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世界著名思想家(2)(1 / 2)

1793年,《在理性範圍內的宗教》出版後被指控為濫用哲學,歪曲並蔑視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政府要求康德不得在講課和著述中再談論宗教問題。1797年國王死後,康德又在最後一篇重要論文《學院之爭》中重新論及這一問題。1804年2月12日,康德病逝,可惜成為他哲學的重要補充的《從自然科學最高原理到物理學的過渡》未能完成。同年,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時期的代表人物--費爾巴哈出生。

叔本華

亞瑟·叔本華(1788~1860年),德國哲學家。

叔本華早年在英國和法國接受教育,能夠流利使用英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等多種歐洲語言和拉丁語等古代語言。1809年,他進入哥廷根大學攻讀醫學,但把興趣轉移到了哲學,並在1811年於柏林學習一段時間,後以《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獲得了博士學位。

1814~1819年間,叔本華完成了代表作品《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受到了印度哲學的影響,被認為是將東方和西方思想融合的首部作品,但發表後無人問津。1837年,他首個指出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一書第一版和第二版之間的重大差異。之後他出版了多種著述,1841年出版了《論意誌的自由》和《論道德的基礎》兩篇論文的合集。1851年,他完成了對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的補充與說明,以格言體寫成的《附錄與補遺》,因此獲得了聲譽,瞬間成了名人。

1860年,叔本華因肺炎惡化去世,他在遺言中說:希望愛好他哲學的人,能不偏不倚地,獨立自主地理解他的哲學。

叔本華繼承了康德對於現象和物自體之間的區分,他堅持物自體,並認為它可以通過直觀而被認識,將其確定為意誌。意誌獨立於時間、空間,所有理性、知識都從屬於它,人們隻有在審美的沉思時逃離其中。叔本華還將它著名的極端悲觀主義和此學說聯係在一起,認為意誌的支配最終隻能導致虛無和痛苦。他文筆流暢,思路清晰,後期的散文式論述對後來哲學著作的詩意化產生了較大影響。

馬克思

卡爾·馬克思(1818~1883年),德國政治家、社會主義理論家、作家、革命家、哲學家,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國際無產階級運動的領袖,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和領袖。

1818年,馬克思出生於德國特利爾城。馬克思從小勤奮好學,善於獨立思考。1836年,馬克思入柏林大學學習,在柏林大學學習過程中,他加入了“青年黑格爾派”,積極參與他們的活動,更多地吸收了該派的民主思想成份、加強了認識、增強了改造世界的信心,為他以後的思想發展、理論建樹奠定了基礎。

除此之外,馬克思的學習積極性也很高,興趣廣泛,在哲學、曆史學、文學、數學以及外語等方麵,都取得了可喜成績。1841年,馬克思憑一篇哲學論文畢業被耶拿大學授予博士學位。1842年10月,馬克思任資產階級民主派的報紙《萊茵報》編輯。

1943年,馬克思開始對黑格爾法哲學進行批判性研究,寫了《黑格爾法哲學批判》。1844年,又在《德法年鑒》上發表《論猶太人問題》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兩篇文章。1845年,他開始批判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局限性,寫了《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1845~1846年,他與恩格斯合寫《德意誌意識形態》,第一次係統地闡述了唯物史觀。這一偉大發現也揭開人類曆史發展之謎,為科學共產主義奠立牢固的哲學基礎。

1847年11月,他和恩格斯起草共產主義同盟的綱領,即1848年2月正式發表的《共產黨宣言》。宣言是科學共產主義的第一個綱領性文件。後來,馬克思還當選為巴黎的中央委員會主席。

《新萊茵報》在1849年5月19日被迫停刊,馬克思於6月初離開德國去巴黎,8月24日又被驅逐出巴黎,流亡到倫敦並定居。1857年7月~1858年5月,馬克思寫了《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草稿)》,第一次提出了剩餘價值理論,繼唯物史觀這一偉大發現之後完成了第二個偉大發現。1858年初開始在這個手稿的基礎上寫《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

從1861年8月至1863年7月,馬克思又寫了一個新手稿,即《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在寫作過程中,他把原來打算以《政治經濟學批判》為題出版的巨著改名《資本論》。1867年9月14日,《資本論》第一卷在漢堡問世。

1883年,馬克思逝世於英國倫敦。《資本論》第二卷和第三卷後經恩格斯整理和增補,分別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資本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標誌著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體係的創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