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口的80%信奉印度教。在一般印度人當中,如同恒河被視為“聖河”一樣,牛也被崇拜為神物--“聖牛”。印度教徒認為,牛既是繁殖後代的象征,又是人類維持生存的基本保證。就是在科學技術十分發達的今天,印度人對牛仍然是敬之如神。印度教教規嚴禁宰殺牛和食用牛肉,印度雖有養牛業,但隻能提供牛奶、黃油及牛糞作燃料,喝牛奶允許的。特別是水牛奶,印度人格外喜歡。即使是老弱病殘的牛,也仍被保留和養活著。在印度億萬頭牛中,這類老弱病殘牛占不少比重,它們飽食終餐,無所事事,四處遊蕩,自生自滅。一方麵印度人是不吃牛肉的,連牛油都不碰,就因為這個在英國統治印度的時候印度人還發起過暴動,就是因為傳說英國給印度部隊的子彈是塗抹過牛油的。印度僧侶每年還要舉行一次儀式,叫“波高”,表示對牛的尊敬。他們還和商人舉辦了許多“聖牛養老院”,將那些年邁體弱,不能自己覓食的老牛收養起來,一直到老死。
另外,印度是世界上耕地麵積最多的國家,比中國還多,而且是傳統的農業國家,所以自然耕牛也會比較多。
新加坡為什麼叫“獅城”
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原意為獅城。
從曆史看來,據馬來史籍記載,公元1150年左右,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王國王子乘船到達此島,看見一頭黑獸正要來襲擊他們,而當他和王子的目光交彙時卻又安靜了。當地人告訴他這是獅子,於是王子開始發展這個小島,也就是現在的新加坡。於是新加坡遂有“獅城”之稱。
從名稱來看,新加坡是梵語“獅城”之諧音。由於當地居民受印度文化影響較深,喜歡用梵語作為地名。新加坡的名字來源於梵文“信訶補羅”,並有著美麗的傳說。
新加坡古稱淡馬錫,公元8世紀建國,歸屬印尼室利佛逝王朝。相傳11世紀時,室利佛逝王國的王子與謬內島的公主結為百年之好,在廖內島住了下來。一天,王子攜公主外出打獵,乘船時遇大風浪,在即將翻船時,王子把王冠丟到海裏,風浪頓時平靜下來。他們便把船劃到馬錫海邊。在附近樹林裏打獵時,他們忽然發現一隻頭黑胸白、身體紅色、行動敏捷的怪獸,隨從告訴王子這是一隻獅子。王子聽了非常高興,認為這是一個吉祥的地方,便決定留下來。因登岸時首見獅子,後來他就把淡馬錫改名為新加坡拉。在馬來語中,“新加”是獅子,“坡拉”是城的意思。這便是新加坡和獅子城名稱的來曆。
後人為了紀念王子,就把獅子和大海聯係起來形成魚尾獅,新加坡也被稱為獅城。魚尾獅也成為新加坡的標誌。
小知識
新加坡為何華人多
新加坡是由馬來人開埠的,卻有75%的華人。這是為什麼呢?
中國人旅居新加坡的曆史可溯至公元10世紀左右,在明國時期特別是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引發了中國第一次移民的高峰。中國有很多船員和漁民呆在了馬六甲(馬來西亞)一帶,他們的後代在這裏開始繁衍生息。而大量移居新加坡則始於英國對新加坡的殖民開發,華僑華人從1830年以後,一直是新加坡的第一大民族。
以前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是一個聯邦國家,被稱作馬來亞。後來在1965年,因為當時馬來亞首相不滿意李光耀的政見,率先宣布新加坡脫離馬來亞聯邦。8月9日,新加坡被動地宣布獨立,隨後8月9日被稱為新加坡國慶日。
新加坡獨立後,絕大部分華僑自願選擇了新加坡國籍,成為新加坡公民。新加坡共和國建立後,華人經濟隨著新加坡國民經濟的發展不斷壯大。
因為新加坡為華人統治地區,華人在新加坡的權益可以得到充分的保障,所以又引發了大批華人從馬來亞的馬六甲、柔佛等地遷入新加坡,逐漸的新加坡華人占大部分了。
但是由於近年新加坡華人不願意生孩子,而馬來人和印度人的生育率很高。所以新加坡華人比例在逐漸下降。
據1996年6月新加坡政府統計,新加坡的華族2,352,700人,占人口數的77.3%。在新加坡華人中,閩南人約占40%;潮州人約占20%;廣府人占近20%;客家人占不足10%;其餘為講其他方言人群。
泰國為什麼被稱為“黃衣國”
泰國是以小乘佛教為國教的國家,佛教最為盛行。巍峨壯麗、金碧輝煌的佛寺遍布全國,佛塔觸目皆是,全國95%的居民都信奉佛教。從黎民百姓到皇親國戚,人人都參加佛教儀式。男子到一定年齡都必須剃度出家一次,連國王也不例外,所以泰國人民對寺廟裏的佛像向來是頂禮膜拜,非常虔敬。在泰國,身著黃色袈裟的和尚(比丘)隨處可見。佛教深深地滲入泰國人民的生活和文化。因此,泰國有“黃衣國”或“黃袍佛國”之稱,泰國人民都認為自己是“佛陀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