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輯 可愛的家鄉(1 / 3)

第六輯 可愛的家鄉

大滴水小記

大滴水在山東省五蓮縣洪凝鎮閆家南山村村東,距縣城約15華裏,是繼“三山”(五蓮山、九仙山、大青山)“一寨”(李崮寨)之後,崛起的又一處新的旅遊景點。它們一並稱為五蓮“三山一寨一滴水”,共同構成了五蓮旅遊業的基本框架。

大滴水之所以被作為五蓮新興的旅遊景點,以筆者之見,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石怪,二是水美,三是故事傳說多。先說大滴水之石怪在何處。大滴水說穿了就是一座東西走向呈弧形的一處大斷崖,斷崖質地為黑色頁岩,寬68米,高度36米。如此規模和形狀的大斷崖在方圓數百裏之內絕無僅有。更為奇特的是斷崖的右側石壁上有一個大石門,高6米,寬4米,與地麵傾斜成450角,輪廓非常清晰,粗看如同人工雕鑿的一樣,細觀方知是天然形成的,當地人稱之為“大滴水石門子”。還有,在斷崖的腰部,雖是寸土不生,但卻生長著七八株粗大的野杜鵑,暮春時節,杜鵑花開,紅豔豔的一排,如起火一般,十分紮眼,令人稱奇。

再說大滴水“水之美”。五蓮多為幹旱少雨天氣,但不論天多麼幹旱,縱然別處水枯龜裂,在陽春三月四月間,這裏卻常年滴水不斷,山泉水叮叮咚咚,如仙人奏樂一般,清脆悅耳動聽。風起時,細流從崖頂淙淙而下,化作霧氣,在崖間飄蕩,人便如在虛無飄渺中,頗有幾分騰雲駕霧的感覺。從崖底往上看,隻看到半圓形的鍋底大的一塊天空。大滴水終年照不進一絲陽光,氣溫偏低,非常涼爽,喘口氣也覺得痛快酣暢淋漓,但因太過陰涼,不易久居。盛夏六七月份,洪水從崖上如青龍般飛奔而下,姑姑滔滔,轟轟作響,如虎吼雷鳴一般,聲震天地,數裏之遙都能聽得清清楚楚,瀑布之大,場麵之壯觀,頗有點四川黃果樹瀑布的氣勢,觀之令人震撼。大滴水常年氣溫偏低,比四周低約5-6度,是一座天然的巨型大冷風庫。即便盛夏此地仍有陣陣寒意。冬日冰雪不易融化,大約從陰曆頭年的11月,到第二年的5月底前,崖壁上均能看到厚厚的冰川,特別是寒冬臘月,崖壁全被冰川覆蓋,白茫茫亮晶晶一片,有的地方上搭下掛,似鍾乳石一般;有的如樹木,緊貼在崖上;有的又像正在往崖上攀登的獅子……栩栩如生,千姿百態。不能不令人讚歎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有關大滴水的民間故事傳說甚多,其中最有名的有二:一是大滴水的由來,二是石門子的傳說。關於大滴水的由來流傳著一個與漢高祖劉邦有關的傳說。秦朝末年,劉邦與項羽爭霸天下,相傳二人曾在大青山一帶發生激戰,劉邦的大刀都被砍鈍了,就在街頭拖兒山上的一塊大石頭上磨刀,磨完後為了試試刀鋒,轉身朝南山村東的山嶺上砍去,隨著轟隆一聲巨響,隻見金光四射,巨石橫飛,形成現在的大斷崖。劉邦稱帝後,後認為紀念劉邦的豐功偉績,就把他曾磨刀的巨石稱作磨刀石,把大斷崖稱作試刀崖(後來演變成大滴水)。

關於石門子,在當地有一個流傳著一個動人的美麗傳說。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閆家南山村東大槐樹下,住著一位非常美麗的姑娘。姑娘姓閆,從小父母雙亡,以養蠶織布為生。閆姑娘不但人長的漂亮,並且勤勞善良,人們都說這姑娘有一副菩薩心腸。姑娘的美貌和名聲遠播四方,慕名求患者絡繹不絕。在閆家南山村南二十多裏地,有一個名叫杌子的村莊,村裏有一個綽號“白眼狼”的財主,早就對閆姑娘的美貌垂涎三尺,曾幾次托人上門提親,並許以重金,不料都被閆姑娘嚴辭拒絕了。財主惱羞成怒,偷偷進村搶人。財主遣送一幫爪牙,悄悄潛進姑娘的家。閆姑娘突然從夢中驚醒,即刻意識到來了歹人,趕緊從後窗跳出逃走。財主的爪牙發現了拚命追趕。姑娘怕驚擾了百姓,匆忙中跑道村東的懸崖邊上。姑娘冷笑一聲,縱身跳下懸崖。家丁們前腳剛走,正好過海八仙之一的呂洞賓路過這裏,將其芳魂收起,用手指一揮,在崖壁上畫出一扇石門,用掌緩緩推開,把閆姑娘的魂魄安放在裏麵。之後,呂洞賓留下三隻石盤子過海去了。

呂洞賓走後,閆姑娘的魂魄竟變幻成形,芳魂複生成了仙姑。閆家南山村的百姓都知道了閆姑娘已成仙人,他們紛紛前來燒香磕頭,對仙姑頂禮膜拜。因感念呂洞賓的搭救之恩,仙姑經常用石盤子盛著藥物、吃食救濟窮人。隻要誰家有難,不管是孩子生病還是缺吃少穿,隻要對著石門喊一聲:“石門石門,借個盤子,救救苦命人。”,仙姑就會借給石盤子,回家包準心想事成,要藥有藥,要糧給糧。不過借的盤子必須在三日內歸還。打那以後,前來取藥借盤子的窮人絡繹不絕,仙姑每次也都一一應驗。就這樣,仙姑解救了不少的窮苦人。為了答謝仙姑的恩情,善男信女們在石門的一旁建了個小廟,供奉仙姑。大斷崖從此香煙繚繞,香火日盛,一時間名聲大震。

此事很快傳到杌子村“白眼狼”耳裏,他巧裝打扮成窮人模樣,到石門前訴說家中不幸,想借仙盤一用。“白眼狼”的花言巧語,終於騙得了仙姑的同情,將石盤借出。“白眼狼”騙得石盤後,匆忙趕回家中,對著仙盤要這要那,仙盤都一一應驗。財主貪心不足,不覺三日已過,仙姑見仙盤未還,掐指一算,頓時恍然大悟,悔恨自己上當受騙,將仙指一揮,收回了石盤的法力。“白眼狼”見盤子不再靈驗,氣急敗壞之下,將盤子照準門前的石墩狠命地摔去。隻聽轟隆一聲巨響,“白眼狼”被炸的粉身碎骨。仙姑被騙很是傷心,擔心再被惡人利用,遂將石門關閉,再也不向外借盤子了。那年這一帶遭遇了特大旱災,百姓望天興歎,祈求仙姑仙靈。突然,大斷崖處傳來“叮叮咚咚”悅耳的水響。隻見亮閃閃的水滴正一滴一滴急匆匆地往下流,人們激動萬分,捧起水就喝。奇跡出現了,本來常年咳嗽的喝了這水之後立時不咳嗽了,常年頭痛腦熱的喝了不頭痛了,就連自小失明的喝了竟也複明了,連啞巴也會開口說話了。人們都說這水是仙姑的眼淚變的,是她不忍看到百姓受苦,將自己的眼淚化作泉水,解救窮人。打那以後,大滴水從此經年滴水不斷,成為奇觀。人們為了感念仙姑的善行,就將常年流水的那座大斷崖起名大滴水,並重新在大滴水右側建了一座高大的仙姑廟,常年香火供奉。村裏的老人講,解放前,諸城、莒南等地的善男信女經常有人前來上香,並在仙姑廟前紮台子唱大戲。可惜仙姑廟在文革中被毀,現在隻有一些殘磚斷瓦散落在那裏,可以從牆基處依稀辯出當年仙姑廟是何等的龐大。

以前,由於受經濟條件的限製和交通閉賽等的緣故,大滴水並未引起人們的矚目。不過近幾年,大滴水因其自身獨特的小氣候、奇異的自然景觀,加之其南靠七連山老母閣、大馬棚等景點,有著巨大的潛在的旅遊和生態價值,引起了當地政府和有識之士的重視。猴年伊始,鎮政府和閆家南山村廣泛吸納民間資金,對大滴水一帶開始進行保護性開發,方圓數十裏地全部新植了各種樹木,並建起了供遊人休憩觀光的微型涼亭,大滴水的名氣鵲起。隨著人們旅遊觀念的改變,早已看慣了名山大川的人們悄然興起了一股就近旅遊的熱潮,許多城裏人,還有到五蓮出差的人,都陸續來到大滴水一觀。他們或在曲折的羊腸小道上走一走,或輕輕地呼吸一口原汁原味的山澗的空氣,或側耳細聽呼嘯山澗的鬆濤聲,或品嚐一口清涼可口的山泉水,或者采一朵遍地盛開的山花,或聽一聽仙姑的故事,或感受一下大斷崖奪人魂魄的氣勢,領略一下“寵辱不驚任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任天上雲展雲舒”的人生境界,倒也妙趣無窮。

如今,寂寞了數十年的大滴水在五蓮已成了一處人們閑來觀光旅遊、放鬆心情的又一絕好去處。也許再過三五年,大滴水定會名動日照,聲播齊魯。筆者也一定會再次暢遊大滴水,盡覽大滴水之神韻。

神奇瑰麗馱兒山

在我的家鄉——山東省五蓮縣街頭鎮南西峪村北、坊子村東麵,矗立著一座似老翁背負嬰兒的高山,常吸引旅客和路人側身仰望,凝神細思,這就是當地有名的駝兒山。

馱兒山因主峰與山後小峰緊密相連,狀如老翁負子而得名。又因整座山峰似一匹昂首豎尾、中間平緩且有突峰的駱駝,《齊乘》稱其為駝山。曆代文人遊覽此山後曾寫下大量詩文。清光緒《日照縣誌?藝文誌》中即有丁守健《過馱兒山》詩一首:“慈父嬌兒兩意歡,朝朝繈負列崗巒,天公繪出劬勞象,常遺人間孝子看。”

托兒山雖然沒有五蓮山、九仙山那麼出名,但有每一處景點都頗有特色,更兼有神奇的民間故事,使得這座山越發神奇俊秀。傳說中首推“寧打和尚別打寺”。據說有一年,山上滾下一塊萬斤巨石,朝著山下的寺廟砸去。有人發現後高聲喊到:“打了寺,打了寺!”提請寺內防範。聽到喊聲,從寺內急忙走出一住持和尚,朝那塊石頭跪下,口中念念有詞:“阿彌陀佛,打我和尚別打寺”這石頭到了他跟前,立即停住不動了。從此這和尚廟便叫起打了寺。和尚以身護寺的事跡,感動了方圓數百裏的百姓,人們紛紛捐資,擴建了廟宇,請來了佛爺、龍王和十八羅漢塑像,使打了寺成了規模宏大的名寺。遺憾的是,寺廟毀於戰亂,隻剩遺址。那塊滾下的石頭已被開采利用,早已無處可尋。

秦王無字碑可算是鬼斧神工,妙趣天成。它矗立在山前一麵高坡上,約有五六米高,酷似人工雕鑿的石碑。在這裏流傳著一個秦王趕山的故事。傳說當年秦始皇來山東巡視,路經這裏,正趕上這地方發大水,駝兒山西洪水被山攔住,成了一片汪洋,擋住了秦始皇的去路。東海龍王的小女兒看上始皇,偷偷從龍宮盜出神鞭,送給秦王,秦王借助神鞭,唰唰唰,就將大山辟為兩段,抽出現在的石門口子。洪水瀉下後,淹在水中的北、中、南三個西峪都露了出來。這一鞭抽出兩座山,一座是駝兒山,另一座是路南的石人山。人們為了報答秦始皇和小龍女,把那塊天然的石碑稱為秦王無字碑,並在山上建起了秦王寺,塑上秦王像,供世世代代人供奉。可惜秦王廟毀於文革,而今僅有幾塊斷牆殘垣留在哪裏,默默的訴說著秦王的功德。

大小鵓鴿崖可謂是馱兒山的一景。這裏這裏的陡峭險要,曾是鵓鴿們的樂園,因而得名。相傳鐵拐李治理好九仙山之後,經常來這裏練功學法,久而久之,他的身體就和這座山峰融為一體,化成現在的樣子。他的真身則從山後大光崖上,順著臘杆滑下山去,加入“八仙”之列飛洋過海去了。他留下的雖是假身,也是對駝兒山的報答。它永久地矗立在這裏,保護住大山永不受妖魔鬼怪侵擾。

石浪是馱兒山獨有的景觀。在山半腰,隨處可見一塊塊圓滑的巨石似從山頂流淌下來一般,形成一道逼真的石浪,一石多層,形成石上迭石,讓人覺得恍如進入了海底世界。據說很多年以前這裏曾是一片汪洋,隻是秦始皇趕山之後,海水南退300裏,這裏才成了陸地。傳說而已,不足為信。

磨刀石是馱兒山最高的一塊石頭,方圓幾百裏內清晰可辨。石高達二三十米,寬二十幾米,靠閣的一麵似一刀切成,光滑如砥,若是想從西麵到達此石異常艱難,簡直難於上青天,不過從東麵爬就容易得多。傳說這是供秦始皇磨劍之用的磨劍石,也稱望海石。它麵朝東方,似蹺首遠望東海。每當夏秋陰雨天氣,馱兒山頂雷聲隆隆,聲勢駭人,老人常嚇唬小孩:“別哭,老天爺在磨刀石上磨刀子,磨完刀子就下來”,小孩子自然不敢再哭鬧。

在馱兒山的磨刀石下,有一個碗口粗的豎洞,當地老百姓就海眼。據說,這個海眼直通東海。傳說有一年有個打柴的不小心把扁擔掉進這個洞裏,幾個月後這個人到東海去,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了這根扁擔。馱兒山通大海的事由此傳開。到底通不通東海無人知曉。

馱兒山不單是風景勝地,而且也是革命聖地。在這裏流傳著農民領袖厲應九反洋教的故事。清末,德帝國主義侵占山東後,在駝兒山前的後街頭村建起一座教堂,洋教士薛天資在此以傳教為幌子,欺壓當地農民,被坊子村農民厲應九聯合駝兒山一帶18個村莊的農民懲治。厲應九帶領數千民眾在駝兒山上安營紮寨,此舉驚動了清朝官府,派兵鎮壓,官兵將駝兒山圍得水泄不通。義軍退到山頂扯起大旗,用雷木滾石打退敵人的進攻,但終因寡不敵眾,起義失敗。厲應九則順著鵓鴿崖,騎著雙手握著花槍臘杆子,從山後大光崖上滑落下來,落在沙土坑上,在青草棵的掩護下遁走。

這次反帝反清鬥爭離現在長達百年,雖遭失敗了,但馱兒山下人民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永遠載入史冊,激勵著千千萬萬的後來保衛和建設自己的家園。早在抗日戰爭時期,就在這裏建起根據地,濱北、日北的區、縣機關,濱海主力部隊曾先後在這裏駐紮過。

慈父嬌兒兩意歡,神奇瑰麗馱兒山。也許是沾了大山的靈氣,駝兒山一帶的人們個個勤勞善良、家家老少和睦,人人過著平安和諧的生活。隨著五蓮旅遊事業的興旺,相信馱兒山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走出五蓮,名滿天下。

灰天鵝之戀

在蓮山腳下有一座隻有十幾萬人口的山城,小城西北角上有一個不大不小的湖泊。這裏水草豐茂,魚蝦成群,許多叫不出名字的水鳥在這裏自由地飛起又落下,落下又飛起。水光、飛鳥、遊魚、水草……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山水畫。秀美的湖光山色吸引了眾多遊客的目光。

在小湖邊上,常年停靠著一隻小小的乳白色的遊船。遊船小的僅容得下十幾個人乘坐,遠看就像一隻美麗的白天鵝停在水麵上。微風徐來,遊船輕輕的晃動著,這隻“白天鵝”的頭一低一抬,成了一隻活生生的白天鵝。每當星期天、節假日,人們紛紛攜妻帶子,來到這裏,乘興登上這隻小船,在平靜的湖麵上來來回回,盡情地嬉戲、玩耍。人鳥共處,其樂融融,宛如人間仙境一般。

一個豔陽高照的秋日,一隻年輕漂亮的灰天鵝扇動著翅膀來到這裏,棲息在護岸上。以前,這裏從沒有出現過灰天鵝。這隻灰天鵝的到來立時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人們紛紛把美味的烤麵包沫、鮮嫩的蔬菜葉拋向他,讓他盡情享受這人類的友善和真情。

可是,令人奇怪的是,對人類的熱情和友好他似乎並不怎麼領情。他獨自一人,在湖麵上飛啊飛啊,一忽兒貼著湖麵悠悠地飛,一忽兒又倏地插向半空,一忽兒……他飛起落下的動作是那麼美麗,像飛行員在作特技表演,又像故意在炫耀著什麼。他“夠嘎夠嘎”叫著,叫聲是那麼雄壯,那麼令人振奮。有時他輕輕地“夠拉”一聲,像戀人在娓娓低語,有時又默默無語,孤獨無助……但,誰也聽不懂他到底在叫著什麼說著什麼。他的表情有時那麼高興,那麼亢奮,有時又很憂傷,很黯然,有時……

人們繼而發現,從來的第一天起,這隻年輕的灰天鵝的蹤跡不離那隻遊船左右,他那靠的那麼近,那麼親密。有時低語幾句,有時像個調皮的孩子,正飛著,突然用翅膀拂一下船體,然後趕緊躲開,有時用尖尖的嘴巴輕輕親吻一下船頭。他是那麼執著,不管風吹雨打,不管烈日曝曬,也不管遊人轟他,他兀自圍著那隻“白天鵝”盤旋著,飛舞著。他的執著讓所有遊客感動。

然而,有那麼幾天,人們發現,這隻灰天鵝叫聲嘶啞,明亮的眼神暗淡下來,飛行變得遲緩,整天趴在岸邊的草叢裏,懨懨的,幾乎一動不動。然而,他的頭顱卻一直高昂著,目不轉睛地注視著湖中那隻漂亮的“白天鵝”。

這隻灰天鵝的行為引起了越來越多的人們的關注。也不知是誰說了一句“這隻灰天天鵝怕是戀上白天鵝了”。大家這才如夢初醒。“灰天鵝戀上遊船”的故事像灰天鵝的翅膀一樣,迅速傳遍了小城的角角落落。很快,省市縣新聞記者來了,這隻灰天鵝連同那隻遊船頻頻出現在電視畫麵,上了報刊頭條。人們都為這隻執著的灰天鵝的戀情打動,紛紛獻計獻,想盡辦法,拯救這隻生病的灰天鵝。可是誰都沒想出一個合適的方案。

天鵝之戀驚動了省城一位資深鳥類專家。他匆匆忙忙來到小城,來到這隻灰天鵝的身邊。專家經過仔細觀察,得出了最後結論:這隻灰天鵝失戀了!

灰天鵝失戀的消息迅速傳遍小城,傳遍省內外。無數熱心的人們紛紛通過報刊、電視、網絡給失戀的灰天鵝找個新娘。

於是,一隻隻美麗的雌性白天鵝被送到了湖邊,令人奇怪的是,這隻灰天鵝居然對白天鵝們理不睬,就像白天鵝們不存在一樣。小城的人們一時陷入了巨大的失落和焦慮之中。

最後,還是那位資深鳥類專家給出了一條建議:將那隻乳白色的遊船裝修一新,讓她做灰天鵝的新娘。並移至湖邊,從此作為灰白天鵝的家,永不作遊船使用。

建議報到當地政府那裏,政府部門立即做出批示:不惜一切代價挽救這隻灰天鵝,讓有情人終成眷屬。從此,那隻灰天鵝開始了和“白天鵝”的“家庭生活”。每天,灰天鵝都快樂地圍著“白天鵝”飛翔、嬉戲、歌唱……

灰、“白”天鵝之戀成為小城一個新的亮麗的文化景觀。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欣賞。許多戀愛中的年輕男女們更被毀“白”天鵝之戀所感動,紛紛來到小湖,遠眺著這世上少有的一幕,同時也暗暗祈禱自己的戀人如同這灰天鵝一樣執著專一,期盼著自己的愛情如灰天鵝和“白天鵝”一樣天長地久。

豆沫子瑣憶

豆沫子,在我老家那個地方方言叫“凍麻子”,是山裏莊戶人家用黃豆麵和蔬菜做的一種副食。老話說:蘿卜白菜,各人好的是一嘴。說句心裏話,我對豆沫子確是情有獨鍾,以至於百吃、千吃也不覺得夠。不為別的,就因為我是從小吃豆沫子長大的,對豆沫子有一種難以割舍難以言狀的情愫。

我的家鄉在農村,從旅遊的角度講,那可是個有山有水的好地方。但在過去那又是一個偏僻閉塞貧窮落後的山區,那裏生產的糧油作物主要有地瓜、花生,蔬菜主要有蘿卜、白菜。記得小時候,家裏窮,人口又多,生產隊分的那點口糧年年吃不到頭。那時吃了上頓愁下頓,現在想想真難為母親了。為了省點糧食挨乎到過年,母親想了個辦法,三天兩頭做糊糊豆沫子。用二哥的話說就叫做:“糧不夠,豆沫子湊”。那時隔個三天兩日,我家就吃一頓豆沫子。母親手巧,什麼豆沫子都能做,記得那時常吃的有開春的白蘿卜豆沫子、幹蘿卜英子豆沫子;三伏天的菠菜豆沫子、地瓜秧頭豆沫子;有秋天的爬豆莢子豆沫子、辣菜英子、蘿卜英子豆沫子;冬天的方瓜豆沫子、等等,五花八門,啥都有。而我最喜歡吃的是蘿卜的和地瓜秧頭的。蘿卜豆沫子做法,是將大白蘿卜用擦窗子挫成條,上鍋煮煮,淘淨水份,再撒上把粗鹽粒子和豆麵,蒸熟拌拌就成了。這種豆沫子吃起來香、有點硬,但口感好,有咬頭。地瓜秧豆沫子,農曆六、七月,雨水大,地瓜秧瘋長的時候,專掐那些又嫩又胖的地瓜秧頭,用刀切碎用開水一燙,淘去青幹氣味,再煮熟即可。這種豆沫子吃起來粘、軟、爽口,最有吃頭。

說是豆沫子,但往往名不副實,因為那時全家分不了幾斤黃豆,除去7月15日鬼節做桌豆腐以外,剩下的也就了了無幾了,所以每次做豆沫子,母親都是用拳頭大的小瓢量好,不多也不少就一小瓢。要是哪回不小心多用了幾粒,下回做飯時母親就得少用幾粒找上,所以一大鍋豆沫子其實能看到的也就那麼幾個豆渣渣子罷了。到現在我家老屋裏還有一個碓,是用一根一摟粗的大長木頭做的,母親說有100多年了。母親過去常用來拤豆子做豆沫子用。記不清那時有多少個早晨,我睡著睡著就被隔壁鍋屋傳來的“咕咚咕咚”的矻碓驚醒了,其實等我聽著的時候,母親早已起來忙活了一兩個鍾頭了。

那時候莊戶人家沒什麼好吃的,在我看來,能吃上香噴噴的豆沫子已是莫大的口福了,我那時最喜歡的吃法是煎餅卷豆沫子就大蔥,拿一個厚敦敦的大地瓜幹子煎餅,包上一大包豆沫子,夾上根粗白子大蔥一卷,張開大口鋼登一咬,那種快意簡直是人間的一大享受。當然啦,要是再抿上點豆沫子醬就更美不過了。夏天吃晚飯的時候,我常常扛上這麼一個大煎餅,有時胳膊下再夾一個,一個人來到門口那棵大楊樹底下,往那個大樹墩子上一坐,嘴裏大口大口地嚼著煎餅豆沫子,耳邊聽著知了“熱死了,熱死了”聲嘶力竭的叫聲,偶然一兩陣小涼風一吹,真是愜意極了。這樣的日子我一直過到上完了村小學。

上初中的時候,學校在外村,我每周回家兩次拿幹糧。每次回家母親都給我炒上罐頭瓶子豆沫子。夏天怕酸,一頓吃不了,我便把豆沫子分給幾個要好的同學吃,他們一邊忙不迭的吃一邊不斷地說:“真好吃,真好吃”。到了冬天天涼了,豆沫子放個三四天壞不了,我便不舍得給別人吃,用煎餅卷了,自己一個人來到校東麵的小河邊慢慢地吃。那時雖然吃的比不上家境好的同學,可也覺得是多麼幸福滿足啊。上了高中,學習緊,離家又遠,我常常一周或兩三周回家一次。不回家的時候,父母就給到校送飯。記得高三那年冬天,就要年底考試了,我一連三周沒回家。鹹菜早吃光了,幹糧也快沒有了,大雪接連下個不停,我心裏很著急。星期六放了學,正準備回家,父親來了,背著個大包袱,滿身都是厚厚的雪,眉毛胡子上都結了一層薄冰。父親放下包袱,雪都沒顧上打撲,從包袱裏拿出一撂煎餅,還有一小盆豆沫子,說:“餓了吧,快吃吧,還熱著呢”。我一試果然溫乎乎的,我奇怪:這麼冷的天,又步行走了三四十裏路,豆沫子怎麼還熱?父親見我迷迷瞪瞪的樣子,笑著說:“怕涼了,我揣著小跑著來的”,聽了父親的話,看看他滿頭的白雪和頭頂上冒著的熱氣,我心裏一酸,眼淚止不住流下來了。看著我大口大口地吃豆沫子,父親很滿足地笑了。起風了,父親要走了,我送他出了校門。臨別時父親說:“下回我再給你捎豆沫子”,風越來越大。遠遠地,我看見父親慢慢地爬上那道山嶺,身子一點點地轉到山坳裏去了。這時淚水又一次模糊了我的雙眼,我在心裏發誓:一定要……。

蒼天有眼,高中畢業後,我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順利地考上了省城一所大學。兩年大學期間,每逢假期回家,我總要母親炒頓豆沫子吃。開學臨走時還讓母親裝上一小袋捎給我那幾個自小在省城長大的同學,他們常常邊吃邊嘖嘖地說:“想不到有這麼好吃的東西”看著他們那副貪吃相,我心裏湧起一陣自豪和難言的苦澀。

大學畢業後不久,我結了婚成了家,並將家安在了城裏,母親仍住在鄉下老家,豆沫子便不常吃了,可時間一長,便怪想的慌,急急地上街買點解解饞,但總覺得那味道不如母親親手做的好。盡管現在我家裏生活和過去沒法比了,但每次回老家看望母親,我總不忘讓母親給我開個“小灶”,做上一碗豆沫子,雖然看著母親年紀大了,行動不便,可我總忍不住。對此,妻子多次跟我開玩笑,說我是“窮漢命”“豆沫子肚子”。對此,我總回之一笑:慣了,改不了了。其實,對於是機關出身的妻子來說,她哪能從骨子裏體會到我的這種豆沫子情結呢。八歲的女兒倒是和我相似,每次吃豆沫子總少不了她的份。每當看著我和女兒近乎貪婪地吃著豆沫子的時候,站在一旁的母親臉上總是綻放著燦爛的笑容,我知道,那是一種關愛,更是一種滿足的笑。是啊,現在的生活條件恐怕是我母親那輩子的人們做夢也想不到的。

豆沫子這一嘴,恐怕這輩子我都改不了了,我也真的不想改不敢改了。記得一位哲人說過:“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這話,我信。人啊,在頓頓吃著餑餑饅頭的時候,就應該不能忘了吃糠咽菜的日子,更應該想一想這餑餑饅頭的來曆,想一想家鄉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原因,不是嗎?

街頭大豆腐

在我的家鄉山城五蓮,街頭豆腐(即街頭鎮大豆腐)可謂是一大民間小吃。街頭豆腐之所以能在花樣眾多的五蓮小吃中占有一席之地,並堂而皇之登上城鄉婚宴、迎送賓客等大雅之堂,皆因為其在選料、加工、炒製、品質等方麵有其獨到之處,使得街頭豆腐卓耳不群、非同凡響,故而在當地流傳著“到五蓮,不吃街頭豆腐是枉然”一說。

街頭豆腐外觀呈乳白色,特別細嫩,聞之清香淡淡,啖之有燙、嫩、酥、香、鮮、略苦等風味,極為爽口,加之不含任何添加劑,形成了其特有的品質。豆腐的製作是以小黃豆為原料,經浸泡、磨漿、過濾、煮漿、加鹽、凝固、打包等工序加工而成。盡管和其他地方做豆腐的工序大致相同,但每道工序都比較講究。先說選料。正宗的街頭豆腐一定要選用當地產的小笨豆,顆粒小、有黑色斑點,如魚眼,結實圓韻,浸泡前要剔掉所有壞豆、蟲眼豆,確保用料的純正。再說浸泡。浸泡時間春夏日2—3小時,秋冬日需3—4小時,時間太長豆子易發嗖變味,太短磨製費工,影響出漿。第三道工序,磨漿。泡好的豆子要打漿,過去農家大都用石磨人工推,一盆豆子往往需三四個人、一兩個小時,非常費工,現在大都改用機器磨,省工省力。不過若是來了特別要緊的客人,或者自己吃,不少人家還是喜歡用人工推,這樣磨出的豆漿保持了豆子的自然品質,不摻雜機器的生鐵味,最為正宗。我母親70多歲了,是做豆腐的老手,幾十年了,她老人家做豆腐還是習慣顛著小腳上磨推。我們常嫌麻煩,她卻說,吃一回就吃個好味道。豆漿磨好了,鍋裏的水也開了,接下來的工序是濾漿,就是用帶有細網眼的豆腐布袋將豆漿過濾到開水裏,再將豆渣分離。第五道工序是煮漿。將濾好的生豆漿燒三五個開鍋,約摸10來分鍾時間豆漿也就熟了。這時的豆漿如同鮮牛奶一樣幹稠、細膩、滑潤,有一股濃濃的香甜氣息。誰見了誰都會忍不住喝上一大碗,既解饞又過癮。第五道工序,蘸漿。第六道工序是加鹽、凝固。將燒好的豆漿舀到事前準備好的大缸裏,再將按每十斤豆子1兩鹵水的比例蘸漿,鹵水用量過大則豆腐易老、味苦,過少又不易結塊。同時按每十斤豆子半斤鹽的比例加入食鹽。鹵水及鹽巴下缸後千萬不要反複攪動。有些心急的人喜歡來回攪動,這樣都容易使豆腐變老,豆腐不細嫩,缺乏靈氣。約摸10來分鍾後,待豆漿逐漸凝結成團,形成豆腦。在老家,村裏人都喜歡吃豆腐前先喝一豌豆腦,特別是在冬日,又暖身又爽口,通體真是舒服極了。豆腦形成了,剩下最後一道工序就是成形打包。漿豆腦小心地舀到豆腐筐子裏,再用豆腐布蓋好,上麵壓上一塊大石頭,將水逼出,應以豆腐筐子滴嗒水為宜。這樣一筐子大豆腐就算大功告成了。

現在做豆腐的喜歡用石膏蘸豆腐,不用鹵水,雖然出豆腐率高了、更白、更省事了了,但豆腐硬、脆,味道也不純了。正宗街頭豆腐是不屑於用這些小伎倆的。雖然傳統製作方法可能繁瑣些,但地道、正宗,保持了豆腐的原汁原味,口感自然上乘。現在街頭豆腐比以前有了一些改進,如在磨豆漿的時候加一把花生米,或蔬菜之類,製作出“花生豆腐”、“三鮮豆腐”、“山菜豆腐”、“草莓豆腐”、“芝麻豆腐”以及加有花生仁或米仁成份的營養豆腐等諸多新品種,五花八門,令人目不暇接,使各種營養成分得到更好的組合,豆腐的香味更加濃鬱,營養更加豐富,口感更加純正,又沒有任何汙染,當屬標準的綠色健康食品。

在街頭鎮鄉村,豆腐的吃法很多,可煎、可塌、可貼、可炸、可作餡,什麼油炸豆腐幹、鹹豆腐、菠菜熬豆腐、豆腐包子、凍豆腐、豆腐卷等等,五花八門。可用於製作主食、菜肴,亦可當做小吃。不過最傳統最豪放最有地方特色也是我最最喜歡的一種吃法是煎餅卷鮮豆腐。拿一張又白又軟的地瓜煎餅,整張攤開,叉起一方大豆腐,再叨上一大筷子蔥拌辣椒,卷成筒狀,往嘴裏一送,快意地一咬,滿口香噴噴、軟鼓鼓,要多美嘴有多美嘴。小時候,每每這樣吃的時候,心裏直覺得比神仙還神仙。

據傳,豆腐始於公元前2世紀漢高祖劉邦之孫、漢淮南王劉安所製,距今已有2200多年曆史了。《清異錄》稱小宰羊;蘇軾詩稱軟玉;陸遊詩稱藜祁、犁祁、《稗史》稱豆脯,天祿識餘》稱來其;《庶物異名錄》稱菽乳;並有沒骨肉、鬼食等異稱。至於街頭豆腐起源何時,已很難考究了。但據老祖宗們講,明代以前街頭一帶就有人開豆腐坊,若照此計算,少說也有八九百年之久了。

街頭豆腐雖然沒有四川“麻婆豆腐””、山東“泰安豆腐”、湖北“房縣豆腐”、廣東“九龍豆腐”、湖南“富田橋豆腐”、陝西“榆林豆腐”、江蘇淮安“平橋豆腐”;浙江麗水“處州豆腐”等豆腐那樣名滿天下,但時下,街頭大豆腐以其營養豐富、工藝獨特、品質優良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近年來街頭豆腐在技術上和裝備上發展迅速,其包裝材料不斷更新,技術越來越先進,這樣便可以將豆腐作長途運輸,促進了街頭豆腐產業的發展。

如今,街頭豆腐早已經走出山鄉走出山村,走進城裏的大街小巷,不但在五蓮縣城、乃至日照城區,甚至濟南,亦可以看到“街頭大豆腐”的招牌。隻要誠信經營,莫丟了街頭豆腐的特質,我想將來街頭豆腐一定會走出山東,走向全國各地,興許有一天還會一不小心走出國門,小吃長成大產業,既賺了老外的票子,又弘揚了豆腐文化,如此富民利國多贏之舉,豈不美哉快哉!

街頭發團

臘月初陪小女進城逛街,忽然發現有賣“街頭發團”的。望著那一方一方黃燦燦的發團,嗅著那一股一股撲鼻的玉米香,我不禁脫口而出:啊,久違了,香甜的“街頭發團”!啊,又要過年了!

我的家鄉街頭鎮是一個古老的山區小鎮,這裏曆史悠久,飲食文化更是源遠流長。雖然近年來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但許多飲食風俗習慣一直流傳至今。過年蒸發團就是其中較為講究的習俗之一。

“發團”,是“發”和“團”組成,其寓意是新年大吉大發、全家團團圓圓。它蘊含著人們對新年美好生活的企盼和向往。“發團”作為一種過年食品,據我了解,在五蓮雖然有不少地方過年也蒸“發團”,但尤以街頭發團為最。在以前的街頭老家,年底前蒸發團,幾乎是每家每戶準備年節的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