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學恭

去年,籌備第十一屆全國青少年藝術大賽之時,一群中學生或歌,或舞,歌嘹亮,舞優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當中的向宇婷同學榮獲了全國舞蹈金獎,之後,又在香港、韓國等國際舞台上,為國家爭得了榮譽。這群孩子來自金海中學。

於是,我就有了金海中學之行,短暫的停留,感覺這所高舉“閃光教育”旗幟的學校,校園裏充滿著濃鬱的藝術氛圍。因這個機會,認識了何曉銘老師,了解了她主持的文學社,讀到了她十多年筆耕不輟所留下來的那些詩篇,那些散文,那“顆顆”充滿女性情思的文字。

現在,她的部分作品將結集正式出版,一個來自基層的作者在文學上能取得這樣的成績,這是一件十分令人欣慰的事情。這位中學語文教師的文集,成於她傳道授業解惑之餘,成於她移步青山綠水之中,成於她手捧詩書、口啜香茗之時,是一路足跡的再現,一縷情思的低吟,一扇心靈之光的展露。她的作品有如山澗小泉、午後的清風,更如原野上的花開,沁人心脾,讓人不忍釋卷。

的確,這是些靜如花開般的文字。在“最安靜的安靜裏”,我讀到了一位老師對文字的執著,對情感的珍惜,對生命的感恩,以及對歲月流逝的感悟。曉銘老師是一個有中國風情結的人,熱愛江南小鎮,熱愛唐詩宋詞,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她“寫古意”,語言優美,淡淡地,涼涼地,哀而不傷,若一彎浮在淮河的新月;她“在路上”,無論是長沙、南靖等地的山山水水,還是大理、沈園的點點滴滴,都是她文字中的躍動的精靈。這些舊而不老的時光,使她不斷思考、不斷前行。

讀一篇好的散文,就如同聽一首旋律優美的歌曲。可以說,這本書裏的每一篇散文都是一首優美動聽的歌。在柔美恬淡、燦若桃花的語言裏,作者以細膩敏感的心境,虛實相生的筆觸,把人生的酸甜苦辣、生活的悲歡得失,展露得淋漓盡致。

散文寫作的最大技巧在於真情。曉銘老師“品人生”、“寄相思”、“憶往昔”,親朋好友,知己愛人,她都念念不忘。哪怕是一朵桃花,一塊披肩,一粒酸棗,她也為之動容。在日常生活中,也許她是一個弱女子,但在精神尋求中,她卻用文字與情感的力量溫暖了自己的一生。而最難能可貴的是她對文字的堅持與信仰。她說“我始終相信,不管時光怎樣變遷,不管我們的心流落何方,總有一個聲音在心底呼喚。”這個聲音就是她寫就的文字,就是她內心深處低訴的靈魂。在這些文字裏,我確切地看到了她的清澈而純淨的眼神與心靈。

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第一個讀到這樣的文字,不僅是欣慰,更多的是激動。弘揚民族文化,繁榮文學藝術,在她身上我看到希望與力量。有如此這般辛勤的園丁,一方麵親身示範,筆耕不輟,終有收獲;另一方麵,又在學子心田播撒下文學藝術的種子,“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這些種子必將會綻放更多更美的鮮花,妝扮著文學大花園,結出更多更大的文學碩果。

受曉銘老師之托,我十分樂意為她的這本集子寫幾行文字,借以記錄我這份激動的心情,期待她更多更美的篇章。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