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夢裏思維與人的創造潛能
什麼是臨界思維
早先在農村,有個單身漢懶得出名。當地人都喜歡用手壓井水澆菜地,他卻懶得出力,找來硬木和鋸,做了些齒輪,巧妙地安裝在手壓井上,把上下移動改為圓周運動,用驢拉引水,大大提高了功效。愛迪生早年在鐵路上當扳道工,發明了一種“自動扳道”設備,經試驗效果不錯,可是老板認為他是為了偷懶,競將他辭退。據說現在的洗衣機、縫紉機、拉鎖等等,也都是人們偷懶的念頭或者為迎合人們的偷懶心理而做出的發明。英國有個“懶人俱樂部”專門交流各種“懶念頭”,然後再據以搞發明創造。有些懶人雖然不願意幹活,卻樂意想問題。美國長島大學的研究人員從懶人身上得到啟示,懶人的智慧多,原因是懶人愛睡覺。進一。步研究發明,人在平臥時思路最為開闊,推理最為清晰,思維最為活躍,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也特別強。相反,人站立時,這幾個方麵的功能卻處在相對較差的狀態,而端坐姿態的思考效果則介於兩者之間。哲學家笛卡在一天中臥思的時間長達16小時之多,著名的《方法論》就是他的臥思之作。巴爾紮克的《人間喜劇》,約有一半的構思和初稿是在臥思中進行的。美國劇作家柯漢隻有在隆隆行駛的火車臥房裏,才能激情澎湃,進入創作的最佳狀態。我國“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每次寫作之前,先飲酒數杯,然後用被子蒙頭構思,起來後提筆揮灑,一氣嗬成。齊白石古稀之年的傳世之作,據說大多數腹稿都是臥思而成。科學研究表明,臥思是一種承上啟下、最大限度地開發潛意識、開拓智慧的最佳思維形式。
人的思維可分為三種類型:清醒思維、夢裏思維和臨界思維(臥思)。清醒思維又可稱為睜眼思維,它的主要思維形式,一般在白天進行,但由於受到多種因素如聲音、光線、氣味的幹擾,往往達不到應有的深度。關於夢思維,正如弗洛伊德所說,它是通往無意識境界的捷徑,多隨機性,有時還近乎荒唐。而臨界思維(臥思)處在睜眼思維和夢思維之間的臨界狀態,這一特殊狀態,為敏感而又活躍的思維活動創造了良好條件。有關專家曾經進行調查,關於“特別容易激發靈感的時間”,調查結果是早晨起床後、深夜、睡覺醒來和進入睡眠前後,它們被稱為思維的“黃金時間”;關於“容易使人產生靈感的場所”,調查結果依次是床上、步行時和在車船上。我國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曾說過:構思文章最好的地方是馬上、枕上和廁所,調查結果與其說法基本一致。另外,如果把場所按照家中、工作單位和外部三個方麵來分,家中為42%,工作單位為13%,外部為45%。顯然,工作單位是最不容易產生靈感的地方。
什麼是夢裏思維
從19世紀初開始,各國的化學家們就在思考、探索:已發現的各個元素之間是否存在著一定的內在聯係?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1865年擔任彼得堡大學的化學工程學代理教授後,便著手撰寫一本新的無機化學教材。他仔細研究了各種化學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在一段時間裏,對各種無素的次序該怎麼排列,產生了濃厚的探索興趣。他找來了幾張厚厚的紙,打上格子後,將它們剪成一些卡片,然後在一張張卡片上,分別寫了各種元素的名稱、原子量、化合物的化學式和主要性質。他把寫好的卡片一會兒這樣排列,一會兒那樣排列,希望通過排列它們的順序,能夠體現出元素之間的某些內在的聯係。
他緊張地這麼幹了三天三夜,仍然沒有結果。當他由於過度疲勞睡著以後,競在夢中見到了一張他日思夜想的元素表:每一橫行都是按化學元素原子量的逐步增本而排列,同時又按它們性質的相似性對應著排成幾個縱列。門捷列夫猛然醒來後,立即記下了夢中出現的那張表。經過反複驗算核實,他發現隻有一處需要加以修改。門捷列夫興奮地拿起鉛筆在紙上給這張表寫下了標題:“根據元素的原子量及其化學近似性試排的元素表”。就這樣,便誕生了在化學發展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元素周期表(雖然它在當時,隻是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化學元素周期表的一個雛形)。門捷列夫的這一偉大貢獻,不僅在於他發現了元素周期表,而且還在於他在元素周期表中預言的元素,竟然與後人的發現完全一致。
後來,曾有記者問門捷列夫:“您怎麼做夢就夢出了一張元素周期表?”門捷列夫聽了哈哈大笑,反問記者說:“你以為做一個夢就能做出一張化學元素周期表來嗎?你可知道我研究這個問題已經20年了!”
上麵我們談了門捷列夫是怎樣在夢裏“想”出元素周期表來的。這是在夢裏想的一個著名事例。
在從道理上說明什麼是夢裏想和如何在夢裏想之前,我們得先簡單談談有關夢的一些基本情況和問題。在古代西方,人們普遍認為“夢是人的靈魂出遊”。當時,不讓叫醒熟睡的人,更不能在人熟睡以後移動他的軀體,因為人們認為,這時出遊的靈魂可能還沒有回來。人的靈魂離開軀體後,是到神那裏聆聽訓示去了,所以又有“夢乃神喻”的說法。古希臘詩人荷馬曾說過:“諸神用夢把他們的意誌傳達給人。”在古埃及和古羅馬還設有專門為人解夢的釋夢堂。西方第一個摒棄“夢是靈魂顯現”的唯心主義觀點、對夢做出正確解釋的人,是古希臘偉大的學者亞裏士多德。他說:“夢是睡眠者睡著時的心理活動。”他還說:“人在夢中會把輕微的感覺變成強烈的感覺,一個人身體的某個部位隻稍微感到有些熱,就會在夢中夢到他正在穿過大火。”恩格斯曾指出:“在古代,人們不能解釋夢裏的事便以為他們的精神不是他們的身體功能,而是某種獨特的東西,即:寄居於人體內部,在人死亡後便離開軀體的獨立的靈魂。”
我國古代也同西方一樣,普遍認為“夢是靈魂出遊”,“夢乃神喻”。我國古代占夢、釋夢的書不少,《周公解夢》、《孔明解夢》一類的書一直在民間廣泛流傳。我國古代的《夢書》中有這樣的話:“夢,告也,告其形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鼻無所嗅,口不言也;魂出遊,身獨在,……受天神誡,還告人也。”我國古時也有專門替人解夢的“圓夢先生”。(從現代科學的觀點來看,所謂夢中“天神顯靈”、“天神訓示”,可能是人的潛意識中的兩個自我在相互對話)。
我國古代文學作品寫夢境的特別多,可算一大特點。自《莊子》中的莊周夢蝶開始,受以莊子為代表的浪漫主義傳統的影響,在詩歌方麵,李白、杜甫、李架等人寫下了大量的與夢有關的著名詩篇。有人曾統計過,宋代詩人陸遊談到夢的詩詞多達90餘處。在戲曲方麵,元代關漢卿寫有著名的《蝴蝶夢》、《緋衣夢》和《西蜀夢》,明代湯顯祖更有風靡數百年之久的傳世名著“I臨川四夢”——《紫釵記》、《還魂記》、《南柯記》和《邯鄲記》。在小說方麵,不僅有《金瓶梅》大寫其夢境,更有《紅樓夢》登峰造極,書中共寫了大夢小夢30餘個,而且全書本身就是一長長的夢。
盡管弗洛伊德對夢的解釋有不少錯誤和荒唐的看法(這裏沒有必要去具體談它),而他明確的提高和闡述了關於夢的潛意識理論,畢竟是人類對夢的心理機製問題作科學分析的開始,他畢竟是人類曆史上第一個科學地解釋夢的人。“夢是人在睡眠狀態中的潛意識活動”,這已逐漸成為被人們普遍接受的觀點,已逐漸成為人們對夢的心理機製問題的一種共識。
近幾十年來,世界各國研究夢的學者、專家不少。他們不僅對夢從多門科學的角度齊頭並進地從事理論探討,而且進行了對夢境的廣泛、大量的收集整理與分析研究(以做夢人醒後的口述作根據,自然不可能做到完全真實可信)。美國心理學家霍爾曾收集整理了一萬多個夢,並對其中的三千多個作過深入分析。他指出:假如一個人感到世界在逼迫他,他就會夢見來到狹窄的地方。假如一個人產生孤獨而淒涼的心情,他就會夢到來至一片殘垣斷壁的城市廢墟。吵鬧與騷動的情景——洶湧的海洋,喧囂的人群、炸彈的爆炸、烏雲密布與雷雨交加,則預著一種不安與慌亂的心情。
歐美80多位科學家1995年曾聚集在德國法蘭克福的弗洛伊德研究所,一起交流和探討了他們在夢的研究中所取得的新成果。
美國心理學家哈利·費斯提出,根據平均計算,人的一生大約有4年的時間是在夢中度過的,一個人一生大約要做15萬個夢。
德國慕尼黑大學心理學教授埃爾曼指出,人在睡夢中,思維仍在活動,隻要夢中出現的事件、情節人可以應付,夢就不會幹擾睡眠。而夢境如果陷入衝突,無法調解,那麼人就會很快醒來。
瑞士蘇黎世的兩位心理學家施特勞斯和凱澤爾曾對24名9~13歲的兒單進行過測試。他們發現,兒童一般比成年人更愛做關於動物的夢。兒童們的夢境大都他們每天與之打交道的現實的翻版。一般說來,女孩的夢比男孩的夢更接近成人的夢,即更接近現實。而男孩要麼做極現實的夢,要麼做極荒唐的夢。研究還表明,兒童比成年人夢短,但夢中做動作多。
一些與會的心理學家在會上還特別提出,人的潛意識在睡夢中有一種要集中力量解決所麵臨的麻煩問題的傾向。
夢的生理機製問題,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是這樣解釋的:大腦皮層的彌漫性抑製先從局部開始,然後逐步增強並擴散到其他部分,以至整個大腦皮層,這就是睡眠的知理過程。在大腦皮層全麵抑製時,人不會做夢;而當大部分已抑製,尚有某些部分在孤立地興奮,並且同一定的記憶相聯係時,人便開始做夢。
1952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生理學教授克雷特曼發現,人處在朦朧狀態時,眼球會緩慢地左右移動。他對此發生了很大興趣,後來叫他的一個學生,也是他的合作研究者阿瑟林斯基繼續注意觀察。阿瑟林斯基在觀察中進一步發現,人入睡一段時間後,眼球會快速運動,每分鍾六七十次,腦電波頻率也相應加快,呈現為快波,並能記錄下來。這屬於有夢睡眠。這時如果把人叫醒,80%的人都會說他正在做夢,而且記得夢的內容。
在眼球運動速度、腦電波和眼電波這三個方麵均與上述情況相反的另一種睡眠狀態,則是無夢睡眠。這時如果把人叫醒,隻有14%的人說他做了夢,而且回憶不起夢境來。人們還發現,人入睡後先進入約90分鍾的無夢睡眠,然後轉為有夢睡眠,又再轉為90分鍾左右的無夢睡眠,要這樣反複交替3~6次(平均5次)。有夢睡眠最初較短,約5~10分鍾,逐次延長,後半夜接近覺醒時的最後一次有夢睡眠。可長達30~50分鍾。一夜做夢的時間共約1~2小時,占睡眠時間的1/5左右。人可以在有夢睡眠中醒來,這時能回憶起夢境;也可以在無夢睡眠中醒來,這時人會感到自己並沒有做夢。克雷特曼與阿瑟林斯基二人對睡眠與夢的新發現,已被公認為揭開了關於睡眠研究的新的一頁,開創了對夢的生理研究的新紀元。
夢是人類的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科學家們曾多次做過實驗,將一些身體健康的人分為甲、乙兩組,晚上讓甲組的人同往常一樣睡覺、做夢;而對乙組的人,在他們睡著以後,當儀器顯示出正在做夢時就將他們叫醒。十幾天後,乙組的人生理上會發生一係列異常現象,如脈搏、血壓、體溫以及皮膚電反應等,都會有所增高;植物神經係統的功能則會有所減弱。同時,還會引起心理上的一係列不良反應,如緊張焦慮,暴躁易怒,記憶減弱,出現幻覺等。這表明,每個人每天晚上做一定數量的夢,對維護生理和心理的平衡是不可少的。
夢境內容的來源不外乎心理和生理兩個方麵。我們的古人早就有“白日思之,夜則夢焉”的經驗總結。夢境中出現的許多事物、事件和情景,做夢者醒來後常會感到莫名其妙,自以為從未經曆過。實際上是自己忘記了,但它們卻保留在潛意識中。弗洛伊德曾舉過一個例子。他的一位同事有一段時間不知為什麼經常會夢見一頭黃獅子。後來,一次清理家裏的東西,這位朋友發現了一個陶瓷做的黃獅子玩具。母親告訴他,這是他小時非常喜歡玩的玩具,這時他才恍然大悟。
夢境的生理來源方麵,有的是來自內在感覺的刺激。例如,膀胱充盈,需要解小便時,就會夢見四處找廁所;晚飯時吃多了,就會做噩夢;肚裏的蛔蟲多了,就會夢見同人吵架。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寄行簡》中作了形象的概括:“渴人多夢飲,饑人多夢餐,春來夢何處,合眼到東川。”有的則來自外在感覺的刺激。例如,睡覺如果胸部被壓得過重,或手臂壓在胸前,常常就會夢到被怪獸抓住,要躲躲不開,要喊又喊不出來。睡著的人如果被紅光照射,常常會夢見森林失火,電閃雷鳴。
除了從上麵談到的“不讓人做夢”的實驗,可以看出夢對人的一些生理和心理方麵的作用以外,我們再談兩點。
1.夢具有預示病變的作用。
人的某個器官發生某種病變後,最初向大腦皮層發送的神經脈衝是很微弱的。人在白天要參加各種活動,來自身體各部位的刺激很多,而且很強,微弱的神經脈衝會被掩蓋,引不起大腦的注意;同時也由於它們並不影響人的正常活動,會被大腦篩選掉。到了晚上進人有夢睡眠狀態後,來自病變器官的微弱信息便被突出出來,使這些在人醒覺時很容易被篩選掉的微弱信息,能夠很順利地進人大腦皮層的相應部位,引起這個部位的神經細胞的興奮,並同過去留下的某些記憶相聯係,於是便做起能預示某種病變的夢來。大家所熟知的“病人膏肓”的成語故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這方麵的極其生動的例證。
2.夢具有調節情緒的作用。
弗洛伊德從他通過解夢醫治精神病的醫療實踐中看出,夢能夠讓那些受壓抑的欲望、意念和情緒得到發泄,從而才使人在清醒狀態下能夠約束自己的行動,否則人就可能得精神病。他把夢的這種作用稱為安全閥門作用。較長時期地剝奪一個人的有夢睡眠,他的言行會變得很不理智,很不正常。這方麵的很多實驗已對此有所證實。長期酗酒者的行為也可以表明這一點。酒精能對有夢睡眠起抑製作用,長期酗酒引起的慢性酒精中毒,等於長期剝奪有夢睡眠,這樣便會造成長期酗酒者往往因缺乏自製而行為放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