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1]
——馬太福音
我是荒原中的一個播種自由的人,
我出去得很早,在黎明的晨星之前;
我用清潔而無罪的手
在被奴役的田疇上,
撒下了有生命的種子——
但我浪費了的,隻不過是時間、
有益的思想和勞力……。
去吃青草吧,你們這些愛和平的人民!
正直的呼聲還不能把你們喚醒。
為什麼要給牲畜以自由?
它們隻該被屠宰和剪毛。
它們世世代代相傳下來的遺產,
就是那掛著鈴鐺的重軛和皮鞭。
【注】普希金寫這首詩時,正被沙皇流放在南方。就在這時候,以沙皇亞曆山大一世為首的“神聖同盟”(俄、普、奧三國),鎮壓了全歐洲人民的革命力量:他們要法國國王派軍隊鎮壓了西班牙的革命;他們又要奧國的軍隊鎮壓了意大利燒炭黨人在那波裏發動的起義;而沙皇本人則更加強了其對於國內的統治。普希金目擊了這一切,不得不懷著一種悲觀的情緒,並且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群眾的力量還沒有成熟到能爭取自由的時候,最容易被強有力的反動力量所鎮壓,雖然他撒種下有生命的種子,但並不能立即長出他所希望的果實。他曾在一八二三年十二月一日把這首詩寄給他的朋友亞·屠格涅夫,並且稱它是篇“模仿溫和的民主主義者耶穌·基督的寓言”。又第一句詩中的“荒原中的”亦作“孤獨的”解釋。
這首詩的最後五句,應作反話來看,它們正表現出他當時的苦痛的心情。
【注釋】
[1]這一句話引自《聖經新約全書·馬太福音》第十三章第三節,是耶穌講道時說的一個比喻,全文是:“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飛鳥來盡了。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土既不深,發苗最快。日頭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就枯幹了。有落在荊棘裏的,荊棘長起來,把它擠住了。又有落在好土裏的,就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