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有經驗的園丁種樹,他要做到三點:第一,樹苗要健康茁壯;第二,要將樹苗種在陽光充足、土壤條件合適的地方;第三,種樹的坑要挖得大,底肥要施足。這幾點做好之後,剩下的事情就相對容易了。隻要適當地澆水和施肥,遇上霜凍、蟲害等緊急情況時采取必要措施,基本上樹苗都會長得又高又直。如果我們放心不下,時時刻刻無微不至地關照樹苗,並不一定能讓樹苗長得更快更好,弄得不好還會拔苗助長,在極端情況下甚至會栽出滿園的“病梅”來。
其實,養育孩子又何嚐不是同樣的道理呢?俗話說,“窮養兒,富養女”,其實,不論“窮養”,還是“富養”,並不是單純物質上,更多的是對男孩、女孩品質上的培養。
“窮養”不是說破衣爛衫,殘羹剩飯;“富養”也不是錦衣玉食,山珍海味。“男孩窮養”個人認為是指讓男孩子從小多曆練,多明白生活的艱辛,將來能夠肩負重任;“女孩富養”是要讓女孩子多見世麵,不虛榮,看清浮華,懂得欣賞和個人修飾,不至於將來被利誘。
不論是“窮養”或是“富養”,其實質就是“放養”。
孩子需要獨立性、責任性、選擇能力、判斷力。一個孩子如果長大了還是隻會背誦知識,聽話被動,等著別人幫他作決定或做事情,那他進入社會就算不被欺負,也不會被重視。孩子要在這樣的社會裏生存、競爭、成功。所以他必須學會自主選擇的能力。
就像樹苗的種子裏有長高長直的基因一樣,大多數孩子都想做父母心中的好孩子,而且都有一定的自律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如果我們在為他們設定基本界限的前提下,少控製約束,少越俎代庖,少婆婆媽媽,多給他們空間和自由,讓他們自己去磕磕碰碰,他們的自我意識會覺醒得更早,他們的性格會更加堅強,他們的能力也會得到更充分的發展:一句話,他們會成長得更加茁壯的。
我們知道所謂放養,就是讓動物離開人類的掌握,脫離家庭養護、圈養,回歸到大自然中,讓它們更具有本質的生存狀態。
而放養教育,就是盡量讓孩子們能在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多一點的地方進行感性及理性的練習及指導。
學會“自己的事,自己負責,自己解決”積極教育方式:積極自主,自我驅動的習慣。
如何培養獨立自主選擇的能力呢?我下麵提出五個“要”和五個“不要”:
要教孩子“自己想辦法”的習慣。從小讓孩子自己去解決自己的事務,讓他們明白,任何人都別想推卸責任,讓別人替他們收拾殘局。讓他們經過失敗學習,不要什麼都想幫孩子做。可以幫助分析自省,可以告訴他你會怎麼做,以幫助增加孩子的判斷力。
要把選擇權給孩子,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雖然你很確定該怎麼做,但是你應該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學習獨立決定。他從自己錯誤的學習得比從你正確的指導還要多。讓孩子知道有些事情父母提供意見,但是最後決定在於你,而且隨著你的長大,這些事情會越來越多。
要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多指導,少批評。(例如:“你的責任是把自己的房間整理幹淨”,而不是“你房間又亂七八糟樂”)。當孩子沒做到時,讓他自己理解自己負責的重要性。
要培養孩子的好奇心,不要什麼都教他們。讓他自己去試,失敗也沒關係。
要信任孩子。信任比懲罰更能夠激起責任心。
不要用太多規矩限製孩子的自由。要讓自己的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歡做的事,讓自己有一片發揮的天地。如果你有顧慮,用“共同決定”的方法誘導他:例如孩子喜歡玩電腦,不要說“不準玩”,告訴他,如果你的成績夠好了,或是功課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至能玩兩個小時。把每一個“否定”變成“機會”,把自主權從你身上轉移到孩子身上。這樣不但能培養獨立能力,而且孩子還會為了自己的興趣更努力做那些“必須做”的事。
不要懲罰失敗。可以懲罰懶惰、依賴、逃避、不負責任等不良行為,但是不要懲罰失敗,失敗是讓人進步的學習過程,懲罰失敗可能會挫傷孩子創造的動力,要鼓勵孩子在失敗中成長、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