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會生氣,而生氣的原因各不相同。生氣是人之常情,但聰明人會想方設法讓自己不生氣,因為不生氣是幸福生活的無上智慧。

人說:“我明明不想生氣,為什麼老是忍不住發脾氣呢?該怎麼做才不會生氣?”

智者說:“不要生氣。僅此而已。”

人說:“如果遇到令人憤怒的人或事,又該怎麼辦?”

智者說:“我們的心,應如一座有裂縫的鍾。不管受到什麼攻擊,我們都不會發出怒吼。”

憤怒是一個可怕的魔鬼。當心中有了憤怒,應想方設法消滅這個魔鬼,否則,它會把你拖進暗無天日的地獄。

憤怒的人自找苦吃。如果要為所有的愚者排名次,那麼憤怒的人應該排第一,因為憤怒的人總是自找氣受,而這是最愚蠢的了。

憤怒的人易衝動。人在盛怒之下最容易衝動,於是便“一失足成千古恨”。比起憤怒可能導致的悔恨終生,沒有什麼事能更加糟糕了。

憤怒具有傳染性。一個人打哈欠,周圍的人可能都會想睡覺;一個人暈船,旁邊的人也可能會想嘔吐;一個人憤怒,與之接觸的人也可能會怒火中燒。

憤怒害人又害己。憤怒是一把雙刃劍,傷害別人的同時,也割傷了自己。憤怒如一個卑劣的小偷,偷走了每個發怒之人的幸福。

憤怒會擠走歡喜。人的內心就像一個瓶子,其容量是一定的,裏麵盛著“憤怒”和“歡喜”。兩者此消彼長,當憤怒的體積越來越大時,留給歡喜的空間也就越來越小了。

憤怒會毀滅幸福。“憤怒”是幸福的敵人,放縱自己的憤怒,會與幸福南轅北轍,越來越遠。

因此,不要動輒發怒,人不是為了生氣才來到這個世界的。無論遭遇了什麼,都不要為了身外之物或喜或怒、或哀或樂,這才是真正的智者所為。

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傷神又傷身。所以當遭遇讓人生氣的事時,應該努力做到不生氣。

不生氣,以智慧應對。當一個拳頭揮過來時,最明智的做法是什麼?不是用一個更硬的拳頭把它打回去,而是用智慧讓那個拳頭自動收回去。

不生氣,要漠視。世界上最鋒利的武器是漠視。麵對一個人的惡意挑釁,沒有什麼比憤怒更能讓他興奮,也沒有什麼比漠視更能讓他痛苦。

不生氣,要謙虛。大海把自己放得很低,所以能吸收來自四麵八方的水。麵對別人的批評和指責,人也要把自己的位置放低,這樣才能收獲更多。

不生氣,要平和。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幸福隻在一念之間,一念平和,便幸福自在。

不生氣,要忍讓。用爭鬥的方法,你絕不會得到滿意的結果。然而用讓步的方法,收獲會比預期高出許多。忍讓是生活的一種境界,也是人生的一門學問。

不生氣,要寬容。一隻臭腳把紫羅蘭踩碎了,而紫羅蘭卻沒有生氣,反而用自身的香氣除去了腳的臭氣。

不生氣,要接受。憤怒像彈簧,你強它更強。治水之道在疏不在堵,讓人憤怒的事也是一樣,你越是抗拒,它越是氣焰囂張;你接受了,它自然偃旗息鼓。

不生氣,要放下。“我執”是背負在肩上的枷鎖,人們要想在人生之路上輕鬆前行,就必須把“我執”從肩頭卸下。隻有這樣,腳步才能輕盈歡快。

不生氣,要微笑。來一個微笑非常簡單——歡快地翹起嘴角,一百次之後,原本怒火中燒的心已經回歸歡愉,再沒有一絲一毫的怒氣。

不生氣,要自省。如果你發現自己的脾氣越來越暴躁,動輒發怒,那就馬上做一次深刻的自我反省。有時候,不是周圍的人或事太可氣,而是你自己出了問題。

不生氣,要發揮同理心。生氣的時候,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一下,就沒那麼生氣了。時常發揮同理心,生活就會少一些憤怒,多一些快樂。

不生氣,要接受缺憾。人生是不完美的,我們可以追求完美,但不能苛求完美。接受人生的缺憾,追求人生真正意義上的“完整”,這才是幸福之路。

不生氣,要積極改變。“山不過來,我就過去。”如果環境對我們不利,而我們又無力改變環境,那就改變自己。

世界在每個人的眼中都不相同,任何事物都不是隻有一種姿態的。每個人觀察事物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形象也就千姿百態。一句話能讓人哭,同樣也能讓人笑。一個夢有多種解法,一句話有多種解釋。萬事萬物都不是絕對的,一切均取決於人的內心。

遇事不生氣,以平和之心來看待,這樣便能收獲幸福的生活。

編著者

201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