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修養從點滴做起
修養是一項長期的工程,在於平時點滴的積累。我們要時時刻刻處處都要注意修養,不論有沒有人監督,別人看得見看不見,在任何場合之下,都要自己認真去修養。能做到這一點那就叫自覺修養了,懂得自覺修養的意義,你就懂得修養是給自己修的,不是給別人修的。
修養要靠後天不斷完善
有修養的人,猶如一首平凡而悠揚的歌,優美的旋律飄蕩,浸潤了生命的每一個季節;有修養的人,猶如一杯醇美的酒,細細品味,方能懂得其真正的內涵,才能感覺其沁人的芳香。如何成為一個有修養的人?你也應該有自己獨特的答案,這個答案在你思考過後的心領神會中。
修養是個人魅力的基礎,其他一切優點需建立在此基礎之上。修身養性,言之修養。修養表現在外,其實質在內。人類的文明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要靠後天不斷完善的,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麵做起:
首先,多讀書,讀好書。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多讀書,就會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培根曾經說過:“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這諸多意思,可一言以蔽之,即讀書有益。如果我們不多讀書,哪來的這麼多知識呢?如果沒有了知識,我們怎樣去辨別是非呢?書是曆史經驗的總結,書是社會文化的結晶。讀書,可以徹悟人生道理;讀書,可以洞曉世事滄桑;讀書,可以廣濟天下民眾。
總之,書籍能夠充實人的頭腦,使人們對事物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然後徹底認識世界,改變世界,促進人類的進步。人的認識就是在書籍文化中不斷深化、擴展、向前推移的。但是,現代人知行脫節的現象比較普遍,也就是說,很多道德規範、人生哲理,我們是懂得的,但是卻難以付諸實踐。因此,要想成為一個有修養的人,一定要做到知行合一。
其次,注重自我磨煉。荀子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行,聖心備焉。”這也反映出,一個人的修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個不斷積累和深化的過程。所謂自我磨煉就是要通過知識、品行的積累,不斷使其鞏固、強化,逐漸凝固成優良的品德。這種道德修養方法,實際上就是強調對人的道德意誌的磨煉,隻有不斷加強對自我的磨煉,人才能步入更高的道德境界。
第三,內省、慎獨。所謂內省,是指自己在內心反省自己的言行,掃除邪惡、偽善的部分,保留真、善、美的部分,並將其發揚光大。“內省”的修養方法,是一種自我鍛煉的修養方法,就是用正確的原則和規範去要求自己,不斷清洗、克服掉錯誤的認識。一個人隻有在內心嚴於解剖自己,對一切錯誤的言行毫不留情地進行自我批評,堅決拋棄時,才有可能成為一個有修養的人。
所謂慎獨,是指一個人在獨處的情況下,依然能自覺地按照一定的道德準則去思考和行動,而不做任何壞事。慎獨是一種境界更高、自覺性更強的自我修養方法。它不僅要求人們不要在暗地裏做不道德的事,還要求人們從點滴入手,防微杜漸。不因為是小的好事而不去做,也不因為是小的壞事而去做,即古語所說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此外,以下“三改”、“三受”、“三敢”和“三思”也是完善自我的修養的有效途徑。
一要改言、改性、改心。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如果我們說話不得當,或是說話沒有藝術,就不容易得到別人的好感和認同。在性格方麵,如果惡性不除,壞心不改,心裏的貪瞋、愚癡、邪見、嫉妒、傲慢不改,就不容易在道德、修養上有所提高。所以要不斷地改,改言、改性、改心,隻有這樣,才會不斷地取得進步。
二要受教、受氣、受苦。在人生的旅途上,為什麼有的人能不斷地進步,有的人不進反退?原因是他不能接受,不能坦然麵對。就像學生讀書一樣,有的人容易進步,因為他能接受;有的人不會進步,因為他一直在排斥。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學會“受教”,將一切困難、痛苦視為平常,並將其轉化為促使我們的人生前進的力量。我們不但要學會“受教”,還要學會“受氣”,一個人如果隻能接受別人的讚美,無疑是不足取的,還要學會接受別人批評、指導,乃至傷害,能受氣、受苦,才會有修養。
三要敢說、敢當、敢做。有些人從來不敢表達自己,有意見不敢在眾人麵前發表,隻在私下議論紛紛,遇事也不敢做、不敢承當。其實,不敢擔當就不能負責,不能負責就無法獲得別人的信任。所以,隻要是善事、好事,我們就應該要敢說、敢做、敢當。
四要思想、思考、思慮。無論什麼事情都必須三思而後行,思想是智能,凡事經過深思熟慮後再去做,必能事半功倍。達爾文說過:“道德修養有可能達到的最高境界,是認識到我們應該控製自己的思想。”
修養要從細節做起
細節是檢驗一個人是否有修養的具體表現。優秀的人大多是注意細節的人。做事拘小節,不抱怨人生,努力進取,人生的路才能越走越寬。有時候,一個很小的動作或禮貌習慣都有可能影響到辦事的結果。所以,在辦事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小節,禮貌待人,才能不因小失大。行為禮貌是必須的,它是你辦事成功與否的前提之一。
王鵬是一個軟件公司推銷員,他與中關村一家電腦公司業務往來比較多,其他方麵比較好,可就是有一個開關門不太禮貌的毛病。一天,他由於業務原因,多次進出此公司,終於引起了對方忍無可忍的批評。
“你小子,怎麼辦事呀?有意見提嘛!你怎麼開關門那麼用力,我怎麼說你才能記住呢?難道非罵你一次才行嗎?小王,以後一定要注意!”
王鵬自認為公司與對方關係非常好,也自認為與對方公司的職員關係不一般,因而注意不夠,忽略了開門關門這類看似簡單卻十分重要的禮儀。結果給人一種不講禮貌、粗暴的印象,以致受到對方的直言不諱的批評。極盡禮儀,取悅對方,自古皆然。所以,即使對方是自己的老主顧,也要多加注意。因為往往就是自己與對方比較熟悉,常常忽視了這些問題,從而不再約束自己,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容易造成與上述例子類似的情況。
不拘小節的人往往被人看做是不懂禮儀的人,這個道理許多人都很清楚,也會時常注意自己的言行,可當自己做起來時卻並不一定那麼完美、輕鬆。這是一個習慣問題。所以我們必須從平時的一點一滴做起,加強修養,同時更重要的是小心謹慎地來培養好的習慣。
有的人時常或不小心“嘭”的一聲把門推開或關上,發出大的響聲,給人的印象不是開門或關門而是在撞門,這是極不禮貌的。所以開關門用力要輕些,用力過猛,便會使房門碰撞牆壁發出大的聲響。但也不能用力過小,半天開不開,而給人一種畏畏縮縮、鬼鬼祟祟的不良印象。因此,對開門關門動作的輕重,可以看出一個人修養、內涵和水平來,也反映了一個人的精神麵貌,更重要的是,直接影響到對方對自己的印象好壞,所以要格外注意。
每次訪問之前,應想好自己開門、關門的方式與動作,盡可能禮貌些。當然,也沒有必要太緊張,而表現得太過拘謹,最好是形成好的習慣。古語說得好:“習慣成自然。”原則上不管是以何種方式開門,在打開時,以自己能自由進入的程度為宜,不要太小,也不可太大。同時人的坐姿也是十分重要的。為了給對方一個良好的印象,表現出自己的修養,一般宜端正姿勢,靜靜地坐下,以等待對方的接待為好。位子也是值得注意的細節問題。切忌不可坐在主位上,而應坐在側麵的位子上。因為自己是來辦事的,最好坐在靠近房門的位置,可也不能離主位太遠。座位與主位的遠近,要由自己與主人的親疏關係來確定。
老子說:“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我們都知道,周恩來位居總理之職,官不可謂不大,而他強調的卻是“關照小事,成就大事。”他一貫要求身邊的工作人員盡可能地考慮到事情的每個細節,最反感“大概”、“可能”、“也許”的做法和言語。
做好小事,成就大事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萬丈高樓,平地起”,說的都是萬事要從小事做起。無論是做人、做事、做學問都要打好基礎,練好基本功。急於求成、急功近利,是不可能成功的。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不乏鬱鬱而不得誌的人,原因之一,是他們根本不知道凡事應該從小事做起,空有一番大誌而無用武之地。青年時代的福特,他在應聘時,在門口的地麵上順手拾起了一張漬紙,丟進了廢紙簍裏。董事長看到後說:“福特先生,你被錄用了”,並說:“前麵的應聘者雖然學曆高,儀表堂堂,但是他們的眼睛總能看見大事,看不見小事,你的眼睛能看見小事,我認為看見小事的人,將來自然能看見大事。一個隻能看見大事的人,他會忽略很多小事,是不會成功的。”福特就這樣走進了這家公司,進入了汽車領域,並造就了福特公司。福特的故事告訴我們,小事成就大事,細節決定成功。認真做事隻是把事情做對,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看不到細節,或者不把細節當回事的人,對工作缺乏認真的態度,對事情隻能是敷衍了事。而考慮到細節、注重細節的人,不僅認真對待工作,將小事做細,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細節中找到機會,從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有一隻小猴子,它非常喜歡讀書,喜歡學習,老師告訴它說多讀書會很有用。但是,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這隻小猴子,那就是它究竟能做什麼呢?
於是小猴子就去問媽媽:“媽媽,媽媽,我能做什麼啊?”猴媽媽笑著問小猴子:“你想做什麼呢?”小猴回答道:“我就是在想這個問題!”猴媽媽說:“那你就好好想想吧!”
“小黃牛可以耕地,奶牛可以產奶,可我能做什麼呢?”想了一整天,小猴子一無所獲。第二天,小猴子著急了,它怎麼也想不出自己究竟能做什麼,猴媽媽建議小猴到處去走走。
於是,小猴子走出了家門,當它路過鬆鼠的家門口時,鬆鼠的房門破了,想請子猴子幫它修理一下。可小猴子說:“我很忙呢,我正在思考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過了一會兒,小猴子又走到了大白兔的家門口,大白兔也想請小猴子給小白兔上上課,可小猴子還是說忙,把補課的事情推脫了。在森林裏呆了一天,小猴子還是沒有想出來自己能做什麼。
到了第三天,小猴子更加著急了,“怎麼辦啊?”它決定去請教智慧老人。當小猴子把自己的問題提出以後,智慧老人說:“我現在想吃水果,如果你把樹上的香蕉摘下來給我,我就告訴你你能做什麼。”小猴子很高興,非常迅捷地把香蕉給摘了下來。
智慧老人笑著對小猴子說:“現在你知道你能做什麼了吧,你能摘香蕉!”小猴看著捧在手裏的香蕉,智慧老人繼續說道:“你還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給鬆鼠修門,給小白兔上課,可是你放棄了嚐試。如果你不知道你能做什麼,那你就多嚐試一下,而不是一直隻想不做!”很多小事,一個人能做,另外的人也能做。要想比別人更優秀,隻有在每一件小事上比別人更下工夫。“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做事要從最不受重視的小事做起,並注意積累,盡力做好。能把被一些人不屑一顧的事情做好,就能為做更大的事奠定基礎。
相信每一個人都渴望發現自己的價值、渴望成功,那麼,從現在開始,就應該從簡單的小事做起。比如:在公交車上給老人和孩子讓個座,是小事,但卻能看出你的道德;隨手把瓜皮、紙屑丟進垃圾桶,是小事,但卻能體現你的素質;對別人給予的小小的幫助說聲感謝,是小事,但卻能體現你的修養;洗完手把水龍頭關嚴,是小事,但卻能體現出你的細致……總之,千萬不要對這些時刻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小事不屑一顧,它在很多時候都是你成就一番事業的基石。
有些人在個人行為舉止上不拘小節,把日常生活中不文明的舉止行為當作小事,而不加注意和重視,其實,文明舉止恰恰是從一些小事情做起的。如在公交車上主動為老、弱、病、殘、孕婦讓座,這看起來是一件小事,卻反映了你的文化素養和文明程度。文明的舉止往往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樂意與你接近;而粗俗的舉止便會使人疏而遠之,必將影響你的社交活動的展開。由此看來,個人行為舉止不是一件小事,在人際交往中,應使自己的行為舉止符合文明規範的要求。要做到舉止文明,首先要克服行為舉止是小節問題的模糊思想,要從小處著眼,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其次要注意文明舉止的養成和積累。隻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品格高尚的人。
守時等同於禮貌和信譽
通常情況下,在社會交往的過程中,一位女士姍姍來遲不但經常被原諒,甚至還成了約定俗成的規矩。女人通常喜歡用這一招來考驗一個男人的忍耐力和包容心。也有一些女人,並沒有遲到,而是悄悄地躲在一旁觀察你等待時的表情。而男人通常也懂得,與女人約會,準時或者提前到達,是最基本的修養。到達之後最好不要急躁,可以坐下來喝一杯水,但同時一定要替她點好飲料。等她姍姍來遲時,最好不要質問,要保持微笑,讓她感到你願意為她等待……但這種情況,往往存在於戀愛的男女之間,是他們之間溫馨的小遊戲,我們自然不必做過多的討論。
魯迅先生曾經明確而深刻地指出了守時的重要性,他說:“浪費別人的時間就好比謀財害命。”的確,時間是珍貴的,時間是無價的,是無法用任何東西來衡量的。古今中外,寒來暑往,時間總是像一個不辭勞苦的使者,吝嗇而又公平地分給每個人一天24個小時。對於每個人來說,時間都是生命。
小學生在上課鈴聲響之前必須坐定在教室裏,否則,就要受到相應的懲罰。小學生往往是這樣的,為了能夠按時到校,頭天晚上就在做著充分的準備——早點上床睡覺,這樣他才能在早晨七點時完全醒來,並且有充足的時間準備上學。他必須在出門上學前,穿好衣服,刷好牙,梳好頭,吃完飯。否則,他就會犯下一個重要的錯誤——遲到。這種做法仿佛貫穿了整個學生時代,甚至到了大學,如果你遲到,還會被扣學分等。
當他們長大了,步入社會以後,就會明白守時的人往往被認為是值得信賴的人。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們去參加求職麵試時遲到了會是什麼後果?麵試官會很直接地覺得,這個人沒有最基本的時間觀念,他也許就是一個沒有誠信、不負責任的人。在商業界就更不用說了,時間就是金錢,商務禮儀中關於守時的通則就更多了。
對於那些有時間觀念的人來說,守時是尤為重要的。因為時間不會因為你放緩了腳步而停下來。人的一生與浩渺無跡的宇宙相比,就如同螻蟻一般脆弱、短暫。短短的幾十個春秋一眨眼就過去了,在這短短的幾十年中,如果不守時,浪費了時間,又有多少人能叱吒風雲,成就一番事業呢?對於那些不守時的人來說,他浪費的不僅僅是自己的時間,自己的生命,他也在無形中浪費了別人的時間,別人的生命。人生匆匆,每一分鍾,每一秒鍾都是極其寶貴的。能夠守時的人,就是一個惜時如命的人,也必定是一個成功的人。
德國哲學家康德是一個非常守時的人,他認為,無論是對老朋友還是對陌生人,守時都是一種美德,代表著禮貌和信譽。他有一句至理名言是:“無論是對老朋友,還是對陌生人,守時就是最大的禮貌。”他同時用自己的行動在實踐著。1779年,康德先生想要去一個名叫珀芬的小鎮拜訪他的一位老朋友——威廉先生。於是,他寫了信給威廉,說自己將會在3月5日上午11點鍾之前到達那裏。威廉回信表示熱烈的歡迎。
康德3月4日就到達了珀芬小鎮,為了能夠在約定的時間到達威廉先生那裏,他第二天一早就租了一輛馬車趕往威廉先生的家。威廉先生住在一個離小鎮十幾英裏遠的農場裏,而小鎮和農場之間,隔著一條河,康德需要從橋上穿過去。但馬車來到河邊時,車夫停了下來,對車上的康德說:“先生,對不起,我們過不了河了,橋壞了,再往前走很危險。”
康德隻好從馬車上下來,看看從中間斷裂的橋,他知道確實不能走了。此時正是初春時節,河雖然不寬,但河水很深。康德看看時間,已經10點多了,他焦急地問:“附近還有沒有別的橋?”
車夫回答:“有,先生。在上遊的地方還有一座橋,離這裏大概有6英裏。”康德問:“如果我們從那座橋上過去,以平常的速度多長時間能夠到達農場?”“最快也得40分鍾。”車夫回答。這樣康德先生就趕不上約好的時間了。
於是,康德跑到附近的一座破舊的農舍旁邊,對主人說:“請問您這間房子肯不肯出售?”農婦聽了他的話,很吃驚地說:“我的房子又破又舊,而且地段也不好,你買這座房子幹什麼?”“你不用管我有什麼用,你隻要告訴我你願不願意賣?”“當然願意,200法郎就可以。”
康德先生毫不猶豫地付了錢,對農婦說:“如果您能夠從房子上拆一些木頭,在20分鍾內修好這座橋,我就把房子還給你。”農婦再次感到吃驚,但還是把自己的兒子叫來,及時修好了那座橋。
馬車終於平安地過了橋。10點50分的時候,康德準時來到了老朋友威廉的房門前。一直等候在門口的老朋友看到康德,大笑著說:“親愛的朋友,你還像原來一樣準時啊。”
康德和老朋友度過了一段快樂的時光,但是他對於為了準時過橋而買下房子、拆下木頭修橋的過程卻絲毫沒有提及。後來,威廉先生還是從那位農婦那裏知道了這件事,他專門寫信給康德說:“老朋友之間的約會大可不必如此煞費苦心,即使晚一些也是可以原諒的,更何況是遇到了意外呢!”但是康德卻堅持認為守時是必須的,不管是對老朋友還是陌生人。可能很多人都和威廉先生的想法是一致的,老朋友之間沒有必要講究那麼多的客套,遇到了意外情況就更應該另當別論了。哲學家康德自有其倔強之處,但是,這充分說明了,守時是一種美德。懂得珍惜時間的人,不僅僅要注意不浪費自己的時間,也要時時注意不能夠白白浪費別人的時間。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就是讓自己無論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都能夠輕鬆應對、遊刃有餘。一個守時的人,必將收獲別人的尊重,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正是應該建立在真誠與尊重的基礎上。人唯有尊重他人,才能尊重自己,才能贏得他人對自己的尊重。尊重他人不僅僅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修養和美德。
試問,又有誰願意與一個不守時的人為友呢?每一次你的守時,都會在對方的心坎裏烙下一個深刻而堅實的印記——你是一個值得信賴的朋友。守時,不僅節約自己的時間,也為自己贏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朋友,何樂而不為呢?
對於我們生存的社會來說,守時的重要性也是無可比擬的。如果人人都能做一個守時的人,必將促進社會的進步:沒有人會在上班時遲到,沒有人會在開會時遲到,沒有人會在一次活動中遲到,萬事萬物都在最佳的狀態下工作著。沒有了時間的浪費,沒有了精力的浪費,試問這樣的效率是不是每個公司所向往的呢?試問在這樣的效率下,經濟能不飛速發展嗎?人們能不安居樂業嗎?環境能不賞心悅目嗎?
在國家與國家之間,守時不也同樣很重要嗎?比如,在聯合國會議上,沒有哪個國家的代表總是姍姍來遲,相反,他們都會努力地遵守時間的安排,提早來到會場,做好充分的準備。守時在這裏的意義,不僅代表著一個國家的麵貌素質,更體現著一個國家的尊嚴。往往是場麵越大,守時的重要性就越凸顯。因為,它表現的是一種對時間的珍惜,對時間負責的態度,從而可以折射出一個國家的國民素質。再看一看國與國之間領導人的相互訪問,時間的安排總是放在第一位的。
總之,我們既然生活在社會這個大家庭之中,就要受到禮儀、規範的約束。無論是在商業界、學術界以及其他社交領域裏,守時都是非常重要的。守時,很簡單的兩個字,遵守時間,遵守約定,然而它的意義卻非常深遠,但願每一個人都能將它記在心上,反映在行動上。
樂於助人不求回報
真誠地幫助別人,是不應該尋求回報的,更不能讓對方感到受你的幫助是一種負擔。這樣會給朋友的心理造成一種壓力,兩個人的關係也會因此而產生變質的可能。
朋友之間互相幫助是人之常情。當對方有困難時,主動伸出援助之手,會使對方倍感溫暖。而有時候恰如其分地請求對方幫助,還會加深朋友之間的友情。人的性格各不相同,有寬容的,有吝嗇的,有豪爽的,有狹隘的,但是,對於給別人一種小惠,卻人人都很樂意;而對於那些自稱不願求人的朋友,卻不是人人都喜愛的。
有些人的虛榮心很強。為朋友做了事,送了人情,等到大功告成,他便把簡單地說成複雜的,小事說成大事,生怕人家忘了。沒有朋友會因為你不說,就會忘記你送的人情,多說反倒無益。人家可能盡快地還你一個人情,之後便敬而遠之,即使你再有能耐,朋友亦會另請高明。所以,做足了人情,給足了麵子,但不要誇大其詞,最好不誇功,甚至不認賬,當然不認賬,隻是你不認,並不等於朋友不清楚。因為誰都不想一輩子欠別人的人情。但願意幫助別人的良好初衷,有時並不能帶來良好的結果。人情世故的微妙有時候很耐人尋味。有這樣一則故事,具有很好的啟發作用。
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冬天,一個貧窮的農夫向村裏的首富借錢。恰好那天首富興致很高,便爽快地答應借給他銀子,末了還大方地說:“拿去開銷吧,不用還了!”農夫接過錢,小心翼翼地包好,就匆匆往家裏趕。首富衝他的背影又喊了一遍:“不用還了!”
第二天大清早,首富打開院門,發現自家院內的積雪已被人掃過,連屋瓦也掃得幹幹淨淨。他讓人在村裏打聽後,得知這事是農夫幹的。這時首富明白了:給別人一份施舍,隻能將別人變成乞丐。於是他前去讓農夫寫了一份借契。事實上農夫是在用掃雪的行動來維護自己的尊嚴,而首富向他討債極大地成全了他的尊嚴。
在首富眼裏,世上無乞丐;在農夫心中,自己更不是乞丐。如果把“施恩”變成了“施舍”,一字之差,高低立見,效果卻大大的不同。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人,幫了別人的忙,就覺得有恩於人,於是心懷一種優越感,高高在上,不可一世。這種態度是很危險的,常常會引發反麵的效果,這就是費力不討好的表現。幫了別人的忙,卻沒有增加自己人情賬戶的收入,正是因為這種驕傲的態度,把這筆賬抵消了。
幫忙時的行為方式是最值得注意的,不要使對方覺得接受你的幫助是一種負擔,應該做得自自然然,也許在當時對方無法強烈地感受到,但是日子越久越體會出你對他的關心,能夠做到這一步是最理想的。當你幫忙時要高高興興,不可以心不甘、情不願的。如果對方也是一個能為別人考慮的人,你為他幫忙的種種好處,絕不會像射出去的子彈似的一去不回,他一定會用別的方式來回報你。對於這種知恩圖報的人,應該經常給他些幫助。
總之,人際往來,幫忙是互相的,切不可像做生意一樣赤裸裸的,把每件事擺放得清清楚楚。忽視了感情的交流,會讓人興味索然,彼此的交情也維持不了多長時間。有人為朋友做了事,送了人情,便時時掛在嘴邊,生怕人家忘了。這樣反而會破壞了前麵積下的人情。記住,沒有人會因為你不說,而忘記你送的人情,多說反倒無益。
時刻維護他人的尊嚴
在現代社會裏,一個懂得交際藝術的人,即使他知道自己的觀點是完全正確的,在說服別人接受他的觀點的時候也會力求保住對方的麵子,並以此為切入點讓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結果,別人自然會認為他是寬容的、明智的紳士。
那些認為自己掌握著真理,拚命找別人過錯和缺點的方式去說服別人,甚至威脅別人的人是沒有修養的人。即使他說的是事實和真理,也沒有人會接受這種溝通方式,因為他已經深深地傷害了別人。可見,人人都愛麵子,你給別人麵子,就是給自己一份厚禮。
人們總是竭盡全力來保持顏麵。不少人為了麵子的問題,可以做出常理之外的事。如果你是個不在乎麵子的人,那麼你肯定沒有好人緣;如果你是個隻顧自己麵子,卻不顧別人麵子的人,那麼你總有一天會在“麵子”上吃虧。人人都有自尊和虛榮心。因此,為了自尊和虛榮,有些人可以吃暗虧,但就是不能吃“沒有麵子的虧”。如果我們想在社會交際中如魚得水,就不能在公眾場合率直地批評別人,而要用一些委婉、含蓄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思,這樣,既保住了別人的麵子,又為自己掙了麵子。
很多時候,朋友之間發生爭論,並不是不了解對方,而是有失諒解造成的。這時候爭論的雙方切不可以怒製怒。最好的方式是主動給自己找台階下,又不傷害朋友麵子,要多加解釋,設法溝通或者道歉、勸慰,與朋友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