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
2006~2010年跨度為五年的中國超級長牛市的前進腳步不會一 帆風順,而是呈現出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特征。反複的短線 調整將始終相伴存在,難以回避?,有時受國內外社會、經濟或政治 形勢影響,甚至還會有劇烈的震蕩。中國股市還遠沒到言頂的時 候,未來一個個高點將會被不斷突破,也將被一次次證明為不是頂 點、而是多頭市場的一種必然反應。目前乃至未來一個較長時期, 在中國經濟發展向好的大方向難以改變的大背景下,未來中國股市 想不牛都很難!
碎步走向大牛市
2004年,就在中國股市處在最低迷的時候,我在我的《大拐 點:站在中國大牛市的新起點上》一書中分析認為,中國經濟已開 始步人新一輪的經濟景氣周期,一輪氣勢磅礴的股市反轉行情正在 悄然逼近。如果你還不知道中國已經或正在發生的事情,那麼,你 就等於錯失了一次參與分享中國經濟上升期所帶來的大紅利的千載 難逢的良機。本次撲麵而來的大牛市概念不會是過去14年裏發生 的局部牛市(行情不超過3年),而是更大級別、不同於過去牛市 概念的大牛市,它的時間將超過5年,甚至可能超過10年。
但是,這波大牛市的到來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碎步震蕩 向上的。如果投資者從現在起就進行前瞻性的、周密的戰略部署, 買入指數基金,並長期耐心持有,不拘泥於股指短期的漲漲跌跌, 那麼,未來的五年,當中國股市攀升到曆史巔峰的時候,如像美國、日本和中國香港股指一樣,滬深股指攀升到萬點大關,屆時你 會驚喜地發現,你手中持有的股票價格早已上漲了幾倍、十倍,甚 至數十倍,股價上漲的乘數效應將造就千千萬萬的大富豪。
我的這種聲音在2004年中國股市還處於萬馬齊喑的時候,實 在是太弱了,我的唱多的呐喊被淹沒在一片“中國股市崩潰”的空 方聲浪中。不過,我並沒有改變自己的觀點,在2007年1月出版 的《大財五年:抓住你一生中最好的投資機會》(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一書中,我堅定不移地再次闡述中國股市正在走向牛市的觀 點。從2004年到2007年,中國股市出現了我當初預見的大牛市和 長牛市。如今,在中國股市業已大幅走高,並正碎步走向長牛市之 際,回頭再看,無論是2004年的我的牛市即將到來的觀點,還是 2007年中國股市將震蕩向上的判斷,證明了我的預見是正確的。
現在,就在股市一片鶯歌燕舞的做多聲中,我似乎又不合時宜 地提出了與眾不同的觀點。這絕非我嘩眾取寵,而是經過我的認真 思考的。在中國股市經曆了 2005年年底至2007年年初的巨幅上漲 後,目前正處於震蕩調整階段,震蕩將成為2007年中國股市的主 題詞,這一點是確定無疑的。盡管我堅持在這“大財五年”裏的長 牛市觀點,“向上”將成為2007年以後中國股市發展的主旋律的觀 點依舊,但同時我提醒大家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因為世上從來沒有 隻漲不跌的股市,也從來沒有人來告訴我們股市趨勢要逆轉了,到 了哪個點位,行情要暴跌了。
從2007年底到2008年,是中國股市借奧運會題材發揮的又一 次重要上漲期。而2008年到2010年的三年裏,應當說是中國股市五年超級長牛市的當紅年份,中國超級長牛市也將邁人到一個新的 高峰。從2008年底到2010年,中國經濟的大繁榮和大泡沫將相伴 相生,一些和這次經濟長周期相關的股票將帶頭發力上攻。盡管那 時通貨膨脹率會不斷上升,從而使央行加大收緊銀根的力度,但同 時,經濟景氣周期帶來的強大後勁也在風推火勢、火助風威地將中 國股市推向一個個新的曆史巔峰,同時預示著風險的不斷加大。
新一輪經濟景氣周期
顯然,中國長牛市是一係列經濟增長因素“合力”作用的結 果。從19%年到2006年年底,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 8.2%,是世界發達國家GDP年平均增長率2. 7%的三倍,是全球 其他新興市場及發展中國家GDP年平均增長率3. 5%的兩倍多。在 經濟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中國作為世界製造業中心的進程正在加 速,新農村運動方興未艾,城市化速度加快,國內由龐大人口促成 的消費市場正麵臨結構升級。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正在進人新 一輪經濟增長的長周期。正如溫家寶總理在2003年底訪問美國哈 佛大學的演講時指出的那樣:“中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是中國國民 經濟長期保持高速發展的奧秘所在。”顯然,目前中國股市的走勢 與中國經濟年均增長8%以上是吻合的,經濟景氣的長周期為中國 股市迅速發展奠定了強大的實體經濟基礎,未來的中國股市,想不 牛都很難!
——新農村運動蓬勃興起。中國“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的六 大任務中,頭一項就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標誌著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 支持農村的嶄新階段,特別是農村消費市場的啟動將成為中國經濟 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
——農民收人不斷增加,購買力逐漸提髙。“十一五”規劃綱 要中提出,今後5年要實現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各增長5%的目標,這意味著在不考慮通貨膨脹因素 的基礎上,到2010年農村居民的年純收入將從現在的3250元增加 到4150元。
——中國農村消費市場需求潛力巨大。根據人口統計資料, 2006年,中國鄉村人口占人口總數的57%,但農村社會消費品零 售總額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僅為32. 9%,表明了農村消 費市場方興未艾,增長空間很大。農村人口每增加一元的消費支 出,可以拉動2元的消費需求;農村家電普及率每提高一個百分 點,就可以增加238萬台(件)的消費需求。
——政府支農力度空前。在今後很長一段時期裏,政府扶持 “三農”政策的力度還將繼續加大:第一,財政性建設資金向農村 傾斜。第二,加大市級財政性建設資金對郊區縣鄉的投入,加強公 共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延伸的力度,同時組織城市單位和企業幫扶 農村地區,增強大城市對於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形成城鄉協調 發展、共同繁榮的局麵。第三,政府財政將通過直接補助資金、補 助原材料或“以獎代補”等方式給予農民直接的物質支持,引導農 民對直接受益的公共設施建設投工投勞。第四,政府倡導加快建立全社會參與的激勵機製,鼓勵各種社會力量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城市化速度加快。許多國外學者把“中國的城市化”與 “美國的高科技”並列為影響21世紀人類發展進程的兩大關鍵因素 的觀點看來一點也不為過。美國《華爾街日報》2005年1月8日以 “中國城市化發展迅速”為標題報導:“中國二十多年來的經濟改 革引發了有史以來最引人注目的人口遷移,1億多人從貧困的農村 地區轉移到了城市和工業製造區。”但是,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 中國的城市化程度仍然偏低。根據世界銀行統計,2006年世界髙收 人國家的城市化率為75%,中等收入國家為60%,低收入國家為 28%,而中國的城市化率僅為43%,比低收入國家略高,卻大大低 於中等收入國家二三十個百分點,與髙收入國家的城市化水平相比 更是相差甚遠。然而,正是這個巨大差異決定了中國未來城市化發 展的巨大潛力。
目前中國城市化正處於加速發展階段。聯合國預計,21世紀前 十年中國將會有2億人口移居到城鎮中去。亞洲開發銀行預計,到 2010年,中國的城市人口將新增3億,總數達到7億人,幾乎占全 國總人口的一半。未來20年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既是中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 曆史要求,又是有效解除經濟、社會約束“瓶頸”,保障經濟、社 會又好又快、持續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中國組團式城市群正呈現新一輪增長勢 頭。所謂“組團”,是指區域內不同規模和不同地理位置的城市之間,通過形成網狀格局和等級係列的相互協調,也就是以城際合 作、城鄉一體的形式,在使區域的社會、經濟生命力不斷增強的同 時,使“組團”中的每個城市附著於一個堅實的社會、經濟平台, 從而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目前,組團式城市群已率 先在中國經濟最發達地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形成,而且 這種經濟區域發展的成熟度正處於由南向北逐漸展開的過程中,京 津冀環渤海經濟圈的形成是這一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上述“三 維製髙點”在中國完全形成後,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80%、工業 總產值的90%、進出口總額的95%將在此國土上產出。根據計算, 這些地域隻占用國土麵積的20%,卻產出了中國財富總量的80% , 有效減輕了占有全國其餘80%國土麵積的地區的發展重負,在高水 平上實現了共同富裕的社會公平目標,由此向人們真正展現出一幅 “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全麵小康社會的美好圖景。
—-中產階級消費群迅速崛起。這部分群體的家庭年收入在 7.5-10萬元,他們大多受過高等教育,參與企業決策和管理,主 要是由從事腦力勞動的專業技術人員及白領群體構成。目前,符合 上述標準的中產階層人數占中國總人口的比例約為13. 5%。我們測 算,2006年中國達到中等收入階層標準的家庭為8000萬戶,家庭 平均年收入為7. 5萬元,家庭平均擁有31萬元資產。我們進一步 預測,到2010年,以上數字將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