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為什麼要睡眠(1 / 3)

第一章 人為什麼要睡眠

睡眠醫學成為新興學科

國內外醫學專家預言,睡眠醫學將成為21世紀生命科學的新的研究熱點,具有廣闊的未知領域和發展前景。

睡眠是人類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生理活動,睡眠好是健康的標誌。我國有20%~3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睡眠疾病,其中“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是一種典型的睡眠呼吸疾病。該病導致患者身體多個係統的損害,並發高血壓、心律失常、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腎病等,合並冠心病的患者還可能發生猝死。此外,患者日問嗜睡還易發生生產和交通事故。因此,睡眠和睡眠疾病的研究和防治,對於提高人們的生產和生活質量具有重大的社會意義。

睡眠醫學作為一門新興的獨立的學科,目前正在我國興起。我國已從睡眠疾病的基礎研究走向臨床,並發展成為與高科技融為一體的邊緣性交叉新學科。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還有較大差距:幾乎沒有專科的睡眠門診,專業的睡眠醫師極少,專門從事睡眠疾病研究的機構遠遠不能滿足睡眠疾病防治的需要等。

睡眠醫學作為一門新興獨立學科,正在發展。有關專家把睡眠醫學稱為“21世紀新的醫學科學”。

據亞洲睡眠研究會副主席劉世熠介紹:最近,睡眠和免疫的密切關係引起國際廣泛重視。研究表明,身體防衛係統的增強主要不是在睡醒,而是在睡眠中進行的,而且主要在睡眠到半夜的“深度慢波睡眠”中。例如腫瘤壞死因子一a(TNF-a),在“深度慢波睡眠”中較睡醒中可增加約10倍。因此,上半夜“睡得香”,是增強人體免疫機能的最佳“處方”。睡眠主要受製於和天體運動相關的各種“節律”,並和每一個人在地球或空間的瞬間位置有關。睡眠不僅和生理、心理乃至整個醫學有關,也和宇宙空間高科技科學相關。

睡眠疾患與交通安全關係,目前已知的睡眠疾患為84種,其中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約占60%~70%,我國人群中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發病率為3%,鼾症率為13%。此類病人由於睡眠時氣道反複塌陷引起呼吸暫停反複發作,致使夜間睡眠低氧引起嚴重睡眠結構紊亂,從而時常引起白天過度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警覺下降,反應遲鈍,這些是引發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國外調研發現,患有呼吸暫停綜合症或發作性睡眠和嗜睡症的司機,交通事故發生率是正常司機的3~7倍。美國和加拿大的法律已禁止患該類疾病的人從事駕駛或高空作業。

中國睡眠研究協會專家認為,目前對睡眠功能、睡眠過程、病理、生理及其發生機製,尚缺乏係統了解。夜間睡眠過程發生的異常和疾病,與白天出現的症狀和疾病是密切相關的。原發不明原因的高血壓1/3是由阻塞性睡眠和呼吸暫停綜合症引起的,其特點是經一夜睡眠後,不僅血壓不下降,反而較睡前更高,以致發生腦血管意外。此類的疾病如解除睡眠時呼吸暫停與低氧,高血壓即能得以控製且治愈。此類疾病可造成多係統功能障礙,是肺心病、心、腦、腎、血管疾病,紅細胞增多,血液粘滯性較高及內分泌、脂肪生長激素代謝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傳感、計算機及通訊技術發展中,與電診斷技術及通氣技術的臨床應用,睡眠醫學在2l世紀將為人類健康做出貢獻。

“世界睡眠日”與睡眠健康

據世界衛生組織對14個國家15個基地的25916名在基層醫療就診的病人進行調查,發現有27%的人有睡眠問題。失眠症對生活質量的負麵影響很大,但相當多的病人沒有得到合理的診斷和治療。

為了提高人們對睡眠重要性的認識,國際精神衛生和神經科學基金會主辦的全球睡眠和健康計劃發起了一項全球性的活動——“世界睡眠日”,並將其放在每年春季的第一天——3月21日。此項活動的重點是引起人們對睡眠重要性和睡眠質量的關注。

“世界睡眠日”定在每年的3月21日,因為這是春季的第一天,季節變換的周期性和睡眠的晝夜交替規律都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開啟心靈之窗,共同關注睡眠”成為此活動主題。

科學上關於睡眠的定義分為幾種方法:受到刺激很容易完全恢複的一種生理狀態,或意識相對喪失、沒有自主肌肉活動,並且是周期性需要的一種生理狀態。根據以下4個行為標準可以判斷一個人是否入睡。

沒有運動:沒有行走、談話、寫作等;

姿勢固定:我們入睡時常常是躺著,例外的情況很少。如果一個人雙手倒立,我們可以肯定地說,他沒有睡著。

對刺激的反應減弱:入睡後我們對低強度的聲音和觸摸等刺激的反應性減弱,而清醒時能立即感受到同樣強度的刺激。

可逆性:我們很容易從睡眠中覺醒,這一點與昏迷或死亡有明顯不同。

為研究睡眠對人的重要性,科學家們征求了誌願者,用工具或藥物剝奪了他們一段時間的睡眠。不良反應在不準睡覺的24小時就出現了,幻覺在3天後出現,受試者回答問題詞不達意,無法表達完整的意思,對最近發生的事情健忘。還有科學研究的數據證明,失眠者中患抑鬱症的人數為正常者中的3倍。

隻需四顧一問,我們就可以看到周圍的失眠者有多少。“睡不著覺的感覺,簡直生不如死!”一位失眠者甚至用這樣極端的話來形容失眠的滋味。另一位失眠者說,用數羊的方法,他“就是把一個牧場裏的羊都數遍了也不能入睡”。就是在“世界睡眠日”的新聞發布會上,一位與會者也在急切地打聽助他人夢的方法。

“世界睡眠日”是一個人為設定的日子,這個日子的設定,並不是讓全世界的人在這一天放下工作,全體安然人眠,而是讓全世界關注所有該睡覺時睡不好覺的人。科學家們告訴我們,這批人為數不少,約有20%~30%的成年人思失眠症。

簡單地說,睡眠是一種過程,在睡眠過程中全身、包括中樞神經係統,都會得到恢複和休息。我們關注睡眠的原因在於,我們並不是為了睡眠而睡眠,而是為了第二天更加精神煥發,睡眠的多少及睡眠的質量不但會影響人類的健康,也影響人類的生活質量。

睡眠為什麼如此重要

睡眠是生命必需的過程,是一種生物節律,約占人一生中的三分之一時間。人的大腦需要睡眠,但在清醒狀態下得不到任何休息。神經元和相關組織恢複重建和再生需要機體的休息,隻有睡眠狀態能提供這種休息。人如果喪失睡眠,行為就會發生改變;沒有睡眠,我們就無法在地球上生活下去。

實際上,剝奪睡眠有很嚴重的後果:情緒變化是最早出現的作用,如煩躁、欣快和抑鬱快速交替出現,對環境缺乏興趣等;睡眠剝奪的人手腳有刺痛感,對疼痛更加敏感,還會發生眼睛燒灼感、眼睛刺痛、複視和幻覺(睡眠剝奪3天後)等各種視覺障礙;剝奪睡眠者的思維紊亂,表現為回答問題時詞不達意,無法表達完整的意思,對最近發生的事情健忘,最終可致精神失常。實驗還證明,動物被剝奪睡眠後會死亡。

既然睡眠如此重要,那麼我們需要睡多少時間?一般認為每天需要8小時左右。但清《歸田瑣記》中提倡“少食少睡”,指出“今人以飽食安眠為有生樂事,不知多食則氣滯,多睡則神昏,養生家所忌也”。美國加州大學學者最近的一項研究也證明,睡眠與壽命有關,一般成人每天睡足6.5小時即夠,不要超過8小時。

有些情況下,人體的內部節律與環境因素不能保持一致,則會出現睡眠障礙。

人的生命不可“按揭”

由銀行貸款的“按揭”購房,使我們可以用明天的錢購買住房,提前享受幸福的生活,這確是受人歡迎的大好事。可是,如果想將明天的時間,提前支取到今天來享用,也就是說要“按揭”生命的話,那將是得不償失的。

生命活動是有一定的規律的,機體的器官、組織、細胞在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的組織調控下,協調而有序地進行著活動。心髒不停頓地在跳動;呼吸有節奏地進行;血液緩慢地流經全身,將營養及氧氣送到身體各個部位,白細胞警惕地在各處巡視。

為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機體的這些活動及新陳代謝都是有張有弛的,興奮與抑製不斷交替,活動與休息交叉進行。尤其重要的是,每天必須保證有8小時的睡眠時間。

可是不少人覺得時間苦短,有的是工作壓力大,需要加班加點;中年人生活負擔重,老的小的兩頭都要照應,還要多賺些鈔票,白天黑夜連軸轉,每天24小時就顯得太少,因此就不得不去擠占睡眠時間;有的青年人自仗年輕氣盛,日夜沉溺於玩樂,每天睡眠也明顯不足。偶爾減少一些休息睡眠時間對機體的影響還不大,如果長此以往,就會影響到身體健康。正如大家都知道的日本職員的“過勞死”、我國中年人經常發生的早亡現象,都是“按揭”生命結出的苦果。

研究發現,人體長期睡眠不足或處於緊張狀態,使神經——內分泌的應激調控係統長期處於被激活狀態並逐漸耗竭而發生調節紊亂;病理解剖發現這類病人的血管硬化明顯,口徑變得狹窄,因此嚴重影響相關組織的血液供應而使各種器官的功能發生障礙,機體的各類代謝產物停滯於體內;免疫功能也明顯減低,從而影響到生命的正常進行,甚至會引起機體死亡。

按揭購房付出的僅是百分之幾的利息,而按揭生命所付出的代價卻是巨大的,甚至是百分之百的生命。

你真的了解睡眠嗎

事實上我們對睡眠的作用了解甚少。人類早就登上了月球,甚至對幾十萬光年以外的事情有了解,但對我們自己每天想不幹都不行的一件事——睡覺,卻了解甚少。

亞理士多德認為:“睡眠是為了冷卻頭腦的蒸氣”。這話聽起來有點傻,但確實,現代關於睡眠的見解也聰明不到哪裏去。解釋睡眠和夢境的科學和神話著述真是汗牛充棟。誰也不能否認睡眠是必需的,但是對人類和動物所作研究並未證明剝奪睡眠能對人或動物造成永久性生理損害,隻是可以發生暫時性神經精神性改變,這與人們過去的認識有很大不同。

至今還沒有一種學說可以令人信服地解釋人究竟為什麼需要睡眠。當前所進行的有關睡眠的研究和論述都是非常初步的。由於一個人生命曆程的三分之一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所以睡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從醫學的角度來看,要解決臨床上非常常見的睡眠障礙問題,對睡眠進行深入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現代醫學大致認為,睡眠是恢複精力所必須的休息。它作為一種無意識的愉快狀態,通常發生在躺在床上和夜裏我們允許自己休息的時候。與覺醒狀態相比較,睡眠的時候人與周圍的接觸停止,自覺意識消失,不再能控製自己說什麼或做什麼。處在睡眠狀態的人肌肉放鬆,神經反射減弱,體溫下降,心跳減慢,血壓輕度下降,新陳代謝的速度減慢,胃腸道的蠕動也明顯減弱。這時候看上去睡著的人是靜止的,被動的,實際不然,如果在一個入睡眠時給他作腦電圖,我們會發現,人在睡眠時腦細胞發放出的電脈衝並不比覺醒時減弱。這證明大腦並未休息。正如一座夜間的蜂房,外表看上去蜜蜂都已歸巢休息,但實際上所有的蜜蜂都在為釀造蜂蜜而通宵達旦地忙碌。

睡眠是大腦的機能

如果說意識是人腦的機能,那麼,睡眠也是人腦的機能。我們說話,走路,吃飯,是我們大腦中特定的運動中樞的機能,我們感覺到冷、暖、疼、癢是我們大腦中特定的感覺中樞的機能。同樣對於睡眠,仍然是中樞神經係統的主動機能。睡眠不是像我們許多人認為的那樣,是一個被動過程,現在認為它是一種主動行為,而且被非常精確地控製,並不是簡單的沒有覺醒。但是人們至今並沒有發現有一個固定的睡眠中樞。

睡眠機製和廣泛的腦活動有關。人的大腦中存在一個結構叫網狀上行刺激係統,當然要比我們這個電腦網絡複雜得多。如果網狀上行刺激係統在大腦皮層的作用下,產生抑製,就進入了睡眠。而大腦皮層是我們人體的最高司令部,所以說睡眠是受我們的意識控製的,也就是說,如果睡眠發生,必定是我們想睡,如果我們不想睡,我們也可以控製住自己不睡,就像我們隔壁有一個家夥玩電腦遊戲三天三夜都把眼睛睜得大大的而不知疲勞。當然,大腦皮層對網狀上行刺激係統的控製能力各個人是不一樣的,控製的失調,就產生了各種睡眠紊亂,如失眠。

睡著了以後,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我們還會醒來,因為我們當然不會永遠睡下去。那麼,睡眠是怎麼結束的呢?這是因為我們的腦子裏有一個生物鍾,可能和一個叫鬆果體的神經核團有關,這是人體內的一個天然時鍾,它以24小時為一周期,其精確度可達1%,每天的誤差不超過5分鍾,這就是許多人在鬧鍾響之前就醒來的原因。除了生物鍾喚醒睡眠外,外界或內在的較強刺激也有同樣的作用。如強光,強聲,作用於內感受器而產生的尿意、便意,都能使人醒來。

睡眠的4個階段和異相睡眠期

人們入睡以後,一般要經過4個階段和異相睡眠期。睡眠的這些階段從第l階段開始到異相睡眠結束,重複循環,異相睡眠結束後重新開始第1階段。成年人50%的睡眠時間在第2階段,20%時間在異相睡眠期,還有30%在其他各個階段。每晚睡眠第1個周期的異相睡眠期較短,深睡眠期較長。隨著睡眠時間延長,異相睡眠期逐漸延長,深睡眠期縮短。到早上的時候,睡眠的時間幾乎完全是在第2階段和異相睡眠期。每天晚上的睡眠一般有4個~5個周期,一個完整的睡眠周期一般持續90分鍾~110分鍾。第1階段是淺睡眠,隻有幾分鍾時間,是從清醒向深睡過渡的階段,第1階段不屬於真正的睡眠,真正的睡眠是第2~4階段和異相睡眠期。睡眠良好的健康成年人,第1階段睡眠時間僅占整個睡眠時間的5%。第l階段中,很容易入睡也很容易醒,這一階段中眼睛的活動很慢,肌肉活動也很慢。從睡眠第1階段覺醒的人往往有斷斷續續的印象,許多人還會有突然的肌肉抽動,叫睡眠中肌陣攣。往往有要跌倒的預感,這些抽動開始以後,就像“驚跳”一樣。

第2階段睡眠占人類睡眠時間的45%。眼睛活動停止,眼瞼緩慢睜開和閉合,大腦活動變慢。眼動停止,體溫降低。呼吸很規律。

第3和4階段統稱為深睡眠。這部分睡眠是恢複精力的主要部分(例如,運動後的疲勞)。第3階段是第2階段向第4階段的過渡,占睡眠時間的7%左右,根據腦電圖檢查,含有50%的“慢波活性”。如果“慢波活性”超過50%,那麼就進入了最深的睡眠期——第4階段。第4階段約占睡眠時間的15%。

這一階段沒有眼動和肌肉活動,第3和4階段睡眠的人處於深睡眠期,不容易覺醒,如果被叫醒,往往在一段時間覺得東倒西歪,站立不穩。有些兒童在睡眠期間可能出現夜驚和夢遊等。

異相睡眠(快動眼睡眠)在鞏固大腦功能方麵(如記憶和學習等)有重要作用,轉入快動眼睡眠期後,呼吸變快、變淺、呼吸不規律。眼球沿不同方向快速轉動。四肢肌肉臨時性“癱瘓”。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如果在快動眼期被叫醒,多數人都在做夢。

每天你需要多少睡眠

睡眠時間就和各人的飯量不一樣,各人所需的睡眠時間也是不同的。

有一年,孔丘先生在魯國辦了一所大學,他的得意門生宰予先生,有一次吃過午飯,閑著沒事,又覺得困倦,倒下便睡了。孔校長這天正好巡視學生宿舍,看見宰予在睡覺,便大發脾氣,拎著宰予的耳朵就罵他是“朽木不可雕也”。他老人家這一罵不要緊,害得他的不知多少徒子徒孫們從此不敢睡午覺,如董仲舒先生、曾國藩先生等,害怕孔校長揪耳朵也。

其實,睡午覺並不是偷懶的標誌。據有人研究,睡個午覺,哪怕隻有15到30分鍾,都可大大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其功效甚至超過三杯濃茶。

每個人每天所需的睡眠時間是大大不同的,平均大約是8小時,有的人可能需4至5小時就夠了,健康人中大約有10%屬於這種情況。有15%的入睡眠超過8小時甚至更多。在人的一生中的不同階段,睡眠時間也不一樣,剛出生的嬰兒每日需睡16小時以上,隨著時光的推移,小孩長大的過程中,睡眠時間逐漸減少,青年期約需8小時,比成年人相對長一些;成年人階段,每個人穩定在其特有的睡眠習慣上;一般進入老年期後,睡眠時間逐漸減少,如果成年人或老年人的睡眠多於10小時或少於4小時,則應考慮這個人是不是有什麼毛病,需到醫院檢查檢查。此外,同一個人的不同時期,由於生理狀態的變化,所需的睡眠時間也會有所增減。如女性的月經期睡眠時間可能會多一些,孕婦常常需要每日超過10個小時的睡眠。重體力勞動或體育運動後睡眠時間一般延長,而過度的腦力勞動卻常常使入睡眠減少。所以說,人究竟需要多少睡眠時間,不可一概而論。

順便提一下,睡眠不但要求一定的數量,質量也很重要,質量好的睡眠,醒後精力旺盛,頭腦敏捷。而有的入睡眠質量很差,不是多夢就是早醒,這種睡眠就是很長,白天還是會沒精打采。

你知道自己的睡眠質量嗎

人一生中有三分之一時間在睡眠中度過,而每個人或多或少會出現睡眠不好、睡眠不足、以及醒後精力不濟的情況。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張明園教授和顧牛範教授指出,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壓力增大、競爭激烈,越來越多的人受到失眠困擾,失眠症不僅影響健康,也影響生活質量。

失眠症是常見疾病,全球約有三分之一的成年人遭受失眠症的折磨。失眠症破壞正常的生理性睡眠和覺醒周期,讓人白天感覺疲勞、無精打采、煩躁、焦慮和嗜睡。

目前我國還沒有有關睡眠的流行病學調查。但根據美、歐的調查,有10%~49%的人患不同程度的失眠,其中10%~20%為慢性失眠或嚴重失眠。失眠症患者常常得不到充分診斷,因此也得不到充分的治療。一方麵病人不願意與醫生討論睡眠問題,他們經常誤認為自己睡眠不好,從而不尋求專業幫助。另一方麵,醫生也不詢問病人的睡眠疾病,醫患雙方忽視,導致病人長期得不到恰當的治療。

四成人的睡眠有障礙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睡眠障礙發生率呈上升趨勢,成為婦女、老年人的常見病。為此,有關專家提出,解決睡眠障礙是目前婦女、老年人心理衛生必須重視的一個內容。

據統計,約有40%以上的人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其中婦女發病人數是男性的1.5倍,四分之三是40~60歲的中老年人,其表現分別為入睡困難、持續熟睡困難或睡眠程度過淺及早醒,發病時間少則數月,多則長達數年。目前近30%的人在服用各種藥物,絕大多數人則擔心藥物的依賴性、成癮性及對肝腎髒器的損害而使用藥枕、磁帽、磁枕催眠儀或服用保健品等。

另據調查,睡眠障礙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焦慮症狀。許多病人早晨起床就開始擔心晚上睡不好,到下午焦慮緊張就越來越嚴重。由於睡眠不好,引起進食狀況不佳、大小便功能紊亂等現象,而口幹、便秘、尿頻等症狀又加重了睡眠障礙,影響生活、工作及情緒,遇事容易衝動。

要治療睡眠障礙,養成科學、良好的作息習慣尤為重要,如調節焦慮情緒,保持心態和情緒平穩,每天按時入睡。同時注意寢具不要太軟或太硬,臨睡前盡量不攝人煙、酒、茶、咖啡,情緒不要有什麼波動,言語也不要太多。民間“睡前燙燙腳,勝過安眠藥”的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頭寒足熱能促進睡眠。

中國人的睡眠數字

男性女性,誰更愛睡

在我國城市居民中,女性平均每天睡眠時間為8小時40分鍾,男性為8小時34分鍾,女性睡眠時間平均比男性多6分鍾,這與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調查結果是一致的。一般男性比女性少5分鍾到20分鍾。日本和韓國等少數國家則屬於例外,男性睡眠時間長於女性。我國城市男性和女性居民在工作日和休息日的睡眠時間分配上差異是很大的。在工作日,男性平均睡眠時間為8小時20分鍾,女性平均為8小時30分鍾,男性比女性少睡10分鍾;而在休息日,情況則恰恰相反,男性平均睡眠時間為9小時8分鍾,女性平均睡眠時間為9小時6分鍾,男性比女性多睡2分鍾,大概是工作日平均睡眠較少,而希望在休息日通過增加睡眠來恢複體力和精力。據生物學家研究,睡眠時間的長短與人的壽命有密切關係,合理的睡眠時間與規律的睡眠習慣對人體健康具有重要影響。女性睡眠時間較男性長,因此女性平均預期壽命也較男性長。據北京市衛生局提供的資料,1992年北京市男性居民的平均預期壽命為72.56歲,而女性平均預期壽命為76.4l歲,兩者差3.8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