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1]第七章 不斷超越自我(1 / 3)

[BT1]第七章 不斷超越自我

人生不是簡略的生存,更不是痛苦與歡喜的搖籃,而是一個不斷自我超越的進程。隻有超越自我,才能使自己一生更加豐富多彩;隻有超越自我才能展望到生命的全貌;隻有超越自我,才能更好地體現人的價值。

[BT2]戰勝自我,創造奇跡

生活就像電影,我們要努力成為主角,而不要將自己隻看做是配角;生活就像電視節目,我們要做主控命運的編導,而不要讓自己成為一個置身事外的觀眾。

命運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你的一切成功,一切造就,完全取決於你自己。你應該掌握前進的方向,把握住目標,讓目標似燈塔在高遠處閃光;你得獨立思考,你得有自己的主見,懂得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你不應相信有什麼救世主,不該信奉什麼神仙和上帝,你的品格、你的作為,都是你自己的產物。

目標為什麼能激發出人們身上潛在的能力,改寫一個人的命運?又為什麼目標能夠使一個行走不便的人成為傳奇人物?各位朋友,要想把看不見的夢想變成看得見的事實,首要做的事便是製定目標,這是人生中一切成功的基礎。目標會導引你的一切想法,而你的想法便決定了你的人生。

設定目標有一個重要的原則,那就是它要有足夠的難度,乍看之下似乎不易達成,可是它又得對你有足夠的吸引力,願意全心全力去完成。當我們有了這個心動的目標,若再加上必然能夠實現的信念,那麼就可說成功了一半。

當你問起NBA職業籃球高手“飛人”邁克·喬丹,是什麼因素造成他不同其他職業籃球運動員的表現,而能多次贏得個人或球隊的勝利?是天分嗎?是球技嗎?抑或是策略?他會告訴你說:“NBA裏有不少有天分的球員,我也可算是其中之一,可是造成我跟其他球員截然不同的原因是,你絕不可能在NBA裏再找到我這麼拚命的人。我隻要第一,不要第二。”

你或許會感到不解,到底邁克·喬丹拚命不懈的動力來源於何處?那是發生於他念高中一年級時一次在籃球上的挫敗,激起他決心不斷地向更高的目標挑戰。就在這個目標的推動下,飛人喬丹一步步成為全州、全美國大學,乃至於NBA職業籃球曆史上最偉大的球員之一,他的事跡一一改寫了籃球比賽的紀錄。

那天,喬丹被學校籃球隊退訓,回到家,他哭了一個下午。在那個重大打擊下,他原可能就此決定不再打籃球了,可是沒有,他反而把這個教訓轉變為強熱的願望:為自己製定一個更高追求的標準,更高達成的目標。他的決定出自內心且很堅決,由此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讓籃球比賽的發展為之改觀。

他不僅要重新成為球隊的一員,並且還要成為最棒的。

在升高二之前的暑假中,他找到校隊教練克裏夫頓·賀林去尋求幫助,每天在他的指導下進行密集訓練。終於,他被選為校隊參加比賽。十年之後,他更證明了NBA芝加哥公牛隊教練道格·柯林斯的見解:準備得越充足,幸運就越會跟著來。經常有很多人不願意給自己製定目標,因為害怕失敗所引致的失望,然而他們卻不懂得,“設定目標乃是成功的基石”。

超越自我是一種目標,設定之初,也許對你人生方向的影響,可能不是很大。那就像航行在大海裏的巨輪,雖然航向隻偏了一點點,一時很難注意,可是在幾個小時或幾天之後,便可能發現船會抵達完全不同的目的地。

一切的成功都不是一觸可及的,那得不斷的改進。成功之人絕不會隻以完事為滿足,而會要求不斷地做得更好。如果你信守這個觀念——持久不懈地改善——那麼就可保證你的一生不但會不停地成長,而且最終一定會成功。從另一方麵來說,這並非意味你每件事都會做得很好,也並非意味著一切事就會馬上改觀。最成功的人必然是那些懂得“分寸”的人,他們不會一口氣地承擔自己的能力所不及的事,總會把一個大目標分解成數個可以達成的“小目標”,最終累積成所企望的成功。能設定出“小目標”尚且不夠,你還得能在實現每個小目標時,值得給自己慶賀,這樣才會做來有勁並養成慢慢使美夢成真的習慣。

有位著名的詩人曾說過:“你是自己命運的主人,過什麼樣的人生,就全看你自己。”因此,不要忽略製定目標和作決定,因為在前麵不遠處,就是你的未來。

的確,人若失去自己,則是天下最大的不幸;而失去自主,則是人生最大的陷阱。相信自己戰勝自己,永遠比證明自己重要得多。自主的人,能傲立於世,能力拔群雄,能開拓自己的天地,得到他人的認同。勇於駕馭自己的命運,學會控製自己,規範自己的情感,善於布局好自己的精力,自主地對待求學、擇業、擇友,這是成功的要義。要克服依賴性,不要總是任人擺布自己的命運,讓別人推著前行。

很多時候,我們有一番雄心壯誌時,就習慣性地告訴自己:“算了吧,我想的未免也太迂了,我隻有一個小鍋,可煮不了大魚。”我們甚至會進一步找藉口來勸退自己:“更何況,如果這真是個好主意,別人一定早就想過了。我的胃口沒有那麼大,還是挑容易一點的事情做就好,別把自己累壞了。”

年輕人的一個通病是目標定得過低。大多數人都喜歡選擇低標準。但是,如果一個人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那他想要取得高層次的成功便會很困難。

一個擔心被拒絕的推銷商,可能就不會有勇氣給新客戶打電話;一個害怕失敗的運動員,也可能會沒有膽量上雙杠。但是,一個真正的高手總是能夠放下這些思想包袱的。

善於戰勝自我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在生活道路上,我們必須善於做出抉擇,不要總是讓別人推著走,不要總是聽憑他人擺布,而要勇於駕馭自己的命運,調控自己的情感,做自我的主宰,做命運的主人。

[BT2]追求卓越,永不止步

追求卓越是一種態度,是一種境界。卓越不是完美。因為完美會使你受挫,使你被削弱,而卓越卻是一個盡其所能去做到最佳的,不斷前進的目標。在追求卓越的過程中,你可以不斷地取得最佳,不斷地打破個人記錄,提高過去取得的成績,從各個層麵的成就出發,從而讓自己變得堅不可摧。

洛克菲勒是美國的石油大亨,他的老搭檔克拉克這樣評價他:“他有條不紊和細心認真到極點。如果有一分錢該歸我們,他會爭取;如果少給客戶一分錢,他也要給客戶送去。”他就是這樣從賬麵數字——精確到毫、厘、個,分析出公司的生產經營情況和弊端所在,從而有效地經營著他的石油王國。

成功靠的是“卓越”二字。做事細心、嚴謹、有責任心,是卓越;做人堅持原則,不隨波逐流,不為蠅頭小利所惑,“言必行,行必果”,也是卓越;生活中重秩序,講文明,遵紀守法,甚至小到起居有節、衣冠整潔、舉止得體,也是卓越的體現。卓越就是不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就是在別人苟且隨便時自己仍然一如既往堅持操守,就是高度的責任感和敬業精神,就是一絲不苟的做人態度。

阿姆餌食品廠的廠長邁科道爾之所以能夠從一個速記員一步一步往上升,就是因為他在工作中總是追求盡善盡美。他最初在一個懶惰的經理手下做事,那個經理習慣於把事情推給下麵的職員去做。有一次,他吩咐邁科道爾編一本阿姆餌先生前往歐洲時需要的密碼電報書。

如果是一般人來做這個工作,他就會簡單地把電碼編在幾張紙片上敷衍了事,但邁科道爾可不是這樣玩忽職守的人。他利用下班的空餘時間,把這些電碼編成了一本漂亮的小書,並用打字機打印出來,然後再用膠裝好。完成之後,經理便把電報本交給了阿姆餌先生。

“這大概不是你做的吧?”阿姆餌先生問。

“不……是……”那經理戰栗著回答。

“是誰做的呢?”

“我的速記員邁科道爾做的。”

“你叫他到我這裏來。”

阿姆餌對邁科道爾親切地說:“小夥子,你怎麼會想到把我的電碼做成這個樣子呢?”

“我想這樣用起來會方便些。”

“你什麼時候做的呢?”

“我是晚上在家裏做的。”

“是嗎,我特別喜歡它。”

這次談話後沒幾天,邁科道爾便坐到了前麵辦公室的一張寫字台前;沒過多久,他便代替了以前那個經理的位置。

我認識一個年輕人,他得到了很快的提升,已經超過了很多比他資曆更老的人,而這僅僅是因為他能夠賦予低微的職位以顯著的優勢,能夠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給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打上有效和完整的戳記。他的老板,一直都在觀察他,在清楚了他的能力高低之後,他們將他安排到公司的最高層辦公室中,而讓他擔任的職位,正是他多年來一直盡心盡力從事的,也是他最精通的。現在,他已經成為了一個大機構的負責人,對於這個職位,他並沒有任何的經驗。他之所以被選中,正是因為他所承擔的任何工作,任何事物,都被他打上了奪目的“卓越”之印記。

有一天,他被邀請參加一個重要的宴會,但他卻放棄了。因為,在公司即將寄出的一大批信件中,有一個小錯誤。為了重寫這批有錯誤的信件,他帶領著公司的速記員小組,一直在辦公室中工作到夜裏十點。這樣一個小錯誤,在那些職位在他之上的人看來,實在是微不足道,根本不值得如此興師動眾,大驚小怪。一封潦草馬虎的信件,一個錯別字,一個不恰當的標點,一張貼得上下顛倒或者歪歪扭扭的郵票——總之任何的失誤或偏差,對於這個年輕人來說都不是無足輕重的小事。由他經辦的任何事情,一定要做到完美。“很不錯”、“相當好”,這些對他而言是不夠的,他所要求的一定是精確無誤,是分毫不差。

毋庸置疑,許多位居其上的同事都會嘲笑他的這種小題大做,嘲笑他在下班之後,還帶領著速記員們修正那個微不足道的失誤,但是,他們顯然不會笑得太久。在幾年以前,他還隻是公司裏一個無人知曉的小人物,當那些高級職員在路上遇見他時,根本不知道他是誰,而現在,他們都會十分尊敬地向他脫帽致意。

不久前,一個億萬富翁這樣講道:當年,他在一家電子公司的月薪最初隻有600塊錢,後來一下子就漲到了年薪十萬,而這之間竟然沒有任何的過渡,沒過多久,他還成為了這家電子公司的合夥人。

剛去公司的時候,他和公司簽訂五年的工作合約,約定這五年內薪水保持不變。但他暗下決心:決不滿足於這樣的微薄薪水,決不能就此不思進取。他一定要讓老板們知道,他絕不比公司中的任何一個人遜色,他是最優秀的人。

他工作的質量,很快引起了周圍人的注意。三年之後,他已經如魚得水遊刃有餘,以至於另一家公司願意以十萬的年薪,聘用他為海外采購員。但他並沒有向老板們提及此事,在五年的期限結束之前,他甚至從未向他們暗示過要終止工作協定,盡管那隻是一個口頭的約定。也許有很多人會說,不接受如此優厚的條件,他實在是太愚蠢了。但是,在五年的合同到期之後,他所在的公司給予了他年薪十萬這樣的高薪,後來他還成為了該公司的合夥人。老板們都很清楚,這五年來他所付出的勞動,要數倍於他所領的薪水,理所當然,他成為一個獲利者。假如他當時對自己說:“月薪才600元,他們隻給我這麼多,而我也就隻拿這麼多好了,既然我隻領著這樣的薪水,那麼我何必去考慮其他業績呢!”

如果那樣,你說結局會怎樣?實際上,這些話正是很多年輕人的想法,他們一邊以玩世不恭的態度對待職責,對公司報以冷嘲熱諷,頻繁跳槽,蔑視敬業精神,消極懶惰,卻一邊怨天尤人,埋怨自己懷才不遇生不逢時。因為老板所付不多就敷衍自己的工作,正是這種想法和做法,令成千上萬的年輕人與成功絕緣。

對於一個雇員來說,還有比薪水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工作後麵的機會,工作後麵的學習環境,工作後麵的成長過程。工作固然也是為了生計,但比生計更重要的是品格的塑造,能力的提高。如果一個人的工作目的僅是為了工資的話,那麼,我可以肯定,他注定是一個平庸的人,也無法走出平庸的生活模式。

卓越很昂貴,你必須付全價;卓越很昂貴,但回報豐厚;卓越是真理,真理是不會被否定的。你可以把卓越推倒,掩蓋卓越,忽視卓越,但無論你做什麼,它總能脫穎而出上升到頂部,這就是精華法則:最優秀的將上升到金字塔頂部。

[BT2]成功是自己努力的結果

一天一隻小蝸牛問媽媽:“為什麼我們從生下來,就要背負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媽媽回答:“因為我們的身體沒有骨骼的支撐,隻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這個殼的保護!”小蝸牛又問:“毛毛蟲姊姊沒有骨頭,也爬不快,為什麼她卻不用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媽媽回答:“因為毛毛蟲姊姊能變成蝴蝶,天空會保護她啊。”小蝸牛接著說:“可是蚯蚓弟弟也沒骨頭爬不快,也不會變成蝴蝶他什麼不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媽媽耐心地回答:“因為蚯蚓弟弟會鑽土,大地會保護他啊。”小蝸牛聽後傷心地哭了起來:“我們好可憐,天空不保護,大地也不保護。”蝸牛媽媽卻這樣安慰它:“所以我們有殼啊!我們不靠天,也不靠地,我們靠自己。”

是啊,在創業中就敗下陣來的人,一部分是耐不住創業的艱苦而拋棄事業的人;另一部分是對事業沒有獨立思考、經營方式平淡無奇的人。還有已成功了但守不住江山的人——其中既有在事業順心、贏利上漲時陷入自我滿足,分心於事業之外的閑雜事情而庸庸碌碌導致失敗的人;也有將自己看成能力超凡,而實際隻會敷衍局麵,使經營處於停滯狀態的人。總之他們之間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是自己打敗了自己!

世界上沒有任何人、事可以決定你成功不成功,成功隻能靠你自己的努力。

有一次一個汽車推銷員向經理報怨,公司的種種不是,經理麵對他的抱怨什麼也沒說,最後隻說了一句:某某某,每月能拿多少多少美元,而你每月隻能拿1000美元,難道他銷售的東西和你不同嗎?

是的,不同的地方在於自己。每個父母總想要留孩子,但孩子卻要走;父母要為他們做主,他們偏偏不聽。這說明什麼?說明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也許你叫做反叛?但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你是比爾·蓋茨的爸爸,知道兒女居然大二要從哈佛輟學,你會不會支持他?如果你是李安的父親,知道兒子居然要去搞電影,你又會不會阻止?如果阻止了,還會不會有今天的微軟總裁比爾·蓋茨和大導演李安?

拿破侖尊敬自然和命運,並把自己的卓越歸功於自然,不像有些人那樣剛愎自用,與自然抗衡。但當自命為“天之驕子”時對自己滿意,人民也滿意。

他說:“他們指控我犯了滔天大罪,可是像我這類人是不會犯罪的。沒有比我的崇高更為簡單的了,將我的崇高歸咎於陰謀或罪惡都是沒用的,它歸功於時代,歸因於我與敵人英勇戰鬥的聲名。我總是與人民群眾一起前進,和時代一起前進。那麼,誹謗對我有何用呢?”

當他談到自己兒子時說:“兒子不能替代我,我也不能替代自己。我是時代的產物。”

他說:“我的鐵手不是長在我的胳膊上,而是直接與我頭腦相連。”

這話在你聽來也許有點兒過分,但一個最簡單的事實就是任何事情的成功都要靠自己!

[BT2]不要在迷茫中迷失自己

唐太宗貞觀年間,有一匹白馬和一頭驢子是好朋友。貞觀三年,那匹馬被玄奘大師選中,於是他開始出發前往印度取經。十七年後,這匹馬馱著經書回到長安,好久沒見,它馬上回到磨房找驢子朋友。

兩頭牲畜交談中老馬談起這次旅途的經曆,浩瀚無邊的沙漠,高聳雲霄的山嶺,淩雲的冰雪,壯闊的波瀾……一切的一切就像神話般一切,驢子朋友聽得大為驚異、好生羨慕!

最後驢子驚歎說:你有那麼豐富的見聞呀!那麼遙遠的道路,我連想都不敢想。

“其實,”老馬沉重地說:“我們跨過的距離大體相等,隻是當我向西域前進的時候你一步也沒停止。不同的是,我同玄奘大師有一個遙遠的目標,按照始終如一的方向前進,所以我們走進了一個廣闊的世界。而你被蒙住了眼睛,一生就圍著磨盤打轉,所以永遠也走不出這個狹隘的天地。”

所有人都希望得到老板、同事的青睞,於是對任何人、任何事情、任何要求都笑臉迎納。今天張三讓你幫他找資料、明天李四讓你幫他查東西,而你也總是犧牲自己的時間努力地忙著。工作生活好像本該如此,想想自己的本職工作還要加班才能完成,受了委屈有很多不滿也隻好自己回家發泄!

有一幅圖,一棵大樹,在樹的不同位置有不同的人。而這七個人代表了七種不同的人生。

在大樹底下睡大覺——坐享其成,不能把握自己;

從大樹根上往上爬——認真仔細踏實,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努力爭取;

通過梯子往上爬——喜歡走人生捷徑,聰明但含有危險;

自己在爬時還拽著一個人——有能力看重合作,處於主動領導地位,但不顧別人的感覺,強加於人;

被拽的人——依賴別人,希望別人能幫一把;

在樹上睡大覺——人生已走過一段,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可以休息了;

在樹上看風景——取得成功後開始新的迷茫。

可以說生活中,到處都有這七類人的存在,也許多數人都是第六、七類人,這是最危險的。因為沒有目標和規劃,未來注定一片茫然。

大部分人都有鴻鵠之誌,並有一番遠大的抱負,但成功有成功的法則,而一些基本的法則是永遠不變的。如果你希望自己成為專業的人才,就不要怕現在的職位低、工資少,因為你每一項工作,都是你掌握專業技能的台階;如果,你希望自己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一份高薪的工作,那就別怕工作壓力大、挑戰性強,一分耕耘一份收獲,付出總會有回報的;如果你希望自己有良好的發展前途,那麼你千萬不要埋怨公司給自己的空間太小,把本職工作做到最好,堅持下去,你必定會有許許多多的收獲。

有時候你像一頭勤勞的牛一樣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工作非常賣力而且辛苦,可就是本職工作做不好。升職、加薪離你如此遙遠。漸漸的你迷失了方向:“……我不知道自己究竟適合哪一種工作,現在我主要找銷售助理、市場助理或者行政方麵的職位等等,但回複很少。我還投過采購、信息管理方麵的簡曆,可也沒有回應。我真的很期望一份信息管理方麵的高薪工作,我該怎麼做才能更快地找到理想的工作呢?……”

1953年,耶魯大學對畢業生進行了一次有關人生目標的調查。當被問及是否有清楚明確的目標以及達成的書麵計劃時,結果隻有3%的學生選擇了肯定回答。二十年後,通過跟蹤調查發現,那3%有明確目標和書麵計劃的學生,在財務狀況上遠高於其他97%的學生。人生的路很長,但緊要處隻有幾步,尤其在年輕的時候。許多人埋頭苦幹,卻不知為何而幹,到發現搭錯了方向的車卻為時已晚。因此,我們必須樹立真正的目標,澄明思想,凝聚繼續向前的力量。

是的你有什麼樣的目標,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這話一點兒也沒錯。現實中有些人像我們開頭說的那頭驢子一樣,沒有目標地轉著,也有一部分人有目標,但他們在成功之間的路上卻迷失了。

聽說澳大利亞的一個草原上草長得特別好,於是羊群的規模越來越大。羊為了爭奪食物,都不願意落在後麵,於是它們開始不斷地往前奔跑,到最後的結果是:所有的羊隻想吃到最前麵的草而都朝一個方向不停奔跑,結果成批的羊一直跑到草原盡頭的懸崖邊並跳了下去——它們已經完全忘記了自己奔跑的目標是吃草,而把奔跑本身當作了目標。

也許你感到可笑,但大多數時候是這樣的。韓愈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就是一種預見性、計劃性。成功之路最忌諱的就是沒有任何方向和目標,別人讓你做你就做,而且“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想成功的人請為自己定一個十年規劃,然後全神貫注於自己的優勢並堅持完成他。

[BT2]勝利屬於超越自我的人

超越自我是對自身能力或素質的突破,這不僅僅是心理潛能的激發,更多的是人性的完善、境界的提高或智慧的凝結。

人在改造自然、構築社會的過程中,會逐漸形成一些規範、感覺和認識,這些經驗和教訓的結果是有利於個體適應環境並且與環境互動協調的。但是由於人的認識層次不夠,信息(或聯係的刺激在人腦中的反應)不足,人往往會片麵,這是誰都不能避免的。片麵帶來的規範異化、認識異化(成見)或本能誤導對人適應環境是不利的,甚至成為人存在和發展的障礙。突破就是針對異化和誤導而來。

比如羞怯,這是人的自我收斂、自我保護意識的體現,是積極的,有利於維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但是,過分的羞怯,或已經成形的不分場合、不適時宜的羞怯卻常常成為人前進或地位、關係拓展的障礙。克服羞怯的口號因此而出。

超越自我一般都要通過自我調節才能順利實現,特別是心態的調節。

有時候,自我超越和自我調節並不能很嚴格地區分。自我調節可以看是短期的行為,以暫時應對心靈的失衡與變化。自我超越的效應則更傾向於長期,那不僅僅依靠心理調適,還融合了充分的知識、條件,是心態的更好,是水平、境界、資源和能力的更高。可以說,自我超越少不了自我調節,因為個體需要磨合,不斷調整、不斷感覺,與自然和社會相應;但是自我調節未必能夠促成自我超越,因為自我超越要複雜得多,那往往以自我突破為表現,再上一個台階。

超越自我需要人積極不懈的努力。Gopla研究發現,堅持和積累比素質和技巧都重要得多,這與水滴石穿的道理是相通的。我不否認天才,但是效率也可以通過學習改善;對於同一件事,效率高能進展快,但如果堅持和積累不夠,離成功也許就隻是一步之遙。對於我們大多數人,智力和能力的差距並不大,知識和技巧也差不多,這時自我超越的重點,更應該傾向於堅持和積累。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 1942年1月8日生於牛津,那一天剛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周年。可能因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代,所以小時候對模型特別著迷。他十幾歲時不但喜歡做模型飛機和輪船,還和學友製作了很多不同種類的戰爭遊戲,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這種渴望驅使他攻讀博士學位,並在黑洞和宇宙論的研究上獲得重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