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交際禮儀禁忌4
第四節涉外禮儀禁忌
與外國人交談的禁忌
與不同國家的人交往,語言禮儀往往是不同的。這裏主要以英美地區為例,介紹一些基本的涉外語言方麵的禮儀常識。
稱呼禁忌
一、對男女的一般稱呼。在國際交往中,一般對男子稱先生,對女子稱夫人、女士、小姐。已婚女子稱夫人,未婚女子稱小姐,對不了解其婚姻情況的女子也可稱小姐,“女士”一般用來稱呼已婚女子。無論男女的稱呼均可冠以姓名、職稱、銜稱等。比如“史密斯先生”、“瑪麗小姐”、“議員先生”、“上校先生”、“秘書小姐”等。二、對地位高的官方人士的稱呼。地位高的官方人士是指部長以上的高級官員。在許多國家對這樣的官員都用“閣下”相稱,如“部長閣下”、“總理閣下”、“總統閣下”、“大使先生閣下”等,但美國、墨西哥、德國等沒有稱“閣下”的習慣,所以,在這些國家可稱先生。三、對醫生、教授、法官、軍人的稱呼。對醫生、教授、法官、律師、博士都可單獨稱“醫生”、“教授”、“法官”、“律師”、“博士”等,同時可加上姓氏,也可以加先生,如“彼得教授”、“查理醫生”、“法官先生”、“博士先生”。對軍人一般稱軍銜,或軍銜加先生,知道姓名的可以冠以姓與名,如“中校先生”、“卡特少校”、“托爾曼中尉先生”等。有些國家對將軍、元帥等高級軍官稱閣下。四、對服務人員的稱呼。對服務人員可直稱“服務員”,知道其姓名的可單獨稱名字。但是現在許多國家越來越多地稱服務員為“先生”、“夫人”、“小姐”等。五、對教會中的神職人員的稱呼。對教會中的神職人員,一般可以稱教會的職稱,或姓名加職稱,或職稱加先生,如“亨特神父”、“傳教士先生”、“牧師先生”等,有時對主教以上的神職人員也稱閣下。宗教不同,其內部稱呼也不同,這裏就不詳述。
語言習慣禁忌
社會文化製約人們的言語行為,而人們的言語行為往往又反映了一定的社會文化。與來自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的人交談時,必須注意到各種語言在表達思想感情時都有其特有的語言規範和準則,因此交談雙方都應自覺遵守彼此的語言習慣,否則便有可能產生誤解、失禮等情況,甚至還有可能產生敵對情緒。因此我們在國際交往中千萬不可對交往國的語言習慣掉以輕心。一、禮貌用語。“Thank you”(謝謝)是英語中的常用語,幾乎可用於種情況,可以對任何人說。諸如托人代送禮品,接受別人助或援助以及得到其他方麵的支援時,都應禮貌地道聲:“Thank you”。“Thank you”可用於許多場合,如在商店,顧客可以用“Thankyou"感謝售貨員的服務;顧客離開時,售貨員也可用“Thank you”向顧客表示感謝光臨。又如陌生人向你詢問一件事後,向你道聲“Thank you”,此時隻表示禮貌,可不用回答。如要回答,可用“Not at all”,“Don't mention it”,“That's all right”等來回答。學會用“Thank you”,在和外國人交往時會給你帶來許多益處。二、見麵時不要問“你吃飯了嗎”。中國人見麵時經常問“你吃飯了嗎”或“你去哪兒”以此表示問候致意。無論什麼時間,對方回答了“吃了”或“還沒吃”,雙方便點頭而去。這個習慣,西方人很不理解,他們不但不用這些話來問候別人,而且認為這樣說是很不禮貌的。西方人認為,若你問對方吃沒有,就意味著你想邀請他去就餐或吃點東西,如果他回答“沒有吃”卻又得不到邀請,他便會以為被冷落了而生氣。如果你問他去什麼地方,他會認為你幹涉了他的私事。很多外國人見麵表示問候寒暄時,常說:“您好”、“早安”、“晚安”、“下午好”、“身體好嗎”、“一切都順利嗎”。三、不說“虛話”。在日常生活中,中國人往往出於禮貌,說出不少“言不由衷”的虛話。比如在別人家做客,主人請你多吃一點,你卻說“吃飽了”,待主人一請再請,你才再吃。而在英美人家,主人請你喝冷飲、吃點心,如果你確實又餓又渴卻在說“不餓,不渴”,那麼主人是不會多次請你的,因為他們會把你說的話當真。另一方麵,中國人往往說些“有空請到我家喝茶”或“就在這裏吃飯吧”之類的客套“虛話”,英美人會誤認為這是實實在在的邀請。為了避免誤會,和英美人交談應“實話”直說。四、注意說話內容的先後順序。中國人常常先說明請求的原因,然後才提出正題。這與西方人的習慣恰恰相反。因為這個差異,中國人的請求在西方人看來往往是囉囉嗦嗦、不著邊際的。比如英美人接電話,先自報家門:“這裏是X X公司,我能幫你什麼忙?”等到對方說明要與誰對話時才問:“我可以知道您的姓名嗎? ”而中國人接電話往往要先問:“喂,哪裏?”接下來可能還會問:“您是誰?”或“您要找誰?”。在與英美人電話交談時切忌這種開場白,否則英美人會覺得你不禮貌而掛斷電話。五、詢問年齡很有講究在對方詢問自己的年齡時,中國人一般都樂於回答。但外國人一般不喜歡別人詢問自己的年齡,也不樂於回答。如果確實需要知道外國人的年齡時,應麵帶笑容,客客氣氣地說:“X X先生,我可以問一問您的年齡嗎?”如果他高興,就會馬上回答,反之,他會回避這個問題,此時你千萬不要再追問。外國女人更不喜歡別人問自己的年齡,因此,最好不要詢問外國女人的年齡。六、注意語言的表達方式。英語非常講究表達方式。一種意思,若選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往往產生的語言效果也不相同。比如向別人詢問其姓名或地址時,如果你選擇了命令式的祈使句表達方式“Tell me your name/your address”,對方就會有一種受到侵犯的感覺而堅持拒絕回答。而如果你選擇委婉詢問的禮貌表達方式,“Might l have your name/your address?”,對方就會很樂意告知自己的姓名和地址,假如因某種原因不想告知,他也不至於生氣。從上例看來在對外交往中,注意語言表達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應倍加重視。
談話內容禁忌
與外國人交往,選擇適宜的話題至關重要,這方麵稍有疏忽,便可能無意中冒犯對方。同外國人交談,最好選擇外國人喜聞樂道的話題,如體育比賽、文藝演出、電影電視、風光名勝、旅遊度假、烹飪小吃等方麵的話題。這類話題使人輕鬆愉快,會受到普遍歡迎。除此之外,還可選擇雙方熟悉的話題。與外國人接觸或交往,如果能找到雙方都熟悉的話題,就等於找到了共同的語言,有助於彼此間的理解和溝通。如果外國人主動淡起我們不熟悉的話題,我們要注意傾聽,認真請教,不要不懂裝懂,更不要主動和外國人談論自己一知半解的話題,否則,不但不能給自己帶來任何好處,反麵還會損害自己的形象。西方社會是以高度重視個人利益為特征的社會,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權利得到他人的承認,因此也尊重別人的權利。西方人,尤其是講英語的民族不喜歡別人問他們的私事,他們認為自己的私事與他人無關,別人用不著也沒有必要來詢問。在西方,人們認為錢的問題純屬個人私事,即使家庭內部(夫妻之間除外)也互不了解各自工資收入的確切數額,這種互不了解並不說明家庭成員間關係的冷淡,而僅是一種獨立性的反映。當然,一般來講,不問西方人掙多少錢是比較明智的。以為每個25歲或30歲以上的外國人都已經結婚生子是不恰當的。有些西方人根本不結婚,有些人結婚非常晚。所以類似“Is your husband/wife with you?”或“How many children have you got?”這一類問題不總是適合的。當有婦女在場時,男人們要注意話題和措辭。在西方,“女士優先”在民俗中起重要作用。男女同席時不會像全是男人一起時那樣暢所欲言。此外,個人的經曆、宗教、信仰、地位、家庭狀況等話題,以及衰老與死亡、慘案與醜聞等話題,還有那些論及人們的高矮胖瘦與衣著起居之類的話題,在和外國人交談時都應盡量避開。
禮賓次序禮儀禁忌
在涉外交往中,常常會遇到禮賓次序問題。假如我們麵對的外賓僅一位,問題比較好辦。假若我們麵對的外賓不止一位,而是幾十位甚至上百位,並且外賓很可能來自不同國家,這時問題就比較複雜了。如在禮遇上稍有親疏遠近之分,就會產生麻煩。例如,在第十一屆亞運會舉行之前,每天住進亞運村的外國體育代表團就不止一個。亞運村每天要為好幾個國家的體育代表團舉行升旗儀式,誰先誰後呢?隻有依照國際慣例去辦才最為公平。禮賓次序,就是依照國際慣例,對參與國際交往的國家、團體和個人的位次所排列的次序。各國的做法並不是完全一致的。例如,在英國,大使級的使館長在國家慶典中的位次,居於皇家人員後的第8位。而在其他國家,大使級的使館長常居於內閣成員和議會議長之後。
迎送禮儀禁忌
在涉外活動中,迎接和送別一向受到重視。中國人也強調凡事應善始善終。迎接與送別,實際上就是涉外接待工作的始和終,它們在涉外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迎接外賓,不論是個人還是團體,均應事先確定接待規格。需按照國際慣例,派遣同外賓或外國團體負責人身份相當的我方人士,負責迎候外賓的工作。隻有與我方關係極為密切者,才允許破格接待。迎接人員要準確掌握外賓抵達的時間,提前到達機場、碼頭或車站,以示對外賓的尊重。對外國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軍方領導人的來訪,往往會安排盛大的歡迎儀式,而對一般身份的個人或團體,則不必如此。客人抵達後,應首先同主人相互見麵和介紹。一般由禮賓人員或我方迎候人員中身份最高者,率先把我方迎候人員按一定順序一一介紹給客人,然後再由客人中身份最高者,將客人按一定順序一一介紹給主人,如果賓主早已相識,則不必介紹,雙方直接行見麵禮即可。如果迎候地點人聲嘈雜,或客人甚多,可事先預備好一塊牌子,上書“歡迎光臨”,也能準備一些小旗子。這樣可以使客人一目了然,便於尋找主人。如來賓係貴賓,可安排獻花儀式。賓主相互介紹後,可進入機場、港口、車站的貴賓接待室,請貴賓稍事休息。也可以直接請來賓乘坐事先安排好的交通工具,前往住宿處。如果來賓係一般身份,主人可主動幫助客人提取行李,但是不要主動要求幫助男賓拿公文包、幫助女賓拿手提包。通常情況下,迎候人員應陪同來賓一同前往住宿處。抵達後,不要馬上就安排其他活動。要給外賓留下充足的洗澡、更衣、休息的時間。迎候人員可暫時離去,離開前要告訴外賓下一步的活動計劃,並征得其同意。應為外賓留下主人的電話號碼,以便為之提供及時的幫助。送別外賓亦應考慮周全,大體上要依照迎候的規格來確定送別的規格,主要迎候人應參加。送行人員可前往外賓住宿處,陪同外賓一同前往機場、碼頭或車站,也可直接前往機場、碼頭或車站恭候外賓。必要時可在貴賓室與外賓稍敘友誼,或是舉行專門的歡送儀式。在外賓臨上飛機、輪船、火車之前,送行人員應按一定順序同外賓一一握手話別。飛機起飛或輪船、火車開動之後,送行人員要向外賓揮手致意,直至飛機、輪船或火車在視野裏消失,送行人員才可離去。不去機場、碼頭或車站送行,或客人抵達後才匆匆趕到,對外賓都是失禮的。外賓一登上飛機、輪船或火車,送行人員馬上離去,也是不應當的。盡管隻是幾分鍾的小事情,卻很可能因小失大。
宴請外國人的禁忌
一、主人需在門口迎接客人。官方活動,除了男女主人外,還有少數其他主要官員陪同主人排列成行迎賓,通常稱為迎賓線。其位置一般在客人進門存衣以後進入休息廳之前。主客握手,互致問候後,主賓由主人陪同進入休息廳與其他客人見麵,其他客人由工作人員引入休息廳(如無休息廳則直接進入宴會廳,但不入座)。若其他客人尚未到齊,由迎賓線上其他官員代表主人在門口迎接。有些國家在官方的隆重場合,客人(包括本國客人)到達時,有專職人員唱名。休息廳內有相應身份的人員照料客人。由招待員送飲料。主人陪同主賓進入宴會廳,會體客人就座,宴會便開始。如休息廳較小,或宴請規模大,也可以請主桌以外客人先入座,貴賓最後入座。一般正式宴會都有主客致辭,各國安排講話時間不盡一致。可在熱菜之後甜食之前由主人講話,接著由客人講話。也有一入席雙方即講話的。冷餐會和酒會講話時間則更靈活。用完水果之後,主人與主賓起立,宴會即告結束。外國人的日常宴請在女主人為第一主人時,往往以她的行動為準。入席時女主人先坐下,並由女主人請客人開始就餐。用餐完畢,女主人起立,邀請全體女賓與之共同退出宴會廳。然後男賓起立,隨之進入休息廳或留下抽煙(吃飯過程中一般是不能抽煙的)。男女賓在休息廳會齊後,即上茶(咖啡)。主賓告辭,主人送其至門口。主賓離去後,原迎賓人員依次排列,與其他客人握別。家庭便宴則比較隨便,不設迎賓線。客人到達,主人主動趨前握手。若主人正與其他客人周旋,未發覺客人到來,則客人需前去握手問好。飯後如無餘興,即可陸續告辭。通常男賓先與男主人告別,女賓與女主人告別,然後交叉,再與家庭其他成員告別。二、工作人員應提前到現場檢查準備工作。要事先將座位卡及菜單擺上。座位卡置於酒杯前或平擺於餐具上方,勿置於餐盤內。菜單一般放在餐具右側。席位的通知,除請柬上注明外,現場還可以采取下列幾種方式再度提示:第一,在宴會廳前陳列宴會簡圖,圖上注明每個人的位置。第二,在卡片上排列出席者姓名和席次,發給本人。第三,印製一張全場席位示意圖,標出出席者位置,發給本人。這些做法各有特點,人多的宴會宜采用後者,便於通知。各種通知卡片,可以利用客人在休息廳時分發。有些國家是在客人從衣帽間出來時,由服務員用托盤將其卡片遞上。如果是口頭通知,則由工作人員在休息廳通知每位客人。如有講話,要落實講稿。通常由雙方事先交換講稿,舉辦宴會的一方應先向對方提供。為來訪代表團舉辦的歡迎宴會,講話稿由東道國先提供;答謝宴會則由代表團先向對方提供。雙方講話由誰翻譯,一般事先談妥。
給外國人送禮的禁忌
一、要事先了解情況。給外國朋友贈送禮物,一定要了解當地的送禮的習俗,要向熟悉的人請教。這些對象包括:了解當地文化的生意夥伴,當地的政府顧問,當下居住在外國的當地商人。別送太昂貴的禮物,否則會讓人誤解。你原指望讓對方高興,結果卻可能適得其反。二、精選禮物。除回教國家外,酒是很好的禮物。過去,女性主管送酒給男性主管,是不適合的,現在已無此忌諱。但買酒前,要先了解對方的喜好。外國人喜歡美國最先進的機械器具。若是電器用品,要付進口稅,同時要附電壓器。如果插座不符,請對方自行調整。好的文具也很受歡迎(選擇保守的顏色,如白色、灰色或棕色,送給男性)。與音樂相關的禮物適合各個年齡層(古典音樂、美國爵士樂、鄉村歌曲或搖滾樂的錄音帶、CD)。衣服也很受歡迎(先詢問尺碼,不要猜測)。三、要注意禮物的包裝。通過對方的秘書或助理,了解對方的喜好,送讓對方最滿意的禮物。送暢銷郵票或代訂養馬雜誌,增加對方的藝術收藏品,或為對方的新車添購零件等都很好。有意義的禮物。譬如給新聞從業人員一本資深記者寫的書。與兩國相關的禮物。譬如送美國革命時拉法葉用的地圖的複製品。禮物上的本公司字樣不可太大,否則禮物就不像禮物而像宣傳品。從自己國家帶去的禮物比當地買的令人喜歡。送禮給不熟的客戶,務必謹慎,第一次會談時就送禮物,會讓對方因為你太積極而結束交易。若是有尖角的禮物(如餐刀、拆信刀等),因風俗關係,在尖角處應裝上軟木塞,因為迷信認為尖角會刺人受禮者的心髒(軟木塞隨禮物卡附上)。
給歐洲人送禮的禁忌
在與國際友人打交道中,如何送禮,什麼時候送禮,送什麼禮物,在什麼場合送禮合適?美國派克公司曾做過一個調查,並且提供了一些資料。下麵談談各地西歐國家送禮的習慣。在業務交往中,不要第一次見麵就給人送禮物,不然會被人認為是一種愚蠢的行為。應邀到歐洲人家裏吃飯,通常送給女主人的禮物是一束鮮花,提前送去比隨身攜帶好,那樣別的客人沒有禮物也不會感到不好意思。巧克力和酒是較理想的禮物,當然要送質量上乘的。如果在比較隆重的場合,需要送比較高級的禮品時,可以送瓷器和銀器,如:台燈、煙缸、燭台等。送別致的室內家具禮品時,需注意選擇與受禮人家裏的陳設諧調的東西,選擇不當,你送的東西就會下長久的壞印象。到主人家後先把禮物送上,不要拖到飯後再送,否則好像是為了回報主人請的那頓飯似的。若彼此隻是工作關係,送男女用的香水都不適合,送香水顯得關係太親近了。不要送帶有自己公司標誌的東西作為禮品。送的禮物既不要太貴重也不要太不值錢,選用的包裝要適度。禮物中不要放自己的名片,包上一張手寫的便條更為合適。德國人對禮品的包裝十分講究,他們包禮品時也不用白色、黑色或棕色的紙,也不用彩帶係禮品。送鮮花時不用紙包裝。法國人喜歡有美感和能體現文化修養的禮品,如唱片、藝術畫冊等。最受歡迎的是書,特別是最新出版的傳記、曆史、評論、政府首腦和政治家的回憶錄等。英國人常用請客人吃飯、喝酒或晚上去看戲、看芭蕾舞作為送禮的一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