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單身貴族”,是個令人向往的稱謂,代表著自由、活力和尊貴。然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個詞逐漸被“單身潮”所替代。有統計數字表明,北京、上海、廣州等各大城市的“單身”數量已分別突破百萬。有關專家指出,中國30-50歲的單身人數陡增,使社會內核正悄然發生著變化。一方麵說明很多人的愛情生活不再以婚姻為基礎,另一方麵則在表明,以經濟為主導的社會形態下,很多人正在逃離傳統的婚姻禁錮。

曆史上,中國曾經出現過四次單身潮:

新中國第一次單身潮出現在上世紀50年代。1950年5月,中國第一部《婚姻法》頒布,隨之而來的是波及全國的離婚潮。

上世紀70年代末,第二次單身潮來襲。這個時期正值“文革”結束,大批“知識青年”返城。城市裏迅速聚集起一批大齡單身青年,其中主要是女性。因為很多男知青在下鄉時接受了當地女青年,戀愛成家。可從大城市來的女青年卻很難接受當地的男青年,寧肯單身也不願“下嫁”。

第三次單身浪潮是上世紀90年代前後。當時,追求自由、快樂的思潮在青年男女中爆發。1980年《婚姻法》修改後,“感情破裂”這種很難量化定性的指標作為離婚的合適理由,離婚人口突然劇增。

最近一次的單身潮從本世紀初到現在,這個浪潮一直經久不衰,大有愈演愈烈之勢。一組人口普查數據表明,北京和上海兩地單身男女在這個時期已經衝破百萬;而在1990年,北京30歲至50歲單身人數約為10萬人。中國媒體報道,中國出現的第四次單身潮,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結婚費用太高,讓很多未婚男女考慮再三,不敢輕易作出婚姻承諾。廣東省社科院社會與人口學研究所副所長左曉斯表示,婚姻成本和機會成本大幅上升,是單身潮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

社會學的調查表明,“單身潮”主要出現在白領和中產階層人群,這些人的特點就是注重生活享受,結婚的大筆支出往往構成他們的一個顧慮。結婚了5年的一位30來歲的北京女白領認為,感情是婚姻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經濟方麵也非常重要。婚姻生活和家庭生活都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例如對住房、汽車、孩子教育的需求。

社會學家指出,中國單身男女不斷上升的勢頭從某個側麵說明,在中國,晚婚,甚至不婚,正在經曆著西方發達國家過去二百多年來經曆的現象,很多青年男女不再把結婚生子看成是人生的必經曆程。

本書主要關照的是女性單身族群,在這族群人中,以“白領”居多,她們條件優越,工作努力,甚至生活態度積極。但她們卻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遲遲不願或無法跨入婚姻這道門檻。日益增多的不婚現象,給她們單身生活帶來自由的同時也帶來種種苦惱。那麼,她們在煩什麼?顯然是來自中國社會的壓力。當她們在適齡的時候卻沒有結婚,她們壓力就來了。它仿佛在暗示,隻要女性離開婚姻和家庭,她就不可能是一個完整的人。而單身女人標誌著的隻能是一種未完成的過渡狀態。的確,社會主流在排斥那些遊移於婚姻之外的單身女性,對她們的身價大加猜疑。

社會上很多人認為,女人一生理應包括婚姻、家庭、孩子等等,沒有這些,她們就是欠缺和未完成的。但是對男人的看法,社會輿論就大不相同了。一般人都認為,男人就是男人,一個男人就是一切。他可以是個偉人,也可以是個凡夫俗子,他們不會因為沒有家庭和子嗣而受人輕視,至少沒有人會因此斷定他們沒有天賦和才幹。對於曆史上很多男性的偉人、藝術家,人們關心的隻是他們對社會做了什麼,留下什麼作品和言論,有沒有婚姻則無關大局。但是女人的婚姻則一再被人們議論,女名人的形象所以出現在媒體上,很多時候是與人們對她們婚姻狀況的注目有關。

在中國這個以男人為中心的父權社會裏,人們總要求女人以婚姻來證明自己,仿佛她們的價值就隻能用她們所贏得的什麼樣的婚姻來證實。記得20世紀90年代末,一家小報就以“在25歲以前還沒有結婚的女人,日後能夠結婚的機率隻有30%”為題,公布了有關統計數字。這份報紙並未對男性婚姻狀況作過對應的類似統計,他們似乎也對此並不感興趣。這一事件引起了女性的普遍憤怒,好象在這個世界上隻是女人才該為婚姻著急,男人卻可以象個獵手那樣,自由自在的挑選他們的獵物。而且,如果他們最終沒有結婚,那也是理所當然的,因為沒有合適的、被選中的獵物。很多人都相信,隻有女人才急切地需要男人。

當今中國,雖然存在著大量的單身女性現象,但人們卻不肯將單身視為一個正常的社會現象。也許是因為日益增多的單身造成了對古老婚姻觀衝擊的緣故,或者因為家庭這一社會細胞的分崩離析不利於社會穩定和人類後代成長的緣故,人們固執地否定單身行為,覺得這是對人類社會的威脅。但是這種擔心卻並未能阻止人們對婚姻的普遍失望,單身正在中國成為一種無法阻擋的社會現實。事實上,今日中國18歲以上的女性人口中,有35%是單身。這一高比例人口現象難道不足以使人們轉而理性地正視這一社會現象嗎?

另據統計,女性成年後的未婚時間,離婚和寡居時間也正在急劇追趕在婚的時間。舉例說,如果一個女人壽命為70歲,那麼她18歲後在婚與婚外時間分別約為30年和23三年。如果加上18歲以前未成年的單身狀態,一個人一生中大部分時間可能都是單身。這一現象是否還能說婚姻是人生“常態”,而單生就是“非常態”呢?不承認單身的通常價值,並不利於人們立足現狀采用更新的視角去透視和理解婚姻和家庭的意義,也不利於婚姻和家庭未來的發展。

遺憾的是,盡管這樣,人們還是竭力用貶抑的眼光去看待單身女性,他們稱單身女人為“沒人要的”或“老處女”。這樣的刻薄語彙迫使女人懷疑自己的單身生活是不是一種生活常態。而且即使在單身問題上,對男女兩性也存在著明顯的社會差異。大多數人稱單身男人為“單身漢”,這一語彙給人的印象是充滿自由和活力的,完全沒有貶義含義在裏麵的。而人們固執地用“小姐”和“太太”區分單身與婚姻,而男人不論婚姻與否,卻始終是位“先生”。從未結過婚的女人對自身單身生活模式感到困惑、惆悵,她們無法確認自己的社會地位。

毛娜女士25歲之前一直是一個快樂的單身女郎,單身給予她輕鬆自由的感覺,但也帶來了無法排遺的寂寞。她非常想要婚姻,但又認為今後的生活到頭來可能還得全靠自己。結果,她覺得一切事情都是亂七八糟,毫無頭緒。

另外一位女性芮米則一直為自己情感困惑。她需要一種真正能在情感上給予支持和保護的男人,但以往她選擇的男友卻大都是些專蠻的人,無法所願和他們平起平坐。她有很多同性朋友,她們卻又無法替代男女之間的心靈相通。為了上述原因,她對婚姻至今都拿不定主意。目前,她有一個同居男友。對婚姻,她一直很感困惑:一方麵覺得正常女人都該結婚,另一方麵又對婚姻實情無法正確把握。如今的處境是,不明不白地和男人同居,受眾人輕視,而且男友隨時可能消逝得無蹤無影。

很多女性將同居視為替代婚姻的一種更為自由形式,但世界上是沒有免費午餐的,同居也一樣有利有弊。尤其當結束同居關係之後,你會有一種“人去樓空”的落寞。為此,很多同居女人都把同居關係看得更淡,以示超然物外。

安妮說她永遠都不想結婚,認為婚姻賴以存在的假設是錯誤的。從感情契約看,婚姻根本沒有公平可言,也不存在有人為你提供安全的可能。婚姻使女人承擔過多的感情義務,隻有單身才使女人更了解自己,保護自我。不過,她希望能有幾個固定的情感關係,情感關係並不一定要婚姻,單身不失為一個好的生活模式,自由,可以和任何喜歡的人約會見麵。

汪安佩是一位40開外的單身女性,她奉行獨處原則。最近,她和相交了7年的男友分了手,她認為自己真正自由了,可以對自己的一切獨自做決定了。雖然不再有性愛,但是從此也擁有了更多的休息時間,更多的隱私,可以更好地照顧自己。

戴茜女土認為,把兩性之間的互相吸引用婚姻關係限製是很不人道的。愛情對每一個人來說都不應該是唯一的,一段愛情過去之後,你愛上其他人也算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