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禮儀文化概論(1 / 3)

第一章 禮儀文化概論

一、禮儀的起源和發展

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於世。禮儀文明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曆史發展起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其內容十分豐富。禮儀所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幾乎滲透於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麵。禮儀究竟何時何故而起,自古以來,人們做過種種探討,歸納起來,大體有以下幾種禮儀起源說:天神生禮儀;禮為天地人的統一體;禮產生於人的自然本性;禮為人性和環境矛盾的產物;禮生於理,起於俗。

禮儀起源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見的鬼神在操縱,履行禮儀即是向鬼神討好求福。因此,禮儀起源於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種特殊體現形式。

在人類社會的萌芽時期——原始社會時期,禮儀便隨著人類社會的出現和發展而開始自身的開發與傳遞,以下為我國社交禮儀的大致變更情況。

禮儀的創始期——新石器時期,半坡遺址,仰韶文化,尊卑有序,男女有別。

禮儀的形成時期——青銅時代,原始社會解體,向奴隸社會過渡,勞動活動升溫,推翻殷王朝取而代之的是周朝,《周禮》產生,將人們的行為舉止、心理情操係統地納入一個尊卑有序的模式之中,要求人們依禮而行。

禮儀的發展變更時期——西周末期,出現了所謂的“禮崩樂壞”的局麵,春秋戰國時期,相繼湧現出孔子、孟子等思想聖人,發展和革新了禮儀理論。孔子認為:不學禮,無以立,要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動”,並係統地闡述了禮儀的本質與功能,在他的《論語》裏有74處談到禮儀,要求人們用規範約束自己的行為,所以他是主張以禮治國的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古之禮的內涵分為兩個方麵:一是典章製度,如各朝代的典章製度;二是社會一切人的行為和舉止規範,這是典章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具體形成。

禮儀的強化、衰落時期——唐、宋、明、清,秦始皇吞並六國統一中國,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成為後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體製的基礎。漢代、唐代、宋代,禮儀研究碩果累累。明代時,交友之禮完善,忠、孝、節、義等禮儀日趨繁多,特別是宋代家庭禮儀的發展是一個特點,主要代表人物有司馬光、朱喜熹等,代表作有《速水家儀》、《朱子家禮》等。清代後期,清王朝政權腐敗,民不聊生,古代禮儀盛極不衰,一些西方禮儀傳入,北洋新軍的陸軍開始用西方軍隊的舉手禮等代替傳統的打千禮等。

整體上來說,禮儀是人們在不同曆史、風俗、宗教、製度和潮流的影響下,在社會的各種具體交往中為表示互相尊重,在儀表、儀容、儀態、儀式、言談舉止等方麵約定俗成的、共同認可的規範與程序,它是指導和協調個人和團體、民族之間、外交事物乃至國家關係,在社會交往中處理相互關係言行舉止的準則。

所謂禮儀,即禮節與儀式。禮儀不僅是一種規則,也是一種風度、一種美德、一種教養。

“禮儀”具體而言,是指行禮的儀式,而“禮義”與“禮儀”的含義完全不同。“禮義”的“禮”,泛指我國古代的社會規範和道德規範,是社會的法則、規範、儀式的總稱。《儀禮》、《周禮》、《禮記》合稱為“三禮”。“三禮”是我國最早最重要的禮儀論著。禮儀通常是指在大型或隆重的場合為表示重視、尊重、敬意所舉行的合乎禮貌、禮節的要求和儀式。

禮儀是指處於一定社會關係中的人們在相互交往中共同認可和遵守的行為規範和準則,本質上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恭敬謙讓之心、尊重愛護他人之舉、待人接物的儀式、廉潔儉仆的風範以及文明高雅不卑不亢的處世之道。禮儀修養則是對人際交往行為規範和準則的認知程度和水平的綜合檢測。

禮儀不僅是思想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是反映精神文明的重要形式;禮儀不僅反映一個人的精神麵貌,更能折射出一個單位、一個地區乃至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隨著社會交往的擴大和地球村落的形成,不同族群與不同文化信仰的地域之間日益頻繁的交往以及不同類型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使得世界各地的禮儀習俗出現大規模、多方位的磨合與融合。諸多禮儀精神內涵不斷交融,在保持多元化固有禮儀傳統的同時,一個普遍性、共同性、繼承性、差異性和時代發展性的新禮儀時代在尊重、適度和自律的基礎上逐漸形成。

二、社交禮儀的功能

掌握嫻熟的社交禮儀,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還能幫助我們樹立優秀的組織形象。社交禮儀行為是信息性很強的行為,人們在通過禮儀行為獲得信息的同時,不僅在傳遞信息,還在聯絡感情。表達和聯絡感情是社交禮儀的重要目的,禮儀行為必須以感情為基礎,力爭感情相通、相融,最終達到增進友誼、增加了解、達成諒解的目的。社交禮儀在個人社交圈中能為個人交往架設友誼的橋梁,在組織的交往中能為彼此之間互相了解、增進友誼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

社交禮儀的功能概括地說,是表示人們不同地位的相互關係和調整、處理人們相互關係的手段。

社交禮儀的功能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尊重的功能:向對方表示尊敬、表示敬意,同時對方也還之以禮,禮尚往來,有禮儀的交往行為,蘊含著彼此的尊敬。

2.約束的功能:禮儀作為行為規範,對人們的社會行為具有很強的約束作用。禮儀一經製定和推行,經年積澱,便成為社會習俗和社會行為規範。任何一個生活在某種禮儀習俗和規範環境中的人,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該禮儀的約束。自覺接受禮儀約束的人是“成熟的人”的標誌;不接受禮儀約束的人,社會就會以道德和輿論的手段來對他加以約束,甚至以法律的手段來強迫。

3.教化的功能:禮儀具有教化功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方麵,禮儀的尊重和約束作用。禮儀作為一種道德習俗,它對全社會的每個人,都有教化作用,都在施行教化。另一方麵,禮儀的形成、完備和約定俗成,會成為一定社會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傳統”的力量由老一輩傳遞給新一代,世代相繼、世代相傳。在社會進步中,禮儀的教化作用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

4.調節的功能:禮儀具有調節人際關係的功能。一方麵,禮儀作為一種規範、程序,作為一種文化傳統,對人們之間相互關係模式起著規範、約束和及時調整的作用;另一方麵,某些禮儀形式、禮儀活動可以化解矛盾、建立新關係模式。

三、現代社交禮儀概述

人類區別於動物的一個顯著特征是人類的社會性。人類活動不但受自然規律的影響和製約,而且還受社會規律以及由社會規律決定的各種社會規範的影響和製約。在這些社會規範中,除了道德規範和法律規範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麵,這就是禮儀規範。禮儀,作為在人類曆史發展中逐漸形成並積澱下來的一種文化,始終以某種精神的約束力支配著每個人的行為,從一個人對它的適應和掌握的程度,可以看出他的文明與教養的程度。因此,禮儀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

禮儀這門學科,具有十分豐富的內容和複雜的結構。為了正確理解和把握一係列禮儀規範,有必要先闡明禮儀的本質。本質是一種規定,禮儀的本質規定,可以通過禮儀本身揭示出來。這裏主要介紹禮儀的涵義、特性和禮儀的基本內容。

(一)社交禮儀的涵義

在歐洲,“禮儀”一詞最早見於法語的“etiquette”,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證”。作為法庭,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為了展示司法活動的威嚴性,保證審判活動能夠合法有序地進行,總是既要求保證氣氛莊嚴肅穆,又要求所有進入法庭的人員必須十分嚴格地遵守法庭紀律。例如,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和《人民法院組織法》等法規規定,為了保證法庭的特有氣氛和特殊秩序,開庭之前應由書記員當庭宣讀法庭紀律。這些紀律包括不準大聲喧嘩,未經審判長許可不準提問,未經法庭許可不準攝影、錄像等等。

古代的法國法庭也有類似的規定,不過它不是當庭宣讀,而是將其寫在或印在一張長方形的“etiquette”(即通行證)上,發給進入法庭的每一個人,作為其入庭後必須遵守的規矩或行為準則。由於在社會交往中,人們也必須遵守一定的規矩和準則,才能體現文明人的特有風範,才能保證文明社會得以正常維係和發展,所以,當“etiquette”一詞進入英文後,便有了“禮儀”的含義,意即“人際交往的通行證”。後來,經過不斷的演變和發展,“禮儀”一詞的涵義逐漸變得明確起來,並獨立出來。

中國作為一個具有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國,早在《禮記·曲禮》中就記載有大量古代禮儀,以飲食的儀容為例,食禮告誡人們吃飯時不要把飯窩成一團擱在碗裏,喝湯的時候別讓湯傾流不止,咀嚼的時候不要發出聲音,不要把咬過的魚肉放回食盤,不要當眾剔牙等等。

在古代世界上,中國是最講究禮儀的國家,東亞諸國也深受中國傳統禮儀的熏染,例如朱熹的《朱子家禮》催生了保留至今的韓國禮儀,今日日本也在很大程度上保留著中國古代禮儀的痕跡。“禮儀”一詞,很早就被作為典章製度和道德教化使用。

我們現在所說的禮儀,在我國古代就叫作“禮”。《康熙字典》裏把“禮”解釋為“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禮儀”是原始人為祭祀天地神明,保佑風調雨順;祈禱祖先顯靈、拜求降福免災而舉行的一項敬神拜祖的儀式。這表明:第一,我國古代人十分重視禮儀;第二,必須嚴格地把“禮”與其他類似的東西區別開來。《周禮》中說:“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孔夫子也曾經說過:“禮者理也。”由此可見,古代人把禮儀就理解為道理,講禮就是講理,講禮儀就是講道理,就是謙讓、禮讓之舉。而這個道理不是其他什麼道理,而是專指正確的人與人之間各種關係的道理。因此,禮儀就是人們在長期社會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提煉,而成為定型了的人與人之間關係中應該遵守的規矩。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禮儀的真諦。

據史書記載,我國自夏朝開始,人們就逐漸總結出了一些禮儀方式,這是我國禮儀的雛形。到了商代,禮儀已經被人們廣泛接受,上至統治者,下至平民百姓無不講究禮儀。周朝時期,禮儀已經發展成為一種製度,達到相當完備的程度,在《周禮》和《儀禮》中都有許多記載。古代的禮儀,不論是奴隸製社會還是封建製社會都是縱向的,是等級製的禮儀製度,君臣、父子、長幼、男女的次序是絕對不能動搖的。此外,古代社會的禮儀還具有神秘性和迷信化的傾向,有些地方禮儀的宗教色彩也很濃厚。這些都是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提倡禮儀的動機緊密聯係在一起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禮儀必然會發生諸多的變動與異化。

在古漢語中,“禮”主要包含三層意思:第一,我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等級製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一整套禮節儀式。如《論語·為政》:“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禮記·曲禮上》:“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第二,表示尊敬和禮貌。《左傳·襄公二十二年》:“執事不禮於寡君”(執事:指晉國國君。寡君:指鄭國國君)。第三,禮物,即贈送的物品。《晉書·陸納傳》:“及受禮,唯酒一鬥,鹿肉一柈。”

“儀”既指容貌和外表,又指禮節和儀式。著名作家梁實秋先生在其《秋室雜文·談禮》中說:“禮是一套法則,可能有官方製定的成分在內,亦可能有世代沿襲的成分在內,在基本精神上還是約定俗成的性質,行之既久,便成為大家公認的一套規則。”

日本是一個相當講究禮儀的國家。當代禮儀專家鬆平靖彥先生《正確的禮儀》一書中認為:“禮儀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為保持社會正常秩序所需要的一種生活規範……禮儀本身包含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應予遵守的道德和公德,人們隻有不拘泥於表麵的形式,真正使自己具備這種應有的道德觀念,正確的禮儀才得以確立。”從而,在禮儀和道德的相互關係上揭示了禮儀的本質。

從古今中外對於禮儀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所謂禮儀,從廣義上講,指的是一個時代的典章製度;從狹義上講,指的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由於受曆史傳統、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時代潮流等因素的影響而形成,既為人們所認同,又為人們所遵守,以建立和諧關係為目的的各種符合禮的精神、要求的行為準則或規範的總和。

禮儀的上述涵義主要表達了以下幾層意思:

第一,禮儀是一種行為準則或規範。禮儀表現為一定的章法。所謂“入鄉隨俗,入境問禁”,就是說你要進入某一地域,你就要對那裏的人的習俗和行為規範有所了解,並按照這樣的習俗和規範去行動,這才是有禮的。

第二,禮儀準則或規範是一定的社會中人們約定俗成、共同認可的。在社會實踐中,禮儀往往首先表現為一些不成文的規矩、習慣,然後才逐漸上升為大家認可的,可以用語言、文字、動作來做準確描述和規定的行為準則,並成為人們有章可循、自覺學習和遵守的行為規範。

第三,講究禮儀的目的是為了實現社會交往各方的互相尊重,從而達到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和諧。在現代社會,禮儀可以有效地展現施禮者和受禮者的教養、風度與魅力,體現著一個人對他人和社會的認知水平、尊重程度,是一個人的學識、修養和價值的外在表現。一個人隻有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自己才會被他人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也隻有在這種互相尊重的過程中,才會逐步建立起來。所以,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遵守禮儀是人獲得自由、平等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之一。

作為21世紀的國人,我們不但要不斷吸取不同文化信仰地域的禮儀文化,還要繼承和發展古代禮儀的優良傳統。古代禮儀優良傳統的涵義和特征主要有:(1)既由曆史沿傳而來,又經過實踐的長期檢驗。(2)既是相對穩定,又在動態中發展。(3)既由群體創造來,又是規範群體的行為準則。(4)既是行為規範的“小事”,又都是從“小事”中體現。

那麼,需要繼承和發展古代禮儀的優良傳統有哪些呢?

①尊老敬師的優良傳統;

②講究禮讓的優良傳統;

③待人以誠的優良傳統;

④相互理解的優良傳統;

⑤禮貌待客的優良傳統;

⑥尊重婦女的優良傳統;

⑦維護祖國和民族尊嚴的優良傳統。

現代社交禮儀具體表現為禮節、禮貌、儀式、儀表等。禮節即禮儀節度,指人們在社會交際過程中表示致意、問候、祝願等慣用形式。《禮記·儒行》:“禮節者,仁之貌也。”禮貌,指人們在相互交往過程中表示敬重、友好的行為規範。 儀式,泛指在一定場合舉行的具有專門程序、規範化的活動。《說文解字》說:“儀,度也。”本意指法度、準則、典範。後引申為禮節、儀式。儀表指人的外表,包括容貌、服飾、姿態、舉止等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