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民間工藝
最具中華風情的中國結
“中國結”全稱為“中國傳統裝飾結”。它是一種中華民族特有的手工編織工藝品,具有悠久的曆史。“中國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當時的繩結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備用具,同時還具有記載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們的心目中是十分神聖的。很早以前人們就開始使用繩紋來裝飾器物,為繩結注入了美學內涵。除了用於器物的裝飾,繩結還被應用在人們的衣著、佩飾上,因此繩結也是中國古典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結”的編製過程十分複雜費時。每個基本結均以一根繩從頭至尾編製而成,並按照結的形狀為其命名。最後再將不同的基本結加以組合,間配以飾物,便成為富含文化底蘊,表示美好祝福,形式精美華麗的工藝品。
中國結的種類有很多如蝴蝶結、福字結、魚結、壽字結、藻井結、雙喜結、盤長結、磐結、同心結、戟結、平安結、祥雲結、團錦結、桂花結、如意結、花籃結、雙錢結。每種結都有個自獨有的意義。如同心結是來表達相愛的情愫,用錦帶編成連環回文式的結,形如心,就美其名曰同心結。如盤長結、藻井結、雙錢結等,體現了我國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濃鬱的宗教色彩,體現著人們追求真、善、美的良好的願望。在新婚的帳鉤上,裝飾一個“盤長結”,寓意一對相愛的人永遠相隨相依,永不分離。在佩玉上裝飾一個“如意結”,引申為稱心如意,萬事如意。在扇子上裝飾一個“吉祥結”,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祥瑞、美好。在劍柄上裝飾一個“法輪結”,有如輪黑心行,棄惡揚善之意。
唐代是我國文化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詩詞等文學作品對結的稱頌也較為突出。唐朝著名詩人孟郊的《結愛》,當屬這方麵的代表之作:“心心複心心,結愛務在深,一度欲離別,千回結衣襟。結妾獨守誌,結君早歸意。始知結衣裳,不知結心腸。坐結亦行結,結盡百年月。”“結”字,把我們同祖先思緒相連;“結”字,使我們與古人情意相通。正可謂是:“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悠久的曆史和漫長的文化沉澱使“中國結”蘊涵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精髓。它不僅是美的形式和巧的結構的展示,更是一種自然靈性與人文精神的表露。因此,對傳統“中國結”工藝的繼承和發展是極有意義的。
中國剪紙
剪紙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大約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麵廣而普遍受歡迎更因它最適合農村婦女閑暇製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並含蘊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
窗花是民間剪紙中分布最廣、數量最大、最為普及的品種。其他剪紙品種都是在窗花基礎上的發展與延伸。南北各地農村在春節期間都要貼窗花,以此達到裝點環境、渲染氣氛的目的,並寄托著辭舊迎新、接福納祥的願望。
傳說張果老住的山下有個村莊,莊裏有個叫傅荷的姑娘。傅荷模樣俊秀,心靈手巧。尤其她有一手剪紙的絕藝,一般人無法可比。那真是剪出的花支楞楞,剪出的草鮮靈靈,特別是她剪出的動物,活脫脫跟真的一樣,真絕了!傅荷姑娘不但人樣俊,手兒巧,而且心眼好。她最喜歡幫助人,鄉親們平時求她剪個窗花,鉸個鞋麵,從來沒有推脫過。
有一年冬天,下了一夜的鵝毛大雪,天氣冷得可真是滴水成冰。早晨起來,傅荷打開門要去掃街,突然發現門口雪地裏躺著一個老大爺,雪白的胡子,破舊的衣裳.她急忙過去把老大爺扶起來,一摸胸口還熱乎乎的,就忙把老大爺攙到屋裏,放到炕上蓋好被子,又燒了碗薑湯給老大爺灌下去。不一會兒,老大爺醒了。待到下午,老大爺要走,臨出門,從懷裏掏出一把明光閃閃的剪刀遞給傅荷說:“姑娘,你真是個好心人,我沒有什麼東西感謝你,就把這把剪刀送給你吧。它會使你逢凶化吉,遇難呈祥。我走了,以後你有什麼事可上西邊山上找我。”說完,他拄著拐杖往山上去了。原來這老頭就是張果老扮的,他聽說傅荷人善心好,故意來試探點化地,並把織女下凡洗澡忘在七裏河邊的金剪也給姑娘送來了。
傅荷自從得了這把金剪,那可真神了。她剪出一隻鳥,鳥“撲楞”飛了;她剪一條狗,狗“汪汪”叫著跑到門口看門去了。東家大叔缺少牛耕田,她剪了一頭牛,牛活了,她送給大叔。西家大娘需要幾隻雞,她剪了一群活蹦亂跳的雞送給大娘。後來傅荷修道成仙,就是八仙中的荷仙姑。
荷仙姑看到張果老年紀大了,雲遊四海步行實在太費力,就為他剪了個紙驢。這個紙驢有個好處,不用時把紙驢一疊,屋裏一放,不用管它了。需要出門,就噴口水,隻要紙驢一濕,馬上就變成了一匹活蹦亂跳的小毛驢。張果老騎著很是省力。有時想讓活驢變成紙驢,隻要一拉驢的尾巴,小毛驢立時就變成了紙驢。張果老所以倒騎毛驢。據說那就是為了拉驢尾巴方便才這樣騎的。
民間剪紙多單色,但技巧多變化。剪紙以黑白、陰陽關係在畫麵上所占主次的不同,從形式上可分成“陽刻法”;“陰刻法”和“陰陽混刻”。“陽刻法”是中國畫線描造型的發展,有些陽刻剪紙作品細如毫發,精妙非凡。“陰刻法”則是利用剪影效果,在黑色物像上再用亮點或白線豐富表現力,形象比陽刻更顯樸厚凝重。陰刻與陽刻交替結合更豐富了剪紙語言。熟練的民間藝人隻打腹稿就直接用剪刀把紙剪成圖形,專業藝人則有用刻刀在蠟板上製作者,稱“刻紙”。經起稿、剪刻、粘貼、揭離、修整而成,可以一次刻透多層紙,而提高產量。
雲南德宏傣族則有一種特殊剪紙藝術“冬紮”,即插於佛前或龍亭前的五色旗幡形紙飾品,被剪刻成各種花鳥、動物形,下垂穗狀,另有用金銀紙箔剪貼而成的掛幡,垂於寺廟佛堂梁下。所造成的氣氛確令人有步入另一“世界”之感。北方農村民風淳樸,黃土窯洞與灰色院落景觀較渾莽肅穆,婦女們創造了窗花、牆花、頂棚花、禮花、喜花、炕沿花、燈籠花、門箋等剪紙在節日貼於房舍各部以點綴氣氛,特別是用於舊式窗紙上的窗花,利用逆光產生特殊美感,冬日映著窗外雪光常給人以一種溫馨的暖意。農村婦女更把剪紙用作繡花底樣,也有用用經幡、神帳、冥幣、明器等的宗教物品,不勝枚舉。
中國風箏
中國風箏有悠久的曆史,據說漢朝大將韓信曾利用風箏進行測量。梁武帝時曾利用風箏傳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著風箏從高處跳下而沒有跌死。唐朝的張丕被圍困時曾利用風箏傳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這些說明,中國風箏的曆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
關於風箏的起源,學術界有以下幾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風箏起源於先秦時代。第二種說法是,韓信是風箏的發明者。第三種說法認為風箏的發明年代在南北朝時期。第四種說法是風箏由五代時期的李鄴發明的。
在曆史上,風箏的用途曾經有過多次的轉換,其最初的功能據說是用於軍事,許多曆史資料中都曾提到:漢將韓信曾將風箏放飛到空中,根據風箏的放飛線長度來計算到未央宮的距離之事。在史書中曾經記載過,文宣帝下令讓囚犯乘坐風箏,從八丈高的金風台上向下飛行,能夠飛出城的便可赦其死罪。結果其中有一個叫黃頭的死囚乘風箏滑翔成功,安然飄到城外一個叫紫陌的地方。
又記,唐建中二年(781年),唐將張丕被叛軍田悅的軍隊困在臨名,情況危急,張丕“急以紙為風鳶”,其上書有“三日不解,臨名士且為悅食”之言,風鳶升空後“高百丈,過悅營上”,田悅命善射者射之,竟不能及,求救書終於由風箏送達援軍,因而解圍。
在音響裝置上也有發展,除過去的響弓外,“又以竹蘆貼簧,縛鷂子之背,因風氣播響,曰‘鷂鞭’”,在沿海一帶,還有用葫蘆、白果殼做成哨子,個數、大小不一地裝在風箏上,發音雄渾,周圍幾裏均能聽到。
北京風箏基本形式有硬翅、軟翅、排子、長串和桶形五種。天津風箏也是很有特色的風箏流派之一。天津風箏的製作技術,曆史悠久,工藝精湛,清代的楊柳青年畫《十美圖放風箏》即可證實有串燈、盤鷹、唐僧取經、蝴蝶等十種風箏。對天津風箏製作技術做出重大貢獻的,是已故風箏藝人魏元泰。他從事風箏製作70餘年,先後研製了平拍類、圓形立體類和軟翅風箏,還創造了折翅風箏,他的作品在1914年巴拿馬世界博覽會獲得了金牌,為天津風箏贏得了榮譽。
以“風箏魏”為代表的天津風箏,造型逼真,色彩典雅,做工精細。箏麵大多用絲綢,輕而結實,骨架選用質地細密、節長、彈性大的毛竹,用料十分考究。天津風箏在繼承傳統製作技術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和發展,造型更加美觀,彩繪更加精美,放飛晴空令人賞心悅目,又可放於室內以供觀賞,是民間工藝的珍品。四川風箏主要流傳於成都、綿竹等地,半印半畫,先在紙上印好人物或動物形象的墨線輪廊,糊在骨架上,再用紅、黃、藍、綠等水畫粗粗刷幾筆,顯得瀟灑流暢。風箏以大為貴。
大約在12世紀,中國風箏傳到了西方,從此,這項古老的活動在以後的歲月裏不斷發展,形成各有特色的東西方風箏文化特色。可以想象,人類在開始發明風箏的時候,一定是在追求一種神奇。一種能由人類自己駕馭的飛起物,足以讓人高興至極。因為那時畢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了。因此,在美國華盛頓宇航博物館的大廳裏掛著一隻中國風箏,在它邊上寫著:“人類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
娃娃保護神——布老虎
虎為百獸之王,以其華麗的皮毛和王者之風的威力曆來為文人墨客所喜愛。虎也為普通百姓所好,民間老虎枕、虎頭鞋、剪紙藝術家高金愛剪刀下的老虎,都呈現另外一種造型,虎沒有凶猛之相,而變得平和可愛。
布老虎看起來根本不像一隻凶惡的老虎,而是像一隻溫馴討人喜愛的小花貓哩!在陝北民間,流傳著“家裏有獅虎,平安又幸福”的民謠。各家各戶,窗子上有用紅紙剪的虎,清明節有麵捏的虎,最有趣的還是炕頭上的布老虎枕頭,還有小孩穿的虎頭鞋。舊社會陝北地區醫學落後,娃娃夭折多,當地人把娃娃夭折認為是邪魔所致,給小孩枕老虎枕頭;穿“虎頭”鞋子,意在借點虎的威力驅魔降妖。因此,這些老虎造型的藝術品成為娃娃健康成長的保護神。
“小猴孩,你別哭,給你買個布老虎;白天拿著玩,黑夜嚇‘麻胡’。”這是河南東部流傳的一首民謠。“麻胡”是隋朝曾殘酷地蒸食過小孩的將軍“麻祜”的轉音。人們把他比喻為惡鬼。所以,每逢春節、端午節或是孩子滿月的喜慶日子,做母親的總會用一些鮮豔的碎布縫製虎頭帽、虎頭鞋以及老虎枕送給孩子,以鎮惡鬼,保護孩子。照理一提起老虎,人們對它的印象必定覺得殘暴、可怕,然而,不論是誰,當他麵對這些布老虎,卻必定會愛不釋手。它們不單色彩豔麗奪目,而且造型方麵也並不是真老虎的簡單模擬,而是扭曲了其原形,但結構合理,誇張適度,變形得法,顯得十分“卡通化”。
端午節的時候,婆姨們在做好的布老虎裏邊裝上艾葉,綴在娃娃肩膀上,叫“艾虎”,用來“鎮邪除惡”。更多的是用布料給娃娃做一個老虎枕頭,一雙虎頭鞋。這些布製品用料方便,用平時做衣服剩下的零碎布頭,拚在一起即可,色彩鮮豔,應用誇張手法,造型活潑可愛。虎的額頭上特意做上一個“王”字,還有圓圓的眼睛,直直的耳朵,彎曲上翹嘴角,表現出一種天真的笑意,完全把它人格化了,就像可愛的小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