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42年5月10日,是騰衝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的日子。這一天,下午二時左右,二百九十二個日本侵略軍,以急行軍的速度趕來,不費一槍一彈,就把一座邊陲重鎮——騰衝古城占領了。
騰衝縣城是明代開邊時建築的。正統十三年(公元1448年)落成後,已在祖國西南邊疆巍然屹立四百九十四年了。說它穩如泰山,堅如鋼鐵,一點也不過分。其堅固、雄偉、壯麗的麵貌’《騰衝縣誌》曾有過詳細的記載:城牆厚一丈八尺,高二丈五尺‘周七裏三分加上圍繞南門擴展增築的小月城共八裏。全城正方形。東、南、西、北四門都取了名:東日沾化,西日永安,南日靖邊’北日溥潤。四門城頭各有樓,高四丈有餘,重簷三滴,三開麵,五五桓(組柱),二十八楹(單柱)。城墉(牆頭)有連雉裝飾。閣樓守門,門扇包鐵。城的中心,另建有一座四方三層寶頂的文星樓。底樓座基形為全城縮影。座下十字通道,如四城門再現。全樓象征一顆大方印的把子。
說到騰衝縣城的堅固,必須從騰衝得天獨厚的石料說起。外來遊人看著滿地蔥蘢的地貌,大概不會想像到古老的火山運動’曾將地下岩石加熱膨脹,然後又給予冷卻,造成了無盡量的蜂窩狀的熔岩石。這種岩石既堅硬,又易敲鑿。人們按著需要敲削出各種各樣方圓規矩的建築材料。滿城滿壩,各村各寨的房屋圍牆特別是僑鄉和順鄉,不論屋牆或路牆,都以這種熔石建造,起碼也有大半截牆基是熔石。看著那方方圍牆,千石成麵,邊條如線的傑作,不能不讚歎熔石獨特之功。
騰衝城牆,全是用方形大石條砌起來的。多數石條長丈餘甚至二丈以上,需幾十人才能抬走一條。說來也奇,那石料竟是天生地就的。據說城中原有一座很高的石山,敲打下來的條條塊塊,都是很合適的砌牆料子,石匠們就咬住這石山不歇手。等到城牆砌起,那石山已鑿成了一個海子,後來是一個永久不衰的荷塘。周長八裏的石城圍牆,全用石灰膏嵌石條,一層一層堆砌到頂。由於每塊石條都是平整規則的,因而從外麵看城牆,就像刀切的豆腐塊。這恐怕是全國絕無僅有的石城吧。戰後,城牆破壞多了,官民一齊動手去拆石條,見到那石灰膏,還新鮮如初呢。
騰衝地處高黎貢山及其支脈的環抱中。北部及西部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一百五十多公裏,全在連綿群山之中。跨入界內,隻能由一些險峻山口通過。南部居高臨下,俯視著德宏州與緬甸相連的塊塊平壩。東有高黎貢山可以依托。是個重要的戰略要地。明朝在騰衝壩子建築了這麼一座堅固的石城,統轄邊境的關隘路卡。明萬曆二十一年設八關九隘,清道光三年增設七十七卡,都以騰衝縣城為總關。曆來都有重兵把守。騰衝鐵城,威鎮西南邊境四百多年,沒有外國軍隊敢碰過它。騰衝人民因有這座鐵城感到自豪,對它有深厚的感情,邊遠山區從未出門的人,都想著要看一次縣城,才不枉來人世一場。
誰能料想,鐵城會有這麼一天,競讓侵略者不攻而占了。
當日軍四列縱隊踏起的灰塵,飄浮在邊城上空時,人們頓時感覺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好像沉入一個可怕的夢境,世界的一切都摸糊不清,紛紛亂亂,毫無頭緒。
短暫的恍惚過去後,人們清醒過來,不得不麵對殘酷的事實:日本的膏藥旗在城頭上飄揚。美麗的古城確實丟了。冷靜下來想想幾年的經曆:抗戰宣傳,趕修滇緬公路,遠征軍出國,東南亞華僑帶回來的戰爭消息,緬甸戰火……整個亞洲都在震蕩。這鐵城是被一股強大的勢力震落的。
當騰衝人民還過著無憂無慮的太平日子時,這股勢力已在遠方形成,氣勢洶洶地撲過來了。
原來這是日軍的迂回戰略。日本首相東條英機曾向天皇保證,三年滅亡中國。當戰爭已進行四年多以後,他卻看到兩個威脅立在麵前。一是毛澤東的持久戰方針,在東北、華北廣泛發動抗日遊擊戰,拖住了日軍的手腳;二是蔣介石的主戰場上,軍用物資的補充源源不斷。這和日本即將告罄的庫存是個顯明的對照。
1941年7月2日,日本內閣召開“禦前會議”製訂了南下的方針。要來個先南後北,先卡斷滇緬公路,然後從西南斜刺裏殺入中國腹地。在保留五十萬軍隊在華作戰的同時,抽調十一個師的兵力,組成南方軍向南擴展。
橫掃東南亞,出乎意外的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