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1]第八章 修養性情:好品格贏得好人生(1 / 3)

[BT1]第八章 修養性情:好品格贏得好人生

有了好的性情,就很容易收獲成功與財富。善良可以引導

成功,寬容可以創造價值。我們要做性情的主人,走成功的大道。

[BT2]放下心中的怨恨

仇恨隻讓我們的心靈生活在黑暗中,

而寬恕卻能讓我們的心靈獲得自由,獲得

解放。世事紛擾要閑得下,世俗恩怨要放得下。

縱觀古今中外,凡是具有一顆仁慈寬厚的心靈,有顆博愛之心的人,都是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著巨大作用的人,他們能用自己的寬容容納一切。寬恕別人,就是善待自己;放過別人,就是解脫自己。

仇恨隻讓我們的心靈生活在黑暗中,而寬恕卻能讓我們的心靈獲得自由,獲得解放。世事紛擾要閑得下,世俗恩怨要放得下。

大學者、大文人章士釗,是辛亥革命時期著名的宣傳家,其主編的《蘇報》是辛亥革命時期最有影響的革命刊物之一。民國時期曾任北京大學校長、教育總長、司法總長。魯迅送給他的“落水狗”惡名,他卻能坦然麵對,實屬不容易。

章士釗是反對白話文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同提倡白話文的胡適針鋒相對。1925年2月,章士釗約胡適同照一相,隨後章士釗提白話詩一首贈胡適,詩雲:“你姓胡來我姓章,你講什麼新文學,我開口還是我的老腔。你不攻來我不駁,雙雙並坐,各有各的心腸。將來三十五年後,這個相片好作文學紀念看。哈,哈,我寫白話歪詩送給你,總算是老章投了降。”胡適很感動,寫了一首文言詩相和:“但開風氣不為師,龔生此言吾最喜。同是曾開風氣人,願長相親不為鄙。”

魯迅對章士釗就沒那麼客氣了,他寫文章憤怒地斥責章士釗,並把章士釗比做“落水狗”,號召人們不要寬容,而要痛打“落水狗”。由於魯迅批章士釗的兩篇文章選入新中國成立後的中學課本中,讓章士釗“臭名昭著”,並給他和家人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反右”、“文革”他和家人都受到了衝擊,他的女兒後來成為中國著名外交活動家的章含之讀中學時也曾為此在家中怒斥父親,說他為什麼是這樣一個人,並采取了一些“大義滅親”的“革命行動”。後來毛澤東親自做工作,講了一些章士釗參加辛亥革命、幫助共產黨的故事,對於魯迅的批評,毛澤東也做了一些解釋,並風趣地說:“打架嘛,總會言過其實。”這樣,章含之才恍然大悟似地重新認識了她的父親。

對於魯迅,章士釗沒有機會當麵與他和解,但在談到魯迅與他的恩怨是非時,很風趣、很大度地說:“哪裏有這麼多文章好做喲!魯迅要是活到解放,我和他很可能是朋友呢!”他還經常說:“我和魯迅硬是有緣!”原來,章士釗和魯迅先生的夫人許廣平都是全國政協代表、大會主席團成員,政協常委。由於“章”和“許”(繁體字)的姓氏筆劃相同,因此在主席台上,章士釗和許廣平座位相鄰,很有點“不是冤家不聚頭”的巧合。對此,章士釗愉快地說:“我們都很客氣嘛,誰都不提幾十年前的事了。我和魯迅的夫人都和解了,坐在一起開會,魯迅如果活著,當然也無事了。”由此可見章士釗的大人大量。

趙樸初先生對章士釗十分尊重,曾經吟詩:“欣欣曠古清明世,落落隨緣去往身”來讚揚章士釗晚年超脫世間的紛爭,超脫了生與死。章士釗還是個長壽星,1971年90歲時還出版了一部近100萬字的學術著作《柳文指要》。寬容大度就是有這樣的好處,利人又利己。

寬恕別人,就是善待自己。仇恨隻能永遠讓我們的心靈生活在黑暗之中,當我們選擇了寬恕的時候,我們的心靈便獲得了應有的自由。放下了仇恨的包袱,無論麵對朋友還是仇人,我們都能夠贈以甜美的微笑,我們會生活得更輕鬆愉快,會擁有更多的朋友。

[BT2]不做好鬥的公雞

如果你老是想贏對方,即使獲勝了,那隻是

空洞的勝利,因為你永遠得不到對方的好感。

人類通常有一種爭強好勝的個性。爭強好勝的個性如果控製得好,可以幫助一個人在人生進取的路上永葆充足的動力。如果不能對它加以有效地控製,它也很可能會成為影響我們正確發展的一項弱點。

有些人生性好競爭,逞強好鬥,絕不輕易屈服他人。其實,戰勝別人不一定非要打敗他,向人低頭也是爭取勝利的一個手段。爭強好鬥的人如果不能自我控製,最終是要吃大虧的。

麥克阿瑟和杜魯門素來不和,彼此憎惡。二戰結束後,杜魯門總統盡管對麥克阿瑟印象不佳,但對他還是委以重任,讓他進駐日本,麥克阿瑟實際上就成為日本的絕對統治者。

麥克阿瑟對日本的政治、經濟進行了大力度的改革,使日本基本上消除了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走上了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道路。但麥克阿瑟的老毛病此時複發,在沒有經過政府批準的情況下,擅自將駐日美軍削減一半。麥克阿瑟的舉動極其目中無人,杜魯門非常惱火,由此兩個人的關係出現了空前的危機。

此外,戰爭結束後杜魯門兩次邀請麥克阿瑟回國參加慶典,都被麥克阿瑟以“日本形勢複雜困難”為由回絕。如果麥克阿瑟接受邀請,回國同杜魯門緩和一下關係,結局可能會很光明。然後,他不會那麼做,他是一個極端自負好鬥且固執的人,而且要堅持到底。

1951年4月11日,杜魯門總統下令撤消了麥克阿瑟的一切職務。最讓麥克阿瑟尷尬的是,他是在新聞廣播中獲悉自己被撤職的。這一消息實在太突然了,沒有絲毫思想準備的麥克阿瑟聽到後麵部表情一下子呆滯了。他太自負了,不把一切放在眼裏,他萬萬沒有想到,功勳卓著的他會被總統在戰場上撤消了一切職務。

麥克阿瑟多年來養成的桀驁不馴、極端好鬥的性格,把他推向了淒涼無助的地步。他不止一次地公然違抗上司的命令,並以此為榮。但他的弱點是不會把握分寸,他也許忘記了物極必反的結局。杜魯門對麥克阿瑟的“處理”在美國曆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事先沒有任何暗示,沒有事先的內部“通氣”,直接在新聞媒體上公布。就這樣,他在戰場上的勇猛頑強,以及用自己出色的戰略、戰術拯救數以萬計的官兵性命,竟然被他那自負和盛氣淩人的派頭一筆勾銷。

麥克阿瑟和艾森豪威爾一起競選美國總統時,應當說憑麥克阿瑟的經曆、戰績和在美國人心中的形象、地位,他應當成為贏家,但最終人們選擇了艾森豪威爾。這意味著人們選擇了一個穩健的人物,而最終放棄了極端自大好鬥且不斷引起爭議的麥克阿瑟。麥克阿瑟這位指揮千軍萬馬的五星上將,以政治流放者的結局結束了自己的命運。

爭強好勝不可能消除誤會,隻有靠技巧、協調、寬容,才能消除誤會。每當一個爭執、對立發生時,我們不妨心裏盤算:關於這一點我能不能稍做一點讓步而無損於大體呢?如果退一步能換來最後的勝利,為什麼又要堅守那一步不走呢?或許這對於某些好鬥的人會有一些啟示。

如果你老是想贏對方,即使獲勝了,那隻是空洞的勝利,因為你永遠得不到對方的好感。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擠之;事事爭勝者,必有人以挫之。有人跟你爭執,你就讓他贏。所謂的贏,他有贏到什麼?得到什麼?所謂的輸,你又輸到什麼?失去什麼?

[BT2]磨掉驕傲的棱角

驕傲使我們譴責那些我們認為自己已經改正的缺點,同時使我們蔑視那些我們自己不具備的好品性。驕傲激起我們的嫉妒之心,我們應當以正確的方法去節製它。

人們總是不會缺乏驕傲的理由,一件新衣服,一種新發型,都能引起他們的驕傲之情。驕傲和虛榮常常是一對孿生兄弟,虛榮的結果常常是驕傲,但驕傲並不以虛榮為理由,即使你已經放棄了虛榮心,你仍然會驕傲。

從前,太陽光禿禿的,特別難看。所以,太陽整天愁眉苦臉的,特別傷心。天神知道了這件事情,就特別想幫助它。可是天神沒有這樣的法力,隻好看著太陽傷心了。

一天,太陽到東海邊喝水,東海龍王知道了太陽光禿禿的不好看,於是把自己的一個變身法寶給了太陽,並說:“你想變漂亮,就必須把法寶飄上天空,許下心願。”太陽謝過東海龍王後,把法寶飄上天空,許下讓自己變漂亮的心願,太陽一下子變成了五彩顏色,果真實現了它的願望。

可是,自從太陽變成五彩顏色之後,就非常得意,天天幹壞事,天天炫耀自己怎麼怎麼的美,東海龍王知道了這件事,立刻把法寶的力量吸了回去,並且對太陽說:“以後,你一定要處處做好事啊!”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有成績不能驕傲,或做人不能驕傲。驕傲對所有的人都是公平的,它讓所有人都分享到它的“恩澤”,隻是每個人用不同的表現方式和手段來表現它罷了。我們常常批評別人太過驕傲,但是卻看不到自己同樣的品性,如果你自己沒有驕傲之心,就不會覺得別人的驕傲是種冒犯。

驕傲有很多的害處,但最危險的結果就是讓人變得盲目,變得無知。驕傲會培育並增長盲目,讓我們看不到眼前一直向前延伸的道路,讓我們覺得自己已經到達山峰的頂點,再也沒有爬升的餘地,而實際上我們可能正在山腳徘徊。所以說,驕傲是阻礙我們進步的大敵。同情我們敵人的不幸,常常更多的是由於驕傲而非善良,我們之所以對他們表示同情並不是我們出於安慰的好心,而在很大程度上為了顯示我們比他們高一籌。

曾經有一個學者,學富五車,精通各種知識,所以自認為無人可以和自己相比,很是驕傲。他聽說有個禪師才學淵博,非常厲害,很多人在他麵前都稱讚那個禪師,學者很不服氣,打算找禪師一比高下。學者來到禪師所在的寺院,要求麵見禪師,並對禪師說:“我是來求教的。”

禪師打量了學者片刻,將他請進自己的禪堂,然後親自為學者倒茶。學者眼看著茶杯已經滿了,但禪師還在不停地倒水,水滿出來,流得到處都是。“禪師,茶杯已經滿了。”“是啊,是滿了。”禪師放下茶壺說,“就是因為它滿了,所以才什麼都倒不進去。你的心就是這樣,它已經被驕傲、自滿占滿了,你向我求教怎麼能聽得進去呢?”

這件事情傳出後,頓時成為一段佳話。謙虛是一種美德,一種高尚的情操,所以高尚的人必然謙虛。

19世紀的法國名畫家貝羅尼到瑞士去度假,但他並不是單純的四處遊玩,而是每天仍然背著畫架到瑞士各地去寫生。

有一天,貝羅尼正在日內瓦湖邊用心畫畫,來了三位英國女遊客,站在他身邊看他畫畫,還在一旁指手畫腳地批評,一個說這兒不好,一個說那兒不對,貝羅尼沒有反駁,都一一修改過來,末了還跟她們說了聲“謝謝”。

第二天,貝羅尼有事到另一個地方去,在車站又遇到昨天那三位婦女,她們此時正交頭接耳不知在討論些什麼。那三位英國女遊客看到他,便朝他走過來,向他打聽:“先生,我們聽說大畫家貝羅尼正在這兒度假,所以特地來拜訪他。請問你知不知道他現在在什麼地方?”貝羅尼朝她們微微彎腰致意,回答說:“不好意思,我就是貝羅尼。”三位英國婦女大吃一驚,又想起昨天不禮貌的行為,都不好意思地跑掉了。

驕傲常常改換自己的角色。就其情感實質來說,我們分不清自豪與驕傲有什麼本質區別,說白了,自豪無非是驕傲的又一種扮相罷了,隻是更具偽裝性,讓人看不到它的本來麵目。驕傲和其他人類的特質一樣有它的古怪之處,比如我們常為自己勇於承認錯誤而感到無比驕傲,驕傲這時似乎又成為對我們錯誤和缺點的掩飾。驕傲的人,往往用驕傲來掩飾自己的卑怯。驕傲是一個人對自己在某個方麵或領域有卓越價值的肯定,是人對自己成績的認知。驕傲是人難免的情緒,但過度的驕傲就是高傲。一個心懷高傲的人,是不會把別人放在眼裏的,他們都認為自己比別人強。但這些人都忘了,高傲的人隻能讓人厭煩,要知道人外有人,太過驕傲隻能自取其辱。

[BT2]學會替別人著想

你的利益是由別人身上體現出來的,隻有

照顧別人的利益,你最終才能完成你自己的利益。

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存在競爭。很多人視競爭對手為敵人,大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之勢。俗話說:“殺敵一萬,自損三千。”你不給別人活路,你也會沒有路可走。

做事並不都是你輸我贏一種方式,完全可以謀取雙贏或多贏,自己謀利也要讓別人得到好處。不懂得善意照顧別人利益的人難能成大器。

舊中國的豬鬃大王古耕虞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不讓人賺錢的生意人,不是好生意人。”在商業社會,做生意總要有夥伴、有幫手、有朋友。你照顧了別人的利益,實際上也就是照顧了自己的利益。

因此,古耕虞又反複解釋:“同人往來,事先一定要好好算計,如何使自己能獲得最大的收益。但無論怎樣算來算去,一定要算得對方也能賺錢,不能叫他虧本。算得他虧本,下次他就不敢再同你打交道了。所以生意人絕對不能精明過了頭。如果說商人的真理是賺錢,那麼精明過了頭,這個真理同樣會變成荒謬。你到處讓人家吃虧,就會到處都是你的冤家,到處打碎別人的飯碗,最後必然會把自己的飯碗也打碎。”

中國的火柴大王劉鴻生也曾說過類似的話:“你要發大財,一定要讓你的同行、你的跑街和經銷人發小財。”“最愚蠢的人,就是想一個人發財,叫別人都倒黴。”可見,兩位大商人是心心相印的。

無論做什麼事情,我們既要謀求自己的利益,又要懂得照顧別人的利益。你的利益是由別人身上體現出來的,隻有照顧別人的利益,你最終才能完成你自己的利益。一切事情盡量做到兩利雙贏,得到更佳的成果。

香港《文彙報》曾刊登李嘉誠專訪,主持人問:“俗話說,商場如戰場。經曆那麼多艱難風雨之後,您為什麼對朋友甚至商業上的夥伴抱有十分的坦誠和磊落?”

李嘉誠答道:“簡單地講,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較難,如果生意跑來找你,就容易做。一個人最要緊的是對人要慷慨,夠朋友。這麼多年來,差不多到今天為止,任何一個國家的人,任何一個省份的中國人,跟我做夥伴的,合作之後都能成為好朋友,從來沒有一件事鬧過不開心,這一點我是引以為榮的。”

“要照顧對方的利益,這樣人家才願與你合作,並希望下一次合作。”追隨李嘉誠二十多年的洪小蓮,談到李嘉誠的合作風格時說,“凡與李先生合作過的人,哪個不是賺得盤滿缽滿!”

與人為善,照顧別人的利益,這是李嘉誠商業生涯的準則。即使後來在商場上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李嘉誠始終恪守這項經商原則。他總會將刀光劍影化為和風春雨,皆大歡喜。

有人說,李嘉誠生意場上的朋友多如繁星,幾乎每一個有過一麵之交的人,都會成為他的朋友。所以,李嘉城在生意場上隻有對手而沒有敵人,不能不說是個奇跡。

一個人做事總是從自己利益出發,不照顧別人利益和感受,到頭來不僅喪失利益,也喪失友誼。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那種“你死我活”的爭鬥在實質利益、長遠利益上來看都是不利的,你應該活用“雙贏”的策略。

老子說過:“盡力照顧別人,我自己也就更加充實;盡力給予別人,我自己反而更加豐富。”我們與人為善地與人相處,與人為善地做生意和與人為善地生活。

《論語》上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孔子的一個重要思想,也是實行“仁”的重要原則。你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應使他人事事行得通。與人為善是走向成功的最大智商,隻有與人為善才能求得長遠的成功。

[BT2]抱怨讓人變得更累

沒有一種生活是完美的,也沒有一種生活會讓一個人完全滿意,我們做不到從不抱怨,但我們應該讓自己少一些抱怨,而多一些積極的心態去努力進取。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可以隨處找到時常抱怨的人。抱怨自己的專業不好,抱怨住處很差,抱怨沒有一個好爸爸,抱怨工作差、工資少,抱怨空懷一身絕技沒人賞識你。其實,現實有太多的不如意,就算生活給你的是垃圾,你同樣能把垃圾踩在腳底下,登上世界之巔。

很多人認為隻要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把分內的事做好,就可以萬事大吉了。當接到老板或上司安排的額外工作時,就老大不願意。不是滿臉的不情願,就是愁眉不展,嘮嘮叨叨地抱怨不停。

在彼得擔任汽車公司經理時,有一天晚上,公司有十分緊急的事,要發通告信給所有的營業處,所以需要抽調一些員工協助,當彼得安排一個做書記員的下屬去幫忙套信封時,那個職員傲慢地說:“那有礙我的身份。分外的事我不做,再說我到公司來不是做套信封工作的。”

聽了這話,彼得一下子就憤怒了,但他仍平靜地說:“既然不是你分內的事就不做,那就請你另謀高就吧!”那個員工就這樣失去了工作。

抱怨分外的工作,不是有氣度和有職業精神的表現。一個勇於負重、任勞任怨、被老板器重的員工,不僅體現在認真做好本職工作上,也體現為願意接受額外的工作,能夠主動為上司分憂解難。因為額外工作對公司來說往往是緊急而重要的,盡心盡力地完成它是敬業精神的良好體現。

如果你想成功,除了努力做好本職工作以外,你還要經常去做一些分外的事。因為隻有這樣,你才能時刻保持鬥誌,才能在工作中不斷地鍛煉、充實自己,才能引起別人的注意。

菲利浦是一家公司的員工,他的升遷是非常迅速的,為什麼他會得到一再提拔呢?原因就是他樂意去做他分外的事,從而引起了老板的注意。

菲利浦總是在忙完自己的工作後,不斷地為他人提供服務和幫助,不管那個人是他的同事還是上司。菲利浦將那些分外的工作也當做自己的事來做,任勞任怨,不計報酬。漸漸地,老板有了隻找菲利浦幫一個小忙或分擔一些重要工作的習慣。

接到額外工作時,不要愁眉不展,抱怨不停,多做分外工作對你的成功大有好處。它不僅會使你獲得良好的聲譽,多一次學習和鍛煉的機會,而且還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財富。它會使你盡快地從工作中成長起來。

如果抱怨成了一個人的習慣,就像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於人無益,於己不利,生活就成了牢籠一般,處處不順,處處不滿;反之,你則會明白,自由的生活著,其實本身就是最大的幸福,怎麼會有那麼多的抱怨,

偉大的航海家哥倫布,曾先後4次率領船隊橫渡大西洋,發現了加勒比海內所有的島嶼,以及中美洲地峽和南美洲大陸。他能夠在航海事業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遠離抱怨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哥倫布的成功是多種因素構成的。但是,如果他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是抱怨個不停,他就不能果斷地采取行動,就不能找到陸地,更不能安全返回西斑牙。他的與眾不同之處,就是遠離抱怨,冷靜地麵對現實,接受事實,並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這才是一個成功者遇到問題時應該采取的態度。

我們應該以積極進取的態度去麵對人生,無論在學習、工作上,還是生活上。我們前進的道路上或許有鮮花和掌聲,同時也會有困難和挫折,事事不可能一帆風順,但有了積極進取的精神,在生活中就會奮發向上,不甘落後,因為人生隻是短暫的一瞬,生命的弓弦應該是緊繃不鬆的。生命不息,奮鬥不止,應該是每個人生存的原則。要把握機遇,就要積極進取,時刻準備著。機遇不會隨便來到你的身邊,即使有幸到來了,如果你沒有準備,也是來去一場空。我們要拋棄抱怨的心態,積極進取,做一個機遇喜歡光顧的人。

[BT2]大肚能容天下事

寬容,就不要再為雞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計較。無論在胸襟或合作方麵,都應擁有“大度量”。隻有那樣才會有機會、有能力去競爭。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凡有彌勒佛的寺廟裏,我們經常可以見到這幅對聯。這幅對聯,是講度量的,人能達到能容天下萬事萬物的度量,其思想便是進入“禪”的高層境界了。度量,是對他人長處、短處和過錯的一種包容。度量大,能得人心、團結人、納眾謀,以成其強大,對創造和諧的工作環境,十分有益。

統一企業的董事長高清願說:“待人處事,要包容大度。”這個道理人盡皆知,可是這也是最典型知易行難的事,有人就開玩笑的說:“眼睛都容不下一粒沙,更何況是他人對自己的辱罵與毀謗。”

他認為,要能成就一番大事業,就必須要有肚量與氣度,所謂江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大,泰山不捐土壤,故能成其高。他舉了多年前自己的一個例子來說明,多年前,基於道義與情義,他在台南幫投資了一項自己全然陌生的事業,接手時,這個事業已搖搖欲墜,再加上市場開放競爭,百家爭鳴,前景極為黯淡,麵對這個必敗的局麵,他們苦撐多時,虧損連連,最後在兼顧了情理法的情況下,決定退出。

但是事情並不如想像容易解決,這家公司部分的高級員工,以他們退出為由,把問題泛政治化,來凸顯勞資對立的問題,這段期間,有很多不實的言論都落在高清願董事長的身上,加上許多莫須有的罪名,皆極盡詆毀之能事,對個人造成不小的傷害,很多朋友都替他抱不平。之後,這家公司幾番易主,他也逐漸淡忘此事,後來,有朋友告知有一家企業負責人希望能來統一公司就通路銷售一事與他商議。

進一步打聽之後,才知道這家企業竟然就是當初接手的那家公司,負責人雖已換手,但是當初誹謗他甚烈的一些員工,仍位居高位,在這種情形下,他還是決定和這些朋友會麵,並願意協助他們進行產品的銷售,不久之後,又設宴款待這些新朋友,結果,賓主盡歡。

有些熟悉內情的朋友,都認為不值得也無此必要,但是,高董事長的想法是,在成人的世界要化敵為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他僅是順勢幫忙他人一下,再誠心請別人吃飯、談談心,即能因此化解誤會,何樂而不為呢?

高董事長說,他也是一個凡人,遇到無理或無禮的事,也會生氣,不過這些氣,常與忘性連在一起,事情過了,也就忘了,每回生氣,很少過夜,隔天,就拋在腦後了。其實,我們也都隻是一個平凡的人,也都有自己的脾氣與原則,遇到不平之事或者遇別人惡意的毀謗,也會氣憤難平。

我也曾經被落井下石、惡意傷害過,那些傷害在當時的確留下難以抹平的傷痕,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我也能坦然麵對那些落在身上的痛楚,並且學會用另一種寬容的心去麵對,我覺得自己並沒有損失,反而因此獲益。與其在心中還留著怨恨,倒不如把心胸放寬,讓自己有更多的包容力來麵對人生,迎接未來。

當今世界,充滿競爭。人與人之間有競爭,企業與企業之間也有競爭,國家與國家之間更有競爭。競爭是殘酷的,而當今這個時代卻供奉著適者生存的原則,一淘汰即失敗。誰都想勝利,這個時候,也隻有充分發揮各自的學、才、識、德、體、量了。事情到了這份上,量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在交往過程中,人和人之間難免會有一些摩擦,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那樣“勺子總會碰鍋沿,腳板總要擦地皮”,但是請記住“在這小小的天地裏,我們大家生活在一起”,既然如此,還有什麼大不了的事總是耿耿於懷呢?要知道沒有度量的人,是幹不出什麼事業,成不了什麼氣候的。

[BT2]寬容讓心境更超脫

寬容是一種生活藝術,是看透了社會

人生以後所獲得的那份從容、自信和超然,

是精神的成熟、心靈的豐盈,也是大家風範的一個標誌。

自古有成天下之誌者,必有容天下之量,而後能成天下之功。宏大的器量,寬闊的胸襟,對一個人的事業成敗至關重要。寬容是一種仁愛的光芒,是對別人的釋懷也是對自己的善待。一個人的胸懷能容得下多少人,就能夠贏得多少人。

心胸太狹窄絕對是壞事,報複心太強烈隻能害自己,會影響人交際和事業。寬容大度能使傷害你的人感到無地自容,激起他靈魂的真正震撼,同時又中止了你敬我回的惡性循環。更為難得的是,寬容大度還帶來了心理上的平靜,能為你贏得寶貴的時間,把精力投入到事業中去。

曼德拉因為領導反對白人種族隔離的政策而入獄,白人統治者把他關在荒涼的大西洋小島羅本島上27年。當時曼德拉年事已高,但白人統治者依然像對待年輕犯人一樣對他進行殘酷的虐待。

羅本島上布滿岩石,到處是海豹、蛇和其他動物。曼德拉被關在總集中營一個“鋅皮房”,白天打石頭,將采石場的大石塊碎成石料。他有時要下到冰冷的海水裏撈海帶,有時幹活采石灰。他每天早晨排隊到采石場,然後被解開腳鐐,在一個很大的石灰石場裏用尖鎬和鐵鍬挖石灰石。因為曼德拉是要犯,看管他的看守就有3人。他們對他並不友好,總是尋找各種理由虐待他。

1991年,曼德拉出獄當選總統,他在就職典禮上的一個舉動震驚了整個世界。總統就職儀式開始後,曼德拉起身致辭歡迎來賓。他依次介紹了來自世界各國的政要,然後他說,能接待這麼多尊貴的客人,他深感榮幸,但他最高興的是,當初在羅本島監獄看守他的3名獄警也能到場。隨即他邀請他們起身,並把他們介紹給大家。

曼德拉的博大胸襟和寬容精神,令那些殘酷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汗顏,也讓所有到場的人肅然起敬。看著年邁的曼德拉緩緩站起,恭敬地向3個曾關押他的看守致敬,在場的所有來賓都沉靜了下來。

牢獄歲月給了曼德拉時間與激勵,也使他學會了如何處理自己遭遇的痛苦。獲釋當天,他的心情平靜:“當我走出囚室、邁過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自己如果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其實仍在獄中。”

一顆不能承受傷害的心靈是脆弱而難以生存的,一顆不能諒解傷害並寬容異己的心靈是狂暴而可怕的,因為仇恨不僅傷害別人也折磨自己。此時,寬容顯得尤為可貴,它不僅是一個人、一個社會必要的德性,也是一種非此不可的生存智慧。隻有學會寬容,才有足夠的心力承擔生活的重負。

寬容是一種生活藝術,是看透了社會人生以後所獲得的那份從容、自信和超然,是精神的成熟、心靈的豐盈,也是大家風範的一個標誌。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具有寬容的心態,那麼這個社會肯定會變得更加美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將變得更加和諧。

[BT2]莫計較表麵的得失

不爭的人才能看清事實;爭了就亂了,亂了就犯了,

犯了就敗了。要知道,普天之下,並沒有一個真正的贏家。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柔弱勝剛強,不爭不是放棄一切,而是要以不爭反立於不敗之地。

一個人要學會不爭,不爭即爭,這是最高境界。不爭的人才能看清事實;爭了就亂了,亂了就犯了,犯了就敗了。要知道,普天之下,並沒有一個真正的贏家。

春秋末年,晉國當權貴族智伯是個蠻橫不講道理、貪得無厭的人。他自己本來有很大一塊封地,他還嫌不夠。有一回,他平白無故地向魏宣子索要土地。

魏宣子也是晉國一個貴族,他很討厭智伯的這種行為,不肯給他土地。他的一個臣子叫任章很有心計,對宣子說:“您最好給智伯土地。”

宣子不理解,問:“我憑什麼要白白地送給他土地呢?”任章說:“他無理求地,一定會引起鄰國的恐懼,鄰國都會討厭他;他如此利欲熏心,一定會不知滿足,到處伸手,這樣便會引起整個天下的憂慮。您給了他土地,他就會更加驕橫起來,以為別人都怕他,他也就更加輕視他的對手,而更肆無忌憚地騷擾別人。那麼他的鄰國就會因為害怕他、討厭他而聯合起來對付他,那他便不能這樣長久下去了。”

宣子非常高興,馬上改變了主意,割讓了一大塊土地給智伯。智伯嚐到了不戰而獲的甜頭,接下來便伸手向趙國要土地。趙國不答應,他便派兵圍困晉陽,把趙國包圍了。這時,韓、魏聯合,趁機從外麵打進去,趙國在裏麵接應,裏應外合,內外夾攻,智伯便滅亡了,果然如任章所料。

這個爭利亡國之訓曆來為後人所警誡,所以,做人要克服自己的爭利心,爭名、爭利、爭權、爭地位,要適可而止,不可過度。爭本來就沒有贏家,不能將爭演變為戰爭,你對別人動用武力,別人也會同樣對你,到頭來是兩敗俱傷,得不償失。

鮑叔牙年輕時與管仲交往,彼此奠定了篤定的友情。有一次,兩人一起去做買賣,管仲常常分四分之三的利潤。因為管仲窮困,所以鮑叔牙認為這是應該的。又有一次,管仲為鮑叔牙做了一件事情反而使鮑叔牙陷入窘境,然而鮑叔牙並沒有怨恨管仲。

他們年輕時曾秘密約定輔佐齊國君王建立霸業。管仲當公子糾的師傅時,鮑叔牙當公子小白的師傅。管仲對鮑叔牙說:“齊國必定是由糾或小白當上君主,其他公子不配繼承。很幸運,我們在這兩個優秀的公子身旁當師傅。不管誰繼承王位,我們都要合力輔助君主。”

齊國的君主僖公死後,諸位王子相互爭奪王位,到最後就隻剩下小白與皇兄公子糾爭奪。管仲為了替公子糾爭王位,還曾用箭射傷公子小白。最終還是小白回到齊國繼承了王位,這就是齊桓公。

幫助客居魯國的公子糾爭王位的魯國在與齊國交戰中大敗,隻得求和。桓公要求魯國處死公子糾並交出管仲。消息傳出後大家都同情管仲,被遣送回齊國他無疑是要被折磨致死。於是有人說:“管仲啊!與其厚著臉皮被送到敵方,不如自己先自殺。”管仲一笑了之。他說:“如果小白要殺我,當初就該和主君一起被殺了。既然還找我去,就不會殺我。”就這樣管仲被押回齊國。出人意料的是,桓公馬上任用管仲為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