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小鎮變化
一、概說楊家泊曆史沿革
1、楊家泊鎮十三個村的區劃情況:
1951年7月6日,李自沽、傅莊、楊家泊。三個村由天津市寧河縣劃入漢沽。
1957年7月27日,東尹莊、辛莊子、羊角莊、魏莊、桃園、西莊坨、東莊坨。七個村由寧河縣劃入漢沽。
1960年4月1日,高莊、看才莊、蘿卜坨。三個村由豐南縣老鋪公社大泊管理區劃入漢沽。
鄉的建置情況:
1953年11月:李自沽鄉:李自沽、傅莊、楊家泊三個村;
1956年,李自沽鄉:李自沽、傅莊、楊家泊、海辛莊、謝家墳五個村;
1958年1月,楊家泊鄉:楊家泊、李自沽、傅莊、羊角、魏莊、東尹、辛莊、桃園、西莊坨、東莊坨、海辛莊、謝家墳十二個村;
1962年12月27日,楊家泊公社:高莊、看才、蘿卜坨、傅莊、李自沽、楊家泊、羊角、魏莊、東尹、辛莊、桃園、西莊坨、東莊坨十三個村。
2、13個自然村建村史
楊家泊鎮建村史
楊家泊鎮在漢沽區東北部。東鄰河北省豐南縣,南連漢沽鹽場灘田,西和北與寧河縣接壤,呈東西向條狀。占地60.71平方公裏。轄13個村民委員會,13個自然村。共4274戶,14887人,除漢族外,有滿族6人,回族1人,壯族1人。鎮政府臨時駐東尹村,西南距區政府駐地漢沽城區新開中路11公裏。
原為古濱海瀉湖地和沼澤地。明清時期,中部和東部的沼澤窪塘地中蘆葦叢生,水草豐美,是野鴨等水鳥棲息地。為清王朝的工部地,每歲朝貢蘆葦。清代,西部和中部地區屬寧河縣崇仁裏六保,轄今楊家泊、付莊,東李自沽、東尹、羊角莊、辛莊、魏莊、東莊坨和西莊坨9個行政村。民國年間屬寧河縣五區寨上鎮。1942年建五區楊家鄉,下轄7保。東部地區為豐潤縣(今豐南縣)地,有今蘿卜坨、看財莊和高莊3個行政村。
1951年7月,楊家泊、東李自沽、付莊3個行政村由寧河縣劃入本區(鎮)。
1953年11月建(東)李自沽鄉,以鄉駐地得名。
1957年7月,亦將寧河縣七區東尹鄉7個行政村劃入該鄉。
1958年1月,改建楊家泊鄉,轄12個行政村,以鄉駐地得名。相繼改建東風人民公社,後組建為群英人民公社。
1959年1月寧漢合並,為渤海人民公社。
1960年4月,豐潤縣老鋪公社的蘿卜坨、看財莊和高莊劃入該公社。
1961年6月寧漢分置,建楊家泊人民公社。
1966年改稱東方紅人民公社,以鄉駐地楊家泊(時稱東方紅)得名。
1968年改稱楊家泊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
1980年5月,恢複楊家泊人民公社。
1982年11日因遷駐地改稱東尹公社。
1984年改稱東尹鄉。
1994年10月,改楊家泊鎮至今。
東尹
屬楊家泊鎮。為鎮政府駐地。在區政府駐地漢沽城區新開中路東北11公裏。村北瀕楊家泊幹渠,南及東南連魏莊和楊角莊。占地156435平方米。810人。聚落呈方形。民房建築多為磚木結構的平房。
該村古時候就有人跡,於明初建村,以姓氏和方位得名。
清代屬寧河縣崇仁裏六保。民國年間屬寧河縣五區寨上鎮、五區楊家(泊)鄉。
1953年屬寧河縣七區東尹莊鄉,為鄉駐地。
1957年劃入本區,翌年屬楊家泊鄉。
1966年稱紅武大隊,1976年稱今名。有耕地1000畝,主產水稻,輔以水產淡水養殖和禽獸養殖業。村辦工業有紙箱廠、明珠塑料廠、三聚磷酸鈉廠、繩網廠等。設有鄉衛生院、鎮派出所及商店等。西距京山鐵路蘆台火車站2.5公裏。漢榆路、東高路相交於村內。區郊452路公共汽車通村設站。
辛莊
屬楊家泊鎮。在鎮政府駐地東尹西0.5公裏。南臨蘆堂路,西鄰京山鐵路,北瀕楊家泊幹渠。占地93405平方米。637人。村落略呈梯形。民房建築多為磚木結構的平房。該村古時就有人跡,明中期建村,原名瓢新莊,以地形似瓢而得名。清代演變成為瓢辛莊,屬寧河縣崇仁裏六保。民國年間屬寧河縣五區寨上鎮、五區楊家(泊)鄉。
建國初簡化為現名。
1953年屬寧河縣七區東尹莊鄉。
1957年劃入本區,翌年屬楊家泊鄉。
1966年稱紅新大隊。
1976年稱今名。有耕地1000畝,生產水稻、小麥。村辦工業有漢沽區化肥廠、楊家泊化工廠、漢沽粉未冶金廠、渤海拔絲廠及辛莊修配廠等。村西建有楊家泊磚廠。西距京山鐵路蘆台火車站2公裏。有公路通村並設站。
魏莊
屬楊家泊鎮。在鎮政府駐地東尹東南1公裏,西南依蘆堂路。占地23875平方米。653人。村落略呈三角形。民房建築多為磚木結構的平房。
該村始建於明代中期,由赤堿攤遷來(今東麗區赤土村)魏姓建村,稱魏家莊,以姓氏立莊而得名。
清代屬寧河縣崇仁裏六保。村內建有九天觀一座。民國年間屬寧河縣五區寨上鎮、五區楊家(泊)鄉。建國前改稱今名。
1953年屬寧河縣七區東尹莊鄉。
1957年劃入本區,翌年屬楊家泊鄉。
1966年稱紅偉大隊。
1976年稱今名。有耕地1000畝,生產水稻、小麥。區郊452路公共汽車通村並設站。
羊角莊
屬楊家泊鎮。在鎮政府駐地東尹東南1.5公裏,東和北瀕楊家泊幹渠,南臨蘆堂路。占地255693平方米。1181人。兩條街縱貫村中南北。村落呈不規則條狀。民房建築為土坯和磚木結構平房。
該村始建於明代中期,以位於楊家泊東北角得名,稱楊角莊,後諧音羊角莊。清代屬寧河縣崇仁裏六保。民國年間屬寧河縣五區寨上鎮、五區楊家(泊)鄉。
1953年屬寧河縣七區東尹莊鄉。
1957年劃入本區,翌年屬楊家泊鄉。
1966年稱紅陽大隊。
1976年複稱原名。
1984年政府批準定為今名。有耕地1966畝,生產水稻、小麥、玉米。村辦工業有漢沽區楊角塑料廠、楊角鑄造廠、楊角篩選廠、繩網廠。區郊452路公共汽車通村設站。
桃園
屬楊家泊鎮。在鎮政府駐地東尹西南1公裏。東臨漢榆路,北依蘆堂路。占地91185平方米。426人。村落略呈不規則棱形。民房建築多為磚木結構的平房。
始建於清代中期,以村西、北種植大片桃園而得名。民國年間屬寧河縣五區寨上鎮、五區楊家(泊)鄉。
1953年屬寧河縣七區東尹莊鄉。1957年劃入本區,翌年屬楊家泊鄉。1966年稱紅園大隊,1976年稱今名。有耕地769畝,生產水稻、小麥、玉米。村東北有桃園中學和桃園小學。區郊452路公共汽車通村設站。
西莊坨
屬楊家泊鎮。在鎮政府駐地東尹西南3公裏。東臨漢榆路,西臨京山鐵路線。占地109525平方米。696人。村內南北向街道一條將聚落分成東西兩部分,略呈條狀。布局較整齊,民房建築多為磚木結構平房。
始建於明初,原稱西莊頭,以方位得名。清末諧音以及地貌稱現名。清代屬寧河縣崇仁裏六保。民國年間屬寧河縣五區寨上鎮、五區楊家(泊)鄉。
1953年屬寧河縣七區東尹莊鄉。
1957年劃入本區,翌年屬楊家泊鄉。
1966年稱紅群大隊。
1976年稱今名。有耕地1100畝,生產水稻、小麥、玉米。村東南有漢沽區火葬場。北距京山鐵路蘆台火車站4.5公裏。村幹路通漢榆路。
東莊坨
屬楊家泊鎮。在鎮政府駐地東尹南3公裏。南鄰漢沽鹽場五分場路,西及西北依漢榆路。占地75437平方米。376人,其中回族1人,壯族1人,餘為漢族。村落略呈三角形。民房建築大部分為磚木結構的平房,村街路兩條縱橫村內。始建於明永樂二年,張姓立莊,稱東莊頭,以方位得名,清末諧音及地貌稱現名。
清代屬寧河縣崇仁裏六保。民國年間屬寧河縣五區寨上鎮、五區楊家鄉。
1953年屬寧河縣七區東尹莊鄉。
1957年劃入本區,翌年屬楊家泊鄉。
1966年稱紅革大隊。
1976年稱今名。有耕地389畝,生產水稻、小麥、玉米。村辦工業有木材加工廠。區郊452路公共汽車通村設站。
楊家泊
屬楊家泊鎮。在鎮政府駐地東尹東南3.5公裏,東北依蘆堂路。占地785159平方米。2978人。村落呈東西條狀南北布列,並受若幹坑塘分割,呈不規程方形。村東、村西各有一條南北大路(瀝青路麵)。村中有東西向三條村街路。民房建築多為磚木結構的平房。
古時候就有人跡。
明永樂初年建村,以姓氏和水泊為名。是古煎鹽地和蘆葦重要產地之一。清代屬寧河縣崇仁裏六保。村內建火神廟一座。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村內設蘆台場私鹽卡,駐兵8名,縣役4名。民國年間屬寧河縣五區寨上鎮,五區楊家(泊)鄉,為鄉駐地。1913年長蘆緝私營部分警兵於此駐守。1934年改由長蘆緝私部隊駐守。1946年長蘆鹽警部隊亦駐兵布防。1948年12月漢沽解放,中共鹽民支隊五連一班於此駐防。1949年6月,中共長蘆鹽警辦事處第三鹽警大隊十中隊一小隊駐此。
1951年7月由寧河縣劃入本區,為一個行政村。
1953年屬(東)李自沽鄉。
1958年屬楊家泊鄉,為鄉駐地。
1966年稱東方紅大隊。
1976年稱今名。有耕地4466畝,生產水稻,輔以海、淡水養殖,是漢沽區水稻和蘆葦的重要產地之一。建有楊家泊小學。村辦工業有電鍍廠以及楊家泊磚廠。區郊452路公共汽車於村東設站。
蘿卜坨
屬楊家泊鎮。在鎮政府駐地東尹東南8.5公裏,西和南瀕楊家泊幹渠。占地158888平方米。668人。村落呈東西向條狀。南北向村街路縱貫村中。民房建築多為磚木結構的平房。
古時候就有人跡,明代中期建村,以村西高坨地盛產大蘿卜而得名。清代屬豐潤縣宣莊鎮。民國年間屬豐南縣海豐區。
1953年屬豐南縣十四區高莊鄉。
1960年4月該村由豐潤縣(今豐南縣)老堡公社劃入本區,屬渤海人民公社。
1962年屬楊家泊公社。
1966年稱紅英大隊。
1976年稱今名。有耕地984畝。生產水稻、小麥、東高路經村南,區郊452路公共汽車於此設站。
看財莊
屬楊家泊鎮。在鎮政府駐地東尹東南10公裏,南瀕楊家泊幹渠。占地316609平方米。1566人。村落呈長方形,南北向村街路兩條縱貫村中部。民房建築多為磚木結構的平房。
始建於明代中期,稱闞家莊,以姓氏立莊。清代以“析富”嘉言得闞才莊之名,屬豐潤縣宣莊鎮。民國年間以諧音稱今名,屬豐南縣海豐區。
1953年屬豐南縣十四區高莊鄉。
1960年4月該村由豐潤縣(今豐南縣)老堡公社劃入本區,屬渤海人民公社。
1962年屬楊家泊公社。
1966年稱紅兵大隊。
1976年稱今名。有耕地2600畝,生產水稻。有看財小學。村辦工業有看財造紙廠。東高路經村南,區郊452路公共汽車經此並設站。
東李自沽
屬楊家泊鎮。在鎮政府駐地東尹東南6公裏。東和北臨蘆堂路。占地154368平方米。728人。村落呈東西向長方形,東西向和南北向村幹路與村縱橫交錯。民房建築多為磚木結構的平房。
始建於明代初期,原稱李家沽,以姓氏和水而得名。清代屬寧河縣崇仁裏六保,民國年間改稱李自沽,亦稱東李自沽,屬寧河縣五區寨上鎮。五區楊家(泊)鄉。
1951年7月由寧河縣劃入本區,為一個行政村。
1953年屬(東)李自沽鄉,為鄉駐地。
1958年屬楊家泊鄉。
1966年稱紅軍大隊。
1976年稱今名,1984年進行標準化處理按其方位改稱現名。有耕地945畝,生產水稻、玉米,輔以鹽業及漁業。設有小學。區郊452路公共汽車通村設站。
高莊
屬楊家泊鎮。在鎮政府駐地東尹東南12公裏。東臨家東港,西靠高莊水庫,北接楊家泊幹渠,南鄰漢南鐵路。占地712156平方米。2767人,其中滿族5人,餘為漢族。村落略呈方形,南北向幹路,東西向村街路於村中縱橫交錯,民房多為磚木結構的平房。
古時候就有人跡,元代形成一個自然村,明初以姓氏得高家莊之名,相繼,河北定州、山東遷民劉、李兩姓定居該村。村內有龍王廟一座。清代屬豐潤縣宣莊鎮。民國年間簡化稱高莊,屬豐南縣海豐區。1946年長蘆鹽警部隊於此駐兵布防。
1953年屬豐南縣十四區高莊鄉,為鄉駐地。
1960年4月由豐潤縣(今豐南縣)老堡公社劃入本區,屬渤海人民公社。
1962年屬楊家泊公社。
1966年稱紅耕大隊。
1976年稱今名。有耕地3075畝,主產水稻,兼有海、淡水養殖業。村南有高莊中學,村北有高莊小學,村西有高莊水庫。村辦工業有高莊磚廠。村南建有海、淡水養殖場和水產品冷庫。東高路通村。區郊452路公共汽車通村設終點站。
付莊
屬楊家泊鎮。在鎮政府駐地東尹東南9公裏。東和東北瀕臨高莊水庫,南依漢南鐵路。占地407194平方米。1401人。蘆堂路南北貫穿全村,將村落分成東西兩部分,呈長方形。民房多為磚木結構的平房。
建於明代初期,由張姓立莊,付姓的田園地得付家莊之名。清代,以嘉信諧音富家莊,屬寧河縣崇仁裏六保。民國年間簡化稱富莊,屬寧河縣五區寨上鎮、五區楊家(泊)鄉。1946年長蘆鹽警部隊於此駐兵布防。
建國前後,更名付莊。
1951年7月由寧河縣劃入本區,為一個行政村。
1953年屬(東)李自沽鄉。
1958年屬楊家泊鄉。
1966年稱紅光大隊。
1976年稱今名。有耕地1390畝,主產水稻,兼有海水養殖業。村辦工業有付莊油脂廠、飲料廠、水泥製品廠。村東南有漢沽鹽場第二化工廠和漢沽鹽場付莊儲運分場。1976年7月地震時,該村處在地震沉降帶中,地麵普遍下沉1.9米。震後民房重建於蘆堂路以東,原西麵舊民宅仍然保留。迄今沉降的地麵有所回升。現建有地震觀測點。村南設有漢南鐵路付莊火車站。蘆堂路貫通全村。
3、資源概況:
楊家泊地處天津東部海積衝積平原,地勢平坦,中部較低窪,平均海拔1.14米(黃海高程)。土壤為鹽化濕潮土。有耕地20684畝,主產水稻、小麥和玉米,兼營海、淡水養殖和果木。糧食年產842.9萬公斤,居漢沽各鄉之首。海淡水養殖水麵5318畝,年產量192.3萬公斤,果木210畝,年產量14.1萬公斤。(1994年統計)
鐵杆莊稼——蘆葦(蘆葦蕩照片)
蘆葦,係多年生植物,這種植物,隻要有水,不用播種和田間管理就可自然生長,可以用來織席、編簍、造紙等,過去成為當地百姓的主要副業收入,被當地人稱為“鐵杆莊稼”。
葦稈可作造紙和人造絲、人造棉原料,也供編織席、簾等用;嫩時含大量蛋白質和糖分,為優良飼料;嫩芽也可食用;花序可作掃帚;花絮可填枕頭;根狀莖叫做蘆根,中醫學上入藥,性寒、味甘,功能清胃火,除肺熱;有健胃、鎮嘔、利尿之功效。
蘆葉、蘆花、蘆莖、蘆根、蘆筍均可入藥。《本草綱目》謂蘆葉“治霍亂嘔逆,癰疽”;《本經道源》記載它有“燒存性,治活衄諸血之功”;除蘆葉為末,以蔥、椒湯洗淨,敷之,可治發背潰爛。蘆花止血解毒,治鼻衄、血崩,上吐下瀉。《本草圖經》記載它“煮濃汁服,主魚蟹之毒。”蘆葦既是菜肴中佳晶,又能治熱血口渴、淋病。《王揪藥解》說它能“清肺止渴,利水通淋。”《本草綱目》記載它能“解諸肉毒”。蘆莖、蘆根更是中醫治療溫病的要藥,能清熱生津,除煩止嘔,古代十四種藥物書籍上都有詳盡記載。頗為有名的“千金葦”莖,現在已遠銷海外。
現代藥理證實,蘆葦的葉、花、莖、根都含有豐富的藥理成分—戊聚糖、薏苡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物、D——葡萄糖、D——半乳糖和兩種糖醛酸以及多量維生素B1、B2、C等十多種,因而受到醫、藥學界的重視。
蘆葦又是一種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生物量高的優蘆葉、蘆花、蘆莖、蘆根、蘆筍均可入藥良牧草,飼用價值高.嫩莖、葉為各種家畜所喜食。目前大多數都作為放牧地利用,也有用作割草地或放牧與割草兼用,往往作為早春放牧地。蘆葦草地有季節性積水或過濕,加之是高草地,適宜馬、牛大畜放牧。蘆葦地上部分植株高大,又有較強的再生力,以蘆葦為主的草地,生物量也是牧草類較高的,在自然條件下,產鮮草3.9~-13.9噸/公頃。每年可刈割2~3次。除放牧利用外,可曬製幹草和青貯。青貯後,草青色綠,香味濃,羊很喜食、牛馬亦喜食。
蘆葦耐鹽堿,在楊家泊地區廣泛生長。春天,蘆芽兒滿地,鮮嫩的蘆芽兒即可食用。蘆芽在泥土裏的白色的蘆根,還是很好的清熱解毒的藥材。到了端午節前後,人們采摘葦葉,包粽子;秋天,蘆花開放,更是當地荒野一景。冬天人們收割蘆葦,優質的可以編葦席,打葦箔。其餘是很好的引火燃料。
本地出產的很多蘆葦製品,比如葦席、葦箔,其質地、韌度遠勝於白洋澱的。葦席夏天性溫,勝於偏寒的竹席。葦箔可以做蓋房之用,也是捕獲魚蝦的重要工具。——把葦箔插在水裏,形成迷宮,魚蝦就很容易被捕撈。解放前,擁有了大片蘆葦地,就等於擁有了一筆巨額財富。所以很多蘆葦地,曾經叫“X家圈”。
漢沽的鹽場之所以叫長蘆鹽場,得名就是因為浩瀚的蘆葦蕩。在明朝以前,漢沽的煮鹽燃料,就是取之不盡的蘆葦。
蘆葦如此生生不息,如此用途廣大,所以,本地人人把蘆葦也叫鐵杆莊稼。
二、小鎮發展大事記:
1、楊家泊工農聯盟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4年中共漢沽市楊家泊工農聯盟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立。社的組織形式是勞地分紅,牲畜折價歸公,半社會主義性質的生產合作社。全社35戶(其中貧農18戶,中農17戶),共有人口183人。全社共有土地514.98畝。牲畜11頭,大車三輛,新農具雙鏵犁一張,七寸步犁一張。在種植上,根據土地條件和生產條件,種植棉花、玉米、高粱、穀子、芝麻。全年共產糧7、5萬斤,其中每戶平均畝產160斤左右,隻有玉米畝產215斤,高粱每畝達300斤。這些產量,在以前的楊家泊是根本沒有的。在整個收入中,秋季,每戶分到650元,計合糧6500斤。兩個勞力最高收入是1326元,一個勞力最低收入為460元,並打野草3357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