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善待孩子的小毛病
1.放任孩子的錯誤
有些父母不能夠容忍孩子犯錯誤,在他們眼裏,孩子都應該是完人,任何錯誤都不能犯。隻要孩子一犯錯誤,就會逼著孩子立馬改正,甚至采用打罵的方法。
父母的心情可以了理解,讓孩子少犯錯誤,是為了孩子更好地成長。但是,這是不是最好的辦法呢?
雜誌有這樣一篇文章:美國的一家幼兒園,要求家長每天按時接送孩子。但是,幾乎每天都有那麼幾個家長來得晚,給幼兒園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在這種情況下,這家幼兒園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家長遲到一次要交5美元的罰款。
幼兒園本來想用這個辦法杜絕家長遲到的現象,但事實卻出乎意料幼兒園的意料。自從實行“罰款5美元”的辦法以後,遲到的家長不是少了,反而更多了。這讓幼兒園百思不得其解。後來,經過調查,終於知道了答案。原因就出在這“5美元”上。在不交5美元的時候,許多家長都為自己的遲到而自責和內疚。可是交了5美元之後,他們認為自己已經為錯誤付出了代價,不應當受到指責,這種內疚感反而減輕甚至沒有了,所以有理由理直氣壯地遲到了。
由此及彼,想一下,孩子們在犯錯誤的時候是不是也有類似的想法呢?很多時候,我們麵對學生犯下的錯誤,都會斥責、批評,總想讓他(她)受到懲罰,但一次次的事實讓我們感覺到,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接受這樣的教育方式,所以收效甚微。“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學生犯錯誤是不可避免的。正是因為孩子有缺點、不完美,才需要教師,需要教育。對待犯錯誤的孩子,最好的方式莫過於寬容甚至“放任”他們的錯誤,喚起他們埋藏在內心深處的愛和良知,促使他們認真反思自己的行為,從而長時間地記住這個錯誤,不再重犯。應該說這給學生心靈帶來的震撼力遠比批評大的多。
當然,放任孩子的錯誤並不就是對孩子的錯誤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不管不問。放任也不等同於放縱,更不是無原則的遷就,而是在掌握了孩子成長規律和懂得教育規律的基礎上,對孩子的錯誤不大加聲討,不苛責孩子,以一顆平常心來看待這些錯誤,及時的教育,給孩子創造一個主動挽回的機會。
一天下午,超超的媽媽利用禮拜天好不容易才把家裏收拾的幹幹淨淨的,剛想坐下來喘口氣,卻發現超超又把圖書扔得到處都是,玩具也扔得亂七八糟,東倒西歪的。媽媽生氣極了,想要狠狠地把這個破壞者訓一頓。但是,轉念之間,超超的媽媽馬上冷靜下來了,這樣做妥當嗎?就算罵超超一頓,那樣的結果又會怎樣的呢?除了讓他感到丟醜、沒麵子,還能有什麼呢?如果有,或許就是媽媽罵他的場景,或許他會更加變本加厲地扔東西,沿著錯誤的道路越走越遠……誠然,他這種做法是不對的,但是或許孩子隻顧著看書,隻顧著玩耍,忘了還要整理東西。況且,就其行為本身來說,它隻是屬於一種無意的過錯行為,具有可矯正性。今天這事,我如果啟發引導適當,或許對他有好的作用呢!
超超的媽媽決定改變一下自己的做法,她想了一下,對超超說:“超超,你想住得舒服嗎?”超超笑著說:“當然想呀!”,“是呀,每一個人都想住得舒舒服服,可是,現在你住的舒服嗎你有什麼辦法讓他們也住得舒舒服服的。”孩子聽了媽媽的話,臉就紅了,調皮地伸了伸舌頭,就回去開始整理自己的書記和玩具了。
看到超超的行動,超超的媽媽心裏感到一陣欣慰,也暗自慶幸自己剛才沒有發火。
放任孩子就意味著父母要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和孩子一起去感受和體驗。尊重他的人格與自尊心,同情他,支持他,鼓勵他,引導他和幫助他。去體驗他們遇到的困難、期待及泄氣的心情,去感受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經曆的挫折、渴望。這樣父母就不會因一時的衝動或失誤,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父母要明白,孩子總會有犯錯誤的時候,如果對於孩子過於苛求,就會上了孩子的自尊心,輕者,使這些孩子越發失去自信,產生自卑,不求上進;重者,則會使這些孩子對教師產生怨恨和抵觸造成師生間的矛盾。
放任孩子錯誤的內心是愛——不論他的表現是好還是差。善待孩子是以心對心去滋潤孩子的心田,去包容孩子的過失,去化解孩子的不良情緒。大凡有卓識的教育家都積極主張媽媽不要盛氣淩人地訓斥,辱罵孩子,而要善於激勵孩子、喚醒孩子、鼓舞孩子,其中最重要的是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一位教育專家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所有難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強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計保護孩子最寶貴的東西——自尊心,這是切斷後進生源的重要手段。”
放任孩子錯誤應以理解、尊重、信任孩子為基礎,隻有媽媽把孩子當作有血有肉的人來對待,給他們以尊重和信任的時候,才會激發他們的潛能。俗話說:“於細微之處見真情”,教育的細微之處往往能使孩子感受到媽媽真誠而深厚的愛。
放任是一種教育,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美麗,讓我們學會放任孩子的錯誤吧!
2.別把孩子的熱心當搗亂
有些孩子非常熱心,總是看見別人幹什麼就要過去幫忙,不過總是熱心幹壞事,不僅沒有幫上忙,反而捅了很大的簍子,越幫越亂,越幫越忙,於是有些家長認為這純粹是一種搗亂,就會阻止孩子幫忙。
孩子為什麼這麼熱心呢?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產生了較強的參與意識,常常會主動要求做一些事情。很多孩子,特別是小孩子,常常看見大人們做什麼,就吵著要做什麼。看見大哥哥、大姐姐或父親騎自行車,就會哭著要騎自行車。雖然連踏板都夠不著,他卻總是躍躍欲試。這既是孩子的參與意識的表現,也是孩子開始出現獨立意識的表現,他們希望像大人一樣有事情可做。
孩子熱心是好事而絕對不是壞事。可很多父母認為孩子隻會幫倒忙,常常不支持這種行為,與孩子發生了矛盾。比如有的孩子看到母親在收拾桌子時,孩子會幫著拿碗,很多父母卻大聲斥責:“別動,你會打碎碗的!”麵對孩子的熱心,做父母的常常說:“你一個小孩子能做什麼,別給我添亂,一邊玩去。”
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這樣會損傷孩子的自信心,或傷害到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擔心孩子弄髒了衣服而不允許孩子自己吃飯,得到的是孩子衣服一時的幹淨,卻挫傷了孩子的積極性,使他產生了對自己的能力的懷疑。每一個父母都要記住,把孩子的衣服弄幹淨,比樹立起孩子的勇氣、增加孩子的本領容易多了。擔心孩子打碎碗而製止孩子收碗,你保護的是一個碗,卻“打碎”了孩子的自信,在他的信心上投下了陰影,推遲了他某種能力的發展,或許你阻止了一個小天才的產生。與此相比,一個碗的價值是不足一提的。
不論父母是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如果總是打擊孩子的信心,壓製孩子參與意識的發展。時間一長,孩子就會慢慢失去信心,失去探索的欲望,失去進取的動力。這推遲了孩子學本領的時間,不利於孩子成長,對孩子的一生都有副作用。
因此,隻要孩子顯示出要做事情的欲望,父母就應該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做。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要比大人想象的還多。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幫助、鼓勵和訓練,而不是打擊和禁止,家長是沒有權力對孩子該做的事大包大攬的,也沒有權力製止孩子做事的熱心。
孩子做一件事情沒有做好,隻能說明孩子缺乏技巧,這種技巧有時是因為父母沒有很認真地傳授,責任不全在孩子,不該影響孩子本身的價值。而且,要培養孩子敢於犯錯,敢於失敗的雄心:孩子和成人一樣有勇氣去犯錯誤、去糾正和改正錯誤。敢於犯錯誤和改正錯誤同樣是珍貴的。
“媽媽,我來幫你洗碗吧。”和爸爸媽媽在一起吃飯的月月很興奮,她急於想做點事情來表示高興的心情,因此媽媽剛剛開始收拾碗筷的時候,小雨便主動請纓了。“好啊!可是有一條,你今天洗碗了,以後的碗可都要歸你洗了。”媽媽自然很高興,勞累了一天,她巴不得能夠早點去休息一下。
看著媽媽洗碗已經很多次了,但真正動起手來還是第一次。“哎呀!”手一滑,碗就落到水池邊上的水泥台上,碎了。
女兒是第一次做這個事情,媽媽的注意力一直沒有移開,她在關注著女兒。
“沒關係!月月,你做得很好,繼續!”媽媽的鼓勵對月月來說是最重要的,打破碗的窘迫一下子就消失了。“第一次,誰都一樣,關鍵要逐步掌握要領,集中注意力。”
月月洗碗越來越熟練了,漸漸地,甚至閉上眼睛,她也可以把碗洗得很幹淨,放得很整齊。
像月月的媽媽一樣,父母要想辦法維護孩子的熱心,讓孩子不僅可以學到很多本領,而且也能夠幫助孩子樹立做事的信心和勇氣,不能因為孩子嚐試的失敗而對孩子失去信心,這種情緒會傳染給孩子的。因此,麵對孩子的熱心幫助,父母應該這樣做
第一、教給孩子一些自我服務的技能。
孩子要求“自己來”的時候,父母就要因勢利導,教給孩子一些自我服務的技能,這種教育是很簡單的,隻要父母端正態度就可以了。一般來說,從身邊的事情教起:比如,讓孩子學會自己穿衣服、脫衣服、吃飯、洗手、收拾玩具等。但不能急於求成,一看到孩子做得不到位就批評孩子,要把每件事分解成若幹小步,每次做一兩小步,逐漸達到熟練的程度就可以了。
還可以專門為孩子準備一些小工具,例如小噴壺、小圍裙、小拖把等,在你打掃房間的時候,叫孩子係上小圍裙,拿上他的小工具和你一起打掃。這樣,孩子的熱心幫助得到了肯定,你也有了一個小幫手。
孩子掌握了自我服務的技能後,你就不用擔心孩子做不好而不允許他做了。
第二、給予孩子協助和適當鼓勵。
孩子可能確實太小,沒有做事的能力,可不能因為這樣而給他潑冷水,能不能做事與希望不希望做事相比較,能與不能是微不足道的,有沒有願望才是最重要的。孩子有參與意識,有嚐試的意願,父母應該盡力從旁協助,給孩子自由發揮的機會。孩子如果成功了,要加以鼓勵,增加他們的成就感。如果沒有做好,不要責備孩子,更不應該禁止孩子再做這樣的事,因為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學習和熟悉的過程,再給孩子一次嚐試的機會,他往往會做得更好。
協助和適當鼓勵孩子是最可取的方法,這樣,孩子的上進心才會愈來愈強,進一步向自己的能力挑戰。
因此,當孩子想做某種嚐試時,即使我們知道會遇到許多困難,預知孩子不會成功,也應該給孩子嚐試的機會,讓他們去考驗自己的能力。有時,孩子會想出父母想不到的辦法,產生奇妙的構思。如果事先就肯定孩子會失敗而不許嚐試,那麼孩子內心潛伏著的無限可能性就會得不到發揮。
“失敗乃成功之母”,沒有失敗,何來成功呢任何人的成功通常都是經曆了無數次的探索與失敗後取得的。無論做什麼事,都有一個學習與實踐的過程,開始時通常都是做不好的。隻有通過不斷的實踐,才能由做不好達到做得好。就說洗衣服這樣簡單的事吧,小孩初次洗衣服時肯定洗得不怎麼幹淨。因為他沒有洗過,沒有經驗,不知道怎樣才能洗得幹淨。但洗了幾次後,這種情況就改變了。
所以說,孩子每一次嚐試的失敗,都是很正常的。父母不應責備,而應幫助孩子總結經驗,找出沒有做好的原因,這樣,下次他就可能做好了。
在此該要奉勸怕麻煩的父母,不要再對孩子說,“就你會給我找麻煩”,“一邊玩去”,“我自己動手省事得多。”要記住,你是一時省事了,可打擊了孩子的信心,讓孩子不敢做事,你的麻煩就會沒完沒了。
隻有希望參與,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即使失敗了,也不要灰心,要敢於嚐試,成功就在一次次失敗之後。有這樣的決心,什麼事情還幹不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幼兒好比幼苗,必須培養得宜,方能繁榮滋長。否則,幼年受了損傷,即使不夭折,也難成才。”不要把孩子的熱心當做“搗亂”而加以製止,在這方麵,父母唯一要做的是,不要使孩子失去對自己的信心。
3.理解孩子的頂嘴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突然有一天,小家夥不聽父母的話了,開始鼓著嘴巴和父母頂嘴了。相信這每一位父母都會遇到的情形。孩子的頂嘴,讓不少父母感到顏麵無光,心裏十分惱火,恨不得揍孩子一頓。例如亮亮的媽媽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
亮亮剛上一年級,平時活潑好動,學習不錯,基本不用他操心。可這一段亮亮媽媽有點鬧心。亮亮變得愛頂嘴,給他說了要怎樣做,可他就是不聽,總是自做自的。批評他,亮亮會說出媽媽平時教訓自己的話來對付媽媽,平時媽媽說大人的事小孩子不要管,批評他不聽話時,他就說小孩子的事大人不懂就不要管,真是讓人哭笑不得。有時讓他去幹某件事,他會說,我不想做,我為什麼要做,為什麼是我做……
亮亮媽媽無奈地說,孩子這麼小就會頂嘴了,該怎麼辦。
孩子頂嘴,有些父母會感到委屈,甚至會以為孩子和自己不親了。不知道這時是該對孩子嚴加管教,還是冷靜處理呢?
其實,問題沒有父母想的那麼嚴重,孩子會頂嘴,做母親的應該感到高興,因為這是孩子自我意識增強的表現,要是孩子隻會逆來順受,那才真正要發愁了。父母切不可認為孩子不服從自己的教導,不尊重自己,而責罵孩子。
在一定程度上,“頂嘴”是孩子心理成長的一種表象。孩子逐漸明白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想做什麼,不想做什麼,開始有了自己的意願和主見,這應該是件令人欣慰的事情。當由於這個時候孩子的自我意識是相當不完整的,他們還不懂得或還未掌握用恰如其分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而頂嘴隻是孩子表達中一種簡單的條件反射。
明智的做法是給子女爭辯的權利,認真地聽取爭辯。這樣做,主要的好處有兩個:其一,從孩子的爭辯中,做父母的可以了解其發生某種錯誤行為的背景、條件以及心理動機等,針對性地進行有成效的教育;其二,讓孩子爭辯,也就為做父母的樹了麵鏡子,父母通過聽取子女的爭辯檢驗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得當,說的是否在理 ,發現不妥之處可以及時調整。
按照兒童發育的規律,孩子一般長到六七歲時就有了獨立自主的意識,形成性格的要求,所以從這個年齡段開始,孩子就會變得“不聽話”,和父母頂嘴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到了十一二歲的時候,隨著孩子接受外界信息的增多,這種反叛思想更加突出,頂撞父母的時候更多。實際上,父母沒有必要對頂嘴的孩子大動肝火,因為孩子頂嘴有時是聰明的表現。
寶寶近一段特別喜歡頂嘴。有一次禮拜六的晚上,寶寶陪外婆看電視。寶寶媽媽說:“快去睡覺,這麼晚了還不睡覺,明天又該起不來了。”
寶寶說:“今天是禮拜天嘛,明天不用起得早。”
外婆也說:“明天不用上學,就讓孩子多看會吧。”
但是,寶寶的媽媽堅決不同意,寶寶沒有辦法,搭拉著臉回到了臥室。
媽媽在後麵說:“心裏好還不痛快呀?好孩子就是要聽話嘛。”
寶寶聽了這句話,回了媽媽一句:“人人都要聽媽媽的話嗎?”
媽媽回答說:“當然了,誰的都不能例外。
寶寶說:“那你為什麼不聽外婆的話呀?外婆讓我多看會電視,你就不讓!”
寶寶媽媽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隻得尷尬地說:“你這孩子!”
孩子會“頂嘴”,說明孩子已經建立起了是非、善惡的標準,因此,才會反抗父母的命令,如果家長還要用高壓政策要求孩子於自己的觀點一致,就很容易讓孩子形成唯唯諾諾的性格。
父母要從孩子頂嘴中看到孩子獨立性提高的積極麵,而且從孩子頂嘴中還可以看出孩子的想法,這有助於幫助父母了解孩子。從這個意義上說,孩子和父母頂嘴並不是壞事。
因此,對孩子的頂嘴,切不可訓斥打罵,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當孩子頂嘴是因為父母的原因時,就要肯定孩子,鼓勵他繼續發揚;當孩子無理頂嘴時,要和孩子好好談談,找出原因再有針對性地解決。
很多孩子頂嘴,是因為顧及自己的麵子,所以才頂嘴,而父母往往很難容忍孩子頂嘴,常常以拳頭代替教育。因為在父母看來,這種頂嘴就是撒謊。父母這樣做就有點不對了。孩子會掩飾自己的過失,說明他已經在乎自己的形象了,為了不被你認為“沒有出息”,不被你看作“壞孩子”,於是企圖通過頂嘴來掩蓋自己的過失,力圖保住“好孩子”的形象。這樣的情況下,你要讓孩子認識到,他雖然犯了錯誤,但你仍然是愛他的,犯了錯不要緊,勇於承認錯誤才是好孩子,為了掩蓋錯誤而頂嘴是錯上加錯,這樣做是父母不喜歡也不允許的。
麵對孩子頂嘴,父母不妨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看看他們頂嘴的理由。孩子表達的情緒很簡單,如果和他們站在一起,揣測一下他們的心理,就會感到那些拒絕甚至是髒話原來都情有可原。孩子的感情是相當脆弱的。孩子也怕父母不理解他。他在形成自己的獨立性,但也渴望理解,特別是父母的理解。如果你不站在他的角度“將心比心”,孩子可能從兩歲開始跟你頂嘴到長大,等到成年後,他要麼與你感情冷漠——他最信任的人不是父母,要麼你徹底從心理上失去了他——他根本不願意回到家裏。而許多融洽的家庭關係往往是因為孩子在小的時候就在家中得到了理解和尊重。
佳禾從小就喜歡聽故事講故事。家裏來了客人,不是纏著叔叔阿姨講故事,就是硬要叔叔阿姨聽她講故事。老師也經常誇她故事講得好。可是近一段,老師向佳禾的父母反映,上課讓佳禾講故事,佳禾就是不願意講。
吃晚飯時,佳禾的媽媽把老師反映的情況一說,問佳禾為什麼不講故事了,佳禾脖子一擰說:“就不講!就不講!”
聽了女兒的話,佳禾的媽媽氣不打一處來,立馬火就起來了:“人才豆兒大點,翅膀骨還沒硬呢,就學會頂嘴了”
接著“啪”一巴掌打在佳禾的屁股上,佳禾大哭起來,跑進屋裏關上了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