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7
78.從競爭中汲取經驗
無事不曉者也許會無事精通。
——塞繆爾·約翰遜
無論你可能確信什麼,你都必須確信這一點:你和別人一模一樣。
——詹姆斯·拉塞爾·羅威爾
達爾文的進化論,得出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重要結論。人類要生存和發展就要優於自己的競爭對手,這是個很簡單的道理。反過來某人在一定階段優先於自己進步,或先於自己被提拔,也是這個人在某些方麵必然取勝於自己,這是一個必然的前提。
所以敢於競爭,擅於競爭,才能使自己在人群中脫穎而出,在事業發展上卓而不群。
美國第35屆總統肯尼迪的家族有句口號:“不能甘居第二。”以這種必勝的競技心理狀態,肯尼迪投入了與尼克鬆競選的行列。當時,尼克鬆的聲譽和影響及其競爭選票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名人雲集的首都華盛頓,相對而言,在各州的影響就小一些,並且對各州的選票抓得也不如華盛頓緊。於是肯尼迪投入精力從薄弱環節開始突破,把重點放到各州,在1960年,他乘飛機飛行6.5萬英裏,訪問了24個州,發表演說350次,從而贏得了廣泛的聲譽,獲得了大量州民選票,一舉擊敗子實力強大的尼克鬆,成為美國第35任總統。有的人不敢競爭,懼怕失敗,須知,沒有競爭,就沒有成功的希望,競爭是不可避免的。我們無法回避,隻能迎頭而上。追求成功的過程,是個不斷吸取、不斷進步、不斷競爭的過程。競爭是手段,進步是武器,而從競爭中吸取經驗則是一個基礎性的工作。每一個人要想成功,.首先要學習別人的經驗,以此來提高自己的水平,最後才可能和其他選手同台競技,一爭高下。
知識、經驗、規律的不斷吸取、如何吸取,決定我們自身素質的好壞高低。因此,絕對不能忽略吸取經驗和學習的重要性。
同時,有一條我們最容易輕視的規律:從競爭中去吸取經驗。競爭是智慧、體力、臨場發揮的綜合素質較量。每個人在競爭中都會盡全力爭取勝利;使出渾身本領抓住所有有利於自己的機會。因此,在競爭中最容易學習到別人的長處,吸取到別人最好的經驗。很多人以為學習知識隻是個人的事,隻要努力就足夠了,殊不知更重要的是視野開闊,在同別人的競爭中來充實自己。
有些人懂得這個道理,但是他們不喜歡同別人競爭,隻想在安定的環境中過日子。可看到別人超越他們,取得一個個輝煌的成就時,他們又於心不甘。就像意大利人不喜歡被人視為競爭心很強,他們總以拚命追求成功為恥。教育者盡量不讓學生之間有比較或形成對照的情形,他們以評價的方式來取代分數。因為他們認為競爭是可恥的行為。
相反地,美國人認為競爭是有益的。他們主張每個人都應該為成功而奮鬥,做得愈好的人,應該得到愈多的報酬與名譽。另一方麵,美國人對公平的觀念非常敏感,他們主張每個人都必須受到人道上的援助,但是任何人都不能免於競爭,在他們眼裏,碌碌無為才是最可悲的。
一個讚揚成功者的社會較少被嫉妒左右,這是因為這個社會既要求競爭,也承認別人的成功。反之,不願意從競爭中吸取他人優點,不承認成功的社會,則是充滿了嫉妒與抱怨的社會。以怨恨者道德觀而言,成功的人應當經常被批判,隻有悲慘、貧窮、苦惱的人才擁有單純的心,才具有被救贖的資格,才是最善良的人。自然,意大利人顯然在強化這種想法,此一現象使嫉妒成為社會的障礙之一。意大利有文學獎、電影獎的審查委員會,一般來說,不暢銷的作品及不可能進軍國外市場的作品特別容易得獎,那些審查委員做這個決定的動機是嫉妒,卻以藝術的理由來粉飾,提高那些作品的聲望。與此類似,同樣的事也發生在現代大學內的各種競爭,特別是許多平庸的人在審查比他們優秀的人的作品時最容易發生。這種現象在企業裏也屢見不鮮,無能的幹部排擠能力強於他們的。甚至連新聞界也不例外,采訪主任很可能設法排擠名氣超越他的記者,以保持自己的聲威和利益。
可見,嫉妒是一種到處都見得到的負麵感情。但是+在具有競爭性的國家,大家以獎勵競爭、肯定價值作為向成功喝彩的方式,在這些國家之中,文化的力量可以防止個人的萎縮,讓個人更積極地行動,探尋其他的路徑和方法稱讚卓越的人物,並努力學習他們的優點。
我們認為,善於吸取他人經驗的人,首先是不會有嫉妒心的。一旦被嫉妒的心態所左右,他們的思想就會發生畸形改變,他們的眼睛就會被蒙蔽,他們的行為就會背離正常的軌道。
善於吸取知識的人,主張靠競爭來獲取成功,在競爭中提高自己,找到成功的途徑。他們所盼望的競爭方式,是人人平等、公正、合理合法的競爭。
那些優秀人士看待比自己成功的人士,自有一套方法。他們敬佩而不嫉妒,羨慕而不怨恨,模仿而不妨害。他們接近成功人士的目的,是學習別人的優點,了解別人的優勢,為我所用,以便充實和武裝自己,使自己變得更強大。因為他們清楚一點:具有那些優秀人才的特質,才有同別人一較高低的資本。
當然,真正善於吸取的人,除了向比自己優秀的人學習,也應經常向那些看起來弱小、貧困、失敗甚至愚蠢的入學習。他們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師”的道理,因而不論何種場合,與什麼人相處,總是抓住機會了解學習更多的東西。
生活有各種層麵,每個層麵均有不同的現象。而我們每個人的經驗和學識,多半來自我們熟知的生活環境和人際圈子。一旦脫離我們固有的圈子,就會感到陌生、不解、無所適從。事實上,這正是絕佳的學習的機會。
而對於個體的人來說,每個人都是一個豐富的獨立的世界。他所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都和我們不同,我們永遠無法徹底明晰他內心的秘密。因此,即使是乞丐、精神病人,仍然可能讓我們深受啟發。
79.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
應該相信,自己是生活的戰勝者。
——雨果
必須永遠朝著黎明、青春和生命那方麵去看。
——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