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凡事一定要看得透徹
人生光是冒冒然地往前走是不理智的,應該不時地反轉一下腦筋,去作一些逆向思考,你會發現能將事情看得更加透徹。
46.快樂總是放棄之後
狹窄的路要讓人先行,好東西要與人分享。
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學會舍,而不要一味地取。懂得放棄才有快樂,背著
包袱走路總是很辛苦。
人的情感就是這樣,總是希望有所得,以為擁有的東西越多,自己就會越
快樂。所以,這人之常情就迫使我們沿著追尋獲得的路走下去。可是,有一
天,我們忽然驚覺:我們的憂鬱、無聊、困惑、無奈。一切不快樂,都和我們的
圖謀有關,我們之所以不快樂,是我們渴望擁有的東西太多了,或者,太執著
了,不知不覺中,我們就會盲目地執著於某一件事。
韓非子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認準了是鄰居家的
小子偷的,於是,出來進去,怎麼看都像那小於偷了斧子。在這個時候,他的
心思都凝結在斧子上了,斧子就是他的世界,他的宇宙。後來,斧子找到了,
他心頭的迷霧才豁然開朗,怎麼看都不像是那個小子偷的。仔細觀察我們的
日常生活,我們都有一把“丟失的斧子”,這“斧子”就是我們熱衷而現在還沒
有得到了東西。
譬如說,你愛上了一個人,而她卻不愛你,你的世界就微縮在對她的感情
上了,她的一舉手、一投足,衣裙細碎的聲響,都足以吸引你的注意力,都能成
為你快樂和痛苦的源泉。有時候,你明明知道那不是你的,卻想去強求,或可
能出於盲目自信,或過於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結果不斷的努力,卻遭來
不斷的挫折,弄得自己苦不堪言。世界上有很多事,不是我們努力就能實現
的,有的靠緣分,有的靠機遇,有的我們能以看山看水的心情來欣賞,不是自
己的不強求,無法得到的就放棄。
懂得放棄才有快樂,背著包袱走路總是很辛苦。中國曆史上,“魏晉風
度”常受到稱頌,他們於佛、老子、孑L子,哪一家也說不上,但是哪一家都有一
點,在人世的生活裏,又有一分出世的心情,說到底,是一種不把心思凝結在
“斧子”上的心態。
我們在生活中,時刻都在取與舍中選擇,我們又總是渴望著取,渴望著占
有,常常忽略了舍,忽略了占有的反麵:放棄。懂得了放棄的真意,也就理解
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妙諦。多一點中和的思想,靜觀萬物,體會與世一
樣博大的詩意,適當地有所放棄,這正是我們獲得內心平衡,獲得快樂的好
方法。
快樂有時需要我們自己去尋找、創造。創造快樂可用以下方法:
(1)精神勝利法
這是一種有益身心健康的心理防衛機製。在你的事業、愛情、婚姻不盡
人意時,在你因經濟上得不到合理對待而傷感時,在你無端遭到人身攻擊或
不公正的評價而氣惱時,在你因生理缺陷遭到嘲笑而鬱鬱寡歡時,你不妨用
阿Q的精神調適一下你失衡的心理,營造一個祥和、豁達、坦然的心理氛圍。
(2)難得糊塗法
這是心理環境免遭侵蝕的保護膜。在一些非原則性的問題上“糊塗”一
下,無疑能提高心理承受的率值,避免不必要的精神痛楚和心理困惑。有這
層保護膜,會使你處驚不亂,遇煩不憂,以恬淡平和的心境對待各種生活的緊
張事件。
(3)隨遇而安法
這是心理防衛機製中一種心理合理反應。培養自己適應各種環境的能
力,遇事總能滿足,煩惱就少,心理壓力就小。古人雲:“吃虧是福”……,生老
病死,天災人禍都會不期而至,用隨遇而安的心境去對待生活,你將擁有一片
寧靜清新的心靈天地。
(4)幽默人生法
這是調和心理環境的“空調器”。當你受到挫折或處於尷尬緊張的境況
時,可用幽默化解困境,維持心態平衡。幽默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它能使沉
重的心境變得豁達、開朗。
(5)宣泄積鬱法
心理學家認為,宣泄是人的一種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要。你悲傷憂鬱
時,不妨與異性朋友傾訴;也可以通過熱線電話等向主持人和聽眾傾訴;也可
進行一項你所喜歡的運動;或在空曠的原野上大聲喊叫,既能呼吸新鮮空氣,
又能宣泄積鬱。
(6)音樂冥想法
當你出現焦慮、憂鬱、緊張等不良心理情緒時,不妨試著做一次“心理按
摩”——音樂冥逛“維也納森林”,坐“郵遞馬車”……
當然,創造快樂不僅僅隻有以上方法,重要的是我們在生活中、工作中,
要有一種平和、坦然的心理。
47.與人分享你的財富
試著隨意做一些善意的事情以及美好的事情。如通過與別人一起分享
你的財富,你將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馬太福音》中有一個關於三個仆人的寓言故事。
有一個人在長途旅行前叫來他的三個仆人。他給了第一個人10000元,
第二個人4000元,第三個人2000元。就這樣,他把自己的財產交給了這三個
仆人看管。得到10000元的那個仆人將得到的錢進行了投資從而使總金額
翻了一番;得到4000元的仆人也如此行事。而第三個仆人則挖了一個洞,將
他的2000元埋了起來。
主人回來後又把他們召集在一起,讓他們彙報各自的賬目。前兩個仆人
分別向他們的主人返還了20000元和8000元,於是主人說道:“我善良、忠誠
的仆人,你們幹得不錯。你們在管理小額金錢方麵顯示了才能和忠心,因此
我要讓你們管理更多的錢。來,和我一起分享我的快樂!”而第三個仆人則向
他的主人解釋說他很害怕,所以把錢埋在了坦下。主人對此的回應是:“現在
我要從他這裏把錢拿走,交給那個手工有2萬元的,讓他擁有更多;而對那一
無所有的人,就連他僅有的一點點也要奪過來。”
如果你照管不好你已有的東西,那麼你就將失去它。與金錢相伴的應是
恰當地使用它並使之肩負起為所有人造福的責任,這樣金錢就可以成為寶貴
的工具。那麼為什麼那麼多品德高尚的人放棄掌握金錢的權力,不去追求他
們想要的東西?還有為什麼人們總是抱怨生意場上道德淪喪,卻又袖手旁
觀,不去努力改變呢?
最近我在一篇文章中讀到比爾·蓋茨,這位全世界最富有的人打算在下
一個10年中賺更多的錢,然後全部捐獻出來。我不知道這是真還是假,是否
真有其事。不過請設想一下,如果比爾·蓋茨真的這麼做了,他這位慈善家
將會對這個世界產生多麼大的影響啊!
通過金錢的力量,你也可以對人類產生巨大的影響。如果有更多善良的
人們願意利用金錢為所有的人帶來更多的利益,從而收回他們曾放棄的力
量,那麼他們將能夠比以前,比他們對金錢嗤之以鼻並稱金錢為萬惡之源時
成就得更多。
一位著名的高爾夫球選手有一次贏得一場錦標賽,領到支票,他微笑著
從記者的重圍中出來,到停車場準備回俱樂部。這時候一個年輕的女子向他。
走來表示祝賀,然後又說她可憐的孩子病得很重,也許會死掉,而她卻不知如+;
何才能支付起昂貴的醫藥費和住院費。
高爾夫球選手被她的講述深深打動了,他二話沒說,掏出筆在剛贏得的
支票上飛快地簽了名,然後塞給那個女子。“這是這次比賽的獎金。祝可憐
的孩子走運。”他說道。
一個星期後,高爾夫球選手正在一家鄉村俱樂部進午餐。一位職業高爾
夫球聯合會的官員走過來,問他一周前是不是遇到一位自稱孩子病得很重的
年輕女子。高爾夫球選手點了點頭。
“哦,對你來說這是個壞消息。”官員說道,“那個女人是個騙子,她根本就
沒有什麼病得很重的孩子。她甚至還沒有結婚哩!你讓人給騙了!我的
“你是說根本就沒有一個小孩子病得快死了?”
“是這樣的,根本就沒有。”官員答道。
高爾夫球選手長籲一口氣:“這真是我一個星期來聽到的最好的消息。”
每個人都不可能不在意金錢,但金錢有時並不能解決許多根本性的問
題。這位善良、高尚的球手並不以錢的損失而生氣,而為沒有受苦受罪的孩
子而釋懷。不知你讀了這個故事有何感想。
當你實現的夢想不僅僅是為了自己,而且也是為了別人的時候,你就會
有更多的成就感。這不僅是因為你自己得到了發展,可以賺到更多的錢,更
重要的是無論你是雇員還是企業家,當你培養了一種為他人服務的處事態
度,你就會與眾不同,就會成就更大的事業。為他人服務的態度正是我們所
缺少的東西,而正是這種東西可U讓你無比富有。
我們當中許多人都聽過這個說法:“付出是它自己的回報。”這當然是真
的,而且比任何理由更值得付出,付出還有一麵可能會讓人認不出來。付出
是一種精力,不但幫助了他人,還為付出的人創造了更多。這是一條真實的
自然法則,不論付出的人是否想要什麼或明白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如果你想要用愛或其他有價值的事物充實人生,也是同樣的道理。付出
和回收是一體的兩麵。如果你想要更多的愛、樂趣、尊重、成功或任何東西,
方法很簡單:付出。不要擔心任何事情,人在做天在看,你所付出的一切都會
帶著利息一起回來!
與別人分享你的財富,給予是至關重要的。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你擁有
的越多,你可以與別人分享的就越多。有時候我們不讓自己擁有我們想要的
一切,因為我們不想使別人尷尬,不想把別人甩在我們身後。然而,事實上,
如果你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並且同別人一起分享你成功的經驗,使他們
與你一同富起來,這才是真正對他們好。如果你和其他人一樣原地不動,那
麼你誰也幫不了。
約翰·伍登說過:“為那些永遠不能報答你的人做些事,你的每一天會過
得更加完美。,,無意識的善意行為將快樂傳播。當你自己感到愉快時,你也就
能和善地對待別人。如果你不能使別人快樂,你自己也不會快樂。通過與別
人一起分享你的財富,你將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
48.身無分文也感覺是個大富翁
不要以為分數、名譽、地位、金錢等,這些讓人心動的東西會帶來多少快樂,
它們的多少、高與低對快樂與否無甚影響,關鍵在於你對自己所擁有的這些東
西是否感到心滿意足。快樂不僅是做你喜歡的事,同時也是喜歡你所做的事。
讀者們可能發覺,到目前為止所提到的“快樂”都沒有和“錢”發生關聯。
但在這一節裏,我們討論因物質的文明(譬如各種商品、勞務及環境背景等
等)而產生的“滿足”,也就是說在此“錢”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因素了。
如果有足夠的商品、服務及場所供你娛樂,也就是提供你各種不同的方
式以刺激或放鬆自己,也可能出現許多不滿足。你可以借助洗衣店、理發師
或皮鞋師傅幫你解決許多你不願親自動手的事。如果你厭倦了一項活動或
地方也可以再找到一項新的代替物或地方。
根據一項研究指出:家庭收入和家中成員滿意度有密切的關係。尤其在
社會福利措施不太完善的國家裏更是明顯。也許金錢對快樂的最大影響,就
是如果事情不順利時它能給你更多的渠道或是補償,使你有更多的能力去擺
平不滿足。因此在美國或蘇聯“錢”對於快樂的影響就不比在巴西或印度來
得大。畢竟當你需要一位醫師或心理學家談談時,你能容易地找到。或是當
你不幸失掉工作、房子被燒毀、出了車禍或生病時能得到社會福利的保障和
救濟,這樣的生活環境對於培養快樂的氣氛是很有幫助的。
一旦外在環境能提供某種程度的安全感或保障,自然而然地金錢對快樂
的影響力也大為減少。而且大部分人,隻要不是極端貧困都能達到某種程度
的物質上的安全感。
即使有保險、就算有足夠的錢供應年老時的生活費,但還是難保不會有
其他疾病或意外的發生。所以我們自然想到“錢”。當我們抱怨沒有足夠的
錢,事實上是擔憂沒有足夠的錢做想做的事。原因之一就是人類對於新奇時
髦的產品有經常性的需求;原因之二就是廣告的誘惑或是別人告訴你應該擁
有那些物品才算趕上時代;原因之三則是我們得借助某些物品以攀升至更高
的地位。
現在,如果我們一味地追逐時髦或新奇品,心中永無滿足之時,當然也就
無法享受追尋過程中的滿足快感。比如你買了一架電視機,你就會喪失了欣
賞收音機的機會。而當你對電視的新鮮感與好奇心消失時,你會發覺似乎無
法再獲得先前那種樂趣,甚至不如以往聽收音機來得有趣。此時你大概又開
始向往大熒幕的電視,並決定在家中開辟一間放映室。又如你已經有一艘
船,而每過一段時間就想要一艘更大的船,欲畢是永無滿足的,麵對眼前這艘
大船,你卻並不覺得十分有趣,反而懷念以前的那一艘小船呢!如果沉溺於
對新奇品的無窮追逐,你就會發覺你已將自己的快樂建築於金錢的基礎之
上,也就是越來越依賴金錢,這是很不好的現象。所以縱使你難以抑製對於
新奇品令人興奮的刺激追求,但也並不一定完全靠金錢來追逐那種刺激,你
可以將自己的熱情投注在其他人身上,在新思想或新經驗上追尋新刺激,享
受清新的感受。
還有一些獲得快樂的方式,但並不是好方法——就像有些人對別人的話
言聽計從,別人決定了他的需要與行動,完全沒有自己的主見。這樣的人一
定不容易快樂,因為他從來沒有享受過主動、自主的輕鬆與樂趣。雖然我們
都太習慣於全盤接受廣告媒體的概念以及物質化的生活態度,但卻出乎意料
之外地發覺大部分的人並不感覺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裏十分快樂。
心理學家菲利浦·雪佛以及喬納遜·雪雷第曼曾經發了52000多份詢
問“今日心理,,的讀者有關快樂的問卷,結果發現接受調查的讀者當中,有許
多人並不回答自身是否快樂,反而將問卷寄回雜誌社,請求二位心理學家針
對他們的情形判斷他們是否快樂?還有許多讀者寫信給他們二位,因為這些
人急於知道快樂是什麼,如果你並不很富裕,那就好好利用手上的每一分錢,
造成最有效力、最適宜的環境。如果窮人將身上僅有的一些錢拿去買醉或是
無意義的零食土,這並不是有效地使用金錢,當然也不能製造快樂的環境。
相反地,如果有一些不十分富裕的人們,住在城市郊區的小木屋裏,家中陳設
簡陋,隻有電視機可供娛樂,另有一輛小汽車可以代步,但他們定期上教堂,
並捐出僅有的一些錢作為教會慈善基金,這不是更有效利用金錢,獲得更大
快樂與滿足嗎?小木屋雖然簡陋,但還可遮風避雨,電視機提供他們許多娛
樂以及學會如何有效地運用金錢,而惟一的小汽車則載著他們到處遊覽、觀
賞新鮮的事物、交交新的朋友。
有錢人能輕易地買到許多快樂的來源,甚至揮霍這些來源;然而,一位不
很富有的人,隻要能掌握追尋快樂的有效方式,照樣也能像有錢人一樣快樂。
請看看以下兩個例子:
一對中等家庭的中年夫婦在星期天將兒子叫到麵前,告訴他們要度過了
一個非常美好的‘星期天。現在正是春暖花開的3月,所以他們趁這個好天氣
相偕到運動場打網球,運動場內隻有幾座網球場,因此一次隻能容納幾個人。
由於他們到得早,球場還有空位並告訴球場經理以後會常常到這兒打球。他
們在場內遇見另一對年輕夫婦於是4人組成了雙打,雖然他們球技並不很好
並因此輸球,但是他們玩得很高興,也非常驚訝第一次就有這種好成績。
同樣在這一天,有另一對擁有千萬財產的中年夫婦,起床起得很晚,正坐
在飯廳裏喝傭人泡好的咖啡。丈夫昨夜喝醉了酒,今天起床頭仍有點痛,心
情不好。當他們正想要像往常一樣閱讀星期天的早報時,才發覺真的起得太
晚了,而中午還要參加一位電影大亨的餐會,這位大亨有意要和這位先生做
一筆大買賣。於是他們隻好掃興地放下手中的報紙急忙地進房裏準備。終
於及時到達了餐會地點——紐約市最高級的餐廳之一,侍者向他們深深一鞠
躬帶他們到所坐的座位。太太對於餐會席間虛偽的談話感覺很無聊,回到家
之後她仍然感覺很沒意思,因為她先生正在專心地看一份經濟日報。她也不
想像以往的下午一樣坐在椅子上打毛線,於是打電話給一位住在卡羅卡斯的
朋友,但也隻是聊了一下近況,並不能很深入地傾訴心裏的話。最後先生開
車前往達拉斯以便能趕得上明天一早的業務會議,留在家中的地無所事事,
隻好倒一杯酒並扭開電視……
或許第一對夫婦一天的活動看起來並不十分重大,但他們卻比第二對夫
婦擁有更多的快樂與更美好的一天。尤其是第一對打網球的太太更時時洋
溢著幸福與滿足感。現在就來分析為什麼第一對夫婦比第二對夫婦更快樂,
更滿足:
先看看星期天早晨的網球活動包含了多少滿足:
*由於春暖花開的季節提供了這麼一個好機會能早起打網球,充滿了妙
不可言的驚羨與新鮮感。
*由於他們能幸運地在有限的場地裏找到
*與另外一對年輕夫婦交談的新奇感受。
*打球使身心獲得充分放鬆。
*肢體的運動。
座球場而心滿意足。
*這一次的經驗使他們又朝打好網球的目標跨前一步。
*夫婦倆彼此滿足於分享的樂趣。
再看著另一對有錢夫婦的一天充滿了物質的快樂,但精神上卻十分空
虛。沒有新奇、刺激、放鬆,並且除了賺錢外似乎沒有其他生活的目標。雖然
夫妻倆對於能利用共餐的機會相聚一會兒而覺得很滿足了,但是先生在餐席
間忙著應酬,冷落了太太,而太太也厭倦於那種商場上的虛偽。又由於進高
級餐廳對他們已是家常便飯,所以他們也無法從中獲得特別的樂趣。
49.活著絕不是為了賺錢
賺錢是為了活著,但活著絕不是為了賺錢。假如人活著隻把追逐金錢作
為人生惟一的目標和動力源泉,那人將是一種可憐的動物。
一個歐洲觀光團來到非洲一個叫亞米亞尼的原始部落。部落裏小夥子
穿著白袍盤著腿安靜地坐在一棵菩提樹下做草編。草編非常精致,它吸引了
一位法國商人。他想:要是將這些草編運到法國,巴黎的女人戴著這種小圓
帽和挎著這種草編的花籃,將是多麼時尚多麼風情啊!想到這裏,商人激動
地問:“這些草編多少錢一件?”
“10比索。”小夥子微笑著回答道。
天哪!這會讓我發大財的。商人欣喜若狂。
“假如我買10萬頂草帽和10萬個草籃,那你打算每一件優惠多少錢?”
“那樣的話,就得要20比索一件。”
“什麼?”商人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幾乎大喊著問,“為什麼?”
“為什麼?”小夥子也生氣了,“做10萬件一模一樣的草帽和10萬個一模
一樣的草籃,它會讓我乏味死的。”
商人還是不能理解,因為在追逐財富的過程中,許多人忘了生命裏金錢
之外的許多東西。或許,那位荒誕的亞米亞尼小夥子才真正領悟了人生的
真諦。
人們想發財,想多賺一些錢,想使自己的生活質量更高些,這根本就不是
壞事,這是人的自然的、正常的欲望。隻要取之有道、取之合法,不僅應該鼓
勵,社會還應該為人們創造更多的條件以幫助滿足。
快樂並非要有很多錢,這樣說並不是想勸告大家都滿足目前的生活水
平,不要再去賺錢了,而是希望大家把錢不要看得太重,過於追逐。財富心是
否太重並不是依據一個人的財富數量來推斷的。一個每個月隻有幾百元收
入的人並不一定就意味著他的財富之心很淡薄。相反,一個擁有千萬家財的
人也並不一定就像巴爾紮克筆下的老葛朗台那樣視錢如命、把錢看得比親情
更重。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發財的欲望愈強,隨之產生的煩惱就會越
多。發財的欲望和心理的煩惱、痛苦之間恐怕不隻是成正比關係,很有可能
是發財的欲望成算術級數增長的時候,心理的煩惱就成幾何級數增長。當
然,這隻是根據許多人的自我實際體驗所做出的一種推斷,還未能通過定量
的研究予以證實。
怎樣來判斷一個人發財的欲望是否強烈呢?我們認為主要應該看兩個
方麵:一個是目標與現實之間的距離,一個是向目標挺進時想要達到的速度。
一個人為自己所定的發財目標與現實距離越遠,表明他的發財欲望越強。假
如一個現在有10萬財產的人,他想在一年之內有20萬,而另一個人現在也有
10萬財產,但他想在一年之內擁有200萬。再假定,兩個人發財所需要的能
力和條件大致相當。那麼,前者的發財欲望低於後者,前者實現自己所定的
目標的可能性遠大於後者,前者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遭遇挫折和失敗的概率
也自然遠小於後者。前者經過努力倘若真的在一年內賺到了20萬,他會欣
然地品嚐到成功的快樂。後者在一年內可能實際比前者賺得多,或30萬,或
50萬,或100萬,甚至120萬,但他通常也沒有享受到成功的快樂,因為他覺
得自己還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
發財欲望過強的人,其心理很容易被“貪”字占據優勢地位。“貪”字是
痛苦煩惱的根源之一,也可以說是禍害的根源之一。有些人為了圓自己的發
財夢,去騙人、害人,去損害人民的利益,去觸犯國家的法律,最後走上自我毀
滅的道路。
許多人在賺錢之初,並沒有想過,這一生賺錢的目的何在?是自己消費,
抑或留給後代,或是施舍於慈善事業,造福於社會。你若去問他,大多數人的
回答一般都是“不知道”。在社會一致認同“賺錢很重要”的情況下,便開始
了一生忙忙碌碌,早出晚歸,拚命賺錢的生活。殊不知,不管賺多少錢,是絕
不可能帶到下一輩子的。許多人一生忙於賺錢,到最後卻忘了或根本就不知
道賺錢的初衷,將手段變為目的,拚命賺錢,不懂得如何利用金錢使自己更幸
福、更快樂、更健康,也不懂得回報社會,最後變成了金錢的奴隸,變成一個十
足的守財奴。金錢對於他們來說,已完全失去意義,隻是一堆貨幣符號。更
有不少人,居然還會因金錢而深受其害,陷入甚至淹沒於金錢的泥沼之中。
我們不應忘記:錢是實現人生目標的手段,不要將手段變成目標,一味追
逐金錢;懂得用錢,才能成為快樂的富翁;年輕時賺錢、省錢,中年時要好好管
錢,年老有錢之後卻要懂得花錢,用金錢來充實自己的晚年生活。
有人說:財富是過眼煙雲,金錢是身外之物。這的確有一定的道理。我
們隻要認真想一想,就不難發現。過去有一個多數人都讚同的說法:“吃飯是
為了活著,但活著絕不是為了吃飯。”我們同樣也可以這樣說:“賺錢是為了活
著,但活著絕不是為了賺錢。”假如人活著隻把追逐金錢作為人生惟一的目標
和動力源泉,那人將是一種可憐的動物i這等於自我貶低人生存在的價值和
意義。
50.創造價值才能體會快樂
祝福那些找到他們心愛工作的人,他們已不須再企求其他的幸福。工
作,將深深影響你的一生;它可能造就你,也可能毀滅你。
假如你的年齡是18歲以下,那麼你可能即將作你生命中最重要的兩項
決定——這兩項決定將深深地轉變你的一生;這兩項決定對你的幸福、你的
收入、你的健康,可能有深遠的影響;這兩項決定可能造就你,也可能毀滅你。
這兩個重大決擇是什麼?
第一:你將怎樣謀生?你將做一名農夫、郵差、化學家、森林管理員、速記
員、獸醫、大學教授,或是你想擺一個牛肉餅攤子?
第二:你將選擇誰做你孩子的父親或母親?
這兩項大決定,經常都像賭博。哈裏·愛默生·佛斯迪克在他的《透視
的力量》一書中說:“每位小男孩在選擇怎樣度過一個假期時,都是賭徒。他
必須以他的日子作賭注。”
你怎樣才能減低選擇假期時的賭博性?讀下去;我們將盡可能地告訴
你。首先,假如可能的話,試著去尋找你所喜歡的工作。有一次我請教大衛
·古裏奇(輪胎製造商古裏奇公司的董事長),成功的第一要素是什麼,他回
答說:“喜愛你的工作。假如你喜歡你所從事的工作,反倒像是遊戲。”
愛迪生就是一個好例子。這位沒有進過學校的送報童,後來卻使美國的
工業生活全體改觀。愛迪生差不多每天在他的實驗室裏辛苦工作18個小
時,在那裏吃飯、睡覺。但他絲毫不認為苦。“我一生中從未做過一天工作,”
他宣稱,“我每天樂趣無窮。”難怪他能成功。
我曾聽見查理斯·史茲韋伯說過和這相似的話。他說:“每個從事他所
無限熱愛的工作的人,都能夠成功。”
但你對於想從事哪種工作尚沒有一點兒概念,又如何能夠對工作產生熱
愛呢?艾得娜·卡爾夫人曾為杜邦公司雇用過數千名員工,如今是美國家庭
產品公司的工業關係副總經理,她說:“我認為,世界上的最大悲劇就是,有那
麼多的年輕人從來沒有發現他們真正想做什麼。我想,一個人若隻從他的工
作中獲得薪水,而其他一無所獲,那當真最可憐了。”卡兒夫人說,甚至有一些
大學畢業生跑到她那兒說:“我獲得達茅斯大學的文學學士學位(或是康奈爾
大學的碩士學位);你公司裏是否有適合我的職位?”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能
夠做些什麼,也不知道希望做些什麼。於是,難怪有那麼多人在開始時雄心。:
勃勃,充滿玫瑰般的美夢,但到了40多歲以後,卻一事無成,痛苦沮喪,甚至
精神崩潰。實際上,選擇正確的工作,甚至對你的健康也非常重要。瓊斯霍
金斯醫院的雷蒙大夫配合幾家保險公司作了一項調查,研究使人長壽的因
素,他把“正確的工作”排在第一位。恰恰符合了蘇格蘭哲學家卡萊爾的名
言:“祝福那些找到他們心愛工作的人,他們已不須再企求其他的幸福。”
我近來曾和柯哥尼石油公司的人事經理保羅·波恩頓暢談了一晚上。
他在過去20年當中,至少接見了75000名求職者,並出版過一本名為《獲得
工作的6個方法》的書。我問他:“今日的年輕人求職時,所犯的最大錯誤是
什麼?”“他們不了解他們想幹些什麼,”他說,“這真是叫人萬分驚駭,一個人
花在選購一件穿幾年就會破損的衣服上的心思,要遠比選擇一件關係將來命
運的工作要多得多——而他將來的全部幸福和安寧都建築在這件工作上。”
那如何辦呢?你如何來解決這個難題?你能夠利用一項叫做“職業指
導,,的新行業。它或許可以幫助你,但或許將會損害你——全靠你所找的那
位輔導員的能力和個性而定。這個新行業距離完美的境界還十分遙遠,甚至
連起步也談不上,但其前程美好。你怎樣利用這項新服務呢?你能夠在你住
處附近找出這類機構,然後接受職業測驗,並獲得職業指導。
他們隻能提供建議,決定權還在你手裏。記住,這些輔導員並非真實可
靠。他們之間常常無法彼此達成一致意見。他們有時也犯下荒謬的錯誤。
例如,一位職業輔導員曾經建議我的一位學生作一位作家,隻不過由於她積
累的詞彙量很廣,多荒謬可笑!事情並不那樣單純,好作品是將你的思想和
感情傳達給你的讀者——要想達到這個目的,不隻需要豐富的詞彙,更需要
思想、經驗、說服力和熱情。建議這位有豐富詞彙的女孩子當作家的這位職
業輔導員,事實上隻完成了一件事:他把一位極佳的速記員改變成一位沮喪
的準作家。
我想說明的一點是,職業指導專家——即便是你本人,也並非絕對可靠。
你或許該多找幾個輔導員,然後憑普通常識判斷他們的意見。
你或許會覺得奇怪,為什麼我盡在本章中提一些令人擔心的話。但假如
你了解多數人的憂慮、悔恨和沮喪,都是由於不重視工作而引起的,你就不會
覺得奇怪了。關於這種情形,你能夠問問你的父親、鄰居,或是你的老板。智
慧家約翰·史都家·米勒宣稱,工人無法適應工作,是“社會會最大的損失之
一”。是的,世界上最不愉快的就是憎恨他們日常工作的“產業工人”。
你可了解在陸軍中“崩潰”的是哪種人?他們就是被分派到錯誤單位的
人!我指的並不是在戰鬥中受傷的人,而是那些在普通任務中精神崩潰的
人。威廉·孟寧吉博士,是我們當今最偉大的精神病專家之一,他在二次大
戰期間主持陸軍精神治療部門,他說:“我們在軍中發現挑選和安置的重要
性,就是說要使適當的人去從事一項適當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要使人相
信他所從事的工作的重要性。當一個人失去興趣時,他會覺得他是被安排在
一個錯誤的職位上,他會覺得他不受欣賞和重視,他會相信他的才能被埋沒
了。在此種情況下,我們發現,他就是沒有患上精神病,也會埋下精神病的
種子。”
是的。基於相同的原因,一個人也會在工商企業中“精神崩潰”,假如他
看不起他的工作和事業,他也可能把它搞砸了。
菲爾·強生的情況,就是一個好例子。菲爾·強生的父親開一家洗衣
店,他把兒子叫到店中工作,希望他將來能管理這家洗衣店。但菲爾痛恨洗
衣店的工作,因此總是敷衍了事的,提不起精神,隻做些不得不做的工作,其
他工作則一概不管。有時候,他幹脆“開溜”了。他父親非常傷心,認為養了
一個扶不起的不求上進的兒子,使他在他的員工麵前大為丟臉。有一天,菲
爾告訴他父親,他渴望做個機械工人——到一家機械廠工作。什麼?一切又
從頭開始?這位老人非常驚訝。不過,菲爾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他穿上油
膩的粗布工作服,從事比洗衣店更為辛苦的工作,工作的時間更長。但他竟
然愉快得在工作中吹起口哨來。他選修工程學課程,研究引擎,裝置機械。
而當他在1944年去世時,已是波音飛機公司的總裁,而且製造出“空中飛行
堡壘”轟炸機,幫助盟國軍隊贏得了世界大戰。假如他當年迫於父命留在洗
衣店不走,他和洗衣店——尤其是在他父親死後——究竟會轉變成什麼樣子
呢?我想,我會想整個洗衣店毀了——破產,一無所得。即便會引起家庭糾
紛,但我依然要奉勸年輕朋友們:不要隻因為你家人希望你那麼做,就勉強從
事某一職業。不要貿然從事某一行業,除非你喜歡。不過,你依然要認真考
慮父母給你的勸告。他們的年紀可能比你大一倍。他們已獲得那種惟有從
眾多經驗及過去歲月中才能得到的智慧。但是,到了最後分析時,你自己必
須作最後決定。將來工作時,感到快樂或悲哀的是你自己。
以上已說了如此多,如今我向你提供下述建議——其中有一些警告——
方便在你選擇工作時作參考:
(1)閱讀並研究下列關於選擇一位職業輔導員的建議
這些建議是由最權威人士所提供的。由美國最成功的一位職業指導專
家傑森教授擬定的。
*假如有人告訴你,他有一套神奇的方法,可指示出你的“職業傾向”,千
萬不要去找他。這些人包括摸骨家、星相家、“個性分析家”、筆跡分析家。這
些“奇士”的方法不靈。
*不要聽信那些說他們能夠給你作一番測驗,然後指出你該選擇哪一種
職業的人。這種人根本就已違背了職業輔導員的基本原則,職業輔導員必須
考慮被輔導人的健康、社會、經濟等各種因素;同時他還應當提供就業機會的
具體資料。
*找一位擁有豐富的職業資料的職業輔導員,並在輔導期間妥善應用這
些資料。
*全部的就業輔導服務通常要麵談二次以上
*堅決不要接受函授就業輔導。
(2)避免選擇那些原已擁擠的職業和事業
在美國,謀生的方法共有二萬多種以上。想想看,二萬多!但年輕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