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名園名村
古民居“活化石”——黨家村
位於陝西韓城市區東北9公裏,距黃河僅3公裏的黨家村,是國內迄今為止保存最好的明清建築村寨。被稱為“東方人類古代傳統居住村寨的活化石”。
村寨之奇
黨家村的俗名叫“黨圪”,“圪”是當地方言,指下凹之地。村寨地處韓城東北方向9公裏,西距黃河3.5公裏,泌水河穀北側一處葫蘆狀的溝穀之中。溝穀北岸有三四十米高地,是在陝北黃土高原地形中被稱為塬的大麵積平地。塬上有平坦的公路通向黨家村。隻不過沒走到塬邊那深深的高崖邊上,你是看不到村寨的。緊緊地走到塬邊緣向下望去,許多人字坡屋頂麵與無數條筆直橫臥著的屋脊,井然有秩地展現在你眼前。那景象,恰似大地上一塊碩大化石上的圖案。
你見過一個村的1400多人都住在古老四合院的村寨嗎?目前,在全中國僅此一村。它的獨特就在於別處的四合院是“樹”,黨家村的四合院是“林”。
這裏每個四合院大多建在一塊麵積約270平方米的地麵上。房要沿著四麵端端正正的蓋。上首廳房,下首門房,兩者間相向蓋著廂房,中間狹窄的一塊青磚鋪地就是內院。各房的背牆山牆連為一體,構成整個院子的界牆。這是定規。即使誰得了上千平方米的地皮,也不得蓋成地皮麵積那麼大的院子,隻能兩院三院並排而建。總之,你得保持與村中其他院子相仿的格局。在黨家村人看來,四合院就是四合院,離開這個模式,那就是什麼府、什麼宮的了。500多年來,村中無逾此製者。這種四合院便如化石般被鐫刻在黃河邊的泌水溝穀裏邊了。
建築之雅
四合院的外形是清一色的青瓦蓋頂,“五脊六獸”。起牆是一磚到頂,各院雖有高低大小之分,卻少有形態裝飾之異。這種形製是其他地方,尤其是北京的民居所不敢采用的。因有“僭越”之嫌,即超越封建社會對不同等級身份者建房的禮製規定。
更別有情趣的是院門,大多開在門房偏右或偏左的一間,或背牆上,少有開在中間的。開在背牆上的門,窄小樸素,略作裝飾。有錢人家則大多占用門房一間的麵積專建個“走馬門”,高大、氣派。門的上下四周都有“三雕”,各家所雕形式內容必有所區別,爭奇鬥豔之心態必要在此盡情表現一番。我看到有戶人家,大概是雖有錢卻未能當官的。主人便將門上閣樓建成官轎模樣,進出門必從轎下經過,以示坐了官轎,每日裏都可做回當了官的白日夢。凡“走馬門”,門旁總有上馬石、拴馬樁或環等設置。門前若設有旗杆鬥子,那必定是官宦人家。門前有雙鬥旗杆者為進士,單杆者便是舉人。
門額題字是每戶建院時不可或缺之事,這也是韓城地方一傳統風俗。走進院門,先抬頭觀門額上大字。若寫著“進士”、“世進士”、“太史第”等內容的,這是宅主人在炫耀自己的政治地位或官爵。“忠恕”、“富德居”、“和為貴”,是宅主人對門第不凡、很有道德修養的顯示,且有警醒自己、訓誡後人之意。還有祝頌幸福、平安吉祥,抑或標榜自己文化修養和情趣追求等內容的,如“居之安”、“詩禮傳家”等等。難能可貴的是,這些題字大多由當時當地有書法根底者所書,書法講究,製作精細,絕非塗鴉敷衍。
還有一絕為“門庭家訓”,其訓詞之多,內容之豐,保存之全,無處可比。無論你走到哪個院裏,在正對大門的照牆,或廳房兩側的山牆上,均可拜讀沉思一番。這些訓詞讓所有拜讀過的人受益頗豐。
民間城堡——王氏莊園
出保定順平縣東北10餘裏,鄉路迂回在黃草相夾的田間,車輪和著斜陽緩緩起落。車前的遠山輪廓漸漸明晰,仿佛是清代大畫家石濤筆下的一副水墨畫,那座傳聞中的百年莊園便躍然在目。
莊園布局
占地麵積15萬平方米,建成之初有50多套宅院,房屋500餘間,四周以五尺寬、丈二高的磚砌成牆圍護,儼然一座民間城堡。
南院在整個莊園的最南部,也是莊園現有的主要景觀。一條內街將南院分為南北兩院。南院當年是主人的場院,建有糧倉、店鋪、賬房、收租院、車馬院等,如今是一所中學的住地,當年情景已經蕩然無存了。北院為住院建築區,也就是我們今天的見到的莊園。
沿著南院內街緩步慢行,兩旁青磚碧瓦、古槐蔽日,令人頓生失控錯覺。沿街高牆坐北朝南開有正門、側門各兩個牆內宅院分為東路“夢和堂” 和中路“仁和堂”兩部分。當年,平日隻由兩側門進出,隻有遇重大活動時才打開正門,大顯排場。正門高6米,禁閉森嚴,大門腳下的石獅更顯出鄉間地主的豪風。
腰山王氏家族的發跡,就像山上的雲霧一樣,被蒙上了層層神秘的麵紗,幾百年來,眾說紛紜,留下了種種美麗動人的傳說。有的說腰山王氏家族的發跡是跑馬占圈得來的。有的說是王氏第四代族人王佩上腰山村北霧山刨荊根,刨出了大量金銀寶貝。還有人說,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四大家族中的王家,原型就是順平縣南腰山的王氏家族……據考證,王氏家族祖居遼寧鐵嶺,清朝入關後,漢軍正黃旗武官王錫袞跑馬圈地,在這裏占據了方圓百裏的土地,開始大興土木,建成莊園。
在建築時王家從各地聘來能工巧匠,精雕細刻。據說,一個工匠一天隻能磨一塊磚,一個窗花木雕需用幾十個工時,工程之浩大,建築之考究,用工之精細,可見一斑。莊園裏除了雕梁畫棟、風格各異的建築外,花、果、樹、菜幾乎占總麵積的一半,更有一棵鬆柏同株——上為鬆下為柏,看不出任何嫁接的痕跡,至今是一個謎。據說在整個華北地區,這是唯一的一棵鬆柏連體的樹。
置身園中,細細品味,每個院子的房脊的十八隻白鴿呈現著祥和寧靜之象、輕盈舒緩之美,莊園沉浸在一種凝固的旋律中,令人神清氣朗,蕩胸心怡。
中國第一奇村——浙江諸葛村
“諸葛八卦村,位於浙江中西部蘭溪市境內,為全國諸葛亮後裔最大聚居地。1996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神秘布局
諸葛村村落布局十分奇巧罕見,高低錯落有致,氣勢雄偉壯觀,結構精巧別致,空中輪廓優美,是南宋末年諸葛亮二十世孫諸葛大師公遷居此地後,為紀念先祖諸葛亮而按九宮八卦陣圖式精心設計構建的。
位於諸葛村九宮八卦圖中心的鍾池,一半水塘一半陸地,兩麵各設一口水井,形成極具象征意義的魚形太極圖。鍾池周圍構築的八條弄堂向四周輻射,使村中的所有民居自然歸入坎、艮、震、巽、離、坤、兌、乾八個部位。更為神秘的是村外八座小山環抱諸葛村,構成天然的外八卦陣形。步入村中縱橫交錯的古巷時,大有似連非連、半通不通、曲折玄妙之感。置身其中,更加感悟到杜甫的“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的內涵。
據傳,在明清時,諸葛村有18座廳堂,18口井和18條主巷,陰陽相克,祥瑞氣升。至今,這裏保存完好的有大公堂、丞相祠堂、崇信堂、尚禮堂、雍睦堂、大經堂、崇行堂、春暉堂、文與堂、燕貽堂、敦多堂等11座大廳堂。村民中,“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沿襲至今,識草用藥蔚然成風,醫藥高手名士眾多,廣開藥行遍布全國各地,天一堂、大經堂便是其中之一二。此外,還有清代乾隆禦題的“文成藥行”等。更為可喜的是,他們始終保存著善良質樸的民風。
奇村三奇
首先,全村絕大多數村民都是1700多年前蜀國宰相諸葛亮的後代。換句話說,滿村的人幾乎全是姓諸葛,或是嫁到諸葛家的婦女,隻有極少數不是諸葛家族的成員。據統計,全國諸葛亮的後代共約16000人,單單一個諸葛八卦村就聚居了四分之一,堪稱全國第一。
其次,這個村還奇在它的布局精巧玄妙,從高空俯視,全村呈八卦形,房屋、街巷的分布走向恰好與曆史上寫的諸葛亮九宮八卦陣暗合。
第三,這裏完整保存了大量元明清三代的古建築與文物。700多年來的朝代更替、社會動亂、戰火紛飛,不知多少中國名樓古刹、園林台閣,或焚於戰火,或毀於天災,但這座大村莊卻像個世外桃源,遠離戰火,避過天災,躲過人禍。
據說,1925年北伐戰爭期間,南方國民革命軍肖勁光的部隊與軍閥孫傳芳部隊在諸葛村附近激戰三天,竟然沒有子彈炮彈落入村子,整個村莊完好無損。
抗戰時期,一隊日軍從村外高隆崗大道經過,竟然沒有發現這個村莊。唯一的一次是日軍飛機投彈,炸毀村裏一所房子。
村中建築各家各戶,麵麵相對,背背相依,巷道縱橫,似通卻閉。外人貿然進村,如果沒有熟人帶路,往往進得出不得。據說,曾有盜賊混入,找不到出路,結果束手就擒。
人丁興旺
據曆史記載,諸葛亮的第十四世孫諸葛利在浙江壽昌縣任縣令,死在壽昌。他是浙江諸葛氏的始祖。諸葛利的兒子諸葛青於北宋天禧二年遷居蘭溪,諸葛青的一個兒子諸葛承載在蘭溪傳了十代諸葛亮的後代,以諸葛承載這一係人丁最旺。其中一個原因是這一係諸葛家族秉承先祖諸葛亮的教導,“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他們精心經營中醫藥業,所製良藥,暢銷大江南北,當然,財富也積累不少。現在諸葛村的大經堂,便是諸葛承載家族在中醫藥業成就的集中展示。
民風習俗
諸葛八卦村每年有兩個最重要的日子,那就是農曆四月十四日諸葛亮的誕辰,及八月二十八日諸葛亮的忌日,在這兩個大日子,全村人都要參加隆重的祭祖大典,配合大典還要舉辦熱火朝天的廟會及請戲班來演戲。
全村是“自己人”,又是一代忠臣名相的後裔,當然都要牢記先祖《誡子書》的教導。因此,諸葛村的民風淳樸,村民說:這裏可以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孔明鎖對放鬆身心,開發大腦,靈活手指均有好處,是老少皆宜的休閑玩具。孔明鎖看上去簡單,其實內中奧妙無窮,不得要領,很難完成拚合。
清代商宅群——延村
延村位於江西省婺源縣中部偏北的思口鎮,距縣城18公裏,村名原稱“延川”。是因村落麵臨川流不息的思溪河,取村民期望後世子孫綿延百世之意。
延村由來
據史料記載,村落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最早在這裏聚居的是查、吳、程、呂四姓,到了明朝洪武年間,現約占全村人口80%的金姓從婺源北鄉的沱川遷入,村名逐漸演化為現在的“延村”。
整體布局
這裏背倚“火把山”,思溪河流經村前,整個村落地勢平坦,走遍全村竟無一步台階。四條青石板鋪就的村徑小路將整個延村建築成“井”字形分割開來,又有機地組成一體。登高俯瞰,整個延村三麵環水,猶如一葉竹排靜靜依偎在思溪河畔。潔白的粉牆、黝黑的屋瓦、飛挑的簷角、鱗次櫛比的獸脊鬥拱以及高低錯落、層層昂起的馬頭牆,綿亙著一幅宗族生息繁衍的曆史長卷。
由於封建社會營造法規的限製,當時的商人盡管富裕,但他們富而不貴,所以住宅不能建得與官邸王府那樣宏偉,而且不能開麵朝街道的八字大門,於是他們另辟途徑,著意在房屋內外裝飾精美的磚雕、石雕、木雕,步入室內,讓人似乎進入了建築雕刻的藝術長廊。
典型建築——餘慶堂:建於1674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曆史。大門為石庫門枋,水磨青磚門麵,整座大門仿佛一個商人的“商”字,真是“在商言商”了。延村商人住宅平麵基本上是以天井院落為單元的內向方形布局,由於天井較窄小,故采光多為二次折射後的光線,所以室內光線柔和,給人以靜謐舒適之感。
篤經堂:為清朝初期建築,房屋主人因有三子,按兄弟年齡身份依序分布,老大的房屋最高大而且門樓與室內裝飾也最為講究,相比之下老三的房子就非常簡陋了。三棟房屋均建有“門圈”,以往求見主人須經三兄弟依次稟報,若遇主人不願召見的客人,那麼求見之人隻好坐在“門圈”內狹窄的木條上坐“冷板凳”了。
聰聽堂:建於清康熙年間,它是一所舊時秀才們修文著述的館塾。從兩側隔扇上依稀可辨的詩詞字畫中找到當年的印跡,它的前廳梁枋和兩廂的木雕圖案更為精細完美。唐代詩人白居易《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麵”的四句詩意圖案惟妙惟肖,堪稱寫意木雕中的精品。
延村的建築特色與格局深受莊周“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的美學思想影響,處處體現建築的人性化特征。過去由於商宅男主人常年在外奔波,家中多為婦孺和老人,為防火防盜,高大的圍牆上多建有小窗,一旦鄰家發生火災,用棉絮浸水將窗洞一堵,即可防止火苗竄入。村裏人們互相串門,如遇雨雪天氣,可以穿堂入室,由村頭至村尾,鞋不沾水,衣衫不濕,充分體現了“群屋一體”的完美建築布局。
延村是複雜的,它亦動亦靜、亦俗亦雅。行商坐賈囊中銀兩的碰擊聲,交織著鄉儒學究揣測風水美學的吟唱;精工細作的木雕窗欞與高聳挺立的馬頭牆,映襯著自然間如畫的山水,構成一曲遊子歸鄉的曲調。
民間故宮——牟氏莊園
清代地主莊園。在山東省煙台市棲霞縣城北古鎮都村。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莊園主人
牟墨林(俗稱牟二黑),字鬆野,生於清乾隆晚年。始祖牟敬祖,原籍湖北荊州府公安縣,明洪武三年任棲霞主簿,籍邑棲霞。祖父牟之儀,於清乾隆七年,由棲霞“城內悅心亭”,“徙居古鎮都”,時有土地 300 畝。至其父牟 ,置地達千餘畝。牟墨林係十四代孫,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歲大欠”,趁機開倉以糧奪地,土地多達3萬畝。至清末民初,占有土地6 萬餘畝,山嵐12萬畝,153個佃戶村,年收租量達660萬斤。
牟氏莊園始建於清乾隆間,後不斷擴展,遂成今日規模。共3個建築單元,分6個宅區,各自立有堂號,占地東西 158米,南北148米,總麵積約23400平方米,共有房屋 490餘間,建築麵積約7600平方米,莊園坐北朝南,諸宅區均沿南北中軸線,建門廳(亦稱南群房)、客 廳、寢房及廂房等,構成多進套院,又以南北通道連貫諸院。各建築單元,均以南、北群房,東、西群廂或圍牆相連,結為整體四合院。沿街設高窗,莊園後麵高築石圍牆,其建築形式均為清式硬山式木磚石結構,以灰色泥質魚鱗瓦起壟覆頂,瓦下鋪設木炭,以作減輕屋頂重量和保暖、防潮之用。大門兩側沿街石牆上,橫嵌石鼻拴馬扣。具有北方民居特點。
第一單元:包括“日新堂”、“西忠來”、“東忠來”宅區,位於莊園東半部,東西並列,占地東西65.2 米,南北98.2米。“日新堂”居西,俗稱“老櫃”,牟墨林老宅,後為長孫宗植繼承,是莊園內建造年代最早的宅區。分前後六進5個院落,以次建門廳、道廳、客廳、雙層寢樓、臥房、北群房及西群廂等,計有房屋89 間。臥房為牟墨林居室,單層,六檁梁架,闊五間,中三間設前廊,自成一院。“西忠來”與“東忠來”是莊園內建築最精良的宅區,平麵布局與“日新堂”基本相同。“西忠來”居中,三孫宗夔住宅,為六進 5個院落,共有房屋63間。“東忠來”居東,四孫住宅,六進5個院落,有房屋100間。
第二單元:包括“南忠來”、“阜有”兩個宅區。位於莊園西南隅。占地東西55米,南北59米。“南忠來”居西,共四進分4個院落,計有房屋76間。“阜有”,又名“師古堂”,居東,計66間,四進4個院落、寢樓院內的屏門為莊園內僅存的屏門原建,做門樓,木構舉架,設四柱擎頂,闊 2.9米,進深2.80米。
第三單元:“寶善堂”,位於第二單元以北。東西 37米,南北64米,有房屋96間,共四進前後四進院,另西側又辟兩院。東群廂外側盤牆為拚花牆,別具匠心。宅區西部原為花園區,已無存。牟氏莊園是中國規模較大、保存較好的地主莊園。
遠古時代文化遺址——丁村民居
在陝西省南部襄汾縣境內的汾河東岸,有一個叫丁村的自然村落。別看這塊地方不大,卻頗引人注目。因為20世紀50年代曾在它的地下挖掘出了距今30~10萬年的人類活動遺跡,從此丁村被定為中國重要的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遺址。而在它的地上,至今仍保留著一片古老的明清時代的民居。
丁氏後裔
據說丁村最初是一個丁氏家族的聚居點。丁家人後來棄農經商,買賣越做越大,住宅也就越建越多,如今住在村子裏的有260多戶1000多口人,大部分是丁氏後裔。他們目前主要靠務農為主,經商者卻為數寥寥。
丁村的民居屬中國北方漢民族典型的四合院式建築,共有40餘座院落約600間房,其中最早的房屋建於1539年左右,算得上是現存年代較久的北方民居了。
這裏的一座座院落之間都由旁門、甬道或庭院相連,四通八達,進入裏麵就像步入了迷宮,一時很難判斷出自己的方位。丁村民居從東北向西南延伸,分三大片布局,建築年代依次為明代、清代早中期和晚期,其建築風格也略有變化。
一般講,清代的建築規模要比明代普遍宏大,如清代的房子造得比明代的房子高,天井也深;明代的四合院到清代時已變成了前後兩套院。但丁村民居在構造上有一個共同點,即先立木柱,後砌磚牆,直簷式大屋頂,房子的上部以樓板相隔造出一個夾層,用以儲放雜物和糧食。院內的東西廂房為住室,南北廳房主要用於祭祀和社交活動,有的也被用來作為庫房。
丁村的民居非常講究繪畫和雕刻,其中明代建築偏重繪畫,清代建築則偏重雕刻。清代早期的房子一般都有高大的前廊,廊上的簷枋雀替及鬥拱部位便成了雕刻師們一展身手的地方。他們選用上乘的白楊木作坯料,經過作畫、雕坯、出細等多道工序,雕刻出各種高浮雕、淺浮雕形式的作品。其內容非常廣泛,有寓言故事、戲劇人物、生活習俗及用花鳥魚蟲組成的吉祥圖案等等。到了清代晚期,許多房子不再造前廊,雕刻便集中在門窗、隔扇等部位,手法也相對簡潔了。丁村人非常珍視祖輩的傳統和習俗,丁村的民居既注重建築構造美觀,也講究室內裝修和空間的利用。
中國畫裏的鄉村——西遞、宏村
皖南山區的黟縣是一個人口僅十來萬的小縣,西遞、宏村就坐落在這裏。唐朝大詩人李白曾讚美道:“黟縣小桃源,煙霞百裏間。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道出了皖南鄉村的獨特意境:山水風物幽美,古老文化醞釀出淳厚從容的民風人情。
鄉村曆史
西遞:距黟縣縣城8公裏,始建於北宋,迄今已有950年的曆史,為胡姓人家聚居之地。
整個村落呈船形,四麵環山,兩條溪流串村而過,村中街巷沿溪而設,均用青石鋪地,整個村落空間自然流暢,動靜相宜。街巷兩旁的古建築淡雅樸素,錯落有致。西遞村現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包括淩雲閣、刺史牌樓、瑞玉庭、桃李園、東園、西園、大夫第、敬愛堂、履福堂、青雲軒、膺福堂等,都堪稱徽派古民居建築藝術之典範。
西遞村頭的三間青石牌坊建於明萬曆六年,四柱五樓,崢嶸巍峨,結構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顯赫的象征。村中有座康熙年間建造的“履福堂”,陳設典雅,充滿書香氣息,廳堂題為“書詩經世文章,孝悌傳家根本”、“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的對聯,顯示出“儒商”本色。村中另一古宅為“大夫第”,建於清康熙三十年為臨街亭閣式建築,原用於觀景。門額下有“作退一步想”的題字,語意警醒,耐人咀嚼。
西遞村中各家各戶的宅院都頗為富麗雅致:精巧的花園、黑色大理石製作的門框、漏窗,石雕的奇花異卉、飛禽走獸,磚雕的樓台亭閣、人物戲文,及精美的木雕,絢麗的彩繪、璧畫,都體現了中國古代藝術之精華。其“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文化內涵之深”,為國內古民居建築群所罕見,是徽派民居中的一顆明珠。
宏村:宏村位於黟縣縣城東北10公裏處,始建於南宋紹熙年間,原為汪姓聚居之地,綿延至今已有800餘年。它背倚黃山餘脈羊棧嶺、雷崗山等,地勢較高,經常雲蒸霞蔚,有時如濃墨重彩,有時似潑墨寫意,真好似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長卷,因此被譽為“中國畫裏的鄉村”。
古宏村人規劃、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係,是當今“建築史上一大奇觀”:巍峨蒼翠的雷崗為牛首,參天古木是牛角,由東而西錯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寵大的牛軀。引清泉為“牛腸”,經村流入被稱為“牛胃”的月塘後,經過濾流向村外被稱作是“牛肚”的南湖。人們還在繞村的河溪上先後架起了四座橋梁,作為牛腿。這種別出心裁的科學的村落水係設計,不僅為村民解決了消防用水,而且調節了氣溫,為居民生產、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創造了一種“浣汲未防溪路遠,家家門前有清泉”的良好環境。
全村現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餘幢,古樸典雅,意趣橫生。“承誌堂”富麗堂皇,精雕細刻,可謂皖南古民居之最;南湖書院的亭台樓閣與湖光山色交相輝映,深具傳統徽派建築風格;敬修堂、東賢堂、三立堂、敘仁堂,或氣度恢弘,或樸實端莊,再加上村中的參天古木、民居牆頭的青藤老樹,庭中的百年牡丹,真可謂是步步入景,處處堪畫,同時也反映了悠久曆史所留下的廣博深邃的文化底蘊。
西遞、宏村古民居群是徽派建築的典型代表,現存完好的明清民居440多幢,其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為世所罕見。
一門父子三祠客——“三蘇”故居
蘇氏一門的老宅今坐落在四川省眉山縣境內,靠近風景秀麗的峨眉山。
三蘇祠的由來
“三蘇”故居原是一所麵積約五畝的庭園,古樸、典雅。蘇東坡曾有詩描繪道:“家有五畝園,麼鳳集桐花。是時鳥與鵲,巢彀俯可拿”。蘇家在當地是望族,宅院建構別具氣派,常有鳥鵲棲樹做巢,啼聲不絕於耳,庭院內四時香滿園中,引得有鳳來儀。
後來,蘇家舉家遷往京城(開封),故居逐漸衰敝。明代洪武年間,眉山的人們為紀念蘇洵、蘇軾、蘇轍三大文豪,捐資將故居改建為“三蘇祠”。解放後,“三蘇祠”又幾經維修,現已成為眉山鎮最重要的古跡勝地。“三蘇詞”占地麵積為五萬餘平方米,四周紅牆環繞,牆下有碧水潺潺流過。在落日的餘暉中,“三蘇祠”顯得更加空靈、悠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