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語(序)(1 / 1)

我的心語(序)

若從發表的第一篇習作算起,我從事業餘文學創作已有20餘年了。期間,累積創作了近千篇各類體裁的文學作品,出版小小說集、故事集、寓言集十多部。看著書房裏數百本(份)樣報樣刊和十幾本作品集,心中湧起無限的欣慰與感慨。麵對它們,我覺得是那麼親切,像我的一個個孩子,溫馨而幸福。那一刻,那些遠逝的溢滿酸甜苦辣的日子,恍若被我一一珍藏在這些書稿中了。這種感覺,真的很微妙很美妙,寸管難書,可意會不可言傳。

萬千情感中,總有一種感覺在心中隱隱泛起,讓我懷揣小鹿,惴惴不安,甚至於輾轉反側;總有一個聲音在耳畔回響,並且隨著時日延伸,歲月流逝,這種聲音日趨強烈,無時無刻不在鼓蕩著我的耳膜,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響——這就是出一本散文集的願望和夢想。它是如此清晰,如此深刻,如此強烈。可我無言以對,隻有一邊勤奮寫作,一邊默默期待!期待幸運之神的悄然降臨!

說到散文,大家對這種文體特點,耳熟能詳,就是“形散而神不散”。而我認為,散文除了做到這點以外,還有一點應當堅持的,也是創作過程中無法回避的一個字—— “情”。其實,任何文學作品都是情感和思想的產物。作為誕生最早的文學樣式之一的散文尤其如此。字裏行間無處不溢滿作者的情感,這種情感或快樂或憂傷,或歡喜或悲戚,或感激或憎惡,可謂是酸甜苦辣,盡在其中。沒有飽滿情感的散文是難以打動讀者打動人心。古人雲:感人肺腑著莫乎於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種情感不虛假不造作,發自作者內心發自肺腑,是心底的聲音。抒情散文如此,敘事散文如此,即便純寫景物的散文亦如此,正如先哲們所言“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沒有情感的散文如行屍走肉,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其味同嚼蠟。另外,散文要真實,寫真人、真事、真景,抒真思、真情。沒有了真實也就沒有了散文的價值和生命力。這是我個人對散文文體的理解,也是我的一點創作體會與感悟。也許這種觀點有些偏頗,我卻依然堅持著,並用這種要求和理念指導我的創作實踐。雖然我的不少散文作品遠未達到這一追求和目標。

這些年,我寫下的散文作品總數也有三四百篇,它們或長或短,或寫景狀物,或抒情達意,身段可謂千姿百態,相貌或醜陋或可人。有一點是共同的,這就是它們無不真實記載著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包含著我的情愛、認知和思想。這些作品大部分在各級各類報刊、著名網站發表轉載過。而整合成一本集子以便於保存和供人集中閱讀一直是我的最大期待。這也是前文所言為之輾轉反側的原因。日積月累,漸成心病。從內心說,我對這些作品較之其他如小小說、故事等更為珍愛和歡喜。因為它們都是我生活的真實縮影,見證著我走過的每一步,更飽蘸著我的情,我的愛,還有我的痛。猶記得無數個月上枝頭,夜深人靜的時刻,我獨自一人,靜坐書房,泡一杯香茗,在嫋嫋的茶香中,柔和的燈燭下,默默翻閱這些篇什,仿佛重新走進那些七彩的日子,走進文中記錄的那一個個場景,那些山、那些水、那些花草樹木,還有那些鄉裏鄉親……一切猶在眼前。那些山水草木、鳥獸蟲魚像活生生的人,在跟我對話、交談,對我微笑,與我低語,向我傾訴;我的鄉親和我盤腿而坐,拉著家長裏短,農桑家事。

機緣巧合,把它們彙集在一起組成一個完整有機體的機會來了,我興奮不已,用了整整兩周左右時間,夜以繼日,進行搜集、整理、修改、增刪,幾易其稿,終於有了呈現在讀者眼前的這本集子,散亂的珠子從此有了一根紅線,零散的果實被裝進一個結實而美麗的筐籃。照實說,對收入集子中的每一篇拙作,我都反複斟酌,仔細校對,唯恐有半點差池與謬誤,對不起讀者朋友和編輯老師的厚愛。我的態度是認真的,坦誠的。

編輯過程中,遇到一個問題:給書起一個合適的名字。它讓我長時間舉棋不定。幾經醞釀,最終定名《故鄉那些事》。因為書中所記載的人和事無不是故鄉的那些人和事,它們來源於生我養我的故土,也來源於我無邊的心田。故鄉,不僅僅是我生命的源泉和生活成長的地域名稱,更是我創作的靈感和動力之源。我愛我的故鄉,愛故鄉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更愛故鄉的親人和鄉鄰!那些麵孔和景物讓我永遠心懷念想和感激,讓我倍感親切與踏實。故鄉是我的母親,我是故鄉的兒子!

感謝故土,感謝親人,感謝編輯,感謝讀者,感謝所有幫我圓夢的相識和不相識的人們!同時也感謝生活,感謝生逢這個偉大而富有創造力的時代!

謹以此書,獻給故土、故鄉,獻給我辛勞一生的農民母親!

厲劍童

2013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