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鼓勵孩子從交往中獲得講話能力
怎樣增強孩子的口語交際能力
口語交際是我們交流思想、傳播信息、表達情感的重要形式,是現代生活中必備的能力。有時,口頭語言比書麵語言運用更直接、更廣泛、更有價值。
近年來,國際兒童語言界開始注重兒童語言運用能力的研究,並將兒童語言運用能力發展與兒童語言、語法和語義的發展,作為兒童語言發展的四個重要範疇。美國早期教育協會頒布的早期兒童發展適應性教育指南》提出關注兒童語言運用能力發展的要求。《英國基礎階段教育3~5歲課程指南》指出兒童的“交流和語言的運用與發展是早期學習的核心”。日本《孩子園教育要領》也提出了對兒童語言運用和交際能力的重視。我國《孩子園教育指導綱要》也第一次比較明確地提出了重視兒童語言運用的要求。
根據調查材料統計,較早地被送進集體和有機會與家庭成員之外的人進行廣泛接觸的孩子的“口語交際能力”要遠遠地超過缺少這種機會的孩子。由此可見,環境和人為因素。都能夠對孩子的“口語交際能力”產生影響。作為家長,應該怎樣培養和提高孩子的這種能力呢?
(1)提高孩子的說話本領
在日常生活中,訓練孩子說話的機會有很多,關鍵是做家長的能否把握住這些機會。比如:每天晚上,可以讓孩子給你講一講他這一天所做的事情,或孩子園裏的新鮮事、趣聞等,家長則可以一邊聽,一邊給他修正表述不清的地方;當孩子看完電視裏播放的動畫片以後,家長不妨讓孩子複述一下動畫片的內容;根據孩子的年齡和智力水平,讓他學說繞口令、背誦優美的精短詩文等,也是一個好方法;家長還可以同孩子一起玩看圖編故事和講故事接力等遊戲。這樣一方麵能給孩子提供說話的機會,另一方麵則能使孩子在學習說話時,隨時獲得啟發和輔導。
家長的態度和做法,對孩子的影響也很大。在訓練孩子說話的過程中,家長應該注意:一是要以耐心、和善的態度傾聽孩子說話,即使孩子說得不對也不要批評,而要采取鼓勵與積極引導的方式;二是與孩子在一起的時候,要有意識地注意自己說的話,因為孩子是善於模仿的,家長說話應該具有一定的示範作用;三是要注意自己的語言美,同時也要教會孩子語言美。
(2)培養孩子有話敢說的品質
孩子在語言方麵表現不足,主要體現在平時缺少語言交流、鍛煉的機會,容易怕生、不敢大方地麵對許多人發言、說話不完整等。而要改變這種現狀,要做的就是首先讓孩子想說,隻有有了說的欲望,孩子才會忘卻害怕勇敢地把自己想說的話、想表達的意思大膽地說出來,有了交流,孩子之間、孩子與成人之間的溝通也就多了,語言也就在這種自然的交流、溝通中得到了發展。
(3)有意識地教孩子說話
現在父母的工作都很忙,家務事也很多,稍微有閑暇時間,也總是想安排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而對諸如回答孩子提的問題,真心投入地與孩子交談等,則采取應付的態度。我們認為,家長應該有意識地同孩子進行語言交流,而且在交流的時候,要有意識地輔導和幫助孩子把話說完整,把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表達準確,然後再逐漸地訓練他語言精練、富於表現力和邏輯性等。
(4)創設口語交際情景
孩子的想象力十分豐富,口語訓練則要善於創設情景,發揮他們想象力,挖掘他們的創新思維和求異思維。如“未來你要上學的學校”“長大後,你幹什麼”“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月球旅遊”等,這些都是引導孩子口語交際的好內容,還可以鼓勵孩子編故事講等,組織孩子去百貨商店,公園等地,帶領他們走進生活,敘述自己家庭、親人、身邊的事,同時還要創設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流環境。
(5)設計交際主題活動
經常設計一些主題鮮明、有趣的活動,讓孩子在特定的情境中,圍繞主題,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例如,在萬物複蘇、春暖花開的季節裏,帶孩子們去看春天。看春天金燦燦的迎春花,粉嘟嘟的桃花,綠盈盈的草和迎風飄揚的柳條上的小嫩芽。陽光下,花叢中,孩子盡情地想象著,歡笑著,美好的語言如涓涓細流,流出心田。“花兒笑了,在等小蜜蜂來親嘴呢!”“風兒像把大梳子。你看,他正把柳樹姐姐的長發梳啊梳。”自然風光的熏陶與感染,會啟發孩子的心智,發展孩子的個性,解除孩子的束縛,使他們的言語變得絢麗多彩。
(6)拓展口語交際內容
由於孩子年齡小、閱曆淺,說話內容也少。所以,家長要隨時挖掘和創設口語交際的內容,例如在家裏,家長可以出示一些食物和小動物圖片,讓孩子扮演小動物尋找所喜愛的食物,然後以“動物園裏的飼養員”的身份,向父母介紹自己喜愛的小動物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等。這樣孩子在交流中,可以提高說話的興趣,增強交流的意識。在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家長要指導孩子發言正確、口齒清楚、流暢、連貫、完整,還要指導孩子學會分層次、有條理的表情達意的方法,這對口頭交際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7)開展家庭遊戲活動
遊戲活動是孩子喜聞樂見的形式,家長可根據孩子的心理特征、認知特征,設計和組織多種有趣的遊戲活動,讓孩子在遊戲活動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如:組織進行“畫嘴巴”、“老鷹抓小雞”、“鑽山洞”等遊戲。遊戲之後,家長要指導孩子進行口語交際活動,為落實口語交際目的,可提示:遊戲開始做什麼(過程怎樣)(結果怎樣)(你最喜歡哪部分)(為什麼)通過引導,孩子用語言可較完整地敘述遊戲情況,使孩子的口語交際“有源可發”,這樣能較充分地打開孩子的話匣子,引起他們的共鳴,豐富口語交際的內容,提高口語交際能力。遊戲活動是孩子最喜歡的一種活動,語言能力是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孩子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通過遊戲活動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隻要孩子喜歡的,那就是最好的。
(8)對孩子多一些賞識
賞識是一種愛。當我們用欣賞的眼光看孩子,並且真誠地讚揚孩子時,將會給他們增添無窮的力量。要經常鼓勵孩子大膽說話的表現,就是說得不好的,也不訓斥,以免挫傷孩子的積極性。“你的聲音真響亮!”“你還會用這個詞,真不簡單啊!”“你一下子能說這麼多,太了不起了!”“你說起話來小手放得直直的,身子站得挺挺的,多大方啊!”這些話都應該經常掛在嘴邊的。家長的賞識能激發孩子說話的積極性,即使是平庸的孩子,在賞識的雨露下也會變得鮮活起來,產生強烈的幸福體驗。漸漸的,他的膽子就會大,說話的興趣就會濃。
(9)多一些兒童化的語言
孩子和成人並不擁有同一片天空,孩子有著迥異於成人的觀察和思考問題的視角。隻有把自己“變成”孩子,擁有活潑的童心,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深處;也隻有變成孩子才能將語言童化、趣化,才能貼近孩子的生活,易於為他們接受。實踐證明,采用兒童化的語言和孩子們說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上下樓梯時,對孩子們說:“讓我們都來學做小花貓,走路靜悄悄。”對於動作緩慢的孩子,則幽默地說:“你想成為蝸牛王國的小公民嗎?這可不成啊!”孩子寫字姿勢不正確,富有童趣的語言會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媽媽聽見你的背在說,我本來多挺,多帥啊!可是現在卻像一張彎弓似的,真難受!我多麼希望你能變得像小鬆樹一樣挺拔啊!”孩子聽了後,不僅非常樂意改正,而且以後也會用這麼有趣的言語和小朋友說話。兒童化的語言為孩子們創設了一種寬鬆愉悅的環境,使孩子生活在濃濃的愛的氛圍中。
(10)讓孩子自己多講
在孩子三四歲時,家長可指導孩子看圖講述、續編故事、講故事,讓孩子觀察一些有教育意義、形象突出、色彩鮮豔的孩子讀物,圖畫書等,用一連串的問題引導孩子按順序仔細觀察圖片中有什麼,他們分別在幹什麼,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發生了一件什麼事,這樣不但啟發孩子加深對事物形象的認識和記憶,而且能激發孩子的興趣和想象,讓孩子去觀察推論,先指點給孩子思考的路子,再教給孩子表達的技能。采用點撥啟發的辦法提出新詞,而不是把新詞強加給孩子,讓孩子樂於接受。
從小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
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不是自然形成的,是長期培養磨練的結果,需要家長都來做有心人,共同為幼兒創設各種交往的機會,耐心的指導,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哈特在對一些孩子進行了長達10年的追蹤調查後,認為那些善於與人交往的孩子智商較高,往往比較聰明活潑,而且上學以後學習成績一般都比較好,可以從其他人那裏學到一些麵更廣闊的知識,並在鍛煉了在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一個活潑開朗、樂於與人相處的孩子容易受到同伴的歡迎和成人的喜愛,而且也容易適應新環境。
然而,現在的孩子多是獨生子,他們因缺少同齡夥伴,接觸麵較窄而產生了諸如自我中心、攻擊性強、不合群等許多社會性方麵的問題。
談起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很多父母都搖頭,並在孩子身上找原因,輕描淡寫地說是“孩子性格內向”。殊不知人際交往能力除了孩子本身的問題外,受父母的影響還是較大的。一項由南京師範大學教科院和江蘇教育學院進行的調查發現,包括家庭因素在內的一些外在因素對學生在班級中的交往有很大的影響。
這項研究表明:家庭成員與外界交往的頻率大小與其子女在班級中的交往行為有直接的關係。家庭交往頻率越高,學生在班級中交往的傾向就越強,反之亦然。
在隨機抽樣的209個學生家庭中,有155個家庭與外界交往頻繁,而其子女在班級中交往率則高達81.29%。尤其在“交往方式最像誰”和“交往方式受誰影響最大”兩項調查項目上,學生受其父母影響的百分比分別是61.29%和52.26%。而在與外界交往很少以及無甚交往的家庭中,其子女在班級交往能力方麵的表現則有點“遲鈍”,盡管他們也有交往的需求和動機。從交往方式上看,由地這些家庭既無廣闊的社交圈,又不重視對孩子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使得這些學生在其家庭中得不到交往的鍛煉和模仿的機會,所以,他們在班級中隻是被動地跟他人發生互動,也就是缺少主動而傾向於被動地對別人的友好表示做出反應。
這個研究同時還發現:家庭對孩子的社交行為有無要求,對孩子的社交動機有無強化,都對子女的交往方式有顯著的影響。當然這可能和家長本人的社交意識和社交風格有關。對子女提出交往要求的家庭一般來說都是與外界交往較多家庭,學生正是在受到家庭與外界交往的影響、父母對交往的督促和強化這雙重作用下“學會”他們自己的交往方式的。
既然父母對孩子的交往方式有著較大的影響,應該如何幫助孩子進行正常的交往呢?
(1)從小培養孩子的交往意識
剛出生:媽媽的臉要靠近小寶寶的臉,最好的距離是20到25厘米,滿足他想看和想聽的願望。媽媽可以和他自問自答地交談,要麵帶微笑地回答他,可以高興地歡呼,或者對他點點頭,你的這些行為將會鼓勵他對你作出回答。
12周:教給孩子什麼是回報。當他對你笑或者高興地踢腿、揮動小胳膊的時候,你的回應應該是給予他多多的擁抱,語調緩和令人欣慰。當然,不要忘記看著他的眼睛。
16周:媽媽的一舉一動要充滿戲劇性,模仿孩子的各種動作,誇大自己的麵部表情,使他確實感到媽媽對他的關注是專心致誌的。他會非常喜歡媽媽和他在一起,而且他將停止哭鬧。當媽媽走近他時,他會高興地扭動著身體。
20周:如果孩子開始認生了,媽媽就要先把孩子抱在懷裏讓他有安全感,然後再把所有陌生人一一向他介紹。如果他隻是聽,沒有任何反應,那麼媽媽可以弄出一些柔和清脆的聲音來引起他的興趣,比如播放輕柔的音樂,或者輕輕搖動風鈴。
24周:孩子這時已經能夠做出一些明顯的甚至有些好鬥的動作了,比如拍、敲、抓、打。媽媽要做的是幫助他學會更多的動作,可以給他做出一些新動作的示範。比如,媽媽在把他抱起來之前,特意伸直雙臂,他會模仿你的。
28~36周:如果孩子喜歡聽童謠的韻律,那麼重複播放給他聽。如果他牙牙學舌,那就發出一個新的音調,讓他去模仿。他能夠了解交談是說和聽的方式。而且在這個階段,他能夠第一次理解媽媽用冷冷的聲音說出不的真正含義了。
37周~1歲:媽媽要用歡聲笑語和有趣的笑話來培養孩子的幽默感;給孩子示範一些與人交往的禮節,比如早上醒來說你好,揮揮手說再見;還可以把孩子介紹給其他孩子認識,或者讓孩子單獨和他不太熟悉的人在一起。否則,將來當媽媽不在他身旁時,他就會有不安全的感覺了。
12月~15個月:這時就要開始教導孩子對人要客氣。當媽媽和其他人聊天的時候,可以把他放在嬰兒安樂椅上,讓他和你們在一起,他會很高興的,偶爾還會嘣出某個字的音調呢。
15月~18個月:孩子可以自己玩了,並不非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他會對家人、寵物或者玩具表現出喜愛之情。作為父母必須讚賞他這些表達愛的行為,並且鼓勵他繼續這麼做,還可以讓他幫助你做一些簡單的家務事。
18月~2歲:孩子會對分享這個概念感興趣,所以媽媽可以盡量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耍。記住,孩子肯定在與他人分享之前最先和你分享。當你看到他與別人分享的時候,應該馬上對他這種行為表示讚賞。如果孩子連抓帶打隻是為了想引起你對他的注意,那麼你最好不要去嚴厲地責怪他。
2歲~2歲半:教孩子如何禮貌待人,告訴他要尊重個人的私有物品。當孩子2歲以後,他就會本能地表現出與人對抗的心理,所以你要開始讓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一些能夠使他懂得共同分享這個概念的遊戲。如果他做不到,不用去理他;如果他做到了,就誇獎他。你說話的語氣和腔調是使他能夠表現出色的最佳妙方。
3歲:這時就需要懂得誠實和正直的重要性了,因為這是使友誼牢不可摧所必需的品質。如果孩子越來越表現得慷慨大方,並不自私自利,而且對傷心的人有同情心,你就要對他多多讚賞。鼓勵他多多與家人共同分享,告訴他他是家庭成員中的一個,他有責任像其他家裏人一樣分享他所擁有的。這種團隊理念將對他的一生都有正麵的影響。
(2)為孩子創造交往的機會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在一起玩是毫無意義的消磨時間,所以孩子想出去找朋友玩時,家長就會找出一些理由阻攔,有意無意地限製和減少孩子與同伴的交往。家長應該知道,孩子們在遊戲中可以學習合作、互助,學習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學習如何與他人共同生活。所以,如有閑暇時間,要多帶孩子到公園、小區的綠地或親戚朋友家去玩,鼓勵孩子不斷適應新環境,多與他人交往。可以讓孩子邀請夥伴來作客,同時也要允許孩子到別人家作客,多給孩子創造結交小夥伴的機會,千萬不要因為嫌吵、怕亂、怕影響到自己的生活,拒絕讓孩子的小夥伴到家裏來玩,對做客的孩子要熱情、溫和,盡量為他們營造一個輕鬆和諧、自主自由的交往環境。
平時,家長應多鼓勵孩子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如運動會、郊遊等;同時也應該允許孩子參加同學間的一些非正式聚會;另外應讓孩子參加與家庭的迎來送往、探親訪友等活動也應盡量帶著孩子。通過經常參加這樣的社會活動,使孩子的社交能力得到提高。
(3)消除孩子的交往障礙
教會孩子交往,首先要教會孩子與同學交往。每一個孩子都是班集體的一員,在正常的班級人際交往過程中,孩子們往往有一種集體歸屬感。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個體的歸屬需要若長期得不到滿足,則會造成“歸屬焦慮”,致使個體情緒低落、焦躁不安,久而久之會不願意與他人交往,嚴重的還會造成“自閉症”的產生。而這種歸屬需要得不到滿足的通常是那些學業成績不理想、家庭經濟條件不佳、家庭社會背景不太好的學生,他們往往性格內向、孤僻、偏執、暴躁,在班級人際交往中容易陷入惡性循環的怪圈。對於那些具有“交往障礙”的學生,若是能夠得到同伴的認同、集體的接納,就會在很大程度上滿足其歸屬需要,改善其交往狀況。因此,家長要配合老師使這些具有“交往障礙”的孩子樹立起人際交往的信心,消除他們的顧慮,鼓勵他們大膽表現自己的長處,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各種文娛體育活動中去,使他們擁有更多熱情活潑的小夥伴。
(4)孩子不愛打招呼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