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八 篇 缺陷型

性格42:別讓抑鬱成“頑疾”

關鍵詞◎抑鬱

抑鬱症並不是成人的專利,現在許多孩子也因種種原因不幸患上了抑鬱症。美國心理健康協會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抑鬱症影響著美國2.5%的兒童以及高達8.3%的青少年。

最近,某兒科醫院來了位9歲的男孩。據家長說,孩子近4個月來動不動就發脾氣,表現得特別煩躁,嚴重時還會掀桌子摔碗。他食欲下降,晚上睡覺愛說夢話。在學校,和同學關係非常糟糕,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哭。老師反映,他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成績下滑,對所有的活動都缺乏興趣。著急的父母經過查閱一些資料後,懷疑兒子得了抑鬱症,趕緊帶他去看醫生。最後,孩子被診斷為抑鬱症。父母不禁疑惑起來:“這麼小的孩子怎麼也會有抑鬱症?”

孩子真的會得抑鬱症嗎?在專家確診的病例中,兒童的確也會有抑鬱症。兒童抑鬱症主要表現為:悶悶不樂、悲傷痛苦、思維遲緩、寡言少語、無精打采,不喜歡參加活動,對什麼事情都失去往日的興趣和歡樂,做什麼事都覺得沒勁,始終高興不起來。除了以上的表現外,還有焦慮、暴躁、毀物傷人等。另外,可能出現食欲下降、體重減輕,愛哭、失眠、尿床及不接受安慰等症狀。

據專家觀察分析,孩子得抑鬱症的可能原因有:

遺傳因素。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曾經得過抑鬱症,孩子犯病率高達50%,家族遺傳因素是兒童抑鬱症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精神壓力。壓力過大,也容易使孩子患上抑鬱。所以,家長不要給孩子施加過多的壓力,因為對孩子的期望越高,孩子壓力就越大。學習、生活不要拿孩子和別人攀比,適合自己孩子的就是最好的。同樣,孩子心情舒暢了,學習效率才能提高,過多的壓力隻會讓孩子過早承受不屬於他們年齡段所要承受的壓力。

意外事件。親人之間的分離、重大的突發性災難也會引起兒童強烈的矛盾情感,甚至會產生絕望的思想,從而導致抑鬱症的產生。

家庭氣氛。消極的、不愉快的和充滿壓力的家庭氣氛會使孩子產生抑鬱的心理,親子之間缺少溝通與交流,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愛護和關心,心理需要不能滿足,自然容易導致抑鬱。

心理“先天不足”。有些家庭實行過於功利性的教育,強化了孩子的虛榮心,也加劇了孩子心理的脆弱和不穩定,造成他們在挫折麵前“輸不起”,不能接受現實,心慌意亂,煩躁不安,甚至感到絕望無助,從而產生抑鬱。

◎每個家庭都要防止孩子抑鬱

孩子小小年紀,為什麼也會有抑鬱的病狀?究竟基於什麼原因?家長一定要幫助孩子找到導致抑鬱的因素,幫助孩子消除抑鬱,以免影響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

勤勤的爸爸媽媽都是特別忙的人,他們一家三口聚在一起的時間非常有限,勤勤從6歲開始就由奶奶帶著。以前,勤勤是個天真活潑、愛笑、愛鬧的孩子。自從跟了奶奶一起生活後,勤勤越來越不愛說話,總喜歡一個人在一旁發呆,有時候還愛發脾氣。稍有不順心、不如意就哭鬧,甚至摔東西。看到別的孩子跟爸爸媽媽一起手拉手,勤勤總是用羨慕的眼光偷看著,眼裏含著淚水。

10歲的滔滔最近很反常,動不動就發脾氣,還不愛學習,就連自己喜歡的興趣課也不去上了,還經常編造謊言來騙媽媽。謊言被媽媽揭穿了,滔滔還跟媽媽大吵了一架。後來,滔滔更是我行我素,根本不把媽媽的話放在心上。媽媽著急了,孩子是怎麼了,怎麼像變了個人似的,令人捉摸不透。於是,媽媽帶著滔滔一起去請教專家。原來,滔滔心裏有“心病”,原因就是學習壓力太大了,讓他患上了抑鬱症。

以上兩個孩子都有抑鬱症。據統計,我國目前約有20%的兒童出現抑鬱症狀,其中4%為臨床抑鬱,即需要接受臨床治療的重症抑鬱。所以,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出現反常行為時,一定要提高警惕,預防孩子抑鬱症的發生。

【父母應該做的事】

1. 父母要端正自己的態度,營造一個舒適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2. 當孩子情緒低落、抑鬱的時候,父母必須冷靜、理智地對待,教導孩子要理智地調控自己的情緒。

3. 父母應根據孩子抑鬱情緒的特點,有意識地把孩子的情緒轉移到其他方麵。比如,給孩子講講笑話,帶孩子打打球,出去踏青等。總之,要讓愉快的活動占據孩子的時間,讓時間的推移來逐步消化他們心裏的積鬱,用積極的情緒來抵消消極的情緒。

4. 當抑鬱情緒纏繞孩子時,孩子什麼事都不想做、什麼事也不願想,沒有目標、沒有方向,完全處於一種迷茫狀態。這時,應該引導孩子為自己樹立一個目標,最好是一個近期目標,使孩子有方向感,不會無事可做。爸爸媽媽應教導孩子,在樹立目標的時候,一定要實事求是,一定要樹立自己在近期內能夠完成的目標。

★育子必讀:抑鬱的故事

一天,一隻老母雞帶著一群小雞在花園裏散步。走著走著,老母雞發現牆角裏縮著一隻小雞。老母雞停下了腳步,慢慢地朝著小雞走了過去。它蹲下來,用慈祥的語氣問:“寶貝,你怎麼了?怎麼一個人在這裏,不跟大家一起去玩呢?”

小雞看著老母雞搖搖頭,不說話。老母雞又說:“我的寶貝,你怎麼了?讓我來好好擁抱你!”“我想我媽媽,媽媽走了,不要我了,我都兩個星期沒見到我媽媽了。”小雞傷心地說。“沒事,我要你,我這個老媽媽要。不管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們都要開開心心地生活,勇敢地麵對生活,不要怕孤獨,更不要一個人悶悶不樂。來吧,我們大家一起來玩遊戲吧。我們每一天都要快快樂樂地過,讓生活到處充滿陽光和歡笑。”聽完老母雞的話,小雞們異口同聲地說:“對,我們要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地生活,過好每一天!”

孩子,我要對你說

1. 孩子,生活中會有許多的不如意。所以,不管遇到什麼事情,我們都要勇敢地麵對,拒絕煩惱、拒絕歎氣、拒絕抑鬱。隻要心中有快樂,你就是一個開心的人。

2. 孩子,心裏有什麼不高興的事情,一定要第一時間講出來,讓我們一起來想辦法解決,因為世界上沒有什麼解決不了的事情。

性格43:拖遝是種壞習性

關鍵詞◎拖遝

孩子做事拖遝是令老師和家長一直感到困惑的問題,聽老師、家長抱怨最多的也是“孩子做事磨蹭,寫作業拖拉”。一些家長甚至被孩子的拖遝行為逼得快要發瘋了,不少孩子也對自己磨蹭的毛病感到無助和失望。

拖拉絕不是孩子的天性,孩子收到他心儀已久的禮物,肯定會迫不及待地將禮物打開,絕對不會拖遝。這是因為他喜歡,一定會積極、主動地去接觸、嚐試。而孩子不喜歡的事情,他一定會設法去逃避、拖拖拉拉,直到無法再拖延下去,才去做。孩子做作業拖拉,這已經說明孩子開始對學習產生厭倦的情緒,迫於家長的壓力,才裝模作樣、心不在焉地坐在書桌前。一旦家長離開自己的視線,孩子就開始擺弄小刀、橡皮,或者在課本的插圖上亂塗亂畫。就這樣一直拖到很晚,才急急忙忙地完成。

站站都上二年級了,可做什麼事都不緊不慢。起床要半小時,吃飯要半小時,上廁所還要半小時。別人不催,他更不著急。盡管媽媽一直催促他“快一點,快一點”,但仍起不到效果。如果對他發火,隨之而來的隻是他更慢的速度。媽媽勸他,他當時改了,可過不了幾天就又犯老毛病。

星期六的晚上,站站說作業不多,要看電視,媽媽同意了。結果他從10點開始寫作業,40分鍾隻做了兩道數學習題,然後又說太困了,剩下的4道題想明天早晨再做,媽媽隻好隨他。可是第二天一早,他雖然6點多就起床了,可隻做了一會作業就又上床睡了。媽媽檢查他的作業,發現那四道題根本沒做。於是,吃飯時媽媽再次勸導和說教,可他卻一臉不耐煩,趁媽媽不注意,竟偷偷地跑出去玩了。

每到周末,老師留的家庭作業,站站都必定要挨到周日的晚上才開始突擊,有時寫不完就把填空題和選擇題都留著,等周一上午上課前,找同學抄一下。每天的作業,他也是經常要做到十一二點鍾,甚至到第二天早晨起來補一課才能完成。

媽媽為了幫助站站改正這個習慣,開始給他定了一個不成文的規矩:父母安排的事情沒做完,不許看電視;家庭作業沒按規定完成,不許上網;幫父母買東西超過了時間,“功勞”減半……一開始孩子屢屢“犯規”,媽媽也不客氣,拒絕他看電視或上網。可是一直到現在,站站這種拖延的毛病雖然有了一些改變,但並不非常明顯。

家長不能對孩子的拖遝不聞不問,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對他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對孩子喜歡去做的事情,家長應該放手讓他去做;孩子不喜歡做的事情,應盡量予以引導,實在沒有辦法就先放一放,等到時機成熟再加以引導。這時候,家長千萬別強製孩子去做,這樣隻會讓他產生更強烈的抵觸情緒和心理。

◎孩子為什麼會拖拖拉拉

如果孩子出現了拖遝,家長不要過於焦慮,也不要不管不顧,應該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幫助孩子及時改正。

小超的爸爸是個慢性子,做事情時常拖拉。小超耳濡目染,做家庭作業時,竟也學著拖拉起來。明明當天可以完成的作業,他非要拖到第二天才急急忙忙地寫完。爸爸平時比較喜歡看電視,他奶奶經常打電話,嘮家常。小超常常被他們所吸引,時常探頭探腦,或者從房間出來轉一圈。這樣一來,孩子做起作業來就慢慢騰騰,最後就養成了這個壞習慣。

雖然孩子應當對拖拉負主要責任,但更多的時候,孩子這種拖遝性格的養成,與父母也有重要關係。

有時候,家長說話不算數往往也會導致孩子拖拉。家長對孩子說:你做完作業就可以出去玩。於是,孩子便很快就做完了作業。但家長發現還有很多時間,就會再強加給孩子一些作業,直到孩子累得不行。孩子畢竟是孩子,天性還是很好玩的。家長這樣反反複複,孩子就會想:反正做完這個作業,還會有那個作業,怎麼也完不成,還不如一邊做一邊玩。如此下去,孩子就會越來越拖拉。

【父母應該做的事】

1. 當孩子出現拖遝行為時,家長要及時引導與糾正。

2. 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不能忽略了孩子的童真。

◎怎樣糾正孩子的拖遝

孩子的天性並不是拖遝的,這也不是他的性格缺陷,隻是一個習性而已。這一點,家長一定要和孩子說清楚。

小靜特別喜歡湊熱鬧,在寫作業的時候看電視,速度特別慢。有時候,父母去陪客人,她就跑到父母麵前寫作業。一個小時就能寫完的作業,她拖了4個小時還沒寫完。

這是因為小靜一心二用,邊寫邊玩,老是坐不住、沉不下氣,坐不了一會兒就要東走一下、西動一下。所以,作業每天晚上都寫到10點多,有時候,寫著寫著就睡著了。第二天早上,就急急忙忙、不管對錯地寫完。

小靜不光是做作業拖拉,就算寒假作業與暑假作業也很拖拉。等到快開學了,就會心急火燎地做。更有甚者,好幾次將同學的作業拿來抄,最後連有什麼題目都不知道。

當父母教育她時,她編出很多的理由來狡辯,要麼說作業太多,要麼說今天不想寫,等到明天再說吧。她就這樣一直拖著。最後實在沒轍了,就隨便應付一下。

麵對孩子拖遝的壞毛病,家長應如何應對呢?以下是專家給家長的一些建議:

如果孩子拖遝是因為動作不熟練、反應慢,家長可以根據孩子本身的能力,進行適當的訓練,想辦法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提高孩子的效率。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做一些小遊戲,如比賽堆積木等。通過這些小遊戲來提高孩子動手的技能,讓孩子了解遊戲的內涵,從而提高效率,在最短的時間裏完成任務。久而久之,孩子的動手能力就會越來越強,拖遝問題也得以解決。

很多孩子愛拖拉、愛磨蹭,是因為對時間沒有概念。因此,家長要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讓他知道時間的重要性。孩子在做一件事情時,事先應給他確定好時間,讓孩子在這時間段內完成任務。當然,這個時間段要根據孩子的能力來確定。家長有時間,最好也參與進來,為孩子計算時間,及時跟孩子核對時間,做到孩子做事,家長為他計時,孩子就會更有積極性。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任務,家長就要給予適當的表揚和獎勵,這樣可以增強孩子做事的自信心。

讓孩子明白時間的重要性。在平常生活中,孩子的磨蹭行為除了在學習中出現外,在別的細節中也會出現,如穿衣、吃飯等。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跟孩子商量,製定一些可行的修改方法。什麼事情需要多長時間,事先都做好規定。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家長就要給予鼓勵。家長還可以跟孩子說,你今天比昨天又快了1分鍾,這樣孩子的積極性會更高,也就更樂意接受家長為他製定的時間計劃。漸漸地,孩子的磨蹭、拖遝行為就能改掉。

【父母應該做的事】

1. 當孩子磨蹭時,家長不要著急,更不要嚴厲指責,而要想辦法應對。

2. 孩子的性格習慣跟家長有很大的關係,家長平常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育子必讀:拖遝的故事

王敏是班上最好的學生,做事情從來不會拖遝,學習上更是如此。對於她來說,就沒有做不完的作業。而別人呢,總是在每天早上補昨天的作業。同學們看到她做作業的輕鬆勁兒,簡直羨慕死了。

王敏每天回到家,不是像別的同學一樣先放下作業去玩耍,而是先把今天課堂上學的知識、課堂上做的筆記複習一遍,然後再對照課本的例題,看明白了再寫作業,就能很輕鬆地做完作業了。

做完作業後,她再把新的和舊的知識點都畫到一張結構圖上,是在不看書的情況下畫下來的。畫的過程中,既把舊的知識點複習了一遍,又把新的知識和舊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

王敏還留出半個小時的空閑時間來改錯,把不對的題都抄到一個本子上,每天挑幾道來做。當一道題目連續對三次時,就算對這道題完全掌握了。

而其他同學呢?放學後先是玩,玩高興後才做作業,甚至玩完後不做作業,等第二天早晨去學校再臨時補。有的雖然放學後先做作業,可是老磨蹭,做一道題得用好長時間,以至於第二天還沒有完成作業。

孩子,我要對你說

1. 做事磨磨蹭蹭、拖拖拉拉會給人帶來極大的羞恥、內疚和焦慮,他們會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然後就是在很多的事情上想要輕易放棄。

2. 每當你發現自己有拖遝的傾向時,靜下心來想一想,確定你的行動方向,然後要求自己盡快完成這項任務漸漸地。你拖遝的毛病必會改變。

性格44:懶惰的孩子難上進

關鍵詞◎懶惰

隨著生活條件越來越優越和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孩子的懶惰問題也愈來愈突出,成為家長們的一個心病。殊不知,造成孩子懶惰的性格絕大部分是父母的原因。例如,孩子想要去做一件事情時,家長擔心孩子受傷而去阻止他。當孩子盡自己的努力去嚐試一件事時,因為他做得不好,家長就幹脆自己幫孩子完成。家長這樣做是出於對孩子的愛護,但卻深深打擊了孩子做事的積極性,使他們感受不到成功帶來的樂趣。久而久之,孩子便會感覺自己是很差的、沒用的,繼而喪失了信心,再也不敢去嚐試任何事情。同時,會讓孩子對家長產生依賴,認為爸爸媽媽會幫自己完成。其實,這一現象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非常不利。

小峰是一個非常懶惰的孩子。爸媽工作比較忙,他一直由爺爺奶奶照顧,接送他上下學,監督他寫作業。每天早上,小峰總是賴床不起來,不管怎麼催,他就是不起床。爺爺常說:“小峰啊!看你懶得和小豬一樣!”這下他可找到借口了,再叫他,他就說:“我就是小豬,讓我再多睡一會!”

小峰不但早上不愛起床,還不刷牙、不洗臉,晚上睡覺前也不洗腳。平時,在家裏不幫爸爸媽媽做家務,也不愛寫作業。有一次寫語文作業,老師留的是每個詞語抄寫3遍,他看見家裏有複寫紙,就拿著複寫紙寫一遍,最後還是被老師發現了。

經過專家分析表明,孩子的懶惰大部分都是後天形成的。孩子最初還是很勤快的,他們都喜歡去嚐試新鮮事物或者幫爸爸媽媽做家務。隻是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很多事情都代替孩子完成,反而造成孩子的不良習慣和過度依賴。

對於孩子的懶惰,家長應有合適的態度。孩子主動做了事,不管值得不值得表揚,都要給孩子以鼓勵、稱讚,從而提高他們做事的主動性、積極性。隻有在生活中不斷地鼓勵孩子去嚐試,並且適時地予以表揚,才能使孩子慢慢改變懶惰的習慣。

◎孩子懶惰怎麼辦

那麼,孩子懶惰了,家長要怎麼辦呢?首先,要分析造成孩子懶惰的原因。隻有找到原因,對症下藥,才能幫助孩子改掉懶惰。其次,在生活和學習中多多鼓勵孩子,讓他們大膽地去嚐試,並充分享受成功的過程和樂趣。

家長應該給孩子製定一些目標,讓孩子知道他要達到的程度,使他們產生對目標的追求和渴望,並對孩子予以鼓勵,也可以有一定的物質獎勵。例如,讓孩子完整地彈出一首曲子,剛開始,孩子肯定會有彈不好的部分。對此,家長不應該對孩子嗬斥或者手把手教他,因為這樣會大大傷害孩子做事的積極性。這時,家長應該對孩子進行鼓勵,說:“嗯!彈得不錯!繼續努力!寶貝兒,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的!”有時候哪怕是一句小小的鼓勵,都會讓孩子高興不已。

家長應該培養孩子對待事情的執著和忍耐,使他們遇到困難不放棄,並能夠堅持做完。當孩子遇到困難想要放棄時,家長應當給予一定的鼓勵和幫助,切忌代替他完成。例如,孩子在做手工的時候,可能會遇到不懂或者不明白的問題,或者費了很大勁兒還是弄不好。大多數孩子這時候會選擇放棄,家長就應該鼓勵孩子之前所做的,並對孩子一直沒有做好的,用言語或動作做一點提示,讓孩子自己領悟,直到他們能獨立完成。這樣家長既沒有完全代替孩子完成,又讓孩子充分享受了成功的喜悅,培養了他們執著的性格,何樂而不為呢?

通過盡可能多的方法,讓孩子動起來。現在的孩子大多嬌生慣養,再加上平時父母工作比較忙,沒有多餘的時間來管理孩子。但是,父母應該多抽時間陪陪孩子。例如,周末帶孩子去公園或郊外,多接觸大自然,給孩子講一些曆史典故和自然知識,開闊他們的視野,拓展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認識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家長可盡量少讓孩子做他們不喜歡做或根本做不到的事情,應該讓孩子做他們喜歡做的和力所能及的事情,並在平時生活中對孩子循循善誘。

和孩子在一起,並和他一起分享快樂。孩子的懶惰會在他認真做事的過程中慢慢改掉,幹勁也是從中激發出來的。所以,父母要對孩子的幹勁及時進行肯定和鼓勵。這樣孩子就會對自己充滿信心,並且喜歡去做事情。即使可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也會主動尋找方法去解決,並享受成功和喜悅。

【父母應該做的事】

1. 讓孩子去做他們喜歡做的事情。當孩子試著去做某些事時,家長要讓孩子自己去做。即使達不到效果,也要讓孩子去積極嚐試。

2. 要對孩子加以鼓勵,不要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孩子去做事可能會出現一些情況,例如掃地的時候可能會搞得滿屋子都是塵土,洗碗的時候弄得滿地是水並把碗打碎。這時候不要打罵孩子,打罵隻會使情況變得更糟,並對孩子的積極性造成極大的影響。

3. 培養孩子的獨立習慣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家長不要擔心孩子做不好事情,而要積極地引導孩子自己去做。這樣一來,他們就會慢慢地培養起自己的信心。

★育子必讀:懶惰的故事

宋朝的時候,有一個農夫,他每天都非常勤勞。他每天很早就到自己的田裏工作,直到太陽落山了才回家。

農夫非常喜歡自己地頭的一棵大樹。這棵樹不僅樹幹長得結實粗壯,葉子也很多。他常常在樹下乘涼,遮風避雨。

有一天,這個農夫像往常一樣來到自己的地裏工作。工作完,他一邊坐在大樹旁邊休息,一邊想:今年的收成肯定錯不了啊!就在農夫高興的時候,一隻兔子飛奔過來。由於兔子跑得太快了,一不小心就撞到了他休息的大樹。兔子哪經得起這一撞啊!一蹬腿就死了。農夫把兔子撿起來,很高興地說道:“今天真是太好了!白撿了一隻兔子!孩子們一定會很高興!”說完,他拎著兔子就回家了。他得意地想:說不定明天還會有兔子跑來,這樣我就不用耕田了,隻要守在樹旁就可以了!想到這,農夫喜上眉梢,還哼起了小曲。

第二天,農夫像往常一樣,很早就來到自己的地裏。但他並沒有幹活,而是守著樹,等著兔子撞過來。就這樣守了一天,農夫卻什麼也沒等到。他很不甘心,同時也安慰自己,說不定明天又有兔子撞上來了。就這樣,每天農夫都守在大樹旁,希望有兔子能夠在這裏不小心撞死。可等得他地裏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還高了,還是一隻兔子也沒有等到。

孩子,我要對你說

1. 克服懶惰,正如克服任何一種壞毛病一樣,是件很困難的事情。但隻要你決心與懶惰分手,在實際的生活學習中持之以恒,燦爛的未來就屬於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