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不能承受的情愛之重(1 / 2)

引子 不能承受的情愛之重

人類自有文明伊始,便產生了對愛情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向往。《詩經·邶風·擊鼓》裏的“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之句,道盡了古人對愛情共同的理想和願景;白居易《長恨歌》中“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之語,吟出了帝王與愛妃之間的愛恨悲歡,纏綿歌哭;黃梅戲《天仙配》裏“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寒窯雖破能避風雨,夫妻恩愛苦也甜。”唱出了人世間眾多庶民百姓共建美好家園的心聲;詩人舒婷《致橡樹》中“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堅貞就在這裏: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寫出了上個世紀無數青年男女對愛情自由與平等的呼喚;趙詠華演唱的歌曲《最浪漫的事》裏,“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直到我們老得哪兒也去不了,你還依然把我當成手心裏的寶。”更是將紅塵中不少癡情男女理想中的愛情詮釋得溫馨感人,回腸蕩氣……

這足以說明,愛是人類永恒的主題。沒有愛情的滋潤,人生注定是蒼白的,不完整的。曾經,為了愛,有人背井離鄉,甘願挨餓受凍;為了愛,有人千裏追尋,生死同舟;為了愛,有人患難與共,禍福相依;為了愛,有人堅守一生,不離不棄……

然而,曾幾何時,這種令人肅然起敬的愛情,就像遠去的光陰,再也找不回來了。人們耳聞目睹的,多是“網戀”、“閃婚”、“一夜情”、“炮友”等新現象。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社會轉型導致各種問題層出不窮,人們的道德觀、價值觀、愛情觀等均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傳統、保守、穩定的婚姻觀念已經過時,沒有人傻到願意再跟著對方受窮吃苦,從一而終,一生隻為一人守候,始終堅守愛的理想和信念,把“愛”當成婚姻的基石。在當下,如果你是一個無權無勢,既沒有令人炫目的家庭背景,又沒有富裕的經濟基礎的青年,即使你人品再優秀,一身正氣,才華橫溢,技壓群芳,也很難找到如意伴侶。年輕人的擇偶標準,已經不再單單是“以人為本”了。

為此,中國有不少父母,無論是城市家庭,還是農村家庭,他們為子女戀愛、結婚之事煞費苦心,奔波遊走,投入大量精力、財力,其結果卻是兩手空空,白忙活一場。更有甚者,為給兒子娶一個俊俏媳婦,或給女兒找一個高、大、上的郎君,搞得傾家蕩產,債台高築,以至於眾叛親離,落得人不人鬼不鬼的下場。

當然,造成當下婚戀出現狀況的因素,除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之外,也有他們自身的原因。時代的開放,很大程度上導致人心靈和精神的裂變。功利主義成了大多數青年人的價值判斷,這使得他們做任何事都首先從現實出發。有沒有錢是評判一個人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這一思想,深刻左右著年輕人的擇偶觀。不少人愛慕虛榮,好高騖遠,夢想通過婚姻來改變自己的人生,希望一夜之間鹹魚翻身,從一隻“醜小鴨”變成“白天鵝”。為達到此目的,他們不惜耍盡手段,拿青春做賭注,出賣肉體和靈魂,而不管道德的約束和做人的底線。