文特等、一等獎,或人選中央黨校、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有關機構主編或合編,國家級出版社出版的優秀論文選粹(合著)。在當前理論戰線深入學習和貫徹黨中央《關於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的熱潮中,我把這些論文結集出版,使之為“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增磚添瓦。
論集內容涉及哲學、經濟、科社、道德、文學等學科,各篇論文寫作時間相隔很長,各自獨立,卻是按照理論專著的係列化邏輯順序寫作的。它們通過相互間緊密的邏輯聯係連綴成結構有序的係統整體。開首緒論集中探討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如何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如何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化、體係化建設,其後的各篇是對這一研究課題的展開。哲學篇探討改革開放的基本原理——生產方式原理,現代化建設的科學方法論和價值目標;經濟篇用哲學篇提出的觀點方法探討當代我國經濟發展特別是農村自給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經濟學原理;科社篇用哲學思維探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問題;道德篇從道德與經濟辯證統一角度探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道德建設;文學篇從文學與人的全麵發展相統一角度探討新時期的文學創作。論集還收人人口與經濟,人口與環境,人口控製與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和其他方麵的探討文章,由於受自己所能支付的出版費用及相應篇幅的限製,付梓印刷時,人口篇和其他論文20餘篇9萬餘字全部刪除。總之,論集是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中心課題,突破理論研究中各研究人員把研究對象和範圍局限於單一學科的傳統思維模式,綜合運用係統分析和辯證思維方法,把研究對象和範圍擴展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從社會生活諸多領域的相互滲透與協同,各學科理論相互統一與貫通的角度研究經濟社會發展問題,以求用科學發展觀把握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全麵進步。
為了避免學術著作容易出現的經院式偏頗,踐行學以致用的治學宗旨,論集盡可能突出自己的特色,一是集學術性、理論性與實踐性為一爐,既探討理論前沿的學術性問題和闡發基本原理的理論性問題,又探討基本原理具體運用的實踐性問題;二是點麵結合,既重點研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些帶根本性卻未被深入研究的問題,又注意到對相互關聯的諸問題探討的係統性;三是深入淺出,既企求理論思維的深邃和邏輯論證的嚴謹,又注意到闡述的通俗、簡潔和清新;四是滿足多方麵需要,既可與理論界同仁交流切磋,又可供廣大幹部閱讀。
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是理論工作者共同的事業。自己隻是盡一點社會責任,為之做出應有的努力。由於自己的研究興趣側重於研究經濟、政治、文化的普遍聯係和協同發展,研究的範圍較大,探討的問題龐雜,因而對某一專業領域或具體學科的研究不可能很深入。同時,由於不少篇目是十多年前寫的,整理出版時按原文收入,未慎重斟酌觀點,未補充新資料,因而論集中難免有很多錯誤。但願出現的錯誤能得到讀者的批評指正。
論集的寫作和出版,得到甘肅省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鄧永鵬同誌、甘肅人民出版社第一編輯室主任胡福生同誌和責任編輯劉明易同誌以及承印廠家的鼎力支持。鄧永鵬同誌是我涉獵理論研究的導師,他對重要篇目的寫作做過具體指導,並為論集的出版寫了序;胡福生同誌和劉明易同誌不僅精心審稿,從嚴把關,還在出版的其他環節給予多方關照;承印廠家盡可能降低收費,保本承印。借此機會,謹表示衷心的感謝。論集的問世,還得到《康縣誌》辦編輯鮮開廣、康縣政協辦主任李樹榮、文史委主任丁濟平、康縣黨校教師沈永富和其他同誌的熱情幫助,在此一並致謝。
論集原列入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計劃,由於自己單方麵原因,主要是囊中羞澀,又無能力籌集出版費用,一直拖到現在才出版,延誤了出版社出版計劃的如期完成,在此特向甘肅人民出版社領導和編輯同誌表示歉意。
在無科研經費、無激勵機製、無參考資料的基層黨校搞理論研究,麵對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出版理論著作,不但得不到相應的報酬或獎勵,不但與晉職晉級無緣,反而要用自己的工薪支付出版費用,內心的苦澀自不待言。但為了黨的思想理論建設,不得不麵對困難,忍受苦澀;不得不掏個人腰包去做“貼本生意”。無論怎樣,為了踐行人生追求而用千百個日日夜夜苦熬出來的心血結晶,不能“讓老鼠的牙齒去批判”,應該奉獻給社會。但願自己的苦澀能夠有益於社會的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