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理財改變命運
富貴人生,人人稱羨,但總是遙不可及。其實萬丈高樓平地起,想打造億萬身家,也許隻須堅守一個原則或是轉變心念,就能達成。觀念決定命運,理財改變人生。
理財改變人生
財產保值、資產增加、資產效用最大化,是當今理財的重要內容。有一個健康的投資理財觀是非常必要的,是否懂得投資理財隻是“一念之差”,但這已經改變了我們的命運。
善用你的財富
聖經上有一則勸人善加投資理財的故事:
一個猶太大地主馬太有一天要外出遠遊,便將他的財產托付給三位仆人保管。他給了第一位仆人5000金幣,第二位仆人2000金幣,第三個仆人1000金幣。馬太告訴他們,要好好珍惜並善加管理自己的財富,等到1年後再看他們是如何處理錢財的。
馬太走後,第一位仆人拿到這筆錢後做了各種投資;第二位仆人則買下原料,製造商品出售;第三位仆人為了安全起見,將他的錢埋在樹下。
一年後,馬太如約回來檢視成果,第一位及第二位仆人所管理的財富皆增加了1倍,馬太甚感欣慰。惟有第三位仆人的金錢絲毫未增加,他向馬太解釋說:“惟恐運用失當而遭到損失,所以將錢存在安全的地方,今天將它原封不動奉還。”馬太聽了大怒,並罵道:“你這愚蠢的家夥,竟不好好利用你的財富。”要回了他的金幣,賞給了第一位仆人。
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馬太效應。故事中第三位仆人受到責備,不是由於他亂用金錢,也不是因為投資失敗遭受損失,而是因為他根本未好好利用金錢,沒有用來投資。這個故事表明,古人很早的時候就重視了投資理財的運用。
吉姆·羅傑斯的故事
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對中國人來說,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一個在10年間賺到足夠一生花用財富的投資家;一個被股神巴菲特譽為對市場變化掌握無人能及的趨勢家;一個兩度環遊世界,一次騎車、一次開車的夢想家。
吉姆·羅傑斯21歲開始接觸投資,之後進入華爾街工作,與索羅斯共創全球聞名的量子基金,1970年代,該基金成長超過4000%,同期間標準普爾500股價指數才成長不到50%。吉姆·羅傑斯的投資智能,數字已經說話。
從口袋隻有600美元的投資門外漢,到37歲決定退休時家財萬貫的世界級投資大師,吉姆·羅傑斯用自己的故事證明,投資可以致富;理財改變命運。
對於個人或家庭來說,投資理財的根本目的是使自己財產保值增值。我們提倡科學理財,就是要善用錢財,使自己的財務狀況處於最佳狀態,滿足各層次的需求,從而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
5年成為百萬富翁
我有一個朋友,今年26歲。他沒有任何家庭背景,最高的資本也隻是大專學曆。他誰也沒有依靠,自己白手起家,從月薪800的工作開始,隻用了短短的5年時間,就成為擁有3套房產,淨資產200多萬元的80後百萬富翁。
我的這位朋友是如何走上富翁之路的呢?是通過理財。
這位年輕人就是項建庭,他在20歲時(2001年),也就是在讀大專的時候,因為在校外租房時感受到房價快速上漲,有理財意識的他於是買下了自己的第一套房,隨著房價的上漲,他得到了自己的第一筆財富。
畢業後他從事房地產工作,雖然工資不高,月薪僅800元,但嚐到了甜頭的他還是在2003年初,和女友一起買下了第二套房子,並用第一套房子的租金歸還第二套房子的貸款。2003年底,他的收入增加了不少,因此又買了第三套房子。
隨著這些年房價的大幅攀升,他的三套房產也日益增值,總價值已經超過200萬元。而很多與他年齡相仿的新新白領青年,卻還在做著“月光”一族——透支未來。
才26歲的項建庭,早已經開始了定期定額的養老投資,2003年他就投資開放式基金,每個月用200到500元不等,分散地投資於不同的基金,作為日後的養老退休金。目前項建庭已經把眼光擴展到了國際市場,在香港投資了富達的(Fidelity)的環球基金。他還打算進一步投資歐洲和美國的基金。
盡管項建庭與他的同齡人有著相同的起點,但他們在財富上的差距卻在拉大,今後還會越來越大。按照項建庭自己的說法,差距不過在於麵對金錢的態度,理財可以改變人生。
項建庭的致富故事,有一定的運氣成分,因為他正好趕上房價的大漲,但更多的還是因為他的理財意識和對機遇的把握。不少人也遇到了同樣的機會,但是卻沒有像項建庭一樣富起來。這種由於理財意識和觀念的差距會造成日後財富上的巨大差異。
早理財早受益
如今,整個社會進入了全民理財的時代。中國一些城鎮居民的家庭資產組合已由銀行存款單一構成的局麵,逐步被股票、基金、黃金、保險等更多金融資產組合所取代。如果你不會理財,那你肯定落伍了。
你為什麼沒攢到錢?
我的朋友小秦和小趙都是剛剛步入社會的職場新人,差不多一起進公司的,工作剛一年。小秦今年24歲,本科畢業,未婚,月收入2200元左右。小趙今年25歲,專科畢業,也是未婚,月收入1500元左右。按常理說,小秦每月收入比小趙多700元,他應該比小趙更具備理財的條件。
有一次聊天,談到了理財,我問他倆:你們都攢了多少錢了?小趙說,存下了3300元。小秦說,慚愧,隻存下了不到600元。怎麼會是這種情況呢?小趙也不相信小秦就攢了怎麼一點錢,還打趣說,你放心,我決不會向你借錢。小秦說,真的,我有必要騙你嗎?
我仔細一想,覺得小秦說的是實情。我問小秦,你知道你為什麼沒有存到錢嗎?小秦說,嗨,花了唄。我說,是呀。你看,雖說你的工資比小趙高,但你在衣食住行方麵的開銷也比小趙高。你平時花銷沒有計劃,在旅行、購置自己喜愛的電子產品方麵有一大筆支出。我粗略算下來,你的2200元月收入所剩無幾。小趙雖月收入不高,但一切消費支出有度,基本消費隻有800元,每月花費100元左右買書。 這就是你沒有小趙存錢多的原因。
小秦承認我說的有道理,表示從現在開始計劃開支,攢錢。我說,那你每月先買1000元的基金吧。在我的建議下,小趙現在已經買了3000元的貨幣基金,一年下來又多了一筆利息收入。
由此可見,工薪族要靠小本投資來積累財富。如果你沒攢到錢,也應該反思,你沒有錢的原因在哪裏?如果你想過得好一些,有房有車,甚至還有自己的公司,就要現在開始學一些理財知識。如果不會理財,可能您的努力會化為烏有,夢想也就成了幻想。
理財,你準備好了嗎?
如今,我們麵臨著機遇和挑戰。一方麵是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麵是物價指數連續走高,銀行存款一度負利率,房貸壓得人喘不過氣,害怕進醫院為高額的醫療費埋單,孩子未來的教育費用讓人憂心忡忡……這些因素推動著廣大民眾:你想不理財都不行。
理財第一是保值,第二是增值。當今形勢下,人們對於自己的財產,與其說是期待增值,不如說是害怕貶值。對於“不進則退”的擔憂,讓更多的人卷入理財潮流之中,被推著往前走。
理財時代的來臨對每一個已躋身於社會的人都是一個挑戰。過去時代,兩個人如果收入差不多,那麼其生活水平和質量也就差不多。可是理財的時代則不同,同樣收入的兩個人由於各自理財水平不一樣,他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就很可能會有天壤之別。因此,我們每一個人要想使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幸福、美好,除了勤奮工作以外,還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財能力和水平,將來的社會必將屬於那些理財高手們。
幸福的家庭除了要有愛,經濟基礎也是不可或缺的。每個人都要學會理財,理財的終極目標不是累積金錢,而是累積幸福。好的理財計劃能使我們過上幸福的生活,至少比以前感覺更幸福。
理財是一生的功課,需要紮實的基本功。很多人因為不懂得理財,始終與貧困為伍;有些人輕視理財,得到的財富是曇花一現;還有一些人缺乏理財技巧,財富越理越縮水。財富與風險同在,沒有理財技巧的人,理財猶如火中取粟,怎麼不被燙著手呢?
人生需要規劃,錢財需要打理,理財決定命運。每一個人都有必要了解理財知識,站在理財高起點提升自己的理財能力。一個人越晚理財,壓力越大;越早理財,越早受益。
理財時代已經來臨,麵對挑戰,你準備好了嗎?
走出理財誤區
理財作為一個時髦的話題,越來越為現今物質化時代的人們所提及。然而,大多數中國百姓對於理財背後的內涵還隻是一知半解,自覺不自覺地走入這樣或那樣的誤區。
誤區一:理財是有錢人的事
有些人認為:本人(我家)每月入賬就那麼一點“辛苦錢”,解決完“吃喝拉撒睡”後,餘下的那幾個小錢還能理什麼財?還有一些人認為,現在沒錢可理,等我有了錢再理財。
其實,很多家境殷富的人也是從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每月你隻需拿出500元進行投資,假設你的年投資回報率是10%,30年後,你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百萬富翁了。
所以,經常說“我沒有錢可以理”的朋友,尤其剛畢業工作不久的年輕朋友,你要好好想一想:你真的無財可理嗎?要告訴自己“我要從現在開始理財!”低薪族、工薪家庭與有錢人相比,麵臨更大的教育、養老、醫療、購房等現實壓力,更需要理財增長財富。
誤區二:我還年輕不需要理財
剛步入社會參加工作的年輕一族,注重追求眼前的幸福享受,並不多顧及將來會怎樣,他們號稱“零儲蓄”,自詡為“月光族”(每月都將薪水花得精光),更有甚者為“負翁”(以透支信用卡度日),在這個花花世界中盡情享受著生活之樂。
但精彩的背後同樣蘊含著無奈,現在不考慮並不代表將來不麵對。現實是殘酷的,人生的許多風險可能會不期而至,與其到時被弄得措手不及,焦頭爛額,不如現在就未雨綢繆,及早準備。
及早理財投資非常重要。如果你從25歲就開始,每月投資500塊錢,直到65歲,那麼到時就有174萬(按年收益率8%測算)。而晚10年從35歲才開始投資的話,到時的積累隻有一個零頭74萬,如果以12%的年收益率來測算的話,晚投資十年的差距更是達到3.3倍之多。可見理財投資是越早越好,拖延等待將讓你失去唾手可得的巨大利益,理財必須從現在就開始。
誤區三:不理財照樣過得很好
我身邊就有這樣的朋友,常說:我就不怎麼理財,當然我也不會每月花光光,自己一樣過得很好,每年還能剩一點錢夠零花。有這樣想法的也是大有人在。乍一聽,好像這樣的生活方式也挺好,不用費心去理財,有錢就花,沒錢就不花。但是,細想一下,你就真的不需要理財麼?即使不去考慮你過幾年可能會麵臨買房、裝修 、結婚的事情(假設你家裏幫你解決了這筆費用),你就真的高枕無憂了麼?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誰都不能保證自己一輩子不遇到意外災難。假如災難來臨,需要很多錢來應對時,你該怎麼辦?
小李,27歲,在某公司做大客戶經理,工作四年,年收入能達到15萬元以上。自己買了一輛大眾POLO,每天開車上下班,平時消費很高,也從來不在家做飯,穿戴的基本都是名牌,晚上還經常去酒吧消費,不可謂不瀟灑。他一直也認為,像他這樣的情況根本不需要理財。對於公司業餘組織的理財谘詢課他也從來不聽。
然而,有一天,老家突然來了電話說:他母親得肺癌,要做手術,手術費一下子就要十幾萬。家裏認為小李的收入這麼高,應該能承擔這筆費用。這下小李傻眼了,平常花錢如流水,真到急用的時候,沒錢了。怎麼辦,沒錢母親的病也得治啊,隻好去借。還好小李周圍有些好朋友還有一些積蓄,東拚西湊總算把救命錢給拿出來了。小李急忙把錢彙給家裏,算是救了急。這件事讓小李長了記性,以後也不那麼亂消費了,慢慢開始學習理財。
合理的理財能增強你和你的家庭抵禦意外風險的能力,也能使你的手頭更加寬裕,生活質量更高。收入越高,越需要理財,因為你的收入高,理財決策失誤造成的損失會比收入低的人決策失誤造成的損失更大。
誤區四:理財就是投資賺錢
理財的目的是通過客觀、合理地評估自身的現狀,預期發展和生活目標,對收入支出進行合理的配比,考慮可能出現的多種風險,為現在和將來構築一個安定富足的生活體係,實現人生的理想。它是一項綜合的規劃和安排的過程,涉及職業生涯規劃、家庭生活和消費的安排、金融投資、房地產投資、實業投資、保險規劃、稅務規劃、資產安排和配置、資金流動性安排、債務控製、財產公證、遺產分配等等方麵。從這個意義來講,投資賺取更多的錢隻是幫助我們實現理財與生活目標的一個直接而有效的手段,是整個理財範疇中重要的一環,但絕不是唯一一環。
理財不是簡單的找到一個發財的門路,也不僅僅是做出一項英明的投資決策,它是一個與生命周期一樣漫長的過程.孤立,片麵地強調投資賺錢不但曲解了理財的主旨,還會陷入現實的怪圈。要全麵、綜合地審視整個理財活動,進行統籌規劃,全盤考慮。
誤區五:理財隨大流,盲目跟風
實際生活中,很多人理財都是人雲亦雲,喜歡別人做什麼,自己跟著做什麼。別人買房子,別人買車子,別人買基金了,所以自己也要買。這是一種從眾的心理,盲目地選擇與身邊其他人相同的投資理財產品,形成一種“羊群效應”,卻沒有認真地考慮一下是否切合自己的需要,自己能否承受相應的風險,是否導致了自己的機會成本損失。
例如:用於子女教育基金或自己養老基金的資金積累,本來應側重於資金的安全和長期穩健的收益增長,但看到股市火爆,牛氣衝天,別人在股市搏殺中屢有斬獲,不禁自己也心癢癢的,終於耐不住寂寞殺了進去。不料行情急轉直下,弄了個雞飛蛋打,後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