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和尚身邊有一個總是抱怨的弟子。
有一天,他派這個弟子去買鹽。
弟子回來後,老和尚吩咐這個不快活的年輕人抓一把鹽放在一杯水中,然後喝了。
“味道如何?”老和尚問。
“苦。”弟子齜牙咧嘴地吐了口唾沫。
老和尚又吩咐年輕人把剩下的鹽都放進附近的湖裏。
弟子於是把鹽倒進湖裏,老和尚說:“再嚐嚐湖水。”
年輕人捧了一口湖水嚐了嚐。
老和尚問道:“什麼味道?”
“很新鮮。”弟子答道。
“你嚐到鹹味了嗎?”老和尚問。
“沒有。”年輕人答道。
這時,老和尚對弟子說道:“生命中的痛苦就像是鹽;不多,也不少。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痛苦就這麼多。但是,我們體驗到的痛苦卻取決於它盛放在多大的容器中,所以,當你處於痛苦時,你隻要開闊你的胸懷,記住:把量放大福就大。”
大地是寬闊的,比大地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心胸。胸懷是人生的誌向抱負,是人格的品位和質量,是人對世界萬物的氣量和風度的定位。
在世界上最寬廣的是胸懷,可以無所不容;在世界上最狹隘的也是胸懷,可以睚眥必報。胸懷寬廣的人,樂觀,向上,視野廣,知識麵寬,好相處,理解人;心胸狹窄的人,悲觀,偏激,自負,自私,鼠目寸光,猜疑心重。一個心胸寬闊的人不會為了種種小事斤斤計較,大發雷霆。心胸狹窄的人“得理不饒人,無理辯三分”,非要爭出個高下,輕者麵紅耳赤,張牙舞爪。重者大打出手,拳腳相加,弄得鼻青臉腫,甚至是傷筋動骨。本來隻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最好卻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其原因就是缺乏寬闊的胸懷。有幸和胸懷寬廣的人在一起生活或共事,是一生的快樂;不幸與心胸狹窄的人在一起生活或共事,是不盡的煩惱。
做人要心胸寬廣,那就得有“得讓人處且讓人”的寬容。要學會體諒別人的難處,諒解別人的錯處,關注別人的長處。要讓心胸開闊,就要學會恬淡和從容。生活像支曲子,有時高昂,有時低沉;生活是座山坡,有上的時候,也有下的時候。所以,在順心的日子裏,要保持那份恬淡,不要得意忘形,忘乎以所,在不順心的關口,也要執著一份從容。要讓心胸開闊,還得學會遺忘。凡事像個篩子過濾一遍,真實的,美好的,能激勵自己前進的,能讓自己生活多些樂趣的,就把它留下來,銘記在心裏,否則就統統丟到一邊去。
有句古話:“量小非君子。”拋開成敗得失暫且不說,一個人的氣量是大是小,能從根本上體現一個人的品質優劣。一個人要有開闊的胸懷,隻有養成了坦然麵對、包容一些人和事的習慣,才會活得輕鬆快樂。
悟一下
做人要心胸開闊,凡事不要計較,不愉快的事要盡快忘掉,腦子裏盡量多留些美好的記憶,這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境界。這樣做也許很難,但也要努力去做,在人生的路上隻有開闊自己的胸懷,天地才會寬闊。隻有把量放大福才會大。
佛禪小故事
放進去與拿出來
有個人感到非常苦惱,他背上行囊去找佛陀,請求佛陀為他滅除苦難。
佛陀聽完他的述說後,說道:“真正能夠解脫你的,隻能是你自己。”
那人不解地問道:“可是,我心中充滿了苦惱和困惑啊!”
佛陀慈悲地解釋道:“是誰給你心裏放進了苦惱和困惑呢?”
這個人沉思良久,沒有說話。
佛陀繼續開示:“是誰放進去的,就讓誰拿出來吧。”
這個苦惱的人終於有所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