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曆史名都
文化古城——北京
北京是我國的首都,是世界聞名的曆史古城、文化名城。是全國的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還與西安、洛陽、南京、並列為中國四大古都。這裏薈萃了中國燦爛的文化藝術,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
曆史沿革
北京的曆史,我們用幾個短語概括一下:
遠古人類:北京是我們祖先的故鄉,也是人類發源地之一。大約20萬至70萬年前,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地區,就有人類在活動,這就是舉世聞名的“北京人”。
建城伊始:約從公元前2000年代初期開始,北京從原始社會逐漸過渡到奴隸社會。從周武王起兵伐紂滅商,建立起了較大的封侯國。周武王伐紂,史記為武王11年,那年天空有哈雷彗星出現,專家們根據哈雷彗星每76年出現一次的規律計算,該年為薊、燕分封之年,也是北京建城之年。
重鎮薊都:隨著燕國疆域向東北方向擴展以及山戎部落在燕山山地的發展,從春秋中期開始,薊成為燕國的都城,後稱之為“燕京”,此名一直流傳至今。燕都北遷之後,薊都便成為北方的中心城市了,這是北京曆史的一個重大轉折。
戰亂割據:秦二世時,爆發了陳勝、吳廣農民起義。原燕國舊貴族乘機複辟,恢複了燕國的稱號,仍以薊為國都。此後,項羽另建燕國,仍以薊為都城。後漢高祖劉邦滅了項羽,立異姓諸侯盧綰為燕王。王莽篡位後,廢除封王,將薊改為廣有郡。東漢末年,薊城的地位由北方軍事重鎮變為北方封建割據中心,陷入了劉虞、公孫瓚、袁紹的長期混戰之中。
民族融合:在魏晉十六國北朝時期,薊城地方發達的封建製度是各族人民融合的基礎。入塞諸民族與原住漢人一起創造了薊城的曆史與文化。在隋唐五代時期,這裏是北方農業居民和牧業居民的物資交流中心。
遼代陪都:公元936年,後晉的石敬瑭投靠契丹,契丹得到燕雲十六州後,便把幽州升為遼國的南京,又稱燕京,府名幽都。燕京成為遼國的陪都,
金代中都:12世紀初,女真族在東北興起,建立了金王朝並立即向遼發起進攻。宋徽宗決定乘機聯金滅遼,從而收複燕雲失地。1149年,海陵王完顏亮殺死在位的金熙宗自立為皇帝,天德五年夏季遷都燕京,並改年號為貞元,改為聖都,不久又稱中都。
元代大都:公元1213年秋,成吉思汗率精騎南下,先攻宣德、德興,後入懷來,直抵居庸。1215年5月,中都陷落。1260年3月,忽必烈在開平即大汗位,建元中統。中統四年,定開平為上都。至元元年升燕京為中都。元九年,升中都為大都,從上都遷都於燕京。從此,北京正式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
明朝帝都:明太祖朱元璋於1368年在應天稱帝。朱元璋死後,其孫朱允文繼位,是為建文帝。後朱棣起兵北平,於建文四年攻下南京,奪取帝位。升北平為北京,北京之名即由此始。永樂四年,營建北京宮殿,十五年,北京皇宮建成。十九年正月,遷都北京,南京為陪都。
清代京師:順治元年四月,山海關大戰之後,輔佐福臨的睿親王多爾袞率清軍尾追農民軍,進占北京。後順治帝登臨皇極門,頒詔天下,定都北京。
百年巨變:1911年10月10日,中國爆發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次年二月清帝被迫宣告退位。北京作為帝都的曆史到此結束。在此後的30多年裏,北京先後曆經了軍閥割據,八年抗戰,國民黨政府執政。至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北京成為新生的共和國的首都,古城的曆史揭開了新的一頁。一座城市的曆史就是一個國家的曆史。作為幾代帝都和今日中國首都的北京是中國曆史和現狀的縮影。
北京特色
胡同文化 :胡同是北京人生活的曆史象征。因此,有人稱古都文化為“胡同文化”和“四合院文化”。俗語有雲:“著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賽牛毛”。
“胡同”之稱由來已久。據專家考證,胡同二字源於蒙古語,意指“水井”。當年,有水井的地方為居民聚集之地。因此,胡同的本意應為居民聚集之地。還有一種說法:元建都北京後,將居民住房按片分開,由蒙古人分管,各片之間由通道分開。通道除供人們行走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是在發生火災時作為隔離帶。雖然有種種說法,但胡同的出現始於元代已為人們共識。
目前北京古老破舊的大雜院正被現代化的樓房所取代,舊胡同也將失去它賴以存在的基礎。不過,為保持北京的古都風貌,許多著名的胡同已被當作文物保留下來了,它為我們新興的首都保存了一絲古老的色彩。北京的胡同作為北京古老文化和曆史的載體,具有一種永恒的魅力,幾乎處處都有故事,它隱含著許許多多的民間傳說。所以北京的胡同是史料、民俗和民間故事的搖籃和聚寶盆。
京劇:又名國劇、平劇等。清乾隆時期,享譽江南的徽班“三慶班”上京為乾隆祝壽;後來一批漢戲演員又陸續進京,於是徽調和漢戲兩班合作,兩調合流,互相融會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從昆曲、弋腔、秦腔不斷汲取營養,終於形成了一個新的劇種——京劇。
京菜:應該是來北京旅遊的首選美食。京菜的烹調方法可以概括為“爆炒燒燎煮,炸溜燴烤涮,蒸扒熬煨燜,煎糟鹵拌氽”,其中,最具代表的北京烤鴨是元、明、清曆代宮廷禦膳珍饈,傳入民間已有200多年,成為北京特殊風味名肴之首。涮羊肉、香酥雞、賽香瓜、鳳凰趴窩、烏龍吐珠、懷胎鱖魚等都是京菜中的佳肴。
名勝古跡
北京曆經數十代的經營,擁有眾多輝煌的帝都景觀和豐厚濃鬱的文化底蘊,世界最大的皇宮故宮、我國最大的祭天神廟天壇、世所罕見的皇家園林頤和園、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長城、北京最大的古墓群明十三陵,還有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都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北京的宗教建築也是赫赫有名,牛街禮拜寺是北京地區曆史最悠久的清真寺,雍和宮是北京地區最大的一座藏傳佛教寺院,大覺寺是“西山三百寺之巨刹”,白雲觀曾是道教全真派的宮觀,戒台寺是一座具有遼代建築風格的寺廟,紅螺寺是“京北第一古刹”……
氣勢非凡的天安門、皇家花園北海、景色秀麗的香山公園、竹林遍地的紫竹院、環境幽雅的玉淵潭等等雖非宗教建築,但也都是北京的誘人之處。
來到北京,看到的、感受到的不僅是古老帝都的雄偉莊嚴、厚重滄桑,還有現代大都市的時尚繁華、高速便捷,濃重的現代化氣息在剛踏進北京城市就已撲麵而來了,伴隨著2008年第二十九屆奧運會的舉行,北京將再一次將她迷人的魅力展現在全世界人麵前。
三都之地——重慶
重慶,古稱巴州、渝州,位於中國西南部,四川盆地東部,地形從南、北向長江河穀傾斜,地形起伏有致。重慶主城為三麵環水的半島,位於長江與嘉陵江彙合處,是由大江托起的中國最著名的山城。有詩雲“片葉浮沉巴子國,雙江襟帶浮圖關”。
曆史沿革
重慶是巴渝文化發祥地,距今已有3000多年曆史,在曆史上曾三次建都。
巴國國都:周武王十一年,討伐商紂王,推翻了商朝統治。周朝建立後,分封姬姓宗族於巴國,與當時楚國和吳國的國君一樣,賜予子爵。巴之建都江州,即今之重慶。
夏國國都:公元1363年,明玉珍稱帝,定國號夏,改元天統,建都重慶。
中華民國陪都:1937年“七七事變” ,抗日戰爭全麵爆發。11月20日,國民政府發表宣言,正式宣布遷都重慶。同年12月1日,國民政府開始在重慶辦公。1940年9月6日,國民政府發布命令,定重慶市為中華國民陪都。
山城霧都
重慶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冬暖夏熱,雨量充沛,春夏之交雨量最多,素有“巴山夜雨”之說,又由於冬春之際,重慶往往雲輕霧重,易形成霧鎖城區的景象,因此又稱“霧都”。重慶地貌特殊,多以丘陵、山地為主,並呈現出一種由南北向長江河穀地域傾斜的態勢,城市便依山而建,是我國著名的“山城”。
特色飲食
代表重慶飲食文化特色的重慶火鍋以其獨特的風味和吃法,正宗川味的辣香味濃、燙菜的鮮香嫩脆、味美可口而聞名遐邇,香飄四方。重慶街頭,各類鋪麵、各色招牌的火鍋館遍及大街小巷。僅方圓不足9公裏的渝中區,就有火鍋館近3000家之多,重慶被譽為“ 火鍋之城”,實在是名不虛傳。俗話說:“到重慶不吃火鍋,等於沒來重慶”。重慶的火鍋可謂全國聞名,又麻又辣,香味迷人,讓人百吃不厭。
來到重慶還不能錯過山城街頭的小吃,炒米糖開水、涼糍粑、九園包子、熨鬥糕、雞絲涼麵,個個風味不同,味道獨特,可算得體驗霧都的另一番情趣。
關外紫禁城——遼寧沈陽
沈陽位於鬆遼平原的東部,遼寧省的中部,遼河支流——渾河出山口的北部,地理環境重要,為遼寧省省會所在地,也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我國著名的重工業城市。
曆史沿革
沈陽地處渾河(古稱沈水)之北,中國古代習慣把水的北麵稱之為陽,沈陽的名字便由此而來。據對新樂遺址考證,早在7200年前,沈陽人的祖先就在此繁衍生息。木雕——太陽鳥,是新石器時代氏族的圖騰,也是沈陽遠古發端的標誌。從公元前300年燕國遣大將秦開在此屯兵戍邊、建立候城算起,沈陽素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之稱。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遷都於此,更名為盛京。1636年,皇太極在此改國號為“清”,建立清王朝。1644年,清軍入關定都北京後,確定盛京為陪都。1651年設立奉天府。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複稱沈陽市。
曆史古跡
沈陽故宮:沈陽故宮始建於公元1625年,是清朝入關前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創建的皇宮,又稱盛京皇宮,清朝入主中原後改為陪都宮殿和皇帝東巡行宮。沈陽故宮經過多次大規模的修繕,現已辟為沈陽故宮博物院。北京、沈陽兩座故宮構成了中國僅存的兩大完整的明清皇宮建築群。
福陵: 福陵是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和皇後葉赫那拉氏的陵墓,位於沈陽市東北的丘陵地區,故又稱“東陵”,從1929年開始開辟為公園,稱為東陵公園。陵園坐北麵南,四周有紅牆相圍。
昭陵:位於沈陽市區北部,俗稱北陵,為清朝第二代皇帝清太宗皇太極和皇後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昭陵與福陵和永陵齊名,合稱 “關外三陵”,昭陵建築完整無雙獨具特色,仿自明陵而又具有滿族陵寢的特點。昭陵不依山傍水,而是直接建在平地上。四周護以繚牆(圍牆),極似一座小城。全陵占地18萬平方米。
以曆史文化遺存為主的沈陽市還有清初四塔、新樂文化遺址、新樂遺址、太清宮、無垢淨光舍利塔、永安石橋、東北軍閥張作霖帥府、慈恩寺、南關天主教堂等眾多曆史文化遺存。
而今,具有地理位置優越,資源豐富,交通發達,城市功能完備等優勢的沈陽,正在快速的發展著,1998年據國家有關部門對中國219個城市評估,沈陽綜合實力排名第五位,1999年又與京津滬等城市一起被世界銀行列入全球最具競爭力的53個城市之中。足見沈陽的實力與魅力。
六朝古都——江蘇南京
南京,江蘇省省會,長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南京地處我國東西水運大動脈長江與南北陸運大動脈京滬鐵路的交彙點,素有“東南門戶,南北咽喉”之稱。境內綿亙著寧鎮山脈西段,城東鍾山若長龍蟠繞,城西石頭山似猛虎雄踞,故有“鍾山龍蟠,石城虎踞”之說。萬裏長江自西向南滾滾而來,折向東去;秦淮、金川兩河蜿蜒城中;玄武、莫愁兩湖依偎東西山水之間,氣勢雄渾而景色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