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快樂生活是一種選擇

1.懂得快樂生活很重要

幸福和快樂是靈魂的一種香味,是一顆歌唱的心的和聲。

——羅曼·羅蘭

人在生命的旅途中千姿百態,有的人雖然沒有驚世之才,卻能夠快樂地

生活。隻要稍稍改變對世界的看法,你的人生也可以很快樂。

快樂是一種潛能,而潛能非常不可思議,如果不在適當的時機開發,就難

以具體化。就好像有先天性白內障的人,如果等到了成人階段再到醫院做手

術,就算眼睛可以看得見,但判斷物體的形狀對他們來說會很吃力;或者是在

完全學不到語言的環境裏成長,一直到成人階段才開始學習,也會變得很難

開口。這些人原本都具有看得見和開口說話的潛能,但是因為沒有在適當的

時期開發,潛能也就跟著生鏽了。從這層事實來看,兒童時期的教育也就顯

得非常重要。

不管是任何事情,如果沒有付出努力,是不會明白是否具有潛能的。因

此,勇於挑戰值得鼓勵,也許還可以因此找到屬於你的成功之路。

通過各種事物發掘潛能,而且讓學習過程充滿快樂,才是最棒的事情。

試著想想,也許你有著讓人意想不到的才能,這可是人生中最快樂的經驗之

一.但是,很多人可能會煩惱著,雖然參加了各種學習,卻仍不具備任何才

能。麵對這種情形,雖然隻能選擇暫時放棄,但在沮喪前,別忘了看一看四

周,就你的角度來看,一定還有些人的才能更不如你,但他們卻比你活得更快

樂,這正是你真正需要學習的地方。

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並不是有沒有才能,而在於能不能快樂地生活。如

果真的會這麼想的話,或許你能夠放棄世俗的某些偏見而快樂地生活,這才

是最重要的才能。那些為沒有才能而煩惱的人,隻要稍稍改變一下對世界的

看法,或許就能發現人生的真諦。

2.快樂是我們贈送給自己的禮物

不是你擁有太少,隻是你的希望太多。

莎士比亞在《奧賽羅》一劇中寫道:“快樂和行動,使得時間變短了。”不

論時間的長短,讓你的時間充滿愉悅的鈴聲。對於快樂,一部分人一笑置之,

他們是無知的一群,他們不懂快樂的真諦。

快樂是真實的,是發自內心的;除非獲得你的允許,沒有人能夠令你

苦惱。

你每天都應該記住:快樂是你贈送給自己的禮物,不是新年節日的點綴,

而是整年的喜悅。

快樂本來就出自人的心靈和身體組織。我們快樂的時候,可以想得更

好,幹得更好,感覺得更好,身體也更健康,甚至肉體感覺都變得更靈敏。一

項研究發現,人在快樂的思維中,視覺、味覺、嗅覺和聽覺都更靈敏,觸覺也更

細微。人進人快樂的思維或看到愉快的景象,視力可以立即得到改進;人在

快樂的思維中記憶大大增強,心情也很輕鬆。精神醫學證明:在快樂的時候,

我們的胃、肝、心髒和所有的內髒會發揮更有效的作用。幾千年前,賢明的老

所羅門正有一句格言:“快樂的心猶如一劑良藥,破碎的心卻吸幹骨髓。”猶太

教和基督徒都把歡樂、喜悅、感恩、開朗列為通向正義和美好生活的途徑,這

也是很值得重現的。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研究了快樂與犯罪行為的關係之後,得出結論說:

古老的荷蘭格言“快樂的人家不邪惡”在科學上是站得住腳的。他們發現,大

部分罪犯出身於不幸的家庭,或有一段不快樂的人際關係。耶魯大學對“挫

折”做過十年研究,結論是,我們所說的不道德和對他人的敵意,很多是因為

自己的不幸才造成的。

辛德勒博士說:不快樂是一切精神疾病的惟一原因,而快樂則是治療這

些疾病的惟一藥方。看來,我們對於快樂的普遍看法有些是本末倒置的。我

們說:“好好幹,你會快樂。”或者對自己說:“如果我健康、有成就,我就會快

樂”或者教別人“仁慈、愛別人,你就會快樂。”其實更正確的說法是:“保持

快樂,你就會幹得好,就會更成功,更健康,對別人也就更仁慈。”

快樂不是爭來的東西,也不是應得的報酬;快樂不是道德問題,就像血

液循環不是道德問題一樣。快樂與血液循環二者都是健康生存的必要因素。

快樂不過是“我們的思想處於愉悅時刻的一種心理狀態”。如果你一直等到

你“理應”進行快樂思維的時刻,你很可能產生你自己不配得到快樂的不快樂

思想。斯賓諾莎說:“快樂不是美德的報酬,而是美德本身;我們不是由於抑

製欲望而享受快樂,相反,我們享受快樂才能抑製欲望。,,追求快樂並不是自

私。很多人不敢追求快樂,因為他們覺得那樣做是“自私,,或“錯誤,,的。無

私的確能帶來快樂,因為它不僅使我們轉向自己以外的東西,不注意自我反

省、自己的過錯、煩惱,或“自滿”的驕傲,而且使我們能夠創造一個新的自我,

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充實自己。人類最快樂的東西就是想到有人需要自己,

想到自己很重要,很有能力幫助別人得到更多的快樂。然而,如果我們從快

樂中探討道德問題,認為它可以作為無私的一種報酬,那麼,他們就很可能因

為得到快樂而覺得有罪。快樂是存在和行為的自然附屬物,不是一種報酬

和獎品。如果我們因為無私而得到報酬,那麼下一個邏輯的推理是,我們越

自我克製和越不幸,我們就越會導致一個荒謬的結論:想要快樂必須不快樂。

如果牽涉到什麼道德問題的話,這個道德問題應與快樂和不快樂無關。

詹姆斯說:不快樂的態度不僅痛苦,而且卑下。還有什麼能比憔悴、哭泣和哀

怨的情感更卑下、更不值錢的呢?還有什麼能比不快樂的表現更容易傷害別

人?還有什麼比不快樂更不利於克服困難?不快樂的態度隻能加劇和延長

困境,使不利的情況更加不利。

快樂不在未來而在現在。很多人不快樂,因為他們總是企圖按照一個難

以實現的計劃而生活。他們現在不是在享受,而是在等待將來發生的事情。

他們以為等到自己找到好工作之後,買下房子以後,孩子大學畢業以後,完成

某個任務或取得某種勝利以後,就會快樂起來。這種人一概都以失望而

告終。

查斯特·菲爾德爵士指出:快樂是一種心理習慣,一種心理性格,如果不

在現在加以了解和實踐,將來也永遠體會不到。快樂不是在解決某種外在問

題後產生的——一個問題解決了,另一個問題還會出現。生活本身就是一係

列問題。如果你想要快樂,你就快樂吧,不要“有條件”的快樂,而要把快樂當

成自己的一種心理性格。

3.快樂的人生要靠自己

一切法從想生。

——佛經

有一個女孩子,她生性樂觀積極,也很懂得過日子,更知道要如何排解自

己的不快。

清晨醒來,她會對鏡中的自己大聲說:“今天是個好日子。”即使昨天的壞

情緒尚未恢複,她還是會大聲地說。

然後刷著牙,想著刷牙是一件多麼令人愉快的事,牙齒將變得潔白幹淨,

不會受到蛀蟲的侵襲,口氣清新。

洗臉也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因為清水的濕潤,會使臉上的皮膚感到無

比的舒暢。這都使她的腦細胞感到無比快樂。

她把細胞快樂論告訴人們,如果我們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很快樂,我們

自身當然也會非常地快樂。因為人的身體是由60—70兆個細胞組合而成

的,所以讓所有細胞和睦相處,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樁大事。

在我們的細胞之中,有的會若無其事地看著我們痛苦,這可能是因為我

們沒有和這些細胞和睦相處的緣故吧。

女孩的細胞快樂論正是告訴人們必須從內心深處去愛身體中的每一個

細胞,不停地與它們對話,讓這些原本就健康、活躍的細胞更新蘇醒,並發揮

正常的功能。

雖然有人覺得這種與細胞對話的方式有些可笑,不過既然是一個不錯的

方法,就值得試試。漸漸地,你的生活模式就會發生改變。

每天清晨起床,對鏡中的自己說:“今天將是美好的一天。”

總是保持著笑容,變得比以前開朗,不再把事情看得太嚴重,反正天塌下

來還有別人頂著,無論何時、何地,總是積極地挑戰明天。開始懂得與大家和

睦相處,而不是明爭暗鬥,從心底去愛人,而不是做做表麵工夫……

不要過於以自我為中心,不要將工作、賺錢的行為視作生活的全部,而是

要把它當做遊戲般去處理。

當消極心情出現時,要讓自己的心情轉換成積極心態;當憂鬱心情出現

時,要立即想辦法將自己的心情調適到開朗的地步。

當身體有苦痛時,除了休息及看醫生外,還要時常與自己的細胞對話:

“我們必須聯合起來共同擺脫生理困境。”自己一定要具備比以往更堅強的意

誌力,並試圖回想讓心情愉快的往事。

麵對各種競爭與挑戰,都要先深深吸一口氣,然後做好積極應付的準備。

要知道,人不可能在一時之間就改掉長久的惡習,不過,隻要有進步就可

以了。而每天不間斷地跟自己的細胞對話,會使我們更加認識內在的自己。

小柯曾因為房屋貸款之事而將自己搞得焦頭爛額,每月的高額貸款壓得

他整天悶悶不樂,身體也愈來愈糟。可自從開始與自己的細胞對話後,他認

識到借貸已是事實,不可能憑空消失,也不可能因自己的煩惱就立即減少數

額。悶悶不樂不過是自尋煩惱,就算當時決定買房子是錯誤的,現在煩惱也

為時晚矣。與其煩惱不堪,不如輕鬆生活,努力工作,早日把貸款還完。

人生隻有一次,無可取代,為什麼要因身外之物而煩惱,無辜損傷了自己

的細胞。

不論外在環境是否狂風暴雨,隻要心中有陽光,人生永遠充滿希望。當

消極心情出現時,要讓自己的心情轉換成積極心態;當憂鬱心情出現時,要立

即想辦法將自己的心情調適到開朗的地步。

4.生活是由你的心靈塑造的

人最寶貴的東西是什麼?是生活,因為我們的一切歡樂,我們的一切幸

福,我們的一切希望都隻和生活相聯係。

———車爾尼雪夫斯基

生活的快樂與否是由思想塑造的,完全取決於個人對人、事、物的看法。

如果我們想的都是快樂的,我們就能快樂;如果我們想的都是悲觀的,我們就

會悲傷;如果我們想到一些可怕的情況,我們就會非常害怕;如果我們想到的

是不好的念頭,恐怕就不會安心;如果我們想的淨是失敗,我們就會失敗;如

果我們沉浸在自憐裏,旁人也都會可憐我們。也許有人會說,這麼說是不是

告訴我們:對於所有的困難都應該用盲目的樂天態度去看待呢?

問題並不是這麼簡單;不過我們仍然鼓勵大家要以正確的態度來看待生

活。換句話說,我們必須關切自我的問題,但不是憂慮。關切和憂慮之間的

分別是什麼呢?讓我們再說明白一點。當我們要通過交通擁擠的道路時,此

時就會很注意自己正在做的這件事——可是並不會憂慮。關心的意思就是

要了解問題在哪裏,然後很鎮定地采取多種步驟加以解決。

美國著名導演羅維爾·湯馬斯雇用幾名助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用影

片記錄了勞倫斯和他那支多姿多彩的阿拉伯軍隊,也記錄了艾倫貝征服各地

的經過。他那個穿插電影中的演講——“巴勒斯坦的艾倫貝與阿拉伯的勞倫

斯”,在倫敦和全世界引起極大轟動。倫敦的戲劇節因此順延了六個禮拜,還

安排他在卡文花園皇家影院演講這些冒險故事,並放映他的影片。他在倫敦

聲名大噪,又四處遊曆了好幾個國家。然後,他籌備了兩年的時間,準備拍攝

一部在印度和阿富汗生活的紀錄片。但是一連串的時運不濟使得他破產了。

從那時起,他不得不到街口的小餐館去吃廉價的食物。要不是一位知名

的畫家——詹姆士·麥克貝借錢給他,他甚至連那點粗陋的食物也吃不到。

當湯馬斯麵臨龐大的債務而感到極度失望的時候,他很關心他目前的處境,

可是他卻不憂慮。他知道,如果他被黴運弄得垂頭喪氣的話,那麼他在人們

眼裏就變得一文不值了,尤其是他的債權人。所以,他每天早上出去辦事之

前,都會買一朵花插在衣襟上,昂首闊步地走在牛津街上。積極而勇敢的生

活態度使得他不被挫折擊倒。對他而言,挫折是整個人生訓練的一部分——

是你要攀登高峰所必須經過的訓練。

我們的精神狀態對我們的身體和力量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影響。著名

的美國心理學家哈德飛在他的著作《力量心理學》裏,對這件事有著驚人的說

明。他寫道:“我請來三個人,用來實驗心理對生理的影響,我們以握力計來

度量。要他們在三種不同的情況下,盡全力抓緊握力計。在一般的清醒狀態

下,他們的平均握力是101磅。第二次實驗測將他們催眠,並告訴他們,他們

非常地虛弱。結果他們的平均握力隻有29磅——還不到他們正常力量的1/

3。吃飯後再讓這些人做第三次的實驗:之後,告訴他們說他們非常強壯,結

果他們的握力平均達到142磅。可見當他們在思想裏很肯定自己有力量之

後,他們的力量就增加了50%。”這就是令我們難以置信的心理力量。

為了說明思想的巨大力量,以下是一件發生在美國內戰期間的真實事

例。故事的主人翁就是信仰療法的創始人瑪麗·貝克·艾迪。曾有一段時

間她認為生命中隻有疾病、愁苦和不幸。她的第一任丈夫在他們婚後不久便

去世了,她的第二任丈夫又拋棄她,和一個有夫之婦私奔。她隻有一個兒子,

卻由於貧病交加,使她不得不在兒子8歲那年就把他送給別人撫養。

她的生命的轉折點,是發生在麻省的安理市。一個很冷的日子,她在走

路時不小心滑倒了,摔倒在結冰的河上,昏了過去。由於她的脊椎受到了傷

害,使她不停地痙攣,甚至連醫生也認為她活不久了。醫生們說:即使奇跡出

現而使她活命,她也無法再行走了。躺在一張看來像是送終的床上,艾迪翻

開她的《聖經》。她讀到馬太福音裏的句子:有人用擔架抬著一個瘸子到耶穌

跟前,耶穌就對瘸子說:小於,放心吧,你的罪被赦免了……起來,拿你的被褥

回家去吧!而那人就站起來,回家去了。

她發覺耶穌的這幾句話使她產生了一種力量,一種能夠賜給她的力量。

她立刻下床,開始行走。艾太太說:“這種經驗就像引發牛頓靈感的那棵蘋果

一樣,使我發現自己要怎樣地好起來,以及怎樣地使別人也能做到這一點。

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說,一切的原因就在你的思想,而一切的影響力都是內心

的思想。”

我們深信我們內心的平靜,乃是由生活所得到的快樂,並不在於我們在

哪裏;我們有什麼,或者是什麼人,與外在的條件並沒有任何關係。思想的運

用和思想本身,能把地獄造成天堂,也能把天堂造成地獄。拿破侖和海倫凱

勒就是這句話的最好例證。拿破侖擁有一般人所追求的一切——榮耀、權

力、財富——卻對聖海蓮娜說:“我這一生從來沒有一天是快樂的。”而海倫凱

勒——又瞎、又聾、又啞,卻表示:“我發現生活是這樣的美好!”

愛默生在他那篇叫做《自信》的文章裏這樣結尾的:一次政治上的勝利,

收入的增加,病體的康複,或是久別好友的歸來,或其他純粹外在的事物,即

能提高你的興致,讓你覺得你眼前的日子是多麼美好。千萬不要去相信它,

事情絕不會是這樣的。除了你自己以外,沒有別的人能帶給你平靜。

伊匹克特修斯,這位偉大的哲學家曾警告我們:我們應該極力消除思想

中的錯誤想法,這比割除身體上的腫瘤和膿瘡更加重要。上海醫科大學的一

位主管神經外科的醫生博士說:“精神病醫院裏收容的病人,有五分之四都是

由於自身情緒緊張和壓力所引起的,甚至有一些生理器官的病例也是由於人

心理壓力過大而造成免疫係統失控的。”

蒙坦,這位法國偉大的哲學家,有句話是他生活中的座右銘:“一個人因

發生的事情所受到的傷害,不及因他對發生事情所擁有的意見來得深。”

當你被各種煩惱困擾著,整個人精神緊張不堪時,我應該明確地告訴你,

你可以創造自己的意誌力,改變你的心境。不錯,你應該這麼做,而且我們還

要告訴你如何做到這一點。這可能會多花一點力量,可是作法卻非常簡單。

威廉·詹姆斯是實用心理學方麵的權威,他曾經發表這樣的理論:“行動

似乎是隨著感覺而來,可是實際上,行動和感覺是同時發生的。如果我們使

我們意誌力控製下的行動規律化,也能夠間接地使不在意誌力控製下的感覺

規律化。”他這段話的意思是:我們不能單憑下定決心就能改變我們的情感,

可是我們可以變化我們的動作,而當我們變化動作的時候,就自然而然地改

變了我們的感覺。

接著,他解釋說“如果你感到不快樂,那麼惟一能找到快樂的方法就是振

奮精神,使行動和言詞好像已經感覺到快樂的樣子。”

這種簡單的辦法是不是有用呢?你不妨自己試一試:使你的臉上流露出

很開心的笑臉來,挺起胸膛,好好地深吸一口氣,然後哼唱一首歌。你會很快

地發現威廉·詹姆斯所說的是什麼意思了——也就是說,當你的行為能夠顯

出你快樂的時候,你就不可能再憂慮和頹喪下去了。

試問:如果讓自己開心就能夠創造出快樂,那又為什麼我們要讓自己和

我們身邊的人因為不高興而難過呢?

《人的思想》這本書,曾對許多人的生活產生久遠而良好影響。書中有這

麼一段:“當一個人改變對事物和其他人的看法時,事物和其他人對他來說就

會發生改變……要是一個人把他的思想導向光明,他就會很快地發現,他的

生活也開始光明四射。人不能吸引他們所要的,卻可能吸引他們所有的……

能變化氣質的神性就存在於我們自己心裏。一個人所能得到的,正是他們自

己思想的直接結果……有了奮發向上的思想之後,個人才能興起、征服、而

能有所成就。如果他不能振興他的思想,他就永遠陷在軟弱和愁苦之中。”

或許上天安排人生活在這個世界實在是一份相當大的禮物,可是我們對

這種特權實在沒有什麼興趣。我們所希望得到的是能控製自己的能力:能控

製我們的思想,能控製我們的內心精神。

所以讓我們記住威廉·詹姆斯的話:“通常,隻要把受苦者內心的感覺,

由恐懼改成奮鬥,就能把大部分我們認為的邪惡,改變成對你有幫助的助

手。,,讓我們為我們的快樂而奮鬥吧!

5.快樂是自找的

幸福就像夕陽——人人都可以看見,但多數人的眼睛卻望向別的地方,

因而錯過了機會。

——馬克·吐溫

通常會讓我們感到痛的地方,往往也正是我們最弱的地方。

有人老是自找麻煩,他們不知道樂觀才是真的需要自己尋找的。

尼采說過一句話:“那些無法致人於死的事,隻會讓人更堅強。”

有一次在一個演講會場,一位男主講人說,每當遇到挫折時,他所說的第

一句話一定是:“感謝上帝!”其實他並不信教。

他笑著說:“我是感謝上天讓我又有了更了解自己的機會,那裏會跌跤,

也就反映出自己哪裏還可以更強壯,一想到可以變得更好,當然要謝天謝

地囉!”

這真是個自我樂觀的精彩演出,他把挫折看成是認識自我的大好機會,

並願意從中學習,讓自己不斷進步。

每個人都是自己最好的心理醫生,想要多了解自己,就從多觀察自己開

始吧!

於是,任何時候都是觀察自己、了解自己、自找快樂的最佳良機。

例如,你平日勤奮工作,主管卻提拔了擅長交際的小王,與其大歎豈有此

理,不如想想,原來自己的人際關係做得不夠好,現在有機會知道這點還挺不

錯的,總比日後吃更大的虧時再後悔好。

所以在乎時請自找樂觀,把一切變成進步的動力,如此一來,你就能真正

自生活中獲益,成功當然就離你不遠了。

樂觀不會造成傷害,你總是可以待會兒再哭。

約克教授有句口頭禪:“事情還不算太糟!”表示目前的狀況其實還算

不錯。

他常碰到這樣的情形,研究進行得不順利,做學生的去求救:“怎麼辦?

幾個月的心血都毀了!”

約克教授會花兩分鍾看看手工的報告,然後拍拍學生的肩,笑著說:“事

情還不算太糟!”接著和學生出去走走,花兩個小時開導心情,於是第二天,學

生們又開心地進研究室繼續工作。

有一次,約克太太車禍撞斷了條腿,聞訊後學生們匆匆忙忙趕到醫院,沒

料到約克教授仍麵帶微笑的回答:“還有一條腿沒事兒,事情還不算太糟!”

就是他這份積極樂觀的態度,使他在任何困境中仍能找到值得慶幸的地

方,保持熱忱不致絕望,並且進一步將危機變成轉機,而他的學生們也學會了

這種樂觀的特質。

其實,周圍的每個人都有可能是自己的老師,我們自己也可能是別人的

老師。從情商的角度而言,身為別人的老師,我們所能傳授最寶貴的道理,恐

怕就是一份永遠保持的樂觀了。

因此,不管發生什麼挫折,原來總是想“真是糟透了!”,別忘了換個角度:

“事情還不算太糟”,用積極樂觀的態度麵對未來。

畢竟悲觀無濟於事,陷入悲觀之中不能自拔隻會讓情況雪上加霜,惟有

樂觀,才能帶引出奇跡。

要朝向願望的實現和成功,並徹底加強信念,試著活用樂觀也是一種

方法。

為了實現願望,“一定”、“絕對,,這樣的信念是十分必要的。也就是說,

非得保持完全相信“一定會這樣”的心意不可。

但有時會覺得未來不明朗,似乎怎麼也不知道願望何時能成真,從而信

念動搖。

這種時候就要活用樂觀。

“現在也許無法突然變好,但明年4月之後,工作和人際關係的運氣將會

出奇的好。如果要脫離上班族自己創業的話,屆時最好。朝此目標,現在就

可以先做初步準備了。”

“今年是十二年一次的機會,所以要在今年尋找結婚的對象。”

“今年的後半年到明年的前半年,不動產運作得很好,是找好房子的

得到這樣的機會(動機),朝此目標集中精神,提高熱情和信念,就能更進《

一步增加輸入潛意識的力量。

假設現在處於不得誌的階段,有了這樣的根據,那麼“現在即使很苦,忍

耐一下”這樣的力量就會源源不絕地湧出,而不會過度沮喪。

這就是能持續正麵思考的原因。

而理所當然的,要留意隻能相信好的事情,不能相信壞的事情。

這是活用樂觀的絕對原則。

但是,即使你已是一個樂天派,也必須了解這一點,不努力是絕對不會出

成果的。

K先生在某公司從事設計工作,突然遭到公司革職。不光如此,還和交

往數年的女朋友分手了。K先生悲歎不已:“為什麼隻有我遭遇這樣的

不幸!”

然而,人生就是因為不知在何時會遭遇何種變故,所以才充滿挑戰。K

先生失業後不久,通過朋友介紹,他接受了別家公司的邀請。這家公司不但

比以前的公司提供更高的薪水,也能讓他盡情發揮自身能力。於是不幸的狀

態完全改變,有意思的是,後來他連續發生幸運的事。不久,在新的工作職場

中,他和共事的一位女性墜入愛河,該公司經理也特別看好他。

遭遇不好的事情,也許就是命運好轉的征兆,應該因此而高興。即使連

續出現不幸的事情也不要失望,也許當時的確感到難過悲傷,但這看似不好

的現象,實際上正是出現幸福的前兆。

既然如此的話,就要相信“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句話,保持樂觀的態度

生活下去吧!

6.鑒定和提高你生活的快樂指數

當你追求幸福時,幸福往往逃避你;但當你逃避幸福,幸福卻又常常跟

隨你。

——海伍德

當你能誠實麵對自己生活中有哪些方麵表現得頗為出色、而哪些方麵則

未盡人意時,你已經朝著成長之路蓄勢待發。如果你讓自己和事實脫節,那

麼你可能會忽略了各種迫在眉睫的問題與極具價值的資產,或提出各種不切

實際的解決方案。

我們之中有很多人也會對自己做出誠實的評價。其實,你可以將它們視

為解決問題與掌控自己生活的機會,你還可以把它們視為上天的贈禮。如果

這些評價能夠為你帶來快樂,你甚至還能用興奮的心情來迎接它們。

在評價的過程中,你或許會發現:它會很自然地去譴責你的各項缺點,並

讓你對其產生不好的感覺。有些人相信:對修正他們的錯誤來說,這些感覺

是不可或缺的。

你可以做出一種截然不同的選擇。你可以在不必對過去的所作所為感

到懷憂喪誌的情況下,去找出一種學得新技能的途徑;你還可以在不必對往

事感到沮喪憂鬱的情況下,去改變以後的事情。

重點很簡單:你可以在關愛自己的同時,努力去改變你自己。這就是鑒

定自己生活的一項主要好處。

此外,它還能帶來一項附帶的好處:你會成為別人仿效的典範。在看到

你所出現的改變時,你的家人、朋友及同事或許會了解到這項策略的力量,並

運用它來解決各種長期存在的問題。

任何問題,不隱瞞事實這項做法都可發揮效果。據實說出自己的各項優

缺點,你就已為日後的改變釋放出一股巨大的力量。

我們每個人手中都有一張前往樂園的車票。你現在已擁有它,而且隨時

都可使用。每當你用掉它之後,你馬上就能再得到一張免費的替換券——讓

你隨時隨地都能再把原先的車票贖回來。

然而,它並不是一張你真正握在手中的有形車票,它是存在於你腦海中

的無形車票。這張可帶你前往,心靈的車票,是一種態度,一種思考的方式,

一種與世有關的方法。練習讓自己允許所有的事情都以它們目前的狀態存

在,即使它們是一團混亂或令人極為不悅,馬上就開始這麼做。

當你願意接納自己麵臨的各種問題時,你已將它們大部分的負麵能量化

解於無形。當你一旦了解某項問題時(亦即據實說出問題所在、並接受它的

現狀),你通常都會變得很清楚該如何處理它。舉例來說,如果你知道自己車

工的風扇驅動皮帶已損壞,你必定知道該怎麼做——把它換掉。如果醫生告

訴你目前的膽固醇指數已達到300時,你一定也知道該怎麼做——改變你的

飲食及運動習慣。

對於這類問題,你也可以采取其他方法來處理。例如:對目前風扇驅動

皮帶的製造技術大肆抨擊,而不把損壞的皮帶換癉;抱怨自己的高膽固醇指

數完全是家族遺傳所致,而不在飲食與運動方麵做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