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修養決定人生境界(1 / 3)

第一章修養決定人生境界

人生的過程就是修養的過程。大事是境界,小事是修養。在人的成長過程中,不隻是刻苦努力地探索新知,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人生修養。人生修養無非就是對身心二者的修養,身主要指外在的行為,心主要指內在的精神,人生修養是人的生命意義得以提升的關鍵。

修養是人生的必修課

修養是人們在思想、政治、道德、學術方麵的勤奮學習和自覺鍛煉,以及經過長期努力所取得的能力、思想品質、學術見解,還包括一個人在待人處世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風度、儀表、言行、舉止等方麵的特性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換句話說,修養就是在自我認識、自我要求的基礎上的一種自我教育、自我充實、自我提高的活動及其結果。簡單地說,修養是對心靈的耕耘,性情的陶冶,也是人類社會的文化。

有修養的人遇事絕不會遷怒於別人。生活中常常出現這樣的現象,當一個人工作不順心,精神不愉快,或遇到與他人鬥氣等煩心事時,常常會將心中的無名火發泄到別人身上,無端傷害與之素不相幹的親人和朋友。殊不知,動不動就怒火中燒,是一種很不好的習慣。發怒之際,遷怒於人,更不足取。這樣做,有時也許能使自己落得一時痛快,但這種痛快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的。況且,遷怒於人,也並非是消怒、息怒的良策,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舊怒未消,又添新愁,造成惡性循環。特別是遷怒於同事,如果同事對此能夠諒解,問題還不大,若是對方心胸不夠寬廣,就會惹出更大的亂子來。這方麵的教訓在生活中也並非沒有。

愛遷怒於人的人,根源在於既不能自愛,也不懂愛人。人一踏進社會的門檻,憂患往往與之俱來,誰也不能事事稱心如意。因此,應該心胸豁達一些,縱然有點不如意之事,也要學會自我寬慰;另外,一個人應時時想到別人,雖然心中有些不快,也應化怒容為笑顏。改掉遷怒於人的壞習慣,說難也不難,這就要加強自我修養,學會尊重別人。

修養決定著人生的高度,因為它有著很強的包容性。雨果說:“世界上最遼闊的是大海,比大海更遼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遼闊的是人的胸懷。”雨果所說的人,正是指那些富有博愛之心的人。“博愛”是一種情操,更是一種修養。隻有具有博愛之心的人,才真正懂得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生活才會充滿歡樂、充滿陽光。

修養表現在正直。做人需要正直,做事需要正派,堂堂正正、公公正正,是立身之本、是處世之基。“人正不怕影斜,腳正不怕鞋歪,身正心安魂夢穩。”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氣,做事才會硬氣。“心底無私天地寬,表裏如一襟懷廣。”襟懷坦蕩,光明磊落,這樣才贏得他人的信賴與尊敬。己不正,何以正人?正直的人不謀私,不貪利,不文過飾非,不偷奸耍滑,不阿諛奉承,不溜須拍馬,不陽奉陰違。有修養的人則平等待人,公正處事,而不是心術不正,故弄玄虛,口是心非,用心計,耍手腕,當麵一套,背後一套。這一點,有修養的人和正直的人是有相通之處的。

總之,修養有著豐富而深刻的內容,它表現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麵:修養是一種處處為他人著想的習慣;修養是一種有容乃大的胸懷;修養是一種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修養是一種虛懷若穀的作風;修養時刻影響著我們的人生……

修養是做人的根本

人生的成功,必須是首先做一個真正的人。要做一個真正的人,其實並不難,一定要有良好的道德修養。良好的修養,是一種內在的魅力。這種魅力永恒持久,具有極大的感染力,因為這是做人最起碼的品質。

一個有修養的人,能夠始終保持自己的本色,堅持自己的做人原則,不會受到外界酒色財氣的誘惑。在誘惑麵前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就不會失去自我的本性,落入別人的圈套而受製於人。人生中總會有許多難以意料的變故發生,能夠在各種變故中堅持自己的原則,始終如一地堅持自己的好操守,就顯得更難能可貴。

瞿秋白的人生雖然隻有短暫的36個春秋,但在這36個春秋裏他始終堅守自己的原則,展現了一種大無畏的精神。從1917年到1935年的18年裏,他一方麵投身於革命,一方麵不斷地積累和完善自己,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擁有了比物質因素更高的追求。被捕入獄後,他用自己偉岸的人格力量去感化監獄的官兵,麵對他舊日黃埔學生宋希濂的勸降時,他斷然拒絕:“什麼都可以改變,但我的做人原則是堅定不移的,無法改變的。”瞿秋白用生命詮釋了自己的做人原則,用大無畏的精神堅守了自己的節操。生命誠可貴,但從瞿秋白身上所表現出來的氣節,讓我們感到堅守做人原則的精神和修養更為崇高。

許多人正是缺少這些原則,使自己立場不堅定,意誌不堅強,在酒色財氣麵前不能堅守自己的做人操守,更不用說用生命捍衛自己的做人原則了。這樣的人在失去自我的同時,也失去了做人的尊嚴。

永遠讓自己的心靈保持一種無垢的狀態,自己的生命就會變得更加燦爛,自己的人生也會更加充實。在這個世界上,除了金錢和利益,我們還有許多更為可貴的追求。比如高尚的情操、善良的品性、執著的精神、友善的處世之道,都是我們不懈的追求,也是我們應該堅守的原則。

美國前總統林肯說:“我的成功來自於不停地失敗。屢戰屢敗讓我屢敗屢戰,保持堅強的鬥誌,終於清除了全部的失敗而獲得了成功。”在人生追尋的道路上堅守自己的做人原則,不停滯,不改變,直至成為一種自覺行動,這便是一種最好的修養。有了這種修養,成功將會離我們越來越近,我們的人生也會因此變得更加精彩。

修養是成功的敲門磚

一個人活在現實的社會中,必須得有良好的修養,或謙虛,或感恩,或正直,或真誠,或誠懇,或忍耐。良好的修養是個人成功的重要基石,良好的修養是一股支配人生的強大動力,能助你在競爭中輕鬆取勝,能讓你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越走越廣闊。

曆史上凡成大器者,他們之所以能夠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除了智慧、才學、謀略和機遇之外,良好的個人修養不能不說是獲得成功的重要條件。一個人的修養怎樣將會直接影響到他的事業,修養不好的人很難做成大事的。換句話說,良好的修養就是一個人的財富,也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敲門磚。

有一位輔導員老師帶上二十幾個大學生到一家大集團參觀,因為這個集團的老總是老師的同學,秘書和工作人員都非常客氣。秘書將大家安排在一個有空調的會議室坐下,工作人員接著給每個學生都倒了一杯水。

同學們表情木然地看著他們忙活,其中還有一個女同學問了句:“有沒有紅茶?”理由是她平時隻喝紅茶。這時候,有一名叫孟尚潔的學生看著有點別扭,心裏嘀咕:“人家給你倒水還挑三撿四的。”輪到他接過水杯時,他輕聲說:“謝謝,大熱天的,您辛苦了。”工作人員抬頭看了他一眼,滿含著驚喜,雖然這是句很普通的客氣話,卻是她今天唯一聽到的一句。

這時候門開了,老總走進來和大家打招呼:“很抱歉,我在辦公室有點急事處理,讓你們久等了,真對不起。”可是不知怎麼回事,竟然沒有人應聲,還是老師和前麵道謝的那位同學帶頭鼓起了掌,掌聲稀稀拉拉的。

老總開始講話,發現同學們端坐著,沒有人做記錄,於是轉身讓秘書拿來公司的筆記本和筆,然後老總麵帶笑容地雙手遞給每一位學生。遞著遞著老總的笑容沒有了,因為學生們都是很隨意地用一隻手接過來,有的學生連挪動一下身子都不肯。

老總臉色越來越難看。這時候,有一位同學禮貌地站起來了,身體微傾,雙手接過筆記本恭敬地說了一聲:“謝謝您!”老總聽到這句話,不覺地伸手拍了拍這個同學的肩膀:“你叫什麼名字?”這個同學回答道:“我叫孟尚潔。”

畢業應聘的時候,有很多同學都想去這家大集團,人家卻點名要去了孟尚潔。有的同學不服氣。這時老師一邊歎氣一邊說:“我帶你們去參觀的真正目的就是想給你們創造機會,可你們都失去了。你們說得不錯,孟尚潔的學習成績不比你們好,但是你們明白嗎,除了學習之外,你們還需要學的東西太多了,修養就是第一課!”

任何時代都不乏懷才不遇者,他們或不修邊幅,或桀驁不馴,或目光短淺,或淺嚐輒止。我們不能將他們的失敗完全歸咎於學藝不精或者運氣不佳,而忽略了個人修養對人生成敗的決定作用。

人之成敗不在於文化深淺,用功多少,智力高低,一半在自己的人生修養上。對於現代人來說,即使學曆再高,學到的也隻是“工具”而非人生的真諦。“工具”有李逵之板斧,有姑娘之繡花針,但是沒有良好的個人修養,“工具”永遠也不會轉化為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

北大曆史係高材生範美忠畢業後在四川一所中學教書,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來臨時,他沒有組織學生撤退,反而自己首先逃跑。而且振振有詞地說:“我是一個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卻不是先人後己、勇於犧牲自我的人!在這種生死抉擇的瞬間,隻有為了我的女兒我才可能考慮犧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親,在這種情況下我也不會管的。”這種言辭立刻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慨,於是大家一致聲討“範跑跑”。

“範跑跑”雖是北大的高材生,但他所學到的那些知識隻是“工具”而已。他缺少的是良好的修養以及優秀的品格。隻有培養自己的良好修養,才會使我們看到未來生活的種種希望。在通往成功和夢想的道路上,修養會成為你靈感的源泉,成為開啟你智慧之門的金鑰匙。正是這種修養和品格在我們前進的道路上給我們指明了方向,平添了動力。

所以,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離不開良好的修養和優秀的品格。在人類前行的路途上,修養永遠是一麵有價值的旗幟。

修養決定人生境界

人生最珍貴的不是地位、名譽、金錢,而是修養。修養是智慧的心曲,是思想的燈盞,是靈魂的美韻。與有修養的人談話,如品香茗,如沐陽光,如坐春風。修養是一杯溫馨的茶,隻有細細品嚐,才能欣賞到它的妙處。因為,修養中蘊藏著美好而成功的人生,它高貴而典雅,清新而透明。它像有薄霧彌散的清晨那樣令人遐思,又像靜謐安逸的黃昏那樣讓人憧憬,不去認真體味,就難以感覺到它的濃鬱和美好。

“淡泊以明誌,寧靜而致遠。”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修身養性的較高境界,有修養的人懂得,隻有淡泊世事之後,才會洞明凡塵;隻有清心內收之時,才會高瞻遠矚。修養者,修身養性,修心養正,修正錯誤邪佞,頤養正大光明。儒家以“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為修行總綱;道家以“性命雙修,返璞歸真”為修行準則;佛家以“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為修行捷要。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即要修正身心,涵養性情,諸惡莫做,眾善奉行。不求超凡脫俗,但求無愧我心。因此,我們說,良好的修養有助於我們達到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

為了生活而忙碌奔波的我們,可曾靜下心來,回過頭去,認真沉思並發現這樣的問題:我們掌握了謀生手段,卻不懂得生活的真諦;我們不斷地在聚斂物質財富,卻逐漸失去了自我價值;我們讓年華付諸流水,卻不曾將真誠傾注其中;我們行駛的道路寬了,眼光卻越來越狹隘了;我們學會了追趕時間,卻沒有學會耐心等待;我們可以征服外部空間,卻難於走進內心世界;我們購買了很多,可從中得到的快樂卻越來越少了;我們話語太多,真愛太少……

人的一生中總有許多這樣的時刻,覺得有些東西是自己的,擁有的時候不太在意,一旦失去則追悔莫及;或者無法拒絕自己不願選擇的東西,可你一旦發現了它的美,就會有意外的收獲。過去的已過去了,是靜止的,我們沒法變更;而未來是流動的,我們的任何行為都會影響到它,隻要我們積極、樂觀,就會抵達人生的另一重美好境界。這時我們需要用修養的香茗來滋潤自己的心田。有一首詩這樣寫道:“你知道,你愛惜,花兒努力地開;你不知,你厭惡,花兒也努力地開。”是的,花兒總是在努力地開,美好的日子也一天天地流逝。你該欣喜地度過每一天,還是痛苦地度過每一日,全在於你心中是不是閃耀著修養的光輝。

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富戒驕,貧戒怨;不遷怒,不貳過。”孔子說過:“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富而無驕的意思是指,人有了地位,有了財富,有了自己成功的事業,有了耀眼的成績而不驕傲,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和“貧而無怨”比較起來,還是比較容易做到的。從古至今,真正能做到“富而不驕”的人為數不多,因為,富貴了,地位高了,有權了自然就會驕傲。其實,權高位重未必意味著才高德高。

“貧而無怨”的“貧”除了指經濟貧窮外,在古文裏還包括不得誌的意思。人貧窮了或者不得誌了就產生一係列幽怨情緒,如怨天尤人,牢騷滿腹。所以,古代賢聖要求自己做到“安貧樂道”,這也是一個做人的基本原則,但並不是說不求上進,而是教育我們在暫時不得誌的情況下,不要抱怨,要有耐心、有勇氣打破這種格局。

“不遷怒,不貳過”這六個字其實也並不是特別難以做到的事情,隻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積極地控製自己的情緒,知錯能改就可以了。比如,一個人在單位受了上級的氣,受了自己惹不起的人的氣,回到家裏就拿老婆、孩子撒氣,這就叫“遷怒”,是不應該的,這個人也談不上是一個有修養的人。最難做到的還是“不貳過”,所謂“貳過”,是指第一次犯了錯誤,第二次接著再犯,也就是“重蹈覆轍”。比如,一個惡人抽煙、戒煙,抽了又戒,戒了又抽,總是戒不了,就是“貳過”。

修養是定力的增加,修養是道德的提升,修養是學問的豐富,修養是人格的完善。有修養者光明磊落,胸懷坦蕩,正氣凜然,與人為善,不與人爭。修養助我們達到“得意泰然,失意坦然”的人生境界。唯有達到這種境界才能使我們的心田得到徹底的滋潤。

修養是映射品性的鏡子

我國素以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著稱於世。在當今的社會,上到國家元首互訪,下至平民百姓的交往;從政壇巨匠的微笑到商界名家的握手,無一不體現著文明禮儀與修養的美德。我國古代修養較高的人不勝枚舉。

當我們接觸一個人之後,常常會給他一些類似於這樣的評價:“這個人修養高,有風度”;“這個人有素質,談吐文雅”;“這個人太差勁,連句客氣話都不會說”;“這個人俗不可耐,滿嘴髒話”;“這個人太邋遢,衣服皺巴巴,連臉也沒洗幹淨”……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隻有那些素質高、有修養的人才會被人尊重,受人歡迎。

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公共文明又是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的。試想,如果一個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不會!因此,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人的文明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準。這樣,自己的修養便得到了完善,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礎力量。

文明禮貌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它的主要作用,一是維護了公眾利益、公共秩序,二是完善了個人修養。

比如,有記者訪問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兒學到的呢?”教授回答說:“在幼兒園。在那裏,我學到了令我終身受益的東西,比如說,有好東西要與朋友分享,謙讓,吃飯前要洗手……”其實,這與完善自己的修養是一樣的道理,並非一定要有什麼了不起的舉措才可以,而是從身邊吃飯、洗手這些小事做起就可以了。

此外,一個社會的文明氛圍對他的民眾亦有莫大的影響。為什麼這麼說呢?隻需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就足以明證了。在德國,一個老奶奶過馬路,路上隻有她一個人,但她依然等紅燈變成了綠燈以後才走。有人問老奶奶這是為什麼?老奶奶說:“我怕樓上的孩子們看到後,以為紅燈是可以通行的。”不僅在德國,在歐洲的很多國家,隻要紅燈亮起,縱使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他們的民眾也絕不會過馬路的。他們認為,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文明。試問,在如此的社會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地闖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們不是從自身做起,這社會氛圍又從何而來呢?

雖然從表麵上來看,文明禮貌是外在的,而事實上,外在的形式下蘊含著內在的思想和情感。真正講文明、懂禮貌的人,是有著良好修養的人,良好的修養來自於至真至誠的心靈,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形為內現”。我們要在實踐中用文明禮貌的道德標準要求來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比如:謙虛禮讓;談吐文明;舉止端莊;講究衛生。

一位哲人曾說過:“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如果你失去了文明的修養,你將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著名文學家歌德曾說過:“一個人的禮貌就是一麵能照出他肖像的鏡子。”的確,人們總是根據你的言談舉止評價你。因為,文明禮貌是人類和諧相處必備的個人修養,隻有擁有了這種修養,才能使文明的觀念深深地紮根於在我們的腦海中,讓我們永遠都生活在人生最美的心靈花園中。

修養是生命盛開的鮮花

在紛紛擾擾的人世間,心靈當似高山不動,不能如流水不安。居住在鬧市,在嘈雜的環境之中,不必關閉門窗,任它潮起潮落,風來浪湧,我自悠然如局外之人,沒有什麼能破壞心中的凝重。身在紅塵中,而心早已出世,在白雲之上,又何必“入山唯恐不深”呢?關鍵在於你的心有沒有真正的靜下來,有沒有經受外界“糖衣炮彈”誘惑的能力。

成敗、榮辱、福禍、得失,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麵對挫折、苦難,是否能保持一份豁達的情懷,是否能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這需要博大的胸襟,非凡的氣度。如果你感到痛苦,證明你的心還不曾麻木。其實,生命本身就是一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