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趙樸初同誌生平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名譽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傑出的愛國宗教領袖、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趙樸初同誌,因病於2000年5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趙樸初同誌1907年11月5日生於安徽省太湖縣。早年就學於蘇州東吳大學。1928年後,任上海江浙佛教聯合會秘書,上海佛教協會秘書,“佛教淨業社”社長,四明銀行行長。1938年後,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理事,中國佛教會秘書、主任秘書,上海慈聯救濟戰區難民委員會常委兼收容股主任,上海淨業流浪兒童教養院副院長,上海少年村村長。1945年參與發起組建中國民主促進會。1946年後,任上海安通運輸公司、上海華通運輸公司常務董事、總經理。1949年任上海臨時聯合救濟委員會總幹事,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常委、副主席,亞非團結委員會常委。1950年後,任中國人民救濟總會上海市分會副主席兼秘書長,華東民政部、人事部副部長,上海市人民政府政法委員會副主任。1953年後,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日友好協會副會長、中緬友好協會副會長,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名譽副會長,中國人民爭取和平與裁軍協會副會長。1980年後,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學院院長,中國藏語係高級佛學院顧問,中國宗教和平委員會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趙樸初同誌曾任上海市政協委員、常委,上海市人大代表。他是第一、二、三、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作為愛國宗教界的代表,他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曆任第一、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四、五屆全國政協常委,第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趙樸初同誌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是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他一生追求進步、探索真理,孜孜以求,矢誌不移。在近七十年的漫長歲月中,他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親密合作,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為造福社會、振興中華,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貢獻。早在大革命時期,年輕的趙樸初同誌親眼目睹在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下中華民族備受欺淩,在封建地主的殘酷剝削下廣大農民蒙受苦難,從而立下救國救民的遠大抱負。1937年上海“八·一三”抗戰後,他積極進行抗日救亡宣傳活動,組織婦女支前,動員和掩護300多名青壯年奔赴前線,千方百計地救濟、安置難民。上海淪陷後,他冒著生命危險,克服重重困難,積極與新四軍聯係,把經過培訓的千餘名中青年難民,分批送往皖南新四軍總部,其後陸續送往蘇南、蘇北等地參加抗戰。1938年他參加了職業界救亡組織上海益友社並擔任理事長,參加了上海各界人士抗日統一戰線組織星二聚餐會及其核心組織星六聚餐會,積極宣傳抗日主張,團結愛國人士,開展秘密鬥爭。抗戰勝利後,趙樸初同誌痛恨國民黨反動獨裁的黑暗統治,積極參加爭取民主、反對內戰、解救民眾的愛國民主運動,迎來了上海的解放。50年代初期,新中國百廢待興。趙樸初同誌在擔任華東民政部、人事部副部長期間,為華東地區和上海的經濟恢複和安定群眾生活做了大量工作。作為佛教協會副會長,趙樸初同誌號召佛教徒與全國人民一道,緊密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周圍,為實現第一個五年計劃而奮鬥。在民族危亡時刻,在新中國建立的過程中,趙樸初同誌義無反顧地與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站到一起,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展現了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的高尚情操。

趙樸初同誌是中國民主促進會的創始人之一。1945年12月30日,趙樸初同誌與馬敘倫、王紹鼇、林漢達、周建人、雷潔瓊等在上海成立以“發揚民主精神,推進中國民主政治之實現”為宗旨的政黨———中國民主促進會。此後,趙樸初同誌曆任民進上海分會副主任,民進上海市委主委,民進中央委員、常委、副主席,民進中央參議委員會主任,是中國民主促進會德高望重的卓越領導人。趙樸初同誌始終熱愛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地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他同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等中共中央三代領導人有著親密的友誼。他長期擔任民進中央和全國政協的領導職務,積極建言獻策,發揮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的作用,為發揚同中國共產黨團結合作的優良傳統,為鞏固與發展愛國統一戰線,為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做出了重要貢獻。

趙樸初同誌是傑出的愛國宗教領袖,在國內外宗教界有著廣泛的影響,深受廣大佛教徒和信教群眾的尊敬和愛戴。他佛學造詣極深,《佛教常識問答》等著述深受佛教界推崇,多次再版,流傳廣泛。他從青年時期開始,就認真研究社會主義學說,經過漫長的求索,他逐步認識到,隻有中國共產黨最能代表中國勞苦大眾的意誌和利益,中國隻有走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建成繁榮富強的新社會。作為新中國一代宗教界領袖,趙樸初同誌把佛教的教義圓融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之中;圓融於維護民族和國家的尊嚴,捍衛國家領土和主權的完整,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偉大事業之中;圓融於促進中國佛教界與世界各國佛教界友好交往的偉大事業之中。他充分地論述了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協調的問題,指出:黨和國家從政策上、法律上充分尊重和保護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宗教徒則要愛國愛教,遵紀守法,擁護黨的領導,報國家恩,報眾生恩,積極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做貢獻。他告誡佛教弟子,佛教

的利益必須與人民的利益結合起來。我們的生命好比一滴水,隻要我們肯把它放到人民的大海中去,這一滴水是永遠不會幹涸的。趙樸初同誌堅決擁護黨中央製定的關於宗教工作的一係列方針政策和重要指示,積極協助黨和政府全麵正確地貫徹執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趙樸初同誌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宗教理論和工作,坦誠提出許多寶貴意見和建議。他積極促進全國各宗教界的團結和穩定。他熱情支持十世班禪為發展藏傳佛教文化,建立藏傳佛教正常秩序,為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反對境外勢力分裂祖國的活動所開展的各項工作。他積極擁護按照宗教儀軌和曆史定製,經金瓶掣簽、報中央政府批準認定的十一世班禪,並熱情關心十一世班禪的培養教育工作。他恪盡職守,殫精竭慮,為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理論與實踐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趙樸初同誌一生致力於中外友好交流活動。1951年,趙樸初同誌代表中國佛教界主動送觀音像給日本佛教界,打開了中日民間友好交流的大門。隨即,日本佛教界發起了護送中國二戰時期在日殉難烈士骨灰歸回祖國的活動,受到周恩來總理的高度讚揚。趙樸初同誌多次以團長身份出席禁止原子彈氫彈保衛和平的大會。1961年3月,他赴印度新德裏出席世界和平理事會,會前應邀參加泰戈爾誕辰百周年紀念大會,當場義正詞嚴地駁斥了某些反華勢力突然發動的惡意攻擊,趙樸初同誌維護國家尊嚴的舉動,贏得場內一片掌聲和各代表團的熱烈祝賀,陳毅副總理也給予了高度評價。1962年,趙樸初同誌倡議中日佛教界共同紀念鑒真和尚逝世1200周年,日本佛教界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紀念活動,廣泛宣傳中日友好傳統。1980年,他推動和組織了鑒真和尚塑像回中國探親活動,掀起了中日民間友好交流往來的高潮,為中日邦交正常化奠定了群眾基礎。1993年,趙樸初同誌提出佛教是中日韓三國友好交流“黃金紐帶”的構想,得到韓國和日本佛教界一致認同,輪流在中國、韓國和日本召開了三國佛教友好交流會議。這些活動,充分發揮了宗教在國際交往中具有聯係廣泛的積極作用,向世界人民廣泛宣傳了中國政府的宗教政策,加深了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友誼,為維護亞洲和世界和平做出了貢獻。

趙樸初同誌始終關心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積極開展同台灣、香港、澳門和海外華僑佛教界的友好交流與聯係,同破壞祖國和平統一事業的言論和行動進行堅決鬥爭。1999年7月,當李登輝逆世界和平之潮流,悖中華民族統一之意誌,公然鼓吹“兩國論”時,已屆耄耋高齡、久臥病榻的趙樸初同誌,鄭重發表談話,嚴厲譴責李登輝的謬論。在他生命垂危時,還念及台灣的老友故舊,心係祖國統一。

趙樸初同誌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作家、詩人和書法大師。他對中國古典文學有著十分精湛深入的研究,在詩詞曲和書法方麵都達到了很高的造詣。他的詩詞曲作品曾先後結集為《滴水集》、《片石集》,其中不少名篇在國內外廣泛傳誦。他的書法作品俊朗神秀,在書法界久負盛名。趙樸初同誌又是一位以慈善為懷的慈善家,長期從事社會救濟救災工作,做了許多慈善事業,直到晚年體弱多病時,還親自為遭受地震和洪水災害的地區籌集救災資金。他率先垂範,為自然災害

和希望工程捐出個人大筆資金。他生前立下遺囑,他的遺體凡可以移作救治傷病者,請醫師盡量取用。他在遺囑中表達生死觀雲:“生固欣然,死亦無憾。花落還開,水流不斷。我兮何有,誰歟安息。明月清風,不勞尋覓。”充分展現了趙樸初同誌的心靈境界。

趙樸初同誌的一生,是不斷探索真理、追求進步的一生,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對國家和人民事業忠心耿耿、奮鬥不息的一生。趙樸初同誌豁達大度,識大體,顧大局,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生活簡樸,清正廉潔,在海內外享有崇高威望和廣泛讚譽。趙樸初同誌永遠值得人們尊敬和懷念。(新華社北京2000年5月30日電)

趙樸初年表簡編

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 丁未)一歲

11月5日,生於安徽省安慶市天台裏。乳名小開取“混沌初開”之意;族譜排行“榮”字輩,名榮續,以寓“永續祖業”之意。滿百日,父趙恩彤取“返樸歸真,悟初篤靜”之訓,賜名樸初。又據趙樸初與有關人士談話,樸初一名乃母親陳仲瑄根據《老子》“樸雖小,天下莫能成”而得。

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 戊申)兩歲

1909年(清宣統元年 己酉)三歲

1910年(清宣統二年 庚戌)四歲

大年祭祖,因不守規矩,遭尊長揪耳朵。

1911年(清宣統三年 辛亥)五歲

隨父母遷回祖居太湖縣寺前鎮狀元府故宅。

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 壬子)六歲

開始入家塾讀書。

1913年(中華民國二年 癸醜)七歲

1914年(中華民國三年 甲寅)八歲

夏,到家鄉廨院寺,以“觀音閣觀音大佛保佑黎民平安”對先覺老和尚上聯“火神殿火神菩薩掌管人間災禍”。

1915年(中華民國四年 乙卯)九歲

1916年(中華民國五年 丙辰)十歲

1917年(中華民國六年 丁巳)十一歲

1918年(中華民國七年 戊午)十二歲

遊家鄉佛圖寺、狄公廟等。

1919年(中華民國八年 己未)十三歲

獨自離家赴上海,由母親摯友關靜之介紹到陸北璋醫師家中住讀,補習英語、算術和地理。

1920年(中華民國九年 庚申)十四歲

1921年(中華民國十年 辛酉)十五歲

1922年(中華民國十一年 壬戌)十六歲

插班考入蘇州東吳大學附中。

1923年(中華民國十二年 癸亥)十七歲

1924年(中華民國十三年 甲子)十八歲

1925年(中華民國十四年 乙醜)十九歲

“五卅”運動爆發,參加“五卅”遊行,後提議吃素以代嚐膽,將募捐所得的款物彙贈上海總商會。

1926年(中華民國十五年 丙寅)二十歲

高中畢業後考入東吳大學。

因參加“五卅”遊行受追查而避於梅達君家中。

因患病咳血而斷葷腥,茹素終身。

夏,經南京回太湖老家探望父母,住幾日匆匆離去。

1927年(中華民國十六年 丁卯)二十一歲

被診出患肺結核後中止學業,在上海覺園關絅之家治病,協助關絅之從事文字工作。

參與當年抵製“廟產興學”等的護法運動。

1928年(中華民國十七年 戊辰)二十二歲

江浙佛教聯合會成立,任秘書;後聯合會改組為中國佛教會,任秘書。

1929年(中華民國十八年 己巳)二十三歲

1930年(中華民國十九年 庚午)二十四歲

隨關絅之去江蘇省煙酒印花稅局,任管理出納的科員至1932年。

1931年(中華民國二十年 辛未)二十五歲

1932年(中華民國二十一年 壬申)二十六歲

隨關絅之回到上海佛教會工作。

1933年(中華民國二十二年 癸酉)二十七歲

在中國佛教會、上海佛教會任職。

1934年(中華民國二十三年 甲戌)二十八歲

6月,第九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尼瑪在上海舉行法會,發起組織菩提學會、成立蒙藏學院,趙樸初受其灌頂。

6月,中國佛教會召開第六屆全國代表大會,任圓瑛會長秘書。

1935年(中華民國二十四年 乙亥)二十九歲

接待錫蘭僧人納羅達來滬弘法。

1936年(中華民國二十五年 丙子)三十歲

發起成立中國佛教徒護國和平會,任總幹事。

初秋,回安慶參加弟弟婚禮。

10月22日,參加魯迅葬禮。

11月,與王一亭等發起舉行丙子息災護國法會,任常務理事。

1937年(中華民國二十六年 丁醜)三十一歲

8月,上海遭日軍轟炸,於槍林彈雨中救助難民,覓地安置。

在上海慈善團體聯合救災會救濟戰區難民委員會任常務委員兼收容股主任。

1938年(中華民國二十七年 戊寅)三十二歲

在上海負責難民救濟工作,把大批難民送往皖南新四軍。

與胡愈之、許廣平、吳耀宗、陳巳生、雷潔瓊、嚴景耀、吳大琨、蕭宗俊等創辦抗日救亡組織益友社,任理事長。

與陳明、梅達君等在上海呂班路西門路口合辦大眾出版社。

1939年(中華民國二十八年 己卯)三十三歲

參加宋慶齡在上海領導的憲政促進運動,並在宋慶齡組織的中國福利社中任理事,負責向延安和各抗日根據地運送醫藥、醫療器械、服裝等物資。

1940年(中華民國二十九年 庚辰)三十四歲

年初,難民工作結束,任上海佛教保嬰院副院長。

6月,成立上海佛教淨業孤兒院,任副院長兼總幹事。

1941年(中華民國三十年 辛巳)三十五歲

任《普慧大藏經》編纂總務。

作七律《哀辛士》和雜詩十首紀皖南事變與抗日時事。

1942年(中華民國三十一年 壬午)三十六歲

邀請錫蘭居士克蘭佩來華訪問。

發動為河南旱、蝗災的賑濟募捐活動。

拒絕與日本侵略者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