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提高口才的方法
“實踐”是提高口才的門徑
說話是人的一種基本能力,這是因為,在人的大腦裏雖然早就貯存了“語言習得機製”,但人的口才並非與生俱來,即使是令人欽佩的名嘴或演說家,也不是在任何場合都能贏得滿堂彩。
說話和其他才能一樣,要日積月累,不可能一步登天。口才好的人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鍛煉中借著觀察聽眾,逐漸掌握技巧,不斷提升自己的說話能力的。說話是為了讓他人能理解自己,借談話來取得互信和互諒。如果你認為對方無法理解你的意思,就不去花時間與心力揣摩語言的門徑,那麼這就表示你並不了解語言的實踐功能。
春秋戰國時代的大說客蘇秦,曾經在鬼穀子門下學藝。出師後先去遊說家鄉洛陽的東周之君周顯王,周顯王不信任他,隻好遠赴秦國遊說秦惠王,結果因為秦惠王“方誅商鞅,疾辯士,弗用”(《史記·蘇秦列傳》)。蘇秦被弄得臉上無光,傷心地回到家裏,妻子不把他當丈夫,嫂子不把他當小叔子,父母不把他當兒子……蘇秦毫不灰心,翻箱倒櫃,找出了鬼穀子給他的《陰符經》,經過一年的反複琢磨和演習,周遊列國,獲得巨大成功。而他的成功正是對“實踐”的揣摩。
很多在口才上取得成就的人,他們大多認為自己從小並不善於言辭。那麼他們為什麼能夠靠嘴上功夫成功呢?很簡單,正因為他們自認為口才不佳,才會加倍努力去提升自己語言的實踐能力。
狄裏斯在西歐被稱為“曆史性的雄辯家”。據說,他天生聲音低沉,且呼吸短促,口齒不清,旁人經常聽不清他在說些什麼。當時,在狄裏斯的祖國雅典,政治糾紛嚴重。因此,能言善辯的人格外引人注目,備受重視。盡管狄裏斯知識淵博、思想深邃,十分擅長分析事理,能預見時代潮流和曆史發展趨勢。但是,他仍然認為自己缺乏說話實踐能力。
於是,他作了一番周密細致的思考,準備好了精彩的演講內容,第一次走上了演講台。不幸的是,他遭到了慘重的失敗,原因就在於他聲音低沉、肺活量不足、口齒不清,以至於聽眾無法聽清楚他所言何事、何物。但是,狄裏斯並不灰心,他反而比過去更努力地訓練自己的說話能力。他每天跑到海邊,對著浪花拍擊的岩石放聲呐喊;回到家中,又對著鏡子觀察自己說話的口型,練習發聲,堅持不懈。狄裏斯如此努力了好幾年,功夫不負有心人,再度上台演說時,博得了眾人的喝彩與熱烈的掌聲,並一舉成名。
要想擁有好的口才,就必須刻苦勤奮、堅持不懈地努力練習,才會獲得令人驚奇和矚目成功。因此,想鍛煉出好口才就不應放過任何一次當眾練習講話的機會。
提高口才的發聲練習
好的口才不但意味著要有好的表達方式,還要口齒清晰。一個人無論多麼有思想,如果口齒不清,聲音沉滯,也無法將他的思想表達出來,傳播給別人。因此,好口才的基礎是發聲,發聲練習對訓練好口才非常重要。
生活中,我們都喜歡聽那些圓潤飽滿、悅耳動聽的聲音,而不願聽灰暗無力、沙啞幹澀的聲音。所以煉成一副好嗓子,不但有助於口才的提高,而且能夠增加你的魅力。
發聲練習的第一步要練氣:人類發出的聲音是以氣息為原動力的,它是發聲的前提。氣不足,則聲音無力;急躁而用力過猛,控製不當,則又會損害聲帶。所以練習發聲,必須先從練氣開始。
(1)吸氣:吸氣要深,小腹收縮,整個胸部要撐開,盡量把更多的氣吸進去。我們可以體會一下,你聞到一股香味時的吸氣法。注意吸氣時不要提肩。
(2)呼氣:呼氣時要慢慢地進行。要讓氣慢慢地呼出。因為我們在演講、朗誦、論辯時,大都需要較長的氣息,那麼隻有呼氣慢而長,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呼氣時可以把牙齒基本合上。留一條縫隙讓氣息慢慢地通過。
學習呼氣與吸氣練習,可以每天早晨進行聯係,就像歌唱家練嗓子一般。長久的,堅持不懈的鍛煉,不但能夠使你的氣息均勻,控製自如,而且會使你氣度不凡。
發聲練習的第二步是聲音培養,當然練聲和練氣是相互結合訓練的。人類語言的聲源是在聲帶上,也就是說聲音是通過氣流振動聲帶而發出來的。練習發聲前,可以先做一些準備性的工作。放鬆聲帶,用一些輕緩的氣流振動它,讓聲帶有點準備,發一些輕慢的聲音,切忌張口大喊大叫,那隻能對聲帶起破壞作用,造成不必要的損害。而且聲帶受損後,是很難恢複的。這就像我們在做激烈運動之前,要做些預熱動作一樣,否則就容易使肌肉拉傷。
做好預備工作,還要在口腔上有所準備。我們知道口腔是人類的一個重要的共鳴器,聲音的洪亮、圓潤與否與口腔有著直接的聯係,所以不要輕視口腔的作用。
首先,進行張閉口的練習,活動嚼肌,也就是麵部。這樣等到練聲時嚼肌運動起來就輕鬆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