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熱愛每一天,樂趣就在你身邊(1 / 3)

1.熱愛每一天,樂趣就在你身邊

每天早上,我們高高興興去讀書;每天晚上,我們又幸幸福福地偎依在父母身邊。早上的陽光總是那樣溫馨和明亮,晚上的月亮又是那樣親切和令人遐想……隻要我們滿懷深情地熱愛每一天,愛我們的生活,愛我們的學校,愛我們的工作,愛我們身邊一切美好的事物,不用睜大眼睛尋找,生活處處充滿樂趣,快樂就會伴隨我們一起成長。

捉蜻蜓的樂趣

一位學者臨終前,看見窗外的廣場上有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們你追我打十分熱鬧,於是便對守在身邊的四個未成年兒子說:“孩子們,你們到廣場上給我捉幾隻蜻蜓來吧,我許久沒見過蜻蜓了。”

四個孩子一齊朝門外奔去。不一會兒,大兒子就帶了一隻蜻蜓回來。學者問:“老大,你怎麼快就捉到了一隻?”

大兒子回答:“我是用你給我買的遙控賽車換來的。

學者點了點頭。

又過了一會兒,二兒子也回來了,他帶回兩隻蜻蜓。學者問:“老二,你怎麼這麼快就捉了兩隻?”

二兒子回答:“我把你給我的遙控賽車租給了一位小朋友,他給我一元錢,這兩隻是我用一元錢從別的小朋友那裏買來的。”

學者微笑著點點頭。

不久,三兒子也回來了,他帶來十隻蜻蜓。學者問:“老三,你怎麼捉了這麼多蜻蜓?”

三兒子回答:“我把你給我的遙控車放在廣場上,告訴他們誰想玩賽車交一隻蜻蜓就可以了。要不是怕你著急,我至少可以收18隻蜻蜓。”

學者拍了拍三兒子的頭。

最後回來的是小兒子。他滿頭大汗,兩手空空,衣服上沾滿了塵土。學者問:“孩子,你怎麼了?”

小兒子回答:“我捉了半天也捉不到一隻,那些蜻蜓好可愛,飛得那麼高,我蹦起來也捉不到它們。”

學者笑著把他摟在自己懷裏。

第二天,學者逝世了。他的孩子們在父親的床頭發現了一張小紙條,上麵寫著:“孩子們,我並不需要蜻蜓,我需要的是你們捉蜻蜓的樂趣。”

我來告訴你

是啊,讓我們真正快樂的不是金錢,不是物質,而是從心底產生的對生活的樂趣。擁有豐裕的物質生活,同時擁有快樂的心情,這自然是美好的;如果沒有這樣的物質生活,卻享有生活的樂趣,這也是一種快樂。有人感歎:“我貧窮得隻剩下金錢!”這種“貧窮”,其實就是精神上的空虛。也有人自嘲說:“我是叫花子唱大戲——窮快活!”你瞧,窮人也能找到快樂。可見,快樂與金錢無關,而與生活感受有關。

快樂就這麼簡單

在世界某著名海灘上,有一對來自美國的老夫婦,兩人大約七十來歲。

一天,天空很藍,海麵翻卷著白浪。在一個高出海灘的土坡上,有成群的白色海鳥起起落落,許多遊人看見那對老夫婦正在從小麻袋裏掏出食物喂它們。

看得出來,老夫婦和這些海鳥很熟,因為幾乎每一隻鳥他們都能叫得出名字來,還指指點點地對身邊好奇的人們說哪隻鳥最調皮,哪隻鳥最近剛做了媽媽。

原來,老夫婦旅住在這裏已經7年多了,7年中的每一天下午,他們都會來喂海鳥。“我們都覺得這是生命中的快樂時光。”老夫婦說,“大自然這麼美,我們覺得隻有做點什麼才能回饋。”

一位產科大夫,她每接生一個新生命,就不無興奮地說:“我剛剛接生了我的第1000名嬰兒,他似乎就像我接生的第一個嬰兒那樣令我感歎不已。”產科大夫的臉上洋溢著快樂的微笑。

一對生活在大都市社區裏的夫婦,生活並不寬裕,還要養一個孩子上學。可是,全家人其樂融融、快樂無比。放長假的時候他們沒有錢外出旅遊,就一家三口蹬自行去香山,在遊人不太多的一麵爬爬山、唱唱歌,享受從自家帶來的美味。

……

我來告訴你

你大慨已經明白了,快樂並不是那麼難以尋覓,離我們也並不遙遠。我們身邊常常有這樣的現象:生活富足、物質充裕、位高權重的人反而沒有快樂感,而那些清貧、平凡的人們的臉上卻常常蕩漾出快樂的微笑。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有時候人們因為過於貪婪,誇大了快樂的標準,把快樂當作一件可以炫耀的外衣,因而影響了對快樂的感受。其實,快樂離我們很近,也許近得就在我們那間陋室的陽台上,在我們小小的書桌旁,隻有你內心充滿了熱愛,快樂就會從心底產生出來。

掃陽光

有一對小兄弟,年齡不過五六歲。這天,他們發現臥室的窗戶整天都是密閉著,造成屋內太陰暗;看見外麵燦爛的陽光,他們覺得十分羨慕。於是,兄弟倆就商量說:“我們一起出去吧,到外麵去把陽光掃一點進來。”

於是,兄弟兩人拿著掃帚和畚箕,到陽台上去掃陽光。等到他們把畚箕搬到房間裏的時候,裏麵的陽光就沒有了。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掃了許多次,屋內還是一點陽光都沒有。兩人非常沮喪。

正在廚房忙碌的媽媽看見他們奇怪的舉動,問道:“你們在做什麼?”他們回答說:“房間太暗了,我們要掃點陽光進來。”

媽媽笑道:“隻要把窗戶打開,陽光自然會進來,何必去掃呢?”

我來告訴你

生活中有快樂的時候,也有不快樂的時候。然而,有的人不快樂並不是生活中缺乏快樂的事,而是心靈封閉,難以感受到世界的快樂。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打開心靈之窗,積極熱情地去擁抱生活,享受快樂,用快樂的陽光照亮心靈的每一個角落。你從這個哲理故事中獲得了什麼啟示呢?

弗林德的選擇

人不可能為錢工作一輩子,為錢而工作永遠不可能讓一個人真正富有。即使你現在有著不菲的收入,但你永遠不知道這樣的收入明天是否還會屬於你。你應該選擇真正能讓你認為有價值的工作。當一個人對他的工作不提不起神時,那麼工作就是他最大的負擔,不僅會使他的生活充滿不愉快,而且會影響他的前途與發展。而對工作充滿熱情的人,則會在看似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績。下麵的故事足以說明這個道理——

弗林德的父親開了一家洗衣店,他把兒子叫到店裏工作,希望他將來能接管這家洗衣店。但弗林德痛恨洗衣店的工作,所以懶懶散散,提不起精神,隻做些不得不做的工作,其他工作則一概不管。有時候,他幹脆“曠工”。他父親十分傷心,認為養了一個沒有野心、不求上進的兒子,使他在員工麵前深覺丟臉。

有一天,弗林德告訴父親,他希望做個機械工人——到一家機械廠工作。父親十分驚訝。不過,弗林德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他穿上油膩的粗布工作服工作,從事比洗衣店更為辛苦的工作,工作的時間更長,但他竟然快樂得在工作中吹起口哨來。他選修工程學課程,研究引擎,裝置機械。

而當他1944年去世時,已是大全石油公司的總裁,並且製造出“空中飛行堡壘”轟炸機,幫助盟軍贏得了世界大戰。如果弗林德當年留在洗衣店不走,他和洗衣店——尤其是在他父親死後——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我來告訴你

洗衣店的工作雖然比機械工人強不到哪裏去,但那畢竟是一份管理工作,是“頭兒”,銀子也多;但有人就是願意做機械工人,和油膩打交道,而且樂此不疲,最終做出了大成就。之所以厚此薄彼,不在薪水,不在地位,而在理想和奮鬥目標。這再一次證明了那句話:進取心是成功的老師。

人生的喻義

從前,有一個人總是埋怨日子過得十分辛苦,生活的壓力太重,就想放下擔子,過著輕鬆的生活。他聽人說,有個哲學家可以幫助別人解決問題。於是,他便去請教哲學家。

哲學家聽完了他的訴說,給了他一個空筐子,說:“你背起這個筐子,朝山頂去。不過,你每走一步,必須撿起一塊石頭放進筐子裏。等你到了山頂的時候,你自然會知道解救你自己的方法。去吧!去找尋你的答案吧……”於是,這個人開始了他尋找答案的旅程!

剛上道,他精力充沛,一路上蹦蹦跳跳,把自己認為最好的、最美的石頭,都一個一個扔進筐子裏。每扔進一個,便覺得自己擁有了一件世上最美麗的東西,很充實,很快樂。於是,他在歡笑嬉戲中走完了旅程的1/3。

可是,空筐子裏的東西多了起來,也漸漸重了起來。他開始感到,筐子在肩上越來越沉。但他很執著,仍一如既往地前進。

而最後一個1/3的旅程確實是讓他吃盡了苦頭。他已經無暇顧及那些世界上最美麗、最惹人憐愛的東西了。為了不讓沉重的筐子變得更重,他毅然放棄了這些,隻是挑選了些非常輕的、非常需要的或是必不可少的東西放進筐子。他深知,這樣的放棄是必要的。然而,無論他挑多輕的東西放入筐子,筐子的重量也絲毫不會減少,它隻會加重,再加重,直到他無力承受。但最後,他還是背著筐子,踏上了這最後的1/3旅程。

他明白,路,真的已經不遠了。他挪著腳步,已經不在乎撿到的是什麼,放進筐子的又是什麼。他早已麻木於眼前的一切事物,不管是美麗的、是喜歡的、是需要的,亦或是輕巧的。他實在是無力去挑選它們了,隻要是在他腳下,在他眼前,在他觸手可及的地方,那麼,他便撿起它,以作為他所走的最後一段旅程的驗證品。

眼看著離目標越來越近,他雙手向後托起筐子,來了個最後衝刺。終於,他碰到了哲學家的手,他走完了全程,結束了這一場跋涉史。

哲學家問:“現在,你知道答案了嗎?”他微微一笑,搖了搖頭:“我不知道答案。但現在,我也不需要知道了。”

“是嗎?”

是啊!他把這次的旅程分成了三段。這就好比他人生中的三個階段:青年、中年和老年時期。在青年,他挑選了他認為是最美好、最純真的事物,就像他天真浪漫的童年一樣,沒有壓力,沒有負擔,隻是單純地認為它美麗,便撿起它;在中年,他挑選了他認為是最實在、最需要的事物,正如成年人一樣,有自己的責任,有自己的負擔,時刻要為一家上下打點一切,時刻都要保持著理性的頭腦;在老年,他挑選了他認為是可以輕易得到,卻又往往被人忽視的事物,或許老人們曆經滄桑之後,已經懂得,原來他們最重要的事物,是眼前不被人重視的事物。回顧一生,他才發現,他的生活充滿了酸甜苦辣,他的生活跌宕起伏,他的生活也不再是一片空白,不再是毫無意義!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必須要肩負起生活的責任。也許,他會感到生活的壓力,也許,這一份份的壓力會越來越重,但在每一份重量增加的同時,他會得到驚喜,得到安慰,亦或是悲傷,亦或是痛苦。可人生,誰不是忽喜忽悲,苦樂參半呢?沒有起起伏伏的人生,這樣活著有什麼意義呢?他的生活,不是平坦的,但在到達終點的那一刻,在回顧這三段旅程的那一刻,他比誰都自信,比誰都驕傲。因為,他有充實的生活,他活得精彩!所以現在,他又何必為怎樣減輕這沉重的擔子而苦惱呢?

哲學家會心一笑。他突然發現,其實,哲學家和他一樣,也不過是芸芸眾生中一個平凡人物罷了……

我來告訴你

這個故事試圖告訴我們:人生如負重前行。隨著年齡的增長,身上的擔子越來越重,生活壓力也越來越重,然後,所得到的東西卻越來越少。盡管如此,人仍然要負重前進。因為生活就是這個樣子的,想減輕負擔也不行。但是,生活並不是枯燥無味的,在行走的路上,還有小草和鮮花,也有果實,隻要充實自己的心靈,用心感受人生路上的樂趣和幸福,人生亦是值得的。

開心魚攤

在東海灘上有一個大市場,這個市場與一般開放式的傳統市場沒什麼區別,既感覺不出它已經有幾十年的曆史,也看不出什麼其他特別之處。但是那裏天天有洋溢著歡樂的“飛魚”表演,那裏簡直成了快樂的天堂。

當人們一走進市場,很快就會看見在市場的盡頭聚集著一群人,老遠就可以聽到他們的喧嘩聲。走近了,你會發現大家像是看街頭表演似的,一圈又一圈地圍著幾個穿塑膠背帶褲的年輕人觀看。其中一個小夥子從身旁的魚攤上拿起一條鮭魚,轉身就朝櫃台一丟,中氣十足地高聲喊:“鮭魚飛到太平洋!”櫃台裏的人敏捷地接住魚,也大喊:“鮭魚飛到太平洋!”他剛大聲喊完,魚就包好了,顧客開心地接過“飛魚”,在圍觀群眾的歡呼聲中滿意的離去。盡管海風越吹越冷,但是這魚攤總是被人潮與笑聲圍得暖烘烘的。

這個魚攤叫想念魚攤,老板叫英明,果真是一個精明的人,因為以前的魚攤老板不想經營了,就盤下魚攤開始接手。英明並不喜歡賣魚,他隻是想多賺錢,魚攤經營得不錯,他於是在另一邊開了一家批發店。但是十個月後,批發生意就垮了,甚至拖得魚攤也瀕臨破產的邊緣。英明就召集魚攤的員工開會討論未來怎樣經營魚攤。一個員工提議“做舉世聞名的魚販”。在實踐過程中,他們發現快樂對顧客和自己都很重要,顧客因為快樂而喜歡來魚攤買魚,自己快樂則使工作更有效率,於是他們創造了“飛魚表演”,在工作中尋找到了快樂!

快樂使想念魚攤一舉成名,不斷有企業來取經,英明也與人組建了一家未來企業顧問公司,帶著手下到企業授課,傳授快樂工作的經驗。

我來告訴你

英明和他的想念魚攤的成功經驗啟示我們:不管處境有多麼糟糕,你也千萬不能因此而厭惡自己的工作。如果因為環境所迫不得不做些乏味的工作,你也要想辦法使工作變得充滿樂趣。以這樣一種積極的態度工作,你將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也就會從工作中獲得樂趣。由此可見,能否快樂在於你的心態,如果你認為自己的工作是令人厭煩的,肯定也不會快樂。實際上,快樂完全可以在工作中尋找和發現的。舉一反三,如果我們快樂的心態對待學習,也會同樣從中找到樂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